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13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13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1

  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選擇安排了學生自學的基本步驟,設計了這樣的過程:

  1、自己正確讀古詩,對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

  2、把詩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評評誰讀得好。(小組長先讀,組員依讀);

  3、藉助註釋、圖畫自己理解詩意;

  4、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出完整的詩意;

  5、畫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難問題大家解決。課堂上,學生興趣盎。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環節落實。

  在彙報了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佈:“對於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麼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兩位詩人思鄉情感的體現:“我應該怎樣吟誦這兩首詩才能表達呢”當一學生沒有說準時,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絡詩句說準後,老師仍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採的展示,多了切實為學生服務的應變。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穫,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後作業的佈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朝詩人王維在重陽節因思念家鄉親人而作。遊子在外,舉目無親,正逢佳節,百感交集。全詩寫得非常樸素,感情十分自然。“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就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形表達出來,同時傳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為下面思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個“倍”字,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在重陽節極度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傳誦的佳句,表達了億萬炎黃子孫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藉助課本註釋理解詩題。採用這樣的方法導學:誰在什麼時候憶哪裡的什麼人?接下來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採用同桌反覆對詩的策略。幾分鐘之內,大部分學生都能背下來。然後指名學生按自己的體會理解詩句,我引導補充。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由於學習預習較充分,思維較躍,所以,在教學時,學生學習興致比較濃厚。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朝詩人王維在重陽節因思念家鄉親人而作。遊子在外,舉目無親,正逢佳節,百感交集。全詩寫得非常樸素,感情十分自然。“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就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形表達出來,同時傳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為下面思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個“倍”字,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在重陽節極度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傳誦的佳句,表達了億萬炎黃子孫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我班學生思維活躍,想法新穎,對新鮮事物興趣濃厚,勤于思考,善於發現,敢於質疑,勇於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針對學生情況,我追求了這三個字:“新、活、放。”

  【教學設計】

  一初讀,二淺思,三深悟,四背誦,五表演。

  【課堂實錄採擷】

  一、在解題中不經意地出現的小高潮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本課的前兩首古詩,大家還記得嗎?大家一起來背誦一遍,好嗎?

  生:(齊答)記得!學生齊背《望廬山瀑布》和《山行》。

  (開課前複習舊知識,既可以溫故,集中學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壯大氣勢,烘托一個熱鬧的氣氛。)

  師:《望廬山瀑布》描寫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寫了深秋山間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對深秋美景的喜愛之情。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又表達了怎樣的一種感情呢?

  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老師讚美的語氣回顧已學古詩,再一次讓學生體會到了古詩的美,也自然地進入了新詩的學習、品味中。

  師:(簡介詩人王維)請同學們齊讀題目。(生讀題目)

  師:看到這個題目,能說一說你是怎麼理解這個題目的嗎?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登高,佩帶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麼意思?

  師:有誰知道,誰能幫助他?請高高地舉起你的手。

  生:我是從書上的註釋裡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據說可以辟邪、消災。

  師:很好,你讀書的時候很仔細,大家都要向他學習。課題中還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嗎?請繼續!

  (孩子們長在城市裡,都沒有見過茱萸,雖然書本上也解釋得很清楚,但如果能親眼看一看這種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東西變得直觀清晰。所以,應該在學生介紹茱萸這種植物的同時,老師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畫面。)

  生:山東,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說明作者的家鄉在那裡。

  生:不,你的說法是錯誤的。山東是指華山以東,今山西一帶,因此王維的家鄉應該是在山西。

  師:對,這裡的山是指華山。那麼兄弟你們是怎樣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對,應該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師: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鄉在山西,那他的家裡僅僅只有哥哥和弟弟嗎?他就沒有別的親人了嗎?

  生:老師,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還包括他家鄉所有的親人。

  生:老師,我補充,兄弟還可以包括他在家鄉的朋友。

  師:這樣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誰能完整地說一說兄弟這個詞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親人和朋友。

  生:老師,我發現還有一個字被我們漏掉了,就是“憶”字。

  生:我知道“憶”就是回憶的意思。

  師:沒錯,但誰能把這個“憶”字的意思說得更貼切一些呢?

  生:我覺得“憶”字在這裡解釋為“思念、想念”更好,因為從“憶山東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鄉,重陽節到了,他不能和家鄉的親人朋友在一起登高,暢飲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時候,卻可以和親人們一起歡度重陽節,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時的他是多麼想念家鄉的親朋好友啊!(熱烈的掌聲)

  (僅僅是解釋詩的題目,孩子就能透過一個“憶”字領悟出整首詩的深刻意義,確實是我沒有想到的。孩子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快速地捕捉出詩的內涵,其一在於之前逐詞逐詞理解的鋪墊做得很好。其二在於一個“憶”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陽節時憶親人,不就已經明明白白地訴了讀者,此時的作者正是背井離鄉,孤單寂寥,落寞惆悵,正是在這樣舉目無親的時候,才會更加真切地思念家鄉親朋。因為有了解題時的深切領悟,所以進入古詩學習環節時,不管是小組討論,還是課堂彙報,學生能把握住重點,水到渠成,異常輕鬆地學習。)

  二、在表演中捕捉學生靈魂,強化訓練目標

  師:詩人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天,滿懷心事的他獨自出來散步,一不小心誤入了時空隧道,來到了科技發達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維,今年又正好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你的面前就放著一部電話,詩人王維,你能緊扣住自己所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發揮你大膽的想象,向你遠在家鄉的親人傾訴你的思念之情嗎?

  眾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王維在現代社會,那他的親人不是在唐朝嗎?唐朝那時侯有電話嗎?

  師:你的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就是想象,大膽的想象,這不正是“超級變變變”嗎?(齊笑,掌聲)

  注:“超級變變變”是日本的一個娛樂節目,該節目要求參賽者發揮出大膽的想象,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現象。該節目不僅在日本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紀錄,在全球發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績,我班就有很多這個節目的超級fans。老師急中生智,用上這個孩子喜歡的節目的名字,在無意當中為這個環節激了趣,造了勢,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下面是兩個學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維);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請問是姑姑嗎?我是您的侄子王維。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維啊!你現在在哪裡呀?

  (在口語交際中隨時注意使用禮貌用語,表示對別人的尊重,這樣的訓練將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節,我是在兩千多年後的現代給您打電話,姑姑,我可真想家裡人啊!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於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如何讓學生感受是個優美的音韻,體悟完整的意境,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髮和變化呢?第一步:初讀古詩,首先問學生:“你喜歡過節嗎?過節時開心嗎?”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裡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的,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信學過了古詩,你們一定能夠找到答案。接著讓學生自讀古詩感知,說說讀了古詩後你有什麼感受。第二步:精讀古詩,在學生說出感受後提問:“詩人為什麼這麼悲傷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讀一二兩句,強調王維身在異鄉長安,離開家鄉蒲州兩年了,隨即引出:“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卻“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創設情境;“此時此刻,如果你在異鄉,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怎麼樣?你會怎麼想?王維呢?”抓住課文第二句反覆朗讀體會,尤其是“每逢”、“倍思親”……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並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

  誦讀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覆誦讀,自然成誦。將教學重難點放在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感情上了,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的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5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詩人王維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境、特定的節日裡,直抒胸臆,寫下此詩的。因為是打磨課,先由三年級一班蒙老師上,然後由小組評論,針對一些問題,綜合大家提出的意見,進行教案修改,再由我來上。

  由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第九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小結學習第一首《夜書所見》的學習方法:(1)瞭解詩人;(2)理解題意;(3)理解詩意;(4)體悟詩情;(5)吟誦詩文。放手讓學生自己弄懂古詩的大概意思。

  在教學中,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1)匯入自然,扣人心絃。我用課件播放莫扎特的一首思鄉樂曲匯入,讓學生閉目欣賞,學生都沉浸在一種濃濃的思鄉情緒之中,一些學生還道出了自己的切身體會,這時我出現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及詩人王維的簡介,然後過渡:王維為什麼要思念家鄉的親人?他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

  (2課件的使用恰當適時。本課的課件精美,尤其是在教學“每逢佳節倍思親”時,我出現了春節、中秋節、國慶節幾幅畫面,讓學生說出了在異國他鄉、求學的人們對家鄉親人那種濃濃的思念之情,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學生說的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鍛鍊。

  (3)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得到了發揮。整堂課,我圍繞著設計好的幾個問題:王維為什麼要思念家鄉親人?他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循循善誘,讓學生合作探究來完成學習任務的。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沒有形式多樣的朗讀,這也是教學設計上的一個疏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多注重閱讀教學,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6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著名詩人王維直抒胸臆卸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如何讓學生感受是個優美的音韻,體悟完整的意境,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髮和變化呢?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第一步:初讀古詩,首先問學生:你喜歡過節嗎?過節時開心嗎?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裡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的,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信學過了課文,聰明的小朋友們一定能夠找到答案。接著讓學生自讀課文感知,並瞭解王維。然後我出示這首古詩:王維的詩可以說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指名讀,讓學生說說體會。第二步:精讀古詩,在學生說出感受後提問:詩人為什麼這麼悲傷呢?讓學生帶問題讀課文第一小節,強調王維身在異鄉長安,離開家鄉蒲州兩年了,重讀兩年。隨即引出: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引述:大街上讓學生想象大街上熱鬧的景象而王維卻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創設情境;此時此刻,如果你在異鄉,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怎麼樣?你會怎麼想?王維呢?抓住課文第二句反覆朗讀體會,尤其是每逢、倍思親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並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

  在充分悟讀的基礎上再次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體會每句詩的意思,並試背古詩。第三步:拓展並複習。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回憶李白的思鄉古詩《靜夜思》,最後在課文全部結束的基礎上第三次出示古詩,讓學生誦讀,達到課堂的深化和學生的鞏固。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我富有激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讀得很有韻味,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7

  教學這首詩,我主要透過反覆吟誦,在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領會詩的意境和蘊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藉助註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教學過程流暢緊湊,在重難點突破上、結合當時的背景、給予必要的講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透過合作討論、對照註釋,交流彙報,達到了本科教學目的。我班有許多學生家鄉並不在此,祖輩都在家鄉,祖孫之間一年才有可能見上一面,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在什麼時候最想念疼愛他們的爺爺奶奶,又是如何來表達自己的思念的,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來感受詩人的情懷,孩子們對詩的意境就有了獨特的感受,我覺得調動學生的切身感受是激發學生情感的一個好方法。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詩歌的情感。

  3、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瞭解作者,闡釋題意。

  同學們,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思鄉思親的千古絕唱。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就學過一首詩《靜夜思》。今天讓我們再來品味一首王維的思親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齊讀課題。

  1、瞭解王維嗎?誰來說說?指名說。(師根據實際情況補充王維的資料,順出示幻燈片簡介王維。)

  2、瞭解重陽節的風俗。

  九月九日:是個什麼日子?古時候,人們喜歡在重陽節做什麼?師介紹重陽節(重陽節的意思、在那天人們所進行的活動以及所代表的意義)

  3、“憶”是什麼意思?兄弟呢?誰能說說課題的意思,一句話能說出來嗎?(重陽節那天作者思念家鄉的親。)

  二、初讀古詩。

  1、自己練讀古詩,讀正確。

  2、抽讀,讀出古詩的節奏、韻味。

  3、再讀古詩。

  說說你知道了什麼?你感受到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從哪裡看出來?是啊,整首詩裡,都含著詩人對故鄉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啊!

  [設計意圖:熟讀古詩,體現讀的層次性;在整體把握後經歷一次潛心會文的過程,為後面的品味感悟奠定基礎。]

  三、感悟詩意,體會意境

  (一)感悟:獨在異鄉為異客。

  1、從哪裡看出詩人的孤獨?出示第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

  2、抽讀。

  3、重點體會:異鄉異客。

  ①同學們,你能從這兩個“異”讀懂些什麼,體會到一些什麼?(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遠離家鄉、無依無靠、舉目無親)

  ②是啊,異鄉異地,會是多麼的不適應、不習慣啊!把這份感受帶到這詩句中。

  ③出示背景材料:

  作者王維,十幾歲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去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段時間內,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異地生活,自然會產生思鄉念親之情。尤其是佳節到來之際,這種情感更加強烈。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④當時的長安是熱鬧的、繁華的,可為什麼在這樣繁華熱鬧的地方,詩人卻感到孤獨寂寞呢?又從哪個字看出來?

  4.重點體會“獨”。

  ①你對這個“獨”有什麼體會?

  ②口頭填空:讀到這個“獨”字,我就想到:當詩人身邊的人成群結隊出去看熱鬧的時候,而他卻____;當詩人看到有人約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而他卻____。

  ③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感受詩人異鄉做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深刻體會“獨”字寫出了那種獨自在外、人地生疏的情形,表達了寂寞的心情。]

  (二)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過渡語:詩人是如此的孤獨無助,怎能不叫他——(思念),這種思念是那麼的——(深刻),以致他寫出了這樣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1、出示詩句自由朗讀:每逢佳節倍思親。思考:從“倍”字你能讀懂些什麼?

  2、口頭填空:

  詩人居無定所,漂泊他鄉,平日裡常常____,如今面對良辰佳節,____詩人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平日裡常常____,面對今天的良辰佳節,____

  3、這是一種多麼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節倍思親”,它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名句──讓我們再次朗讀一二行。

  4、想象畫面:請同學們輕輕地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象,你的眼前將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5、指導誦讀。

  [設計意圖:領悟“倍”字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在重陽佳節極度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深深思念著家人,想到兄弟們幹什麼?(生齊讀三四行)有什麼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2、那家裡的親人是否也在思念著他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說?

  3、想象畫面:再讀這兩句詩,你的腦中出現了什麼畫面。

  4、角色吟誦:千言萬語道不盡雙方心中深深地思念,還是讓我們用詩句來表達吧!(王維一組讀一二三句,兄弟一組讀第四句)

  [設計意圖:透過情境的創設,教師生動語言的描述,拓展想象空間;角色體驗,感情誦讀,帶領學生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

  四、感情誦讀,積累背誦

  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1、配樂讀: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2、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設計意圖:使學生透過激情吟誦詩文,感受到漢語言音律的美。]

  五、拓展誦讀

  學了這首詩,讓我們再來看看幾首思鄉情的詩吧。(出示這幾首詩)

  1、王維《雜詩》。

  2、張九齡《望月懷遠》。

  3、杜甫《月夜憶舍弟》。

  4、王安石《泊船瓜洲》。

  要求:誦讀詩歌,體會作者思鄉愛親的情感。有困難的學生,教師相機指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課內和課外連結起來,拓展誦讀面,尋找他們覺得類似的詩歌閱讀、背誦,從而拓展了學生的積累。]

  六、課外作業。

  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愛的方式(如:畫畫、寫一段話、打電話等)給遠方的親人寄去一份問候,以表達你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教學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著名詩人王維直抒胸臆卸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如何讓學生感受優美的音韻,體悟完整的意境,從而理解詩人情感呢?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第一步:初讀古詩,首先問學生:“九月九日:是個什麼日子?古時候,人們喜歡在重陽節做什麼?”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裡詩人王維是怎樣呢?接著讓學生自讀課文感知,並瞭解王維。然後我出示這首古詩,再齊讀、指名讀,讀後讓學生說說體會。

  第二步:感悟古詩,指導學生抓重點字詞體會詩意和作者的情感。比如重點抓住課文第二句反覆朗讀體會,尤其是“每逢”、“倍思親”……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並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

  第三步:配樂誦讀。旋律優美的音樂,韻律悅耳的教師範讀,使學生紛紛隨樂而誦。學生透過激情吟誦詩文,感受到漢語言音律的美,從而獲得獨特的心理體驗。

  第四步:拓展誦讀。古詩“海洋”遼闊無邊。要在這海洋中汲取更多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需要引導學生將課內和課外連結起來,拓展誦讀面,尋找他們覺得類似的詩歌閱讀、背誦,那麼學習的空間更是會無限地擴大。在學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後,我又為學生拓展了幾首思鄉詩,分別是《雜詩》、《望月懷遠》、《月夜憶舍弟》和、《泊船瓜洲》。我組合這四首詩指導學生一起誦讀,就是讓學生較充分的體驗思鄉愛親的情感,積累、感悟詩文的語句,欣賞詩文的整體形象,從而激發學生好讀、讀好古詩的興趣和情愫,並拓展了學生的積累。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9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諜取功名,恰逢重陽節,作者孤身漂泊於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的千古傳誦的名句。

  教學這首詩,我主要透過反覆吟誦,感受詩歌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在理解上,主要是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藉助註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從教學過程看,每一個環節都把握的很好,並按課時要求按時完成、在重難點突破上、結合當時的背景、給予必要的講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從學生學習的過程看,合作討論、對照註釋。交流彙報,也都有板有眼,比較紮實。

  問題出在哪裡呢?主要是詩人所表達的感情。今天的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只有在反覆朗讀、背誦中有所感悟。

  但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真摯情感,學生是不可能體會到的。特別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這句詩。

  這個問題告訴我,在今後教學詩歌時,一是強調詩前查閱資料的重要性,考慮到學生沒有查閱資料的書籍,教師課前給學生講一些背景資料和現實生活中人們外出會想家的實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大有好處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10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著名詩人王維直抒胸臆卸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如何讓學生感受是個優美的音韻,體悟完整的意境,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髮和變化呢?我聽了郭老師的課後,深受啟發,從中學到了許多,下面我就這節課談談個人的感受。

  一、郭老師以題目中“憶”字為切入點,透過用“憶”組詞、選詞的方式來讓學生理解題目中“憶”的意思。接著問詩人憶誰?這樣一來,既解決了“憶”的意思,又讓學生初步把握了詩的內涵。

  二、郭老師很注重教學生理解詩意、意境的方法。

  如在讀題目時,郭老師引導學生看課本的註釋來理解“九月九日”和“山東”,讓學生清楚地知道這詩中的山東並不是指現在的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不該有的錯誤。當學到後面詩句時,郭老師引導學生看註釋弄明白什麼是“茱萸”。以上這些郭老師是運用了看註釋的方法。

  在學習詩句時,郭老師運用了抓住重點詞“異”、“逢”來引導學生理解詩句,並設計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當時畫面,體會詩人的情感。如在教“獨在異鄉為異客”時,郭老師先讓學生讀詩句,再問“異”字什麼意思?接著讓學生讀詩句,問學生讀懂了什麼?此時,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然後讓學生讀詩句,引導17的王維一個

  人在外面,心裡是什麼滋味的,你能用詩中一個字來說概括?從而引出“獨”,接下來是想象練習:

  來到大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他( ), 路過大院,親朋相聚,舉杯痛飲,而他( ), 出門遠遊,遊人結伴,互幫互助,而他( ), 此時,詩人最想的是( )。

  三、郭老師注重引進新的知識。如她在教完詩句後,還教學生對詩進行吟誦的指導,使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作者的孤獨,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以上那些只是我從郭老師的課堂上學到的最亮點,還有很多很多,我不能一一道來。但我覺得這節課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背誦一下詩歌就更好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髮揮想象,體會詩中的情感;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利用資源庫展開課內與課外的多方延伸,讓學生深刻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從而薰陶學生的情懷,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且能背誦。

  2、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教學難點:

  利用各種資訊資源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鄉,思念親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室,學校資源庫,有關古詩網站,課件等。

  課前活動:

  1、在老師的帶領下,讓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透過網路瞭解李白的《靜夜思》。

  2、從學校的資源庫中初步認識瞭解王維及探尋他的家鄉。

  3、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了一些節日習俗。

  4、老師引導查詢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並瞭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

  教學過程:

  一、激情揭題。

  1、(出示望月圖,音樂)

  故鄉是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個人心是最親的人。每見月圓,遠在異鄉的人們總會對故鄉對親人思念不已。同學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齊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愁。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誰的鄉愁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簡介王維。(結合課前的資源瞭解)

  王維九歲即才學出眾。

  李白被稱詩仙,杜甫被稱詩聖,王維被稱詩佛。

  3、釋題,畫簡圖助理解。

  a。回顧課前在資源庫中搜尋的對王維故鄉的瞭解。

  b。畫簡筆畫:區別課題中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

  (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

  二、初讀悟意。

  (一)認音

  1、生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檢查認字情況(生字卡)

  3、再讀詩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讀詩句,借註釋理解詩意。

  2、讀讀自己讀懂了些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釋詩意。(藉機板書:思)

  (三)悟情

  (1)自由讀獨在異鄉為異客

  a。

  簡介詩作背景。

  詩人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說是異鄉。

  b。

  同學們去別人家做過客,在別人家做客就是別人家的客人。王維在長安就是長安的客人,所以說是異客。

  c。

  王維獨在異鄉做異客是一天嗎?十天?一個月?還是多長時間?(整整兩年700多個日日夜夜啊)

  (2)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有什麼感覺呢?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a。師:詩人十幾歲還是個孩子呀,他會在哪些時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著了,想家;在外吃的飯菜不可口,想家

  b。

  口頭練習:

  詩人離開了親人,平日裡常常想家,在節日裡他會更想家;

  詩人離開家鄉兩年了,平日裡常常想家,要過節了他就會更想家。

  所以說:(生齊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c。

  同學們,課前讓你們了很多節日,你們知道哪些節日?有哪些習俗?(生:)一年有那麼多節日你們喜歡嗎,為什麼?(生)是啊,節日裡能跟家人團聚,能吃到好東西,很熱鬧,這樣的節日就是(佳節)。

  d。王維過節了能跟家人團聚嗎?(生:)能吃到可口的飯菜嗎?(生:)能跟朋友一起快樂地玩嗎?(生:)那麼他過節了會像你們一樣也高興嗎?他又是什麼感覺?(難過、悲傷、傷心怕過節)

  e。雖然王維害怕過節但是每個節日還是會如期而至的。

  口頭練習:

  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

  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

  中秋來臨,對著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

  f。今天是重陽節了,有誰知道重陽節的習俗?(師生共同介紹習俗:登高寓意步步高昇;喝菊花酒可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並且認識茱萸)

  長安的人們是怎麼過節的呢?你們想知道嗎?讓我們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麼過節的。

  (師配樂啟發,生閉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熱鬧非凡,家家戶戶老的少的,都興高采烈地忙著過節了。有的約了一行人一邊比賽著登山,一邊採著菊花;有的約了幾個要好的朋友一邊喝著菊花酒,一邊高聲談笑著什麼;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吃著豐盛的晚餐在家鄉,你將會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畫面和場景。

  g。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看到的畫面說出來。

  是啊,在家鄉,親人團圓是多麼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麼快樂,可此時的王維呢?

  h。展開對比圖:當別人相約著出遊,可他卻只能一個人獨自遙望著家鄉;當別人朋友相聚高興暢快地痛飲時,他只能一個人拿著酒杯獨自喝悶酒;別人節日裡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邊下棋一邊喝茶談心事,王維卻只能獨自一個人默默地對著紙筆說話。

  i。想想王維此時此刻的心情。生反覆讀詩句體會王維的情感。

  王維雖然人在哪裡(長安),但他的心卻在哪裡(家鄉),讓我們跟著王維的心看到家鄉的兄弟在幹什麼呢?你從哪裡看出來?

  (3)

  導學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讀詩句。

  b。邊讀邊想象一下:王維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嗎?(不是。是少一個人啊)

  c。師:我的親人朋友們,思念可以穿越很遠的距離。把你們的思念說出來吧,我一定會感受得到的。

  d。(音樂《遠方的書信》)師生體驗親人朋友跟王維說話。

  e。師:王維思念著家人,家人也在思念著王維。這就是親人,這就叫做互相牽掛互相關心。

  f。分組、分男女讀詩句。

  三、誦讀積累。

  我的親人們朋友們,我王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你們,但我的功名還沒成就,現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詩,你們從詩中就能讀懂我的心啊。

  (同學們,我們都是王維的親人朋友,來讀讀他的心聲吧。)

  1、感情誦讀

  a。師指導朗誦:(重,拖,輕,揚)

  b。自由練習讀。

  c。指名讀,共同評議。

  d。老師也被王維濃濃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讀一讀,好嗎?範讀指導。(配樂誦讀)

  2、積累背誦

  a。配樂讀:同學們,你們有過思念的感覺嗎?在什麼時候思念誰?

  (生談體驗,說後讀全詩。)

  b。背誦:讓我們把這份思念之情長留心中,跟著悠揚的琴聲一起來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遠在異地,遇到故鄉來的人時,那種激動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見面時一定有許多情況要打聽:家人是否平安?故鄉的父老鄉親生活怎樣?王維好不容易見到故人了,他想問的是什麼呢?

  1、出示:《雜詩》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時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註釋自學

  雜詩(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註釋:

  ①雜詩:寫隨時產生的零星感想和瑣事,不定題目的詩。

  ②來日:來的那一天。

  ③綺窗:雕刻花紋的窗子。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④寒梅:冬天開的梅花。

  ⑤著花:著,開放;著花,開花。

  3、交流自學情況。

  4、詩人熱愛家鄉,關心家鄉的每一人每一事,連家鄉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牽掛之中。從中可見詩人對家鄉時時懷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齊讀《雜詩》。

  6、同學們,我們知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王維的鄉思。今後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故鄉。因為月是故鄉明,人是故人親啊!

  7、最後再讓我們飽含深情地讀今天的這兩首詩吧。

  五.課後作業:

  1、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

  2、自覺在網路中搜尋瞭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

  教學反思

  語文是一個多源性的學科,其知識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層次的。其學科的廣源性和多源性,也決定了語文學習應該注重調動多方資源。因此,作為語文學科與資訊科技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勢在必行的。而古詩教學,因作者寫作年代與現代相隔久遠,當時的狀況也跟現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讓現在的孩子理解古詩更是較難。所以通過了解多方資訊科技,就可以彌補時空的差距,也可以縮短認知的距離。我這一節古詩課又是如何將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呢?

  一、多方資源貫穿始終。

  在這堂課的始終我一直注重將語文教學與資訊科技有機融合。課前,老師帶領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透過學校資源庫瞭解李白寫作《靜夜思》的背景與情感;並從資源庫中初步瞭解認識了王維並探尋了他的家鄉;以及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了一些節日習俗。這些都為學習古詩,為理解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作了很好的鋪墊。

  透過這些查詢瞭解,有助於孩子們對古詩的理解。如知道了山東兄弟中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因為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透過資源庫知識,孩子們知道了王維在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說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透過查詢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才明白為什麼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課後我又安排孩子們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網路自學《雜詩》等,讓孩子們達到對古詩的深層次理解;同時讓孩子們自覺在網路中搜尋瞭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真正走進異鄉人心裡去加深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二、緊扣資源突破重點。

  古詩教學中對詩句的理解並不很難,關鍵是要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作者的內心情感。這首詩中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是重點。孩子們知道了什麼是佳節,

  透過平時的生活積累也瞭解了有哪些佳節。因為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和節日習俗。所以在教學這一重點時我將佳節具體化了,將常人的節日與異鄉王維的節日情景作了個對比。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中秋來臨,對著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這樣孩子們理解起來也容易得多,並能真正感受佳節思親的痛苦。

  王維佳節裡倍思親,怎樣倍思親呢?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他與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獨到描寫之處,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老師引導孩子們查找了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還了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讓孩子們明白古時人們在重陽節登高寓意步步高昇;喝菊花酒寓意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這樣就對詩人遙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透過配樂啟發,閉目想象,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麼過節的。然後藉助三組別人歡度節日與王維害怕過節的對比圖展示,將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這樣詩歌的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拋磚引玉教給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不教。本次課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查詢各種資料,瞭解多個知識,理解詩的意思,突破重難點,感受作者的情感。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們今後自已去嘗試。所以這節課也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這次課讓每個孩子都參與蒐集、查詢、瞭解,孩子們興趣盎然,積極思考,團結合作,而且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關鍵是孩子們從這節課中學習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今後自己隨時可以藉助網路資源,自覺去學習瞭解各種古詩。也真正讓要他學而變為他要學了。到那時,才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師的教也才真正達到了效果。

  因為師生的共同努力,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得很好,重難點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們能用心去感受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怎樣每逢佳節倍思親。當然在整次課的教與學而言,也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在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詩歌結合體驗朗讀的時候,也許是所在年級的孩子還較小,生活體驗不夠;也許與老師的引導不到位有關,在體驗讀的方面總感覺不太令人滿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更加積極去探索,讓孩子們的學習更能得心應手,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學得更加輕鬆自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1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學生升入三年級學習的第二首古詩,《課標》指出在低年級,學習古詩,只要能透過誦讀,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而到了中年級,《課標》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並能背誦。那麼要能體驗情感,首先就要理解詩意,這就成了三年級教學的中的又一難點,因此在教學第一首詩時,為了讓學生對古詩學習產生興趣,我用幽默的語言對學生說:“古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就寫下了一首短短的詩,而我們卻可以把古人的小詩變成我們現代人能讀懂的文字,讓古詩成為短文。那麼怎麼能把古詩變成小短文呢,就需要我們先弄懂詩句中詞語的意思,將詞語的意思連成通順句子,就是詩的意思,也就把兩句詩變成了一篇小文章了。”學生一聽這話可來了精神,她們覺得古詩學習就這麼簡單,所以在興趣與信心的督促下,我引導學生透過看註釋、插圖理解詞意,將詞意相連說出了詩意,在誦讀與想象中體驗情感,理解了第一首古詩的意思。

  在學習第二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結合註釋、插圖、生活實際理解詞意、詩意,並與同桌交流詩句意思。我將學習的主動權給了學生,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在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相互糾錯中不斷完善詩意,在句句相連中,真的實現了將詩句變成了短文,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這時再引導學生誦讀古詩,畫面已不知不覺展現於眼前,當想象當時王維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時,學生好像已穿越到了當時的場面,將王維的思鄉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再次拓展時,這句流傳千古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就印記在學生的思想深處。有學生竟然說每次過節想到在廣東打工的媽媽,他就吟誦這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從這首詩開放的教學過程,從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讓我對高效課堂的踐行有了信心,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學會擺正自己的位置,將學生推向學習的前臺,自己做好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會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古詩雖難,但孩子們在方法的引領下,自主、合作、探究,將難變易,這不就是一節高效的課堂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13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於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如何讓學生感受是個優美的音韻,體悟完整的意境,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髮和變化呢?本節課我分為兩步設計教學:

  第一步:初讀古詩,首先問學生:“你喜歡過節嗎?過節時開心嗎?”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裡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的,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信學過了古詩,你們一定能夠找到答案。接著讓學生自讀古詩感知,說說讀了古詩後你有什麼感受。

  第二步:精讀古詩,在學生說出感受後提問:“詩人為什麼這麼悲傷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讀一二兩句,強調王維身在異鄉長安,離開家鄉蒲州兩年了,隨即引出:“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卻“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創設情境;“此時此刻,如果你在異鄉,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怎麼樣?你會怎麼想?王維呢?”抓住課文第二句反覆朗讀體會,尤其是“每逢”、“倍思親”……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並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

  誦讀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反覆誦讀,自然成誦。將教學重難點放在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感情上了,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