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反思總結
上完課後我發現不少的問題,同時我也對自己的這份教學設計作了總結,在反思中我也找到了一些解決的問題的方法,具體體現如下:
1、強化朗讀,以讀為線,逐步深入文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讀課文是初中生必備的一項技能,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讀對學生來說是最缺乏的,也是極待解決的。為了讓學生走進蘇軾,我從文章的匯入開始,就讓學生開始朗讀我引入的助讀資料,內容包括蘇軾的基本情況及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課文的寫作背景到課文的藝術成就,為學生理解課文蓄勢。接下來我分別以吟讀、譯讀、賞讀、探讀和背讀為主脈絡,讓學生逐步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在開始的吟讀階段,我提出的第一個要求便是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這一淺層要求,然後我讓學生試著自己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夜遊的情調。過程中我貫穿以方法的指導及教師泛讀,學生個別讀,齊讀等方式得到落實(進步)。文章短小,學生也願意多遍以不同方式的形式朗讀,透過譯、賞、探中間過程的環節,在背讀環節,學生就能進入情境,讀出自己對蘇軾的認識,領悟他的內心世界。
也許在授課過程中內容過多,我給予學生活動和醞釀的`時間過少,使我朗讀的目的過於理想化,朗讀的效果似乎為充分體現出來。解決的方法可能還是得簡化教學線條,還給學生充分的練習時間,吟讀的第二個要求可以放在譯讀之後效果會更好些。
2、教學思路明晰,環環緊扣,問題要求凸顯。由於這篇文章短小,相對來說,我自認為比較好駕馭些。,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章。最後走出文字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在進入每個環節(吟讀、譯讀、賞讀、探讀、背讀)的時候,我都用多媒體以一個主要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能夠帶著問題不斷深入。
缺少過渡性的話語,課堂銜接不夠自然一直是我教學的弱點。但在備這節課時,我注意到了該問題,併為此做了充分的預設。“凡事預則立”,簡練括的教學語言果真起到了增強課堂效果的作用。例如在賞讀與探讀環節的連線中,我適時地提出“作者眼中為什麼有如此美麗的景呢?別人怎麼就不能發現這麼美的景呢?你能從文中找到答案嗎?”很自然地,學生快速地找多了“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句,達到了內容轉移的目的。
3、文字挖掘較深,實現短文長教。短小精悍的作品,往往是豐富的思想內涵與精美的藝術形式的融合。因此教學短文,就需要用“長”的手段——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深入品味“長”的內涵——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容。為此,我在備課環節花了很長的時間去了解蘇軾,去選擇、組織材料助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穿插作者的背景資料,以不同時期的詩詞的形式串聯起來,瞭解蘇軾的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一方面以課文裡的“閒”字作為立足點認識它背後微妙的複雜心情,一方面借旁徵博引的材料,對所要訓練的重點鑿深挖透。在教學中,我運用“補充式”和“對話式”的教學方法上了一節充實的課。
看來,簡化教學線條,突出教學重心,充分關注學生,還是我今後教學的一個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