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案(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蘭亭集序教案(九年級必修)

蘭亭集序教案(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瞭解序文的寫作特點,積累課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用法。

  2.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理清課文內容層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觀。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3.情感目標:欣賞文中描繪的自然美,學會關愛自然,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二,教學的重難點

  1, 文言文中實詞和虛詞的特殊用法。

  2, 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原因。我們如何看待,要有自己的見解。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 課文匯入

  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愛一部書法作品,可以稱得上是愛不釋手。要說唐太宗是如何得到這部傳世佳作的還有一個故事。李世民特別喜歡這個東西,他下令重金買下這個東西,但是因為是王之的精品,王家把他當寶貝,絕不傳人。就在唐太宗這時候,王之的七世玄孫當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堅決不肯把這個東西給人,後來他死了,就把這個作品給了他的徒弟辯才和尚。唐太宗沒有辦法,只好讓人行騙。唐太宗派大臣蕭翼去辯才和尚那裡,因為和辯才和尚下棋,後來,辯才和蕭翼因為下棋,成了好朋友,這時候,在趁辯才和尚不注意的情況下,將這部作品偷走了。這部作品就是王之在酒醉的狀態下寫下的《蘭亭集序》。

  據說唐太宗在臨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兒子唐高宗立下遺囑要把這件作品與他合葬。

  這篇佳作無論是在書法上還是在文學上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蘭亭集序》。

  二,介紹作者及其《蘭亭集序》

  1,作者簡介

  1、王之(321~379年),字逸少,號齋,原籍琅琊臨(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王之出身於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他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了書法名手。他是東晉著名書法家,有 “書聖”之稱。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他愛鵝,從鵝的形態中悟出筆的走勢。

  王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

  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

  2,《蘭亭集序》的相關背景

  A、蘭亭:

  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從浙江紹興城向西南,約20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別緻的古典園林,林中有一亭,相傳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種植蘭花,故名曰“蘭亭”。

  B、《蘭亭集序》由來: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之邀請當時社會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他們引酒賦詩,他們這些人圍坐在小溪邊,然後把一個酒杯放在水流中,如果這個酒杯隨著水流流在誰的面前不動了,誰就飲酒作詩。後來他們將所寫的詩結成詩集,王之當場在醉酒的狀態下為詩集書寫一篇序言,即本文《蘭亭集序》。

  C、文體“序”: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後面的稱“後序”或“跋”。

  三,朗讀課文

  四,帶領同學梳理課文。

  除了逐段的譯全文外,在譯的過程中講解字詞的用法和特殊的句式。

  1,著重講解的知識要點: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從“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看古代的紀年

  “永和”是東晉穆帝的年號。“永和九年”就是晉穆帝使用“永和”年號的第九年,即公元353年,這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種紀年方法。因為封建社會是“家天下”,皇上就是家主,用他的號作為紀年是理所當然的。有時一個皇上不只有一個年號,像唐高宗就曾先後用了十四個年號,而皇上每換一次年號就要按新年號重新紀年。

  “癸丑”是採用天干地支紀年,這是古代另一種常用紀年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組,稱為“六十年花甲子”,週而復始,迴圈使用。干支最初是用來紀日的,後來才用於紀年,現在農曆的年份仍用干支。“癸丑”年是六十年花甲子中的第五十年。

  古文中常用帝號和干支雙紀年。另外,先秦時,由於各國國王沒有年號,就用國王的稱號紀年,像周平王三十二年,即周平王做國王的第三十二年。

  (2) “修事也”: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 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這是我國古老 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於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祭儀式, 用香薰草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汙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專案是流觴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

  (4)“老之將至”: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曾不知老之將至”:語出《論語•述而》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5)“死生亦大矣”:語出《莊子•德充符》。

  (6)“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語出《莊子•德充符》:“以死生為一條。”又《莊子•大宗師》:“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為友矣。”

  (7)“齊彭殤”:把高壽的彭祖和短命的殤子等量齊觀。彭,彭祖,相傳為帝的玄孫,活了八百歲。殤,指短命夭折的人。《莊子•齊物論》:“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以下參閱錢鍾書《管錐編》

  “一死生與齊彭觴”: 語出《莊子•齊物論》

  “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祈)生乎”,“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認為生和死是相對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象細胞的新陳代謝,但他誇大了這個相對,否定了生和死的區別。莊子認為壽命長短相對,故而否定了壽夭的區別,認為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沒什麼區別。但作者在文中引用孔子的話說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著分別寫古人、今人和後人,無不對生死這一人生大事感慨萬端,對人生無常悲恨不已,既然古往今來人們無一例外都為人生無常興嘆生悲,莊子的死生一樣,壽夭等同的說法不是虛妄荒誕之辭嗎?

  2,重點字詞和句子的講解

  (一)字詞活用

  【少】少長鹹集

  :年紀小的,年紀大的,形容詞用作名詞。

  【齊】齊彭殤為妄作

  同樣看待,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興懷】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使懷興,即:使感嘆產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固知一生死為虛誕

  :同樣看待,或看成一樣,數字活用為動詞。

  【視聽】足以極視聽之娛

  :耳目,動詞活用為名詞。

  (二)一詞多用

  ①修

  例句 出處 釋義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建、修造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治理、整治

  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 《答司馬諫議書》 修訂、修改

  鄒忌修八尺有餘 《鄒忌諷齊王納諫》 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長

  ②期

  例句 出處 釋義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記•陳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決鬥某所 《大鐵傳》 約定時限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呂氏春秋》 限度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戰國策》 (jī)滿、周,一週年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處 釋義

  皖師欲結歡於寧南,致敬亭於幕府 《柳敬亭傳》 送、送達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賈生列傳》 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 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過秦論》 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東南飛》 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 成語 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蘭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臨

  例句 出處 釋義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岳陽樓記》 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蘭亭集序》 面對、引申閱讀

  居高臨下 成語 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將要

  ⑤次

  例句 出處 釋義

  1.賢能不待次而舉 《荀子•王制》 等次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陳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孫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師退,次於召陵 《左傳•僖公》 臨時駐紮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陳涉世家》 行軍途中的駐地

  6.列座其次 《蘭亭集序》 旁邊

  五,思考題

  今天我們這節課從整體上把這篇課文的字詞和相關的知識點梳理了一遍,因而對這篇課文的閱讀和理解應該不成問題了,下節課我們講從作者的思想情感方面著手,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把握這篇課文。

  請同學們下去後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把這篇文章可以劃分為哪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並分別用一個字來括。

  第二課時

  六,朗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1, 提出問題:上節課課後佈置的作業,不知道大家下去之後思考了沒有,現在我們接著學習和解決上節課提出的問題。

  A.請同學們讀課文,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一成不變的 ,並分別用一個字括每段作者的思想感情,

  B 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在文章中的具體體現。找出相關例證。

  明確:在同學們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第一段可以用一個“樂”字來括,第二段可以用一個痛字來括,第三段可以用一個悲字來括。

  3.具體講解。透過我們上面對這篇課文思想情感的總體把握,下面我們來具體的分一下。

  (一)第一段

  老師先朗讀第一段,讓同學們思考何為樂。

  第一段作者的情感是“信可樂也”,何為樂呢?每個人都又自己的見解,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關於幸福的看法。王實甫的《西廂記》裡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可見在王實甫的眼中,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賞心、樂事。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見人民的安居樂業就是他的快樂。那麼本文作者的樂趣又是什麼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作者在第一段中又哪些時間是描寫時間和天氣的。一起回答(學生回答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宜人爽目的天氣的用兩個字括就是“天時”。

  大家再找一下文中描寫地點和環境的句子又哪些呢?(同學回答會稽山陰之蘭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在這個環境清秀的地方集會,可謂是具備了”地利”的條件,這是作者樂的第二個原因。

  現在已經有了天時,地利,還缺一個的,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了。大家找出文中描寫人物場景的句子。(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長鬚幽情)。大家想想這樣的一個場景,名士,故人坐在一起,飲酒作詩,暢敘幽情,可謂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真是可以成為是“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而有之,作者想要不樂都很難啊。

  (二)第二段

  點同學起來朗讀第二段,其他的同學在下面思考,作者是如何由樂轉為痛的,作者為何而痛,並從文中找出相關的例證來。(朗讀課文)

  ( 點同學起來回答文中表達作者悲痛原因的句子,在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同學進行歸納總結)痛的原因

  A人生短暫:“俯仰一世,老之將至。”人生如白駒過隙,美好卻短暫。一個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會上,好靜者常在內室清淡佛老,好動者喜愛縱情山水,遇上喜歡的事物就心滿意足,因快樂而忘了憂愁,竟然“不知老之將至”。

  B世事無常之痛: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當人們“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轉眼之間,“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這就是說,人的慾望,人對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變的,得到的東西即使很好,很快也會厭倦,感慨也隨著產生了。

  C往事不再之痛: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時間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劇變化,更顯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D生死難測之痛: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生死難測之痛,更何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生命最終要歸於毀滅,這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之大患啊!

  (三)第三段

  請大家齊讀第三段,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悲的情感。

  從文中的相關句子“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不難體會出,在這裡作者的悲是指向對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對時間無情的恐懼,這種悲並不是屬於作者一個人的悲哀,正如文中所說,“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是具有千古同悲的特點的,。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和曹操的“人生幾何,去日苦多”的感慨就是對千古同悲的迴音。

  七, 總結回顧

  這篇文章在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作者在清麗的環境和其樂融融的場景中,著重寫一樂字,然後由樂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段痛苦的思考後,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後以一個悲字做結。雖然情感色彩迥然不同,但是前後過渡卻協調自然,可見作者行文的高妙。

  八,板書設計

  天時

  樂 地利 信可樂也 樂

  人和 盡

  人生短暫之痛 悲

  痛 世事無常之痛

  往事不再之痛 死生亦大矣

  生死難測之痛 來

  古人 千古同悲

  悲 今人

  後人

  至於作者這種樂盡悲來的'思想情感和體現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又是如何看待,要作何評價呢,我想每個人都會由自己的不同的見解。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們將著重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也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經歷思考一下。

  九,針對上節課遺留的問題,提出相關具有啟發性的思考題,引發同學的思考。

  根據上面對作者情感的分,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觀是消極悲觀的嗎?請陳述自己的理由。

  學生髮言,討論

  老師明確:

  ⑴ 這是悲觀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伏,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錫的“莫道桑晚,為尚滿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論老之將至》中,也將生死這個永恆的主題昇華到了壯闊高遠的境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後熱烈地衝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充套件了,河水流得平穩了。最後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後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存在下去。

  ⑵第二種觀點:不是悲觀的。這種悲哀,這種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並不必然導向消極悲觀。性格剛強的曹操同樣有“人生幾何”的感嘆,但是它最後導致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天下的豪情壯志。《蘭亭集序》在憂生嘆逝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悼惜,它否定老莊“一死生,齊彭殤”,認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應做點事,不應空談玄理,表現出王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而他的天機流佈,挺然秀出的書法藝術在一定意義上可視為這種努力的結果。所以讀它時,我們要從感傷的背後,發現作者對人生、自然的執著和熱愛。這樣就與上的樂生之旨契合無間了。

  悲嘆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裡",王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作者不為玄學家們的論調所矇蔽,闡明他的生死觀,是她性格豁達的表現。但他畢竟生活在國勢日衰的東晉時期,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求進取,對他也不能說沒有影響,因此文章中出現了低沉的調子,例如以“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說死,這是難以苛求的。

  十,結語

  對王之的人生情感和價值觀,我們都由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書法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後人迄今為止都沒有超越的。作為成長在新社會的朝氣蓬勃的一代,當我們遭遇生活偶爾的不如意和挫折的時候,我們除了嘴裡叫喊著鬱悶和去大哭一場大吃一頓“化悲痛為食慾”外,我們是否該從王之的身上學到點什麼呢?

  十一,作業

  必做:背誦課文

  完成課後練習

  選做:蒐集王之和有關《蘭亭集序》的相關軼事,課後相互交流。

  對書法感興趣的同學,用鋼筆或毛筆臨《蘭亭集序》

  附:原文

  蘭 亭 集 序

  王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註釋】

  1、永和:晉穆帝年號,345—356年。

  2、會(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蘇東南部一帶地方。山陰:今浙江紹興。

  3、修(xì細):古代習俗,於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人們群聚於水濱嬉戲洗,以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遊春活動。

  4、群賢:指謝安等三十二位與會的名流。

  5、少長:指王凝之等九位與會的本家子弟。

  6、流觴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

  7、騁:盡情施展,不受約束。

  8、俯仰一世:很快地過了一生。俯仰,低首抬頭之間,形容時間短暫。

  9、晤言:面對面談話。《晉書•王之傳》、《全晉文》均作“悟言”,指心領神會的妙悟之言。亦通。

  10、放浪形骸之外:行為放縱不,形體不受世俗禮法所拘束。<10>趣舍:同“取捨”。

  11、老之將至: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2、死生亦大矣:語出《莊子•德充符》。

  13、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一半,作為憑證。

  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語出《莊子•德充符》:“以死生為一條。”又《莊子•大宗師》:“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為友矣。”

  15、齊彭殤:把高壽的彭祖和短命的殤子等量齊觀。彭,彭祖,相傳為帝的玄孫,活了八百歲。殤,指短命夭折的人。《莊子•齊物論》:“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譯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另解:山北水南謂之陰,可以認為在會山的北邊)的蘭亭集會,舉行飲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無不到會,老少濟濟一堂。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抱,林木茂,竹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映襯在四周,引溪水為曲水流觴,列坐其側,即使沒有管絃合奏的盛況,只是飲酒賦詩,也足以令人暢敘胸懷。這一天,晴明爽朗,和風習習,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眾多的物類,縱目遊賞,胸襟大開,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真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人們彼此親近交往,俯仰之間便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喜歡反躬內省,滿足於一室之內的晤談;有的人則寄託於外物,生活狂放不。雖然他們或內或外的取捨千差萬別,好靜好動的性格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於一時,感到欣然自足時,竟然都會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之事。等到對已獲取的東西發生厭倦,情事變遷,又不免會引發無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歡欣,很快就成為歷史的陳跡,人們對此尚且不能不為之感念傷懷,更何況人的一生長短取決於造化,而終究要歸結於窮盡呢!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這怎麼能不讓人痛心啊!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的感慨,其緣由竟像一張符契那樣一致,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嘆一番,不過心裡卻弄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我當然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處。所以我要列出到會者的姓名,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儘管時代有別,行事各異,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動因,無疑會是相通的。後人閱讀這些詩篇,恐怕也會由此引發同樣的感慨吧。
 

【小編推薦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