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學片斷實錄

《蘭亭集序》教學片斷實錄

《蘭亭集序》教學片斷實錄

  (師請生朗讀文章第一段,並讓其他同學評價朗讀情況)

  師:朗讀首先要把握好朗讀基調,如果說第一部分的基調是清新明朗、“信可樂也”的話,那麼第二部分應是怎樣的基調?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關鍵詞語。

  生1:在第二段中有一個關鍵詞──“痛”。

  生2:在第三段中有一個關鍵詞──“悲”。

  (師請學生推薦朗讀第二、三兩段)

  師:如果我們在朗讀全文時配上背景音樂,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主樂器?什麼基調的曲子?

  生1:最好選用二胡演奏的比較深沉的曲子。

  生2:最好選用洞簫演奏的意境悠遠的曲子。

  生3:我想選用古箏演奏的曲子,幽靜而富於變化。

  師:大家的創意都很好,展示了你們的藝術素養。其實,藝術是相通的,我們探討音樂的過程也就是把握作品思想情感、風格基調的過程。

  (教師節選古箏曲《漁舟唱晚》作為背景音樂,飽含感情地朗讀全文)

  師:請同學們描繪一下你想象中“會稽蘭亭”“暮春之初”的江南景色。

  生1:山清水秀,紅花欲燃,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生2:雜花盛開,色彩絢麗,像一道五彩的屏障一樣。

  生3:山花爛漫,鳥語花香,一片豔麗的色彩。

  師:我們看王羲之筆下江南春色又是怎樣的景象呢?

  生:“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教師讓學生熟讀背誦以上語句)

  師: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江南三月的山水之間就像剛才同學們描述的那樣──百花盛開,山花爛漫,鳥語花香,而這些濃豔的東西在《蘭亭集序》中卻不見蹤影,那麼王羲之是在著意追求一種什麼風格和境界呢?

  生1:他是在追求一種清新淡雅的境界。

  生2:王羲之是在追求一種自然的文風。

  師:在這篇文章中,一切過於濃郁的'色彩,作者都不用,而是清新淡雅,自然為文,這是色調的淡雅;蘭亭盛會中,“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備,但作者喜悅有度,從容沉穩,這是心境的淡雅。常言道:“文如其人”,作品格調的淡雅也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藝術體現。

  (讓學生把握好文章基調,齊讀第一段)

  (教師重點指導最後一句的朗讀)

  板書:

  遊目騁懷、信可樂也。

  師:為了便於大家理解作者在文中情緒的變化,我們一塊兒來疏通一下文章後半部分的一些語句。請同學們互相提出問題並嘗試著解答。

  生:我對“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一句理解得不透徹。

  生:我想應該是這樣的意思:好靜的人喜歡在室內清談,好動的人喜歡在山林遨遊。

  生:“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意思我不明白。

  師:“一”和“齊”都是用作動詞,全句的意思是,把死和生等同起來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是妄造的。

  (學生分組討論其他問題)

  師:作者在自然中得到愉悅,又從自然中感受到悲哀,作者正當心情舒暢的時候,卻說出了非常消極的話,“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大家對作者情緒的變化是如何理解的呢?

  (學生分組討論)

  生:我認為這種情緒變化符合一般人的心理規律。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種聚散難常的感觸定會使人情緒低落,讓人感到人生短促、生命無常。

  師:這位同學分析得很到位,除此之外,出現這種情緒的變化還有它的歷史淵源。在這裡略述幾例:

  當年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群臣歡飲,曾作詩《秋風辭》:“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魏文帝與詩人吳質宴後寫道:“樂往哀來,愴然傷懷。”

  西晉的石崇在與眾人宴飲後說:“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

  可見自漢魏以來,人們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比較普遍的,王羲之在歡宴之後也不能擺脫這種傳統氛圍的影響。

  (教師在補充以上內容時,以課件形式展示提及的詩句)

  (教師讓學生齊讀二、三段文字,以體悟作者情緒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