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教案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情匯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影片《屈原》的幾組鏡頭: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行吟澤畔,抱石沉江,並配以主題歌曲。
提問 你們知道螢幕上這位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端午節時民間有一個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放出粽子,賽龍舟圖畫)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關於作者及《離騷》
讓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及有關工具書介紹屈原,教師予以補充,多媒體出示有關屈原的鏡頭及生平簡介。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歸)人。他出身於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輔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派與秦鬥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後投羅江而死,以明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
本文選自《楚辭》。(投影)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 因此後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離騷》與《詩經》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那麼“離騷”是什麼意思呢?離通“”,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
2.整體感知
(1)誦讀課文
①放錄音或教師範讀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②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指正讀音及節奏。
③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一般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④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語氣。
提示:“兮”字,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齊讀時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疏通詩句,初步感知。(要求學生默讀課文並藉助課文註釋及工具書,邊讀邊歸納,教師巡視作必要點撥,解答學生的疑問。)
(3)質疑釋疑(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把不理解的地方寫到紙上,並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師可讓其他學生一起討論,如若較難,則由教師分。)
①重要詞語(投影)
苗裔(yì):後代子孫 孟(zōu):正月 (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yù):水急流貌 (qiān):攀、折 (pí):山坡、嶺上 騏(qíjì)駿馬 申(jiāo) 申地產的 (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繫帶的樣子,比喻狂亂不 憚(dān):害怕 捷徑: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腳後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懷王 (jiǎn):忠貞的樣子
羌(qiāng)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脩: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②通假字
肇錫餘以嘉名:錫通“賜” 賜給
來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導”嚮導
指九天以為正兮:正 通“證”
③同類活用
名餘曰正則兮。名詞用作動詞 命名
字餘田靈均。名詞用作動詞 給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全句譯為,只怕年歲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節選部分,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操, 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研讀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可先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括,然後再用課文中的詩句來說)
[明確]“扈江離與辟芷兮, 紉秋蘭以為佩”,“乘騏以馳騁兮,來尋道夫先路也”, 詩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潔的品質,詩歌從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開始,詩人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說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貴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對楚國的興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記敘自己降生在一個祥瑞的時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賜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強調自己稟賦卓異不凡。在此基礎上,詩人進一步敘述自己及時修身,培養高尚的品 德,鍛煉出眾的才幹,迫切地希望獻身君國,令楚國振興,使楚王成為“三後”和“堯舜” 一樣的聖明君主。總之.詩人自我的形象,代表著美好和正義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張,能夠把楚國引向康莊大道。
(2)《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 ,可抒難抒之情。
例:“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這兩句詩借用對柳絮與桃花的描寫,表達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及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痛苦和愁悶。
請找出相關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學生小組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恐美人之遲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懷王“固眾芳人之所在”一句中“眾芳”喻指群賢,用“、桂、、”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對君王的忠誠,對古代君王舉用群賢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潔情操,希望君王能夠拋棄穢政,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像古代賢明君主那樣,以社稷為重,舉用群賢,瞭解自己的憂國憂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麼手法?請舉例說明。
[明確]還使用對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舉用群賢“遵道而得路”與昏庸君王狂亂不“路幽昧以險隘”形成對比,以此告誡楚王要任人唯賢:“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形成對此,表達自己九死不悔,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4品讀鑑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麼感受?
[明確]①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迴盪頓挫,婉轉動人。
(2)齊讀全文,找出文中能體現屈原高貴品質的詩句,並摘抄。
“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指九天以為正兮,夫維靈脩之故也”——忠君報國,雖死不悔。
“餘固知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堅持真理,永不言棄。
這些感天動地的詩句,令我們感受到詩人高貴的品質,寧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馬遷所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而從此,一種永世不曾泯滅的信念——對真理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一種千古不變的情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鄉土的依戀,深探注入到中華文化中來,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
(3)分特色:談談你對《離騷》藝術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詩人盡情地發揮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而其偉大的人格,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們展示了詩人的堅貞不屈的'精神。
②比興手法的運用。依詩取興,引類比喻”《詩經》中的比興傳統在《離騷》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以比喻最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懷王,用“眾芳”喻指群賢,用“、桂、、”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把比興與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徵意義。
③對偶句式的運用。如詩中的“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朝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並茂。屈原對南方民歌的吸取和發展,在詩中大量錘鍊的對偶句,是對詩歌語言發展的重大貢獻,對後來的詩賦詞曲等各種文學樣式的語言運用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5探究閱讀
(1)(多媒體課件播放屈原行吟澤畔、抱石投江的鏡頭)
面對屈原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可在班內展開辯論,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贊同: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並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為那個時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貴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關係,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賞識並支援下才能實現,他的高潔的節操只有君王幫他力排眾議時才能保持,當君王不賞識他,不支援他,他便失去了支撐他的柱石,若不想改節,不想改變自己,那麼,他只有走這一條路。我想屈原走向這條不歸路是無奈的,並不是他真心所願。
(2)學習這篇文章,你有哪些啟發?(言之有理即可)
觀點:①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為崇高遠大的理想而奮鬥,決不能動搖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但為了追求真理,應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③在汙濁的環境中,應保持自己的高潔品質。要熱愛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