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梁實秋> 梁實秋作品《北平的街道》賞讀

梁實秋作品《北平的街道》賞讀

梁實秋作品《北平的街道》賞讀

  “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這是北平街道的寫照。也有人說,下雨時象大墨盒,颳風時象大香爐,亦形容盡致。向這樣的地方,還值得去想念嗎?不知道為什麼,我時常憶器北平街道的景象。

  北平苦旱,街道又修得不夠好,大風一起,迎面而來,又黑又黃的塵土兜頭灑下,順著脖埂子往下,牙縫裡會積存沙土,咯吱咯吱的響,有時候還夾雜在小碎石頭,大在臉上聽疼,眯眼睛更是常事,著滋味不好受。下雨的時候,大街上有時候積水沒漆,有一回洋車大天秤,曾經淹死過人,小衚衕裡到處是大泥塘,走路得靠牆,還要留心泥水濺個臉花。我小時候每天穿行大街小巷上學下學,深以為苦,長輩告誡我說,不可抱怨,以前的道路不是這樣子的,路高與簷齊,上面是深刻的車轍,那才叫人畏途。這樣退一步想,當然痛快一些。事實上,我也趕上了一部分的當年交通困難的盛況。我小時候坐轎車出門是一盛事,走到棋盤街,照例是”插車“雍塞難行,前呼後罵,等得心焦,常常要一小時以上才有鬆動的現象。最難堪的是這一帶路上鋪厚石板,年久磨損出很寬很深的縫隙,真實豁牙露齒,驢車馬車行走其間,車輪陷入縫隙,坐一歪右一倒,就在這一步一倒之間腦袋上會碰出核桃大的包左右各一個,這種情緒後來改良了,前門城洞由一個變成了四個,路也拓寬,石板也取消了,更不知是什麼人做一大發明,”靠左邊走“。

  北平城是方方正正的坐北朝南,除了為象徵”天蹋西北地陷東南“缺了兩個角之外沒有什麼不規則形狀,因此街道也就顯得橫平豎直四平八穩。東四西四東單西單,四個牌樓把距四個中心點,巷弄芥比例次比鱗次,歷歷哦可數。到了北平不容易迷失者以此。從前皇城未拆,從東城大西城需要繞過後面,現在打通了一條大路,經北海團城而玉,雕欄玉砌,風景如畫。是北平城裡最漂亮的街道。向晚驅車過橋,作用畝不暇給。城外還有一條風致的路,便是由西直門通到海定的那條馬路,夾路是高可數丈上午垂柳,一棵挨著一棵,夏秋之季,蟬鳴不已,柳絲飄拂,夕陽西下,景色幽絕。我小時候讀書清華園,每星期往返這條道上,前後八年,有時後起驢,有時候乘車,這條路給我的印象太深了。

  北平街道的名字,大部分都有風趣,寬的叫寬街,窄的叫夾道,斜的叫斜街,短的有一尺大街,方的有棋盤街,曲折的有八道彎、九道彎,新闢的叫新開路,狹隘的叫小街子,低下的叫下窪子,細廠的叫豆芽菜衚衕。在許多因歷史沿革的關係意義已經不存在。例如,”琉璃廠“已不在燒琉璃瓦而變成書業集中地,”肉市“已不賣肉,”米市衚衕“已不賣米,” “沒煤市街”已不賣煤。更有些路名稱,稍嫌俚俗,其實俚俗也有俚俗的風味,不知哪位紳大人自命風雅,擅自改為養訓一些的名字,“豆腐巷”改為“多福巷”,“小腳衚衕”改為“小教衚衕”,“劈柴胡同”改為“闢才衚衕”。明初警察廳有一位劉勃安先生,寫得一手好魏碑,搪瓷制的.大街小巷的名牌全市此君之手筆。幸而北平尚沒有紀念富商顯要一人名為路名的那種作風。

  北平,不比十里洋場,人民的心理比較保守,沾染的洋習較少較慢,都交民巷是特殊區域,裡面的馬路特別平,裡面的路燈特別亮,裡面的樓房特別高,裡面打掃的特別乾淨,但是望洋興嘆,與鬼為鄰的北平人卻能視若無睹,見怪不怪。北平人並不對這一塊自感優越的地方投以豔羨眼光,只有二毛子準洋鬼子才直眉瞪眼的往裡面鑽。地道的北平人,提者籠子架著鳥,寧可到城根去溜達,也不肯輕易踱進那一塊另人生氣的地方。

  北平沒有逛街之一說。一般來說,街上沒有什麼可逛的。一般的鋪子沒有窗櫥,因為殷時的商家都講究“良賈深藏若虛”,好東西不能擺在外面,而且買東西都講究到一定的地方去,用不者在街上浪蕩。要散步麼,到公園北海太廟景山去。如果在路上閒逛,當心車撞,當心泥塘,當心踩一腳屎!要消磨時間麼上下三六九等,各有去處,在街上溜餿腿最不是辦法。當然,北平也有北平的市景,閒來無事偶然到街頭看看,熱鬧之中帶者悠閒也瞞有趣。有購書癖的人,到了琉璃廠,從廠東門到廠西門可以消磨整個半天,當市那些匾額招牌就夠欣賞許久,一家書鋪挨者一家書鋪掌櫃的肅客進入後櫃,看各種圖書版本,那真是一種享受。

  北平的市容,在進步,也在退步。進步的是物資建設,諸如,馬路行人道的拓寬與鋪平,退步的是北平特有的情調與氣氛逐漸消失褪色了。天下一切事物沒有不變的,北平豈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