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老舍> 《我的母親》老舍父母的形象

《我的母親》老舍父母的形象

《我的母親》老舍父母的形象

  《我的母親》是一篇質樸無華、情真意切的回憶母親的散文。 文章中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的舐犢之情,子女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和讚頌之情。以下是《我的母親》老舍父母的形象,歡迎閱讀。

  中職語文教學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老舍先生《我的母親》是一篇質樸無華、情真意切的回憶母親的散文,這對於剛剛踏入職校大門的職校生倍感親切與溫暖,更能體會到人間的溫暖。

  老舍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充分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的舐犢之情,子女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和讚頌之情。老舍筆下的母親形象非常感人:她勤勞誠實,做事認真;她熱情好客,樂於助人,不怕吃虧;她處事有度,軟中有硬;她善良堅強,對子女的感情內斂而深厚。有著這麼好的母親,身為她的子女,老舍是幸運的。文中交代老舍有三個哥哥,四個姐姐,大外甥女還長老舍一歲,老舍自己是“老”兒子。父親呢?在老舍一歲半時就死了,是什麼力量讓母親這樣一位寡婦撐起一個家庭的重擔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我常常透過學生對作品中感興趣的內容,及時引導學生透過文中字裡行間加以解讀。

  這時,我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能體現老舍父母之間感情關係的語句:

  院中,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與夾竹桃,永遠會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年年夏天開許多花。(課文第8自然段最後一句話)

  是誰“澆灌與愛護”父親遺留下的石榴與夾竹桃?

  孫紹振先生曾經在解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指出“這是一種字面以外的默契,在無聲的、心照不宣中,構成比字面更為豐富的微妙的交流。心照不宣是自動化的,把許多邏輯層次省略掉的,因而,給人一種不言而喻的感覺。但是恰恰在這種心領神會之處,正是可講性的所在。這裡包含著語言和人的精神的奧秘。”

  我根據孫老先生解讀作品的這一方法,覺得句中“遺留下”、“永遠會”就是關鍵詞,很有分析性。幾盆石榴與夾竹桃是父親遺留下的,“永遠會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老舍母親的眼裡,它們不是簡單的“幾盆石榴與夾竹桃”,它們早已成了父親形象的化身。“年年夏天開許多花”,我在想,只要每年的夏天一看到它們開花,老舍的母親眼裡定在發光!年年綻開的朵朵花兒就像是父親對於母親前一年裡所作所為的肯定與讚許,它們早已是老舍母親的精神支柱,是讓母親這樣一位寡婦撐起一個家庭重擔的精神支柱!作為“未亡人”,母親睹物思人,望著丈夫遺留下的石榴與夾竹桃,如何才能夠停止對亡夫的無限的思念?她只有不停地勞作——“在我的記憶中,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她終年沒有休息”、“她還須自曉至晚的操作”。我想,除了解決整個家庭的經濟困難,應當還有這方面的因素。

  文中老舍的母親沒有什麼豪言壯語,甚至連話語也說得不多,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動愛著自己的子女,愛著自己的家庭,愛著自己的親友,愛著自己的鄰居……總之,老舍的母親有著大海一般無私、寬廣的胸懷,無時不在為自己所愛的一切默默地奉獻著。中年失偶可謂人生的一大悲哀,這是對未亡人說的;而從逝者角度講:在這悲哀裡,如果有人能時時記著他的好,處處念著他的情,那他也算沒白來人世走一遭。這樣一分析,老舍的父親雖然走得突然,卻也沒留下多少遺憾了。

  俗話說“愛屋及烏”,正是老舍的母親對父親有著這樣深沉的愛,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她對“父親的寡姐”的愛:

  父親的寡姐跟我們一塊兒住,她吸**,她喜摸紙牌,她的脾氣極壞。

  姑母常鬧脾氣。她單在雞蛋裡找骨頭。她是我們家中的閻王。直到我入了中學,她才死去,我可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沒受過婆婆的氣,還不受大姑子的嗎?命當如此!”母親在非解釋一下不足以平服別人的時候,才這樣說。……當姑母死去的時候,母親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來,一直哭到墳地。

  這就是人世間的大愛!有了這樣的母親,老舍的父親在九泉之下也該瞑目了。因為不管姑母鬧脾氣也好,吸**、摸紙牌也罷,都是老舍兒時的記憶,“我可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都是發生在父親死了之後的事情,可見母親有多大的委屈無處訴。

  因為自父親死後,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親和三姐共同撐持的。

  按照孫紹振先生所說的“還原”方法,我們可以推論得知老舍的父親健在時,應當是一位相當稱職的丈夫和父親,是母親的靠山,是兒女的`天空,是家中的頂樑柱。可惜的是這樣一位中年人,一名清朝皇宮的護軍,在八國聯軍侵略北京的巷戰中不幸陣亡: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來了,滿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親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饑荒中,保護著兒女。

  是什麼力量讓母親在血光火焰裡、刺刀下、饑荒中面無懼色地保護著兒女?是父親不屈的英魂!“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與夾竹桃,永遠會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年年夏天開許多花”,這幾盆石榴與夾竹桃正是母愛之源泉——生生不息,汩汩流淌。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好的教材。老舍從小就跟著母親和三姐:“他們做事,我老在後面跟著。她們澆花,我也張羅著取水;她們掃地,我就撮土……從這裡,我學得了愛花,愛清潔,守秩序。”對父親遺留下的石榴與夾竹桃的“澆灌與愛護”,以及母親和三姐平日裡言談間關於父親的話題,兒時的老舍耳濡目染,也就秉承了父親愛花的習慣。在《養花》一文中,老舍這樣寫道:“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我只把養花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花開得大小好壞都不計較,只要開花,我就高興。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滿是花草……花雖多,但無奇花異草。珍貴的花草不易養活……因此,我只養些好種易活、自己會奮鬥的花草。不過,儘管花草自己會奮鬥,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它們多數還是會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它們,象好朋友似的關切它們。”

  中國人歷來視石榴為吉祥物,以為多子多福的象徵。夾竹桃可以抗煙霧,抗灰塵,淨化空氣,保護環境,是名副其實的環保衛士。

  老舍為什麼在文中要特別談到父親遺留下的石榴與夾竹桃,是否另有深意?該不會是父親的願望(多子多福)與職業(護軍)的象徵?老舍呢?“時代使我成為逆子”:二十三歲不要結婚,二十七歲上了英國,七七抗戰後,老舍別妻拋子,由濟南逃出來。“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佔據了,可是母親日夜惦念的幼子卻跑西南來”,他隻身前往武漢,投入到文藝界的抗日洪流之中。之後,又轉到重慶,他以筆為武器,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創作,直到抗日戰爭取得徹底勝利。此時的老舍儼然成了父親遺留下的“夾竹桃”。

  在老舍筆下及其身上我們或多或少看到了老舍父親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