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課堂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課堂設計是怎樣的呢?記承天寺夜遊課堂設計有著什麼精彩的教學環節呢?記承天寺夜遊課堂設計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以及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歡迎閱讀小編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課堂設計,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瞭解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課程標準》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語文八上《教師教學用書》P220單元說明:“本單元的詩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情是景的靈魂,景是情的載體。瞭解作者情感是領悟意蘊的一把鑰匙。”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只有八十餘字的小品文。作者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本文真實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表達了遭貶後自我排遣的一種曠達樂觀的心境。
二.分析學情
本文裡的文言知識並不難懂,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課下注釋的提示瞭解全文的內容。在比較了多種版本的教案後我認為:若將本文的解讀僅停留在文言翻譯和問題的解說上,那就削弱了語文教學的豐富性。因此教學設計第二課時中擬從立足於文中的一個“閒”字,以朗讀貫穿,巧藉資料旁徵博引,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培養身處逆境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① 誦讀: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把握文意;
② 積累:理解重點字詞句的含義和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③ 感悟:聯絡寫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領悟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
B.過程與方法:
透過收集資料法、誦讀法、討論法等,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和團結協作能力。
C.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培養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重點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其意境。(第一課時)
五.教學難點
理解“閒人”的含義,體會作者曠達的心境。(第二課時)
六.教學方法
①朗讀法:學生跟隨範讀錄音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②啟發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勾畫相關內容,積極思考;
③知人論世法:結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創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④其他:利用多媒體技術,透過幻燈片畫面感知、音樂背景渲染氣氛。
七.課時安排
2課時
八.課前準備
教師:備課詳案,多媒體課件,背景音樂
學生:透過網路圖書查詢資料
第1-3組:蒐集蘇軾的經典詩詞文;
第4-6組:查詢與蘇軾有關的著名故事;
第7-9組:摘錄他人對蘇軾的評價。
九.本次備課可參考資料如下:
1.書:最新版語文新課標、《教師教學用書》、《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9》、東方龍吟《萬古風流蘇東坡》、餘秋雨《山居筆記》、林語堂《蘇東坡傳》;
2.影片:康震《百家講壇》、《品讀經典》、《文化中國·天地一文人蘇東坡》、《南京大學公開課:詩意人生五典型-蘇軾》、《千秋史話·蘇軾》;
3.網站: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聽課網、優酷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網。
第一課時: 品美文字約義豐
1.課堂激趣
師:他是千年一出的曠世奇才,詩文詞賦繪畫書法皆臻化境,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學藝術財富。除此而外,他在工程建築、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品讀經典》】
他是誰呢? 生:蘇軾!師:對於蘇軾你瞭解多少? 生:……
2.課文匯入
當代知名散文家梁衡在《秋月冬雪兩軸畫》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一種畫軸,且細且長,靜靜垂於廳堂之側,她不與那些巨幅大作比氣勢,爭地位,卻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使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這就是宋代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和明朝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而這兩篇美文恰好都摘錄進我們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中。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其中的一軸精品—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3朗讀入境 音樂背景:《竹林聽雨》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 至承天寺/ 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 步於中庭。庭下/ 如積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橫,蓋/ 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 少閒人/ 如吾兩人者耳。
① 看影片朗讀
② 聽老師範讀
③ 請學生自讀
4.疏通譯文
①組織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己翻譯課文,遇到困難圈畫下來。
②小組內交流,解決遇到的困難
③教師課件展示
字詞翻譯:
(1)欣然()起行
《詠雪》: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2)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孫權勸學》: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3)相與()步於中庭
《移居》: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4)蓋( )竹柏影也
《狼》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5)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
《口技》: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④ 通譯全文 (組織學生搶答)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照在門上,我高興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一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叉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夜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5.整體感知:
學生再次齊讀全文
思考如下:
1. 標題是《記承天寺夜遊》,像是在寫一篇日記。記敘了一件什麼事情呢?
2. 短短84個字,卻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你能找出來嗎?
3. 根據記敘、描寫、抒情這三種表達方式,我們可把文章意思分為三層。能否用簡略凝練的詞語加以概括?
板書:
1. 敘事——尋友賞月
2. 寫景——庭中月色
3. 抒情——月下抒懷
6.賞析美景
師:本單元所選的詩文,都是我國古代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優秀詩篇。與自然融為一體是古代文人學士的共同追求,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萬物的美。在本文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一種怎樣的美景呢?
生齊讀: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他們在庭中見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光,還有竹柏的影子
生:還有水中的藻和荇
師:請你說說“蓋竹柏影也”的意思
生:原來是竹柏的影子
師:什麼原來是竹柏的影子?
生:水中交錯縱橫的藻、荇
師:現在你認為這句描寫了哪些景物呢?
生:月光和竹柏的影子
師:竹葉和柏枝為什麼會投影到地上,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生:月光的照射
師:請同學們再次翻譯一下全句
生翻譯:(月光照在庭院中),整個庭院像積滿了水一樣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錯縱橫,原來是竹柏的影子。
師:作者有直接說這是月亮照射嗎? 沒有!那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詞裡?
生:是“積水空明”,因為有了月光的照射,夜晚就因此而清澈明亮了起來
生:“蓋竹柏影也”也是在寫月亮,沒有了月光,就不會有竹柏的影子
生:“水中藻、荇交橫”也是在寫月,影子看得清清楚楚,月光一定很清朗!
師:一般人寫月色,可能會這樣說:庭中月色,如積水一般空明,地上竹柏影子恰似藻、荇交橫。這雖然準確,但顯得老套陳舊。而蘇軾此句沒有一字寫月,可又是字字得月!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己融入這個月的境界。
(生齊讀)
師:去掉“蓋”字,再讀
(生去掉“蓋”字,齊讀)
師:再加上“蓋”字,把“蓋”字讀得誇張一些
(生齊讀)
師:讀出了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如夢初醒。
師:啟發學生觀看幻燈片背景,併發揮想象,填寫句子,理解文中作者形象。
那是一幅________的畫面,……
生:那是一幅清幽寧靜皎潔空靈的畫面,明亮的月光灑落下來,整個院子就像是一個透明的水潭;
生:那是一幅搖曳多姿似真似幻的畫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錯縱橫,彷彿觸手可及。
師:景色如此優美,可見蘇軾攜友賞月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有漫步的悠閒,賞月的欣喜.
師總結:可以說本文品美文的字約義豐,讓人們相隔千年還能感受到了一副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就讓我們再次朗讀全文,讀出蘇軾當時有漫步的悠閒,賞月的欣喜。
7.當堂背誦
最後留幾分鐘組織同學結合翻譯當堂背誦全文。在琅琅書聲中下課.
第二課時: 悟蘇軾閒人情懷
1.課堂激趣
師: 有一個記者採訪放牛娃,問:“你為什麼放牛?”“賺錢。” “賺錢幹啥?”“娶老婆。”“娶老婆幹啥?”“生娃娃。”“為什麼生娃娃?”“讓他放牛。”聽來可笑,但仔細一想,我們很多人一生不都是這樣過嗎? 努力讀書——拼命工作——攢錢買房——結婚生子——供子讀書。這樣說來人生似乎挺沒勁的。 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個人,或許能從他身上找到答案——怎樣活出人生的樂趣。
2.瞭解蘇軾 音樂背景:《竹林聽雨》
主持人1:他是文章宗師,詩歌大家,詞壇盟主,書畫高手;
主持人2:他一生歷典八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主持人1: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主持人2: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惟有他的精神,隨著他的詩詞文斌,繪畫墨跡,流傳在萬千百姓的述說裡……
觀看影片《蘇東坡》
3.朗誦全文
師:昨天我們學習了《記承天寺夜遊》的第一課時,疏通譯文,理清文路,並賞析了庭中夜色的美景,今天我們要重點探討文中流露的情緒。請同學們再次朗誦課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 至承天寺/ 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 步於中庭。庭下/ 如積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橫,蓋/ 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 少閒人/ 如吾兩人者耳。
4.背景詳解
全文僅85字,歷來為人們爭誦的名篇。請讀課文195頁註釋6裡的背景簡介。
生讀: “本文寫於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現在湖北黃岡南。”
師:奇怪了! “像蘇東坡這樣才氣沖天的大文豪,怎麼會被貶官呢?
生:烏臺詩案。
主持人1:烏臺就是御史臺(國家監察機關)。因漢代時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
生讀: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產生了新黨和舊黨之爭。蘇東坡反對變法,站在舊黨一邊。新黨李定舒亶等就找出蛛絲馬跡來懲治蘇東坡,說他所作詩文有誹謗新法之意,並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性命。後由於範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 出獄,被貶到黃州,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差,不得“籤書公事”,而且沒有薪俸,近乎於流放。
師:蘇軾之前是當太守,地級市的一把手,等同於現在的市委的書記兼市長,被變為黃州團練副使,大體上就是黃州市人民武裝部的副部長。但沒有簽字權。由人民的政府看管的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