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課堂教學實錄

《湖心亭看雪》課堂教學實錄

《湖心亭看雪》課堂教學實錄

  師: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生興致勃勃背誦“孤山寺北賈亭西”,背誦“水光瀲灩晴方好”)

  師: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點評:三言兩語的匯入,留下了懸念】

  師:請一位同學朗誦全文,同學們仔細聽,粗步感知一下課文內容。

  (生陳熙之讀,很有感情,師生簡評。)

  師:再請一位同學讀一遍。這次朗讀的要求高了一點兒: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個頗嚴重的前後矛盾的錯誤,請你把它找出來。(生驚詫好奇)

  (一同學舉手要求讀,也還不錯。)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文中開頭是說“獨往湖心亭”,應該是一個人,可是後文又出現了一個舟子在說話。

  生:還不僅有舟子呢,前文還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這幾處都是矛盾的。

  師:同學們好敏銳!名篇名作怎麼可以前後矛盾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和張岱商量一下讓他改改?

  生:我建議先不急,等咱們深入鑽研了課文再作定奪,說不定這其中另有奧妙呢!

  (大部分同學表示同意)

  師:來,我們一起來再齊誦一遍,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

  (生齊讀,老師適時多次幽默提醒:沒有陳熙之讀得好。學生會意,迅速主動調整。)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這個字是“痴”。

  (學生紛紛表示贊成,老師板書“痴”)

  【點評:三次朗讀,次次要求不一樣,抓矛盾是為下文留下伏筆,抓“痴”是抓全文切入點。三次朗讀為學生深入入文字作了準備。】

  師:“痴”用通俗的話怎麼講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為舉止不同常人。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讀兩遍,咱們討論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現出特別的呆氣了。

  (生自由朗讀,討論,紛紛舉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時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議!

  生:還自稱是一個人駕船去的,膽子可真大。(眾笑)

  生:還不是一個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

  師:你把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誇張地讀一遍。

  (生動情讀,有意識地誇大處理了“大”字和“絕”字,師生頷首。)

  師:想想,三天大雪之後的情景?

  師:什麼聲音都沒有。

  師:用一個成語表達如何?

  生(想了想):萬籟俱寂。

  師:這是從哪個感覺器官來描寫的?

  生:聽覺。

  師:能從其他角度來寫嗎?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氣,到空中馬上就被凝固了,耳邊是呼呼的風聲,空氣都是冰涼的。

  師:想象得還可以。也能用一成語來表達嗎?

  生:天寒地凍。

  師:好。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裡,你會在家幹什麼?

  生:烤火。

  生:縮在被窩裡看書睡覺。

  生:喝熱茶熱咖啡聊天。

  師:可是張岱,居然在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裡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異”啊?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為痴。(眾笑)

  師:妙!(板書:行痴)

  生:還有老師,你看張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覺得也挺異的。

  師:你有感情地讀一遍,說說異在哪兒?

  (生讀,還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說不出來)

  師:來,咱們一起讀這兩句,細細體會一下。

  (生讀,搖頭晃腦的,有些韻味兒)

  生:這幅圖嘛,反正就是覺得很不一樣,一會兒大一會兒小的。(眾笑)

  師:不著急,我來幫你。老師覺得呀,這一句問題也挺多的。你看“天與雲與山與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說要惜墨如金嗎?一連用了四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師。

  師:為什麼不行?你看我讀。

  (師去掉四個“與”,很認真地讀了)

  生:效果不對了。

  師:哪點不對,你得說服我。

  (大家彷彿表達不出來一樣)

  師:那我們對比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後再把原文讀一遍。

  (生對比讀了一遍)

  生:哦,老師,我感覺出來了,這四個“與”並不多餘,它讓“天、雲、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後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師:好樣的,有眼光!來,咱們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

  (生拖長音調讀,搖頭晃腦,韻味兒十足)

  師:還有一個地方,老師不解啊。你說文中那些量詞怎麼這麼怪啊?明明應該是這樣的'嘛: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

  生:不好,顯得好大喲!

  師:大有什麼不好嗎?看得更清楚有什麼不好嗎?

  生:前面的大和後面的小形成鮮明對比,這樣才“異”嘛!(眾笑)

  師:哼,不僅是量詞有問題,我還覺得順序也有問題呢,如果我來寫就這樣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餘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你看,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沒有了。

  師: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進蒼茫宇宙的那種味道。

  師(驚喜的):漂亮!咱們讀讀最後一句,把那個“而已”的味道讀出來。

  (生反覆讀“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反覆指導“而已”的讀法)

  師:感覺到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嗎?

  生:景啊,人啊,不過是這滄海一粟罷了,在蒼茫天地中,他們都似有似無,“天人合一”了!

  (師生驚喜,熱烈鼓掌)

  師:哦,這同學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願望啊!(師板書“痴景”)

  【點評:一虛擬假設性的對話,一步步引導學生品味痴人之“痴景”,讀得細膩讀得豐滿,讀出了內涵讀出了妙處。】

  生:老師,如此安靜的環境,後文突然又寫喝酒聊天什麼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壞了?

  師:問得好。說不定這後邊還藏著關於“痴人”的秘密呢!咱們先到對話中去找。來,請一同學讀讀“大喜”一句。

  (一生起,讀得迴腸蕩氣,神態語氣俱佳)

  師:客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種人,咱們用文言文說出來。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眾笑)

  師: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眾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會幸會!(眾笑)

  師: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師有一疑問啊: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後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然後不留地址,不留電話不留E-mail,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眾笑)

  生:應該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說“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還珠格格》中的一個細節,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現時,爾康他們問他姓名,他不答,只說“一簫一劍走天涯”。(眾笑)

  師: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啊?

  生:他不願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

  生:他只願融入自然中,和自然為友,而不願進入世俗的生活。

  師:我們現在來看最初我們發現的那個矛盾,是張岱數不清楚人數嗎?是張岱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可笑的錯誤嗎?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誤,根本就是因為他“眼中無人”,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生鼓掌)

  師:那他的眼中只有什麼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屬於自然的。

  師:哦,同學們一點撥,老師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視世俗世界而不顧,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會不會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舟子說他痴,他會辯解嗎?

  生:不會。

  師:為何?

  生:舟子沒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師:當時他會是怎樣的表現?

  生:他一言不發,搖著頭,臉上有一絲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臉端莊而嚴肅,眼睛如深潭般深。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獨立,一言不發。(生鼓掌)

  師:此時此刻,他心裡會說什麼呢?

  (生蹙眉思考)

  師:開始上課時,老師說張岱心中有寒冰,同學們,找找這個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個詞語,還有註釋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豈可因那華紅塵忘記故國?

  生:他想:我無力改變這天下,那我就在這山水之間來度過餘生罷。

  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張岱,絕不媚俗失節,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師:同學們,老師非常佩服你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於透過痴行痴景觸控到了並且走進了張岱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書“痴心”)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他們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了,於是,他們只有在大自然中來伸一伸他們要被壓垮了的腰桿,在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他們寧願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花是草是一朵雲是一片冰。他們不僅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於闊大寧靜清寒靈動之山水。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尋找心智的獨一。同學們,正如那位同學所說,雪是其節,冰是其志,蒼茫天地是其歸宿,凝寒獨立是其人格。讓我們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師生齊誦《江雪》)

  師:同學們,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一名詩,送給大家,你們再細細去品張岱之痴吧:

  滿紙荒唐言,

  一把心酸淚。

  都言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

  (在動情的朗讀中結束全文)

  【點評:巧設情景,讓學生過了一把應用文言文的癮。痕跡不露的引導、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點睛都讓人感覺酣暢淋漓。】

  【教學感言】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無窮:短文長教,簡文豐教真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這份美好,誕生於以下“突破”。

  以 “讀”突破。從最開始的全文朗讀到重點句子的品味讀,“讀”是整堂課的主線。在讀中尋找疑問,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體會心情,在讀中豐滿人物。“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讀”中自有山重水複疑無路,“讀”中自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出了興趣,讀出了韻味兒,讀出了精神,讀出了靈魂。“讀”是主旋律, “讀”也成了文言課堂最大的亮點。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語括和想象不用說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讀方法的設計頗費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讀”的基礎上有所深化,從而推動課堂教學,又掀起學生的第二輪的學習興趣呢?因地制宜應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錯。學生用得興高采烈,老師導得輕鬆自如。“讀”中“用”,“用”中“讀”,既“讀”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學習,成了一種有趣的嘗試。這樣的課堂,怎麼可能不風起雲湧呢?

  感到不滿足的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有好些處還開始於老師預先設計好的的“導”,如果能徹底地實現課堂思維從學生始,那樣的課堂才是真正屬於學生的啊!

  【課例點評】

  文言文到底該如何教?這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焦點。透過王君老師的《湖心亭看雪》,我們似乎可以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第一, 文言文也需要定位。就《湖心亭看雪》而言,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語言上幾無難點,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卻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課教師要作的是引導學生走進一類特殊的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感受一種別樣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抉擇。

  第二, 本文的一大亮點是老師的引導很到位。教師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之一,課堂上沒有教師的作為,就是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本堂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一大難點,因此,教師的“導”顯得十分重要。課堂上,教師注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和解決問題,誘導學生在討論中提升層次和境界。幾個設疑,深入淺出,非常圓滿地突破了難點,解決了問題, “得來全不費功夫”,顯出了王老師駕馭教材的功底。

  第三, 教師重視學生的探究性閱讀,並善於運用閱讀期待來推進學生的探究性閱讀。例王君老師的匯入:“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走進張岱的《湖心亭看雪》。”這裡故意設定一個懸念,讓學生進入閱讀期待,產生閱讀文字的願望,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情緒調動了起來。實錄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整個閱讀教學就是在不斷地解決舊的閱讀期待和產生新的閱讀期待的過程中完成的,而解決閱讀期待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

  第四, 就學習文言文而言,朗讀毫無疑問地應該也必須成為解讀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在這個方面王君老師做得很好。整個教學的三個板塊都是由“讀”引領的。圍繞著解讀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王君老師採取了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文字的核心。這其中有想象性朗讀,有虛擬性朗讀,有創造性朗讀;有集體讀,有個人讀、自由讀;有朗讀,還有誦讀,整個教學過程的推進和難點的突破都是以“讀”為載體完成的。從這個教例我們可以看出,只要應用靈活恰當,朗讀完全是有能力承擔起解讀文言的重擔的。

  第五, 文言文和現代文的教學並非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同為語言教學,它們之間在許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對話互為啟示的。在王君老師的這一教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尋找巧妙切入點作為主問題提挈全課,設定非常之問啟用學生思維,以聯想想象拓展學生情感張力,以多樣朗讀搭建理解橋樑,點題追求水到渠成戛然而止餘音繞樑。文言文教學和現代文教學心心相印,相得益彰。

  因為品讀細膩,所以整堂課情趣盎然,讓人回味的地方頗多。

  這堂課不足的是教師沒有注意把問題的預設性與生成性結合起來,沒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一道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而生成問題,提高他們探究質疑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