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陋室銘> 八年級語文《陋室銘》閱讀答案

八年級語文《陋室銘》閱讀答案

八年級語文《陋室銘》閱讀答案

  原文:標題:陋室銘作者或出處: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或註釋: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註釋】

  [1]選自《全唐文》卷六○八。陋室,簡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後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2]有仙則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傳說,仙人多住在山上。名,出名。

  [3]有龍則靈:有了龍就成為靈異的(水)了。龍,古代傳說中能興雲作雨的一種神奇的動物。靈,靈驗。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斯,這,為指示代詞。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惟,只,同介詞“以”,起強調作用。吾,我,這裡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

  [5]苔(tái)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裡。

  [6]鴻儒(rú):博學的人。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7]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這裡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8]調素琴:調,調弄,這裡指彈(琴)。素琴,不加雕繪裝飾的琴。素,不加裝飾的。

  [9]絲竹:絃樂、管樂、琴瑟、簫管等樂器。這裡指奏樂的聲音。亂耳,使聽力紊亂。

  [10]案牘(dú):官府人員日常處理的檔案(公文)。

  [11]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

  [12]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這句話是說,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但因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南陽,郡名。諸葛亮的躬耕隱居之地在鄧縣隆中,屬於南陽郡。諸葛,指諸葛亮,三國時蜀國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現在的四川。

  [13]子云,指揚雄,西漢文學家。漢代的揚子云(也作“楊子云”)(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稱“揚子宅”,據傳他在揚子宅中寫成《太玄經》,故又稱“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子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紀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4]何陋之有:之,表賓語提前。全句意為,有何陋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裡,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注評】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仙:仙人,神話和宗教中稱有種種神通,可以長生不老的人,多住在、山中。則:副詞,就.名:名聲,名望;這裡活用為動詞,是“出名、著名”的意思,屬於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那種型別。龍:古代傳說中能興雲作雨的一種神奇的動物。靈:神靈,靈異;這裡活用為動詞,是“有靈異”的意思,也是名詞在副詞後活用為動詞。○先設兩個比喻,以引出陋室。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斯:代詞,這。陋:簡陋,狹小。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惟:副詞,只是;用在句首或謂語之前,表示對事物或動作範圍的限定。馨,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引出陋室,突出“惟吾德馨”。

  苔(tāi)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漫上臺階,蒼翠碧綠;草色映入簾子,郁郁青青。苔:青苔。痕:痕跡,印痕;如“酒痕、墨痕、苔痕”等。階:臺階。○居室的環境清幽雅緻,有自然的美。

  談笑有鴻儒(rú),往來無白丁。鴻儒:博學的人。鴻:大。儒:讀書有文化的人。白丁:原意指平民,沒有功名的人;這裡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這兩句是互文。○寫室中人,博學的`鴻儒來來往往,談笑風生,沒有淺俗之人出現,說明陋室人不陋,室亦不陋。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dú)之勞形。調:調和音曲,這裡指彈奏。素琴:素本指樸素無色,引申為無裝飾,此處指沒有裝飾的琴。金經:金匱所藏的經典,此處指佛經。絲竹:琴瑟、簫管等弦管樂器;“絲竹”是原料代成品的借代修辭手法。案:几案。牘:指官府的公文。勞:勞乏,勞累。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形成“主語·之·謂語”結構,這裡兩個這樣的短語分別作兩個“無”的賓語。○寫居室主人擺脫官場事務後的輕鬆和淡泊充實、怡然自得的隱士式精神生活。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現在湖北省襄陽縣一帶。諸葛:即諸葛亮(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三國時蜀國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出仕前隱居在南陽草廬之中。西蜀:即現在的四川省。子云:西漢著名文學家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曾在成都少城西南角簡陋的房子裡著《太玄》,後人稱此屋叫草玄堂,這裡為了押韻稱子云亭。○拿陋室比古代賢人的居室,說明陋室不陋;同時也隱含了作者的政治、文學兩方面的抱負,深化了主題。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什麼。之:助詞,用在動詞和它的賓語之間,起著把賓語提前的作用,以達到強調的目的,無詞彙意義。“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以孔子的見解作結,暗含著“君子居之”的意思,與上文“惟吾德馨”呼應,徹底推翻了“陋”字。

  這篇短文先透過比喻引出“陋室”,再透過對環境、人物、日常生活的描寫突出其“淡雅”,後用類比表明陋室的地位,結尾用孔子的話下結論,點題。

  八年級課文《核舟記》初二語文同步練習題及答案

  參考答案:

  一、1.mǐn shǔ wǎnɡ yí ruò sǎn xuān rán zhé mí yǐjí jì zhuàn rénxū

  2.(1)順著,就著模仿,這裡指雕刻

  (2)贈

  (3)代詞,它,指代中軒敞者

  (4)語氣助詞了

  (5)舉不相類似

  (6)平

  (7)清楚明白

  (8)竟然滿

  5.(1)有又(2)詘屈(3)衡橫

  6.(1)張潮虞初新志魏學洢明說明

  (2)“大蘇泛赤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赤壁賦》《後赤壁賦》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技亦靈怪矣哉

  7.D 8.B 9.B 10.C

  11.(1)c(2)b(3)a(4)a(5)c

  12.(1)蘇東坡、黃魯直一起觀看一軸手卷。

  (2)船尾橫放著一把槳。

  (3)再刻上一枚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4)總計在這一隻小船上,刻有五個人物,八扇窗子。

  大多數文言文有數詞而無量詞,現代文則數、量詞同用;文言文的數詞可放在名詞後,現代文的數詞習慣於放在名詞前。

  13.(1)文字少,傳播資訊量大。如第2段用380多個字,寫了船、艙、窗、雕欄、刻字等物。

  (2)用語前後照應、互相關聯。如船尾與船頭關聯、照應。“楫”與“居右者”“居左者”照應,“左手倚一……”與“右手攀……”關聯,“右手執蒲”“左手撫爐”關聯,“其人”與“居左者”照應。

  (3)本文有些段落運用了描寫,寫出特點,把無生命的核舟描繪得生動、傳神。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寫出東坡的外貌特徵;“右手攀趾,若嘯呼狀”寫出舟子的姿態特徵。

  14.(1)因勢利導(2)獨具匠心(3)栩栩如生

  二、(一)15.魏學洢說明文“大蘇泛赤壁”

  16.(1)全都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

  (2)(他)曾經贈給我一個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應當是蘇軾遊赤壁的情景。

  (3)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

  (4)開啟窗子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

  17.生活時代姓名精湛技藝來歷大小格局

  18.數字說明(列數字)寫核舟的體積之小,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藝

  19.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0.船在中間處高起,上有箬篷覆蓋,兩旁各有四扇窗子,且能自由開關,有刻有花紋的欄杆,左右分別刻有8個字。

  (二)21.rán juàn mí shǔ

  22.右左右左左右右左右右左左

  23.A 24.ACE

  25.(1)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2)左手撫魯直背;蘇黃共閱一手卷;如有所語

  (3)袒胸露乳;矯首昂視

  26.生動描述核舟上的人物姿態和神情,具體說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藝。

  (三)27.jìào diān chǎnɡ

  28.C

  29.(1)左右(2)正面和背面(3)大開

  30.座 31.B

  (三)32.對話安邦治國

  33.(1)儻倘倘若(2)希稀少見、少有

  34.(1)立即(2)幸虧(3)東部民族(4)長久地保持(5)所以

  35.(1)唐太宗對左右近臣說:“治理國家如同治病,病雖然痊癒,還應當護理調養。”

  (2)國內外太平安定,我不認為值得高興,惟獨高興的是陛下身處安穩境地,還考慮到危險的時候啊!

  三、36.(略)

  【簡析】

  這篇不足百字的室銘,含而不露地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與世事沉浮的獨立人格。它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儘管居室簡陋、物質匱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實,那就會滿屋生香,處處可見雅趣逸志,自有一種超越物質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認為,劉禹錫寫此文時已是貶謫生活的後期,心情比較穩定,追求安樂恬淡的生活,同時文中又有讀佛經的內容,所以銘文流露了一種避世消閒的消極成分。

  對此應從兩方面分析:當社會處於黑暗時期,文人官吏們有兩個出路,一是與腐朽勢力同流合汙、自甘墮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氣和獨立人格。相比之下,後者更值得肯定,劉禹錫選擇的就是這一條路。同時,人的生活是複雜的,有張有弛,不能一味劍拔弩張,而有時也要休息娛樂。因此,不能簡單地批評閒情逸致。另一方面,銘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偉抱負,他引用諸葛廬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義的,諸葛亮是政治家,揚雄是文學家,這也是作者一生的兩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進、雄心勃勃;貶謫後他就涉足文壇,最後終手以文學家名世。因此,文中還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內。

  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是巧妙地運用比興手法,含蓄地表達主題,開頭四句既是比,又是興,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龍引出德馨,言名、靈暗喻陋室不陋。用諸葛廬、子云亭類比陋室,表達了作者政治、文學的兩大理想,最後引孔子的話作結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運用了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種磅礴的文勢,如開頭幾句排比,使全篇文氣暢通,確立了一種駢體文的格局。對偶句易形成內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間的六句對偶,既有描寫又有敘述,言簡意豐,節奏感強。文章還運用了代稱、引言等修辭手法。

  總之,這是一篇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傳誦不衰,膾炙人口。

  根據文章的內容,我們可以將這篇短文分為三部分:

  一、(1—3句):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引入正題,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後的陋室歌功頌德埋下了伏筆。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麼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麼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似有些突兀,但回頭一看,卻又渾然一體,因為上面的對比句恰好為這句的引論鋪下了基礎。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覆思考的,絕不是一時的靈感衝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線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覆推敲了。

  二、(4—7句):

  這幾句寫陋室環境與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完全是作者對於道德品質高尚之士的生活總結。在前面幾句的生花妙筆明瞭作者的志趣後,讀者的思緒也進入了佳境,此時明理,讀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階綠的淡雅之色,隱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馬上以青色入簾青的生機盎然點明恬淡中充滿生機的仙活生活狀態,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交朋識友,皆是同道高潔之士,撫琴研經,生活從容多滋味。遠離嘈雜的音樂,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閒暇的生活實在讓人羨慕。這種既像隱士,又存在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嚮往的。透過這幾句的描寫,我們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畫卷,表達了陋室主人雅緻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為正面描寫,看出作者從容淡定;第七句為反面描寫,寫出作者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者借這南陽的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諸葛亮與揚雄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閒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於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後世的典範。劉禹錫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於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合劉禹錫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三、(8—9句):

  結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聖人肯定的操守來規範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聖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聖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可以說,這篇短文表現的主題就是透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甘於淡泊、不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的高潔清峻的品格。

  初二語文同步練習《桃花源記》課後練習答案

  ㈠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人中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

  (2)鹹來問訊。 鹹:

  2.解釋下列各句中的“為”字

  不足為外人道也 為: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為:

  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為: 為:

  3.聯絡上文推想,漁人說了些什麼?桃源人為什麼“嘆惋”?

  ㈡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白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1)便要還家要:

  (2)率妻子邑子來此絕境 絕境:

  2.解釋下列各句中的加點字

  ⑴①乃不知有漢 乃:

  ②陳勝、吳廣乃謀曰 乃:

  ⑵①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餘:

  ②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餘:

  ③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餘:

  3.請寫出“不足為外人道”中“道”字意義相同的成語_________;意義不同的成語__________。

  4.請找出一個體現桃花源人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的句子。

  ㈢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⒈解釋加點詞:

  ⑴武陵人捕魚為業 ⑵緣溪行 ⑶漁人甚異之 ⑷欲窮其林

  ⑸屋舍儼然 儼然: 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⒉解釋加點詞:(一詞多義)

  ⑴①初極狹,才通人 通:

  ②阡陌交通 通:

  ⑵①屋舍儼然 舍:

  ②便舍船 舍:

  ⑶①中無雜樹 中:

  ②晉太元中 中:

  ③其中往來種作 中:

  ⒊概括這兩段文中的兩人成語: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