查文庫>陋室銘> 《陋室銘》背後的故事

《陋室銘》背後的故事

《陋室銘》背後的故事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錫所作。《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於一體。透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兩袖清風的情懷。文章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餘音繞樑,讓人回味無窮。文章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陋室銘》一文,劉錫諸集均未見收錄,近年有人疑為偽作。但此文前代屢見獻文記載,內容又與作者行事相合,似仍以視為劉作為宜。本文作於和州任上(824—826)。《歷陽典錄》:“陋室,在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多用於歌頌功德與昭申鑑戒。

  《陋室銘》,人們大都知道這是由劉錫寫,一千多年來至今仍為人們廣為傳誦,卻很少有人曉得其背後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劉錫,字夢得(公元772—842年),唐代中晚期詩人、文學家、政治家,曾任監察御史、太子賓客等職,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重要成員。永貞革新失敗後,受“株連”被貶為安和州(今和縣)通判。按規定,他在和州門裡應享有一套三室三廳的住房,但因和州知縣是個勢利小人,見劉錫是個被貶的下臺幹部,為討好他的主子,便對劉錫百般刁難,先是讓其搬出門,在城南門外面江而居。劉錫自是心知肚明,不但不生氣埋怨,反而十分高興,並順手寫對聯一副貼於門上。上聯為:“面對大江觀白帆”下聯是:“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見了,氣就不打一處來,心說好小子,我不但沒有制伏你,反倒為你辦了個好事,如此這般我怎麼向我的.主子交代?於是,知縣便心生一計,將劉錫從城南門搬到城北門,住房也由原來的三室減為一室半,看你怎麼還“面對大江觀白帆?”劉錫從城南門搬到城北門,慧眼獨識,他發現此房雖小,也不臨江,卻位於德勝河邊,岸邊還有一排老柳樹,風景十分秀麗。於是,他便又題作一聯:“楊柳青青河水平,人在歷陽(和州秦代稱歷陽)心在京。”和州知縣見劉錫實在是無可救藥,便讓他住進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凳的小屋。誰知劉錫因禍得福,他住進小屋,靈感突至,遂寫下了流芳百代的傳世佳作《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並請人刻碑立於門前,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高風峻節高尚的情操,及其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貴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