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陋室銘> 《陋室銘》閱讀答案集合15篇

《陋室銘》閱讀答案

《陋室銘》閱讀答案集合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分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陋室銘》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陋室銘》閱讀答案1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人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陋室銘》)

  【乙】震①孤貧好學,明歐陽《尚書》②,通達博覽,諸儒為之語曰:關西③孔子楊伯起。教授二十餘年,不答州郡禮命④,眾人謂之晚暮⑤,而震志欲篤。騭⑥聞而闢⑦之,時震年已五十餘,累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⑧,故所舉荊州茂才⑨王密為昌邑令,夜懷金十斤以遺⑩震。震曰:故人⑩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密愧而出。

  (節選自《資治通鑑》卷四九)

  ①震:楊震,字伯起。②歐陽《尚書》:指歐陽和伯創立的《今文尚書》。③關西:指潼關以西的地區。④州郡禮命:州郡的聘請任命。⑤晚暮:意思是年紀老了。⑥騭:即鄧騭,時任大將軍。⑦闢:徵召。⑧昌邑:漢代縣名。⑨茂才:即秀才。⑩故人:對門生、故吏的自稱。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2分)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

  (2)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知: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⑴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譯文:

  ⑵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

  譯文:

  3.請對甲文中加線的句子進行簡要賞析。(3分)

  答:

  4.甲文在語言運用上有怎樣的特點?(2分)

  答:

  5.請為乙文擬一個恰當的標題。(3分)

  答:

  參考答案:

  1.(2分)(1)聞名,出名(2)瞭解(每詞1分,共2分)

  2.(4分)(1)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2)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每句2分,意思對即可)

  3.(3分)這兩句不僅對仗十分工整,而且描寫出了陋室清幽、生意盎然的自然環境,給人以美的享受。(言之成理即可)

  4.(2分)語言凝練精警,言簡意賅;多用對偶句,句式整齊,駢散結合;音韻和諧,琅琅上口,富有音樂美。(答出其中任意兩個方面可得2分,意思對即可)

  5.(3分)示例:楊震暮夜拒金(意思對即可)

《陋室銘》閱讀答案2

  (8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題1】解釋下列詞語。(2分)

  名____ _ __ 案牘_______________

  【小題2】用“/ ”標出下列句子朗讀的節奏。(每句只畫一處)(2分)

  ①無 絲 竹 之 亂 耳

  ②水 不 在 深

  【小題3】“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原文語句回答,)(2分)

  本文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節操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2分)

  答案

  【小題1】著名、出名 官府的公文

  【小題1】①無 / 絲 竹 之 亂 耳 ②水 / 不 在 深

  【小題1】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分) 高潔傲偉 安貧樂道(2分)

  解析【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除了根據具體的語境,還要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比如“名”這個字,在此句中就應該理解“動詞”。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劃分句子節奏的能力。在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注意意思之外,還要注意結構,比如“主謂之間,必須停頓”。

  【小題1】本題是一道綜合題。先根據文章的中心句來分析”不陋“的原因,然後根據”環境、人際交往以及生活情趣“來分析作者的節操以及情趣即可。

《陋室銘》閱讀答案3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⑾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釋下面句中的加粗詞。

  ①談笑有鴻儒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宜乎眾矣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後遂無問津者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其兩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B.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起左膝。

  C.翁曰:“無他,但手熟爾。”

  D.昌以犛懸蝨於牖,南面而望之。

  3.下列“之”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

  A.無絲竹之亂耳

  B.無案牘之勞形

  C.漁人甚異之

  D.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濯清漣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一句中“上”與“入”兩字用得好,請寫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神”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大 ②憑藉 ③應該,應當 ④渡口 ⑤靠近,挨著 ⑥回答、對答

  2.D

  3.C

  4.①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②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③在清水裡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各1分,意對即可。

  5.化靜為動,使景物人格化,有生氣而活躍的動感,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6.表達了他對某些人燈紅酒綠生活的鄙視。意對即可。

《陋室銘》閱讀答案4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小題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4分)

  (1)有仙則名( ) (2)談笑有鴻儒( )

  (3)濯清漣而不妖( ) (4)不蔓不枝()

  小題2:與“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B.漁人甚異之

  C.無絲竹之亂耳D.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邊句子。(2分)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小題4:文段理解。(7分)

  (1)兩文都是託物言志的名篇,甲文用 “____________” 點明主旨,表現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操,乙文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現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的品質。(4分)

  (2)某市在確定市花的活動中,居民意調查前三名的是蘭花、梅花、桂花。如果讓你從這三種花中選擇一種,你贊成哪種花?並談談理由。(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著名,有名(2)大 ⑶洗滌 ⑷長枝節

  小題2: C.

  小題3:翻譯略

  小題4:惟吾德馨 安貧樂道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示例l;贊成蘭花,蘭花無論後於何處都是默默無聞的綻放,默默散發出幽香,具有純樸高雅,不張揚、不媚俗的品質。

  示例2:贊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奮進、戰勝困難的精神。

  示例3:贊成桂花,桂花不僅香氣濃郁,而且可以作為香料,入藥、人茶,有很強的實用價值,自然讓人聯想到無私的奉獻。(由桂冠、月中的桂樹想到桂花的高貴亦可)

  小題1:試題分析:這四個詞中最易出錯的是“枝”,應解釋為動詞用法,即長枝節。其餘三個都很容易解答。

  小題2:試題分析:題幹中的“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四個選項中只有C中的“之”與其同義。A中的該字是助詞用法,B中該字是代詞用法, D中該字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小題3: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亂、勞”,都應該解釋為使動詞,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4:試題分析:第一步中的引號表明用原文語句,考查的語句一為主旨句,一為名句。寫時要注意“惟、德、馨、染、濯、漣、妖 ”幾個易錯字。第二步為開放題,選一種熟悉的花,即瞭解其特點及品質的花,寫出來即可。

《陋室銘》閱讀答案5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9—12題。(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有屋數間,有田數畝,用盆為池,以甕為牖①,牆高於肩,室大於鬥,布被暖餘,藜藿②飽後,氣吐胸中,充塞宇宙。筆落人間,輝映瓊玖③。人能知止,以退④為茂。我自不出,何退之有?心無妄想,足無妄走,人無妄交,物無妄受。炎炎論之⑤,甘處其陋。綽綽言之⑥,無出其右。羲軒之書⑦,未嘗去手。堯舜之談,未嘗離口。譚中和天⑧,同樂易友,吟自在詩,飲歡喜酒。選自《小窗幽記》)

  【註釋】①牖(y6u):窗戶。②藜藿( líhuò):泛指粗劣的糧食。③瓊玖:美玉。④退:隱退。⑤炎炎論之:(如果)以華美而論。⑥綽綽言之:(如果)以曠達面論。⑦羲軒之書:指上古時期的書。⑧譚中和天:談論的是儒家的中和之道。

  9、解釋下列語句中的加點詞語。(2分)

  (1)談笑有鴻儒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盆為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將選文中畫線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我自不出,何退之有?

  11、選出下列選項中不能表現陋室之陋的一項 ( )(2分)

  A、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B、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C、用盆為池,以甕為牖。

  D、牆高於肩,室大於鬥。

  12、【甲】【乙】兩文都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節操、志趣;在語言方面,兩文文辭精練,多用四字短句,並且___________,讀來朗朗上口。(2分)

  答案:

  9、(1)博學的人(2)當作,作為

  10、(1)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2)我自己不出仕,又何言隱退呢?

  11、B -

  12、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用韻(押韻)

《陋室銘》閱讀答案6

  《陋室銘》《愛蓮說》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11分)

  苔痕( ) 鴻儒( ) 案牘( ) 甚蕃(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漣( )

  隱逸( ) 褻( )玩 鮮( )有聞

  二、解釋下列加點詞(10分)

  斯( )是陋室 鴻( )儒

  無案牘之勞形( ) 可愛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 )清漣

  不妖( ) 不蔓不枝( )

  亭亭淨植( ) 褻玩( )

  三、辨別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陸草木之花 之: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漁人甚異之。 之:

  四、根據詩文內容填空(28分)

  1.《陋室銘》選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詩人 。

  2、 叫“銘”,後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例如《陋室銘》用的就是 韻。有 等字在句末做韻腳,讀來琅琅上口。

  3.《陋室銘》處處緊扣 一句來寫,最後畫龍點睛的句子是 。

  4.有一句詩說:“時人莫小池水淺,淺處無妨有臥龍。”《陋室銘》中與這句詩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陋室銘》中寫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寫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寫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6.《愛蓮說》選自《 》,作者 ,是 時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

  7.《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 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 為蓮的總陪襯,以 和 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 、 、 。

  8.《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9.《愛蓮說》在寫作方法上是藉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情感,我們稱這種寫法為

  。

  五、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譯: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譯:

  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譯: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譯: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譯: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

  六、閱讀訓練(36分)

  一課內鞏固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釋加點的字詞。(4分)

  (1)名: (2)靈:

  (3)德馨: (4)鴻儒:

  2.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2分)

  3.從上文找出3句對偶句。(3分)

  (1) (2)

  (3)

  4.請你試著對對聯。(2分)

  (1)上聯:吉羊辭舊歲 (2)上聯:銀羊搖尾去

  下聯: 下聯:

  (二)(14分)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解釋加點的字詞。(5分)

  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鮮: ⑤宜:

  2. :“淤泥”和“清蓮”是寫蓮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寫蓮花的 ;“香遠益清”指蓮花的香味;“亭亭淨直”指蓮花的整個形體姿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是從觀賞者的角度說的,寫她 。正因為蓮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貴氣質,才會惹人喜愛,讓人肅然起敬。(3分)

  3、你能說出蓮與君子有哪些相似之處嗎?(3分)

  答:

  4、本文主要寫作者愛蓮,為什麼還談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

  答:

  二課外拓展

  齊人攫金(9分)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搶奪)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選自《列子》)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清旦( ) 2、衣冠( )而之市

  3、適鬻金者之所( ) 4、徒見金( )

  2、選出下列加點 “之”字與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項:( )(1分)

  A、清旦衣冠而之市 B、適鬻金者之所

  C、子攫人之金何 D、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3、翻譯下列句子(2分)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譯:

  4、給文中劃線的句子加上標點符號。(2分)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5、從這則故事中,你得到什麼啟示?(2分)

  啟示:

  六、寫作訓練

  請以“我愛 花”為題,寫一篇300字以上的練筆。

  22.《陋室銘》《愛蓮說》

  一、xīn tái rú dú

  二、蕃 淤 濯 漣 逸 鮮 褻

  三、1、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2、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裡。

  3、我只愛蓮花從汙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汙穢。

  4、(蓮梗)中間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長旁枝。

  四、1、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有舒緩語氣,協調音節的作用。

  2、之:賓語提前的標誌,有強調作用。

  五、1、《全唐文》 唐代 劉禹錫

  2、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5、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6、《周元公集》 周敦頤 北宋 哲學 諡號

  7、愛蓮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隱逸者 富貴者 君子

  8、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9、託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一)1、(1)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出名 (2)靈異

  (3)品德高尚 (4)博學的人

  2、(1)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

  (2)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1)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簾青 (2)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

  (3)南陽諸葛廬 西蜀子云亭

  5、(1)金猴迎新春 (2)金猴駕雲來

  (二)1、(1)多 (2)洗滌 (3)沾染(汙穢) (4)美麗而不端莊

  (5)更加 (6)立 (7)很少 (8)應當

  2、(1)的 (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 (3)這件事 (4)到,動詞

  3、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4、(1)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2)對於蓮花的喜愛,跟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說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汙(高潔);“中通外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權貴;“香遠益清”——大名遠揚;“亭亭淨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廉行,儀態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說明:映襯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另一個突出物點。在課文中,作者先用眾多可愛的花作一般的映襯,再以菊和牡丹作重點映襯。菊,從正面映襯;牡丹,從反面映襯。描寫蓮是時,濃圈墨彩,工筆細刻,卓然超群的蓮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襯下,在畫面上凸現出來,使人心馳神往。另外,本文還用隱逸者、富貴者映襯君子;用菊之愛、牡丹之愛映襯蓮之愛,以此表明作者與眾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銘》閱讀答案7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陋室銘》)

  【乙】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①。隱心而後動②,謗議庸何傷③?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④。在涅貴不緇⑤,曖曖⑥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⑦。行行⑧鄙夫志 ,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⑨,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東漢崔子玉《座右銘》)

  註釋:①紀綱:法度;行動準則。 ②隱心而後動:三思而後行。 ③謗議庸何傷:別人的非議怎麼會中傷到自己呢? ④臧:褒獎。 ⑤在涅niè貴不緇zī: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汙染。 ⑥曖曖:光線不夠明亮的樣子。⑦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徒,同“途”,道路。老子認為,柔弱者久長,剛強者先亡。⑧行行:剛強的樣子。⑨慎言節飲食:說話須謹慎,飲食等慾望須節制。

  12.解釋下列加點短語。(4分)

  ①惟吾德馨 ( ) ②無案牘之勞形( )

  ③有仙則名( ) ④行之苟有恆 ( )

  13.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哪一組相同?( )(3分)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黃鶴樓》)

  B.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馬說》)

  C.可以調素琴。 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人琴俱亡》)

  D.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馬說》)

  14.用現代漢語翻譯。(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

  15.請從乙文中找出與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傾向最相近的一句話。(2分)

  16.學則須疑,尤其是學習文言文,這樣能夠更好地學古通今。例如,學習《馬說》一文,我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但當今更需要人們對自身能力的培養和毛遂自薦的勇氣;學習《陋室銘》一文,我們讚賞劉禹錫?_____________的情懷,但同時也應該摒棄孤芳自賞的落後思想。(4分)

  參考答案:

  12、

  13D

  14世人的讚譽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就行了

  15、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或:在涅貴不緇

  16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伯樂 不慕名利,安貧樂道

《陋室銘》閱讀答案8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與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

  A.董宣廉潔,死乃知之B.孔子云:何陋之有C.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 D. 無案牘之勞形

  12.根據你對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題。(2分)

  (1)甲文中統領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語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

  13.甲文先說“斯是陋室”,結尾又說“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請簡要分析。(2分)答:

  1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甲文表現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乙文表現作者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B.甲乙兩文都是託物言志的名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C.“銘”和“說”都是古代文體,“銘”側重於議論,“說”側重於敘事。D.甲文句式整齊,對仗工整;乙文語言精練,駢散相間。

  15.翻譯下列句子。(4分)

  (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2)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參考答案:

  11.D 12.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襯托蓮之高潔。(如果答“對比”或“襯托”也給分)

  13.不矛盾,因為居室環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14.C

  15.(1) 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2) 對於牡丹的喜愛,人當然是很多了。

《陋室銘》閱讀答案9

  《愛蓮說》

  一

  1. 本文寫了幾種花?主要寫哪種?

  2.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寫與讚美蓮花的?

  3.反覆誦讀描寫與讚美蓮花的語句,說說作者可能意在讚美怎樣的品質?

  二.默讀,解釋下列加橫線詞語的意思。

  1.可愛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遠益清( )

  4.亭亭淨植( ) 5.濯清漣而不妖( )( )6.不可褻玩焉( )

  7.陶後鮮有聞( ) 8.同予者何人?( ) 9.宜乎眾矣( )

  三.反覆誦讀,體會句義。

  1. 填入句中省略的詞。先用文言詞,再在句後橫線上解釋。

  予獨愛蓮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 )清漣而不妖

  2. 指出下列句中名詞活用成動詞的詞。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 說出下列語句的通常語序。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四.背誦,感受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操以及對庸俗世態的感嘆。 1.快速工整地默寫直接描寫與讚美蓮花的文字。

  2.根據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應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質?

  3.“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諷刺當時怎樣的世態?

  一、 默寫

  1、《愛蓮說》一文中寫蓮花品質的名句是

  2、《愛蓮說》一文中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因而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

  3、《愛蓮說》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的句子是

  二、 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 代道州人, 家.

  2、本文運用 寫法,作者所託“物”是指 ,所言的的志是

  。

  3、作者寫蓮的過程中,又寫了菊、牡丹等花,這種寫法叫 ,這樣寫的作用是 ,本文寫“蓮”的品質,用 作正面映襯,用 作反面映襯。

  4、“陶後鮮有聞”中的“陶”是指 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詩是

  一篇文是

  5、寫出你喜歡的一種花,並說明喜歡的原因。

  花名是: 喜歡的原因是:

  三、 翻譯下列句子

  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 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 陶後鮮有聞

  4、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四.課文閱讀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解釋句中加橫線的詞。

  ①自李唐來( ) ②不蔓不枝( ) ③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④可愛者甚蕃( ) ⑤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⑥宜乎眾矣( )

  2.選出加點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可以調素琴

  C.獨:晉陶淵明獨愛菊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陸草木之花 蓮之愛

  3.下面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

  B.“香遠益清,亭亭淨植”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芳名遠播。

  C.“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數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請漣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又不孤高自詡.

  4.簡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汙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

  6.這篇文章在寫法上一個突出特點是: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1.多2.不被沾染3.更加清芬4.潔淨地立著5.洗滌 妖豔6.玩弄7.少8.我9.應當,當然。三.1.於 於 從 在 2.蔓:生出枝蔓;枝:長出枝節3.愛菊 愛蓮 愛牡丹四.1.略2.只要結合蓮的特點,言之有理就可,不求統一答案。如高潔自重、謙虛正直 不趨炎附勢等 3.鄙視追名逐利、趨炎附勢之風。第二部分:一.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3.亭亭淨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5. 蓮,花之君子者也 6. 蓮,花之君子者也 二.1.周敦頤 北宋 哲學家2.託物言志 蓮 既不消極避世,又決不同流合汙,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3.襯托 突出蓮的高潔品質 菊花 牡丹四.1、從 ②枝蔓 ③親近而不莊重 ④多 ⑤認為 ⑥應當 2.D 3.C 4.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遠益清 5.蓮,花之君子者也 6.託物言志

  答案:第一部分一.1.陋室2.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龍潛藏的水;諸葛廬 子云亭二.1.靈異2.這3.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4.映入5.博學的人6.本文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7.指嘈雜的音樂;擾亂(或使……受到擾亂)8.調弄,彈奏9.官府的公文;使……勞累10.佛經三.1.就不感到簡陋了。2.(1)苔痕綠上階,草色青入簾。(2)有何陋?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四.1.三個方面,分別為環境幽雅、往來者淵博、興趣高雅。2.強調作者的品德高尚,志趣高遠。

  第二部分:一.1.劉禹錫,夢得,唐朝人2.用韻3.對偶 二. 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 2.談笑往來有淵博的學者,沒有粗俗的人。3.沒有嘈雜的管樂之聲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4.有什麼簡陋的呢?三.E A B B A A A 四.1.,。,。,。:2.D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 保持高尚節操;安貧樂道;借物抒情5.C 6. 從建築和室內佈置看是簡陋的,但由於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這小屋就不顯得簡陋了7.略

《陋室銘》閱讀答案10

  閱讀下列文言文(10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題1:解釋下面的加線字。(4分)

  (1)有仙則名( ) (2)斯( )

  (3)惟吾德馨( ) (4)白丁( )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2分)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小題3:用原文語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寫“陋室”環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題4:有人認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極避世的心態。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麼?(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出名(2)這(3)品德高尚(4)沒有學問的人 (4分)

  小題2: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也沒有官府的公文來使身體勞累。(2分)

  小題3: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分)

  小題4:不同意。作者採用託物言志的寫法,透過描寫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願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2分)

《陋室銘》閱讀答案11

  兩則文言文,完成小題。(15分)

  【甲】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愛蓮說(節選)

  周敦頤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字。(4分)

  (1)斯是陋室 ( ) (2)可以調素琴( )

  (3)陶後鮮有聞( ) (4)宜乎眾矣 ( )

  【小題2】翻譯文中劃線句子。(4分)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小題3】甲文作者認為陋室不陋,這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懷?(3分)

  【小題4】兩則選文均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試各舉一例說明。(4分)

  答案

  【小題1】這 調弄,彈奏 少 多

  【小題2】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裡。 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小題3】安貧樂道

  【小題4】甲文“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乙文“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解析

  【小題1】試題分析:“斯”意思較為固定,為代詞。“鮮”現代漢語仍有,譯為“少”。“眾”與現代漢語意思一致,譯為“多”。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的能力。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註解為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並做到重點突破,對於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兩個句子中的的關鍵詞是“蓮之愛”,應譯為“對於蓮花的喜愛”。瞭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採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3】試題分析:從文中作者關於陋室環境及陋室生活的描述可知,陋室之所不陋,是因為主人品德高尚,即主人安貧樂道,具有高潔傲岸的節操。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寫法與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點評:要對文章內容進行整體感知,看題幹中問題與文章中心有什麼聯絡,文中有沒有真抒胸臆的語句,尋找到這些關鍵語句後,根據理解概括出切題的答案即可。平時的學習中,對於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透過與同學、老師的討論形成完整的認識,最好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

  【小題4】試題分析:兩文中對比的語句較多,如“有”與“無”的對比,“可以”與“無”的對比,“多”與“少”的對比等。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對比寫作手法的理解。

  點評:對比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文章中運用對比手法往往是為了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徵,強調某些情感。一定要結合具體文章做具體分析。

《陋室銘》閱讀答案12

  (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陋室銘》

  (二)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節選

  註釋:①回:即顏回,孔子的弟子。 ②不堪:無法忍受。

  16.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2分)

  (1)有仙則名 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7.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點的詞。(2分)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陋室銘》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二句,極琴心(寄託心意的琴聲)之妙境;“勝固欣然,敗亦可喜”二句,極手談(下圍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極交友之妙境。

  19.劉禹錫和顏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對此,他們的態度如何?體現了他們怎樣的精神品質?(3分)

  答案:

  16.(1)出名(或:著名)(1分)(2)品德高尚(1分)(共2分)

  17.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答出句子大意1分,兩個加點詞語解釋正確1分。共2分)

  18.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1分)

  19.劉禹錫:陋室不陋 顏回:不改其樂(1分)安貧樂道(意思對即可。2分)(共3分)

《陋室銘》閱讀答案13

  閱讀文言文,回答第1013題。(共10分)

  【甲】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孔子家語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①也日益②,賜也日損③。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好與賢己者④處,賜好說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⑥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⑦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⑧,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註釋)①商和下文的賜皆為孔子的弟子。 ②益:長進。 ③損:減損。 ④賢己者:比自己賢良的人。 ⑤說:談論。 ⑥視:看,比照。 ⑦化:融和。 ⑧鮑魚之肆:賣鹹魚的店鋪。

  10.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勞:____________ 居:_________________

  11.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12.【乙】段中的芝蘭之室,後人常用來喻指賢士居所。【甲】段中除陋室外也出現了兩個芝蘭之室,是哪兩個?(2分)

  13.【甲】段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與【乙】段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友的話題。你怎樣看待他們這種交友方式?(2分)

  參考答案:

  10.使勞累 居住 評分標準:每個詞解釋準確1分,共2分。

  11.(1)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評分標準:答出反問語氣,語序正確,語句流暢2分。

  (2)因此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必須慎重地選擇和他相處的人。

  評分標準:語句流暢,意思對即可2分。

  12.諸葛廬,子云亭。

  評分標準:答出一點1分,共2分。

  13.示例1:他們的交友方式可取,我們應該與那些有知識有道德的人交往,這樣才能不斷進步2分。

  示例2:第二種交友方式可取。我們應該與那些有道德的人(好人、善良的人等)交往,這樣才能不斷進步。而第一種交友方式有看不起平民之意,這樣的交友方式不可取2分。

  評分標準:觀點明確,語言通暢,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

《陋室銘》閱讀答案14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9.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B.可愛者甚蕃(多)

  C.陶後鮮有聞(少) D.宜乎眾矣(適宜)

  10.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11.簡要回答問題。

  (1) 甲文中統領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語句是

  (2)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這樣寫的作用是

  12.甲文先說“斯是陋室”,結尾又說“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請簡要分析。(3分)

  1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甲文表現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乙文表現作者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

  B.甲乙兩文都是託物言志的名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

  C.“銘”和“說”都是古代文體,“銘”側重於議論,“說”側重於敘事。

  D.甲文句式整齊,對仗工整;乙文語言精練,駢散相間。

  【答案】

  9.D[解析]宜:應當。

  10.沒有嘈雜的音樂來擾亂我的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來使我的身體勞累。

  11.(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襯托蓮之高沽。(如果答“對比”或“襯托”也給分)

  12.不矛盾,因為居室環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13.C[解析]‘‘說”側重於議論。 (20xx年湖南長沙中考語文試題)

《陋室銘》閱讀答案15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9—12題。(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衰世湊①學,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矯拂②其情,以與世交。故目雖欲之,禁之以度;心雖樂之,節之以禮;趨翔周旋③,詘④節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飲;外束其形,內總⑤其德;鉗陰陽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終身為悲人。達至道者則不然,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性有不欲,無慾而不得;心有不樂,無樂而不為。

  【註釋】①湊:趨向,追逐。②矯拂:矯正,糾正。③趨翔:步履有節奏的樣子。周旋:行禮時進退揖讓的動作,也指應酬交際。④詘:屈服,折服。⑤總:拘束,約束。

  9、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語。(2分)

  (1)談笑有鴻儒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目雖欲之____________________

  10、選出下列選項中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2分)

  節之以禮乃記之而去

  A、B、

  皆以美於徐公酒澄而不飲

  無絲竹之亂耳何陋之有

  C、D、

  行拂亂其所為禁之以度

  11、將選文中畫線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達至道者則不然,理情性,治心術。

  12甲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操?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答案:

  9、(l)大(2)因此,所以【解析】第(l)題“鴻”是一種體積碩大的鳥,故有“大”的意思;(2)“故”在這裡是連詞,可翻譯成“所以”。

  10、C【解析】A項“節之以禮”的“以”是“用”的意思;“皆以美於徐公,的“以”是“認為”的意思。B項“乃記之而去”的“而”表順承,是“然後”的意思;“酒澄而不飲”的“而”錶轉折,是“卻”的意思。c項“無絲竹之亂耳”的“亂”和“行拂亂其所為”的“亂”都是形容詞使動用法,意思是“使……擾亂”。D項“何陋之有”中的“之”是賓語前置的標誌;“禁之以度”中的“之”是代詞,代“他們”。

  11、(1)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2)通曉最精深道理的人就不是這樣,(他們)理順(自己的)真情、本性,調理(自己的)內心。

  12、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