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紅樓夢> 品《紅樓》後感

品《紅樓》後感

品《紅樓》後感

品《紅樓》後感1

  如果說,它是一出悲劇,她卻比《哈姆雷特》更加悽婉迷離;如果說,它是一般歷史紀錄,它卻比《史記》有更大的文學魅力。有很多人都把它評定為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它卻有很多超乎塵世的,仙境之地的描繪。無可奈何的,我們把它比作一首詩,卻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首太長的史詩。

  它就是我今天想要給大家介紹的一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

  著名的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經說過:“想要大體瞭解中國文化,就從《紅樓夢》開始。”而許許多多的仕人、文人都說“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這就充分體現出《紅樓夢》的觸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大。這都是小說史上十分罕見的。

  然而,我卻發現,我們這一代人,喜歡《紅樓夢》的人並不很多。問其原因,說是因為它很無聊,寫的無非就是“一大群女子天天圍著一個男的轉,惹出許多是非,然後就東家長,西家短。”說實話,這話總結得很精闢。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紅樓本身就是在寫一群女子,用作者的話來說,是一群“異樣女子,脂粉英雄”。而寶玉,只是一個花使形象,一個線索人物,一個表達作者心聲的代言人之一。而且“東家長,西家短。”才正是它的獨特之處,是它的偉大之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再別康橋》很美,很恬淡,很悠然,然而幸虧很短。否則,試一試天天晚上讀三遍,我想不出兩週,就再也不想見康橋了。蘇軾說“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紅樓夢》正是這一型別的書,每看一遍,都有一種不同的感受。在不同的年齡看,受到的啟迪也不同。人的情感在變,人的志趣在變,人的審美觀在變。然而歷史不變,事件,時刻等待著你的閱覽。可以說,《再別康橋》是精華的提純,《紅樓夢》是瑣碎的拾遺,生活的縮影。舉一個也許不太恰當的例子,《再別康橋》是純牛奶,多喝對身體也有害。而《紅樓夢》是五穀雜糧,可以均衡發展,有益健康。

品《紅樓》後感2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一場紅樓夢中事,寫盡人間悲與歡……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啊,這世間有多少痴情男女,儘管天各一方,緣分卻讓他們遇見,正是這樣,才成就了許許多多令人感動的千古佳話與傳說。或是離別,或是相聚,分分合合,何嘗不是一種必然?細細數來,卻只剩下滿紙心酸。

  初看紅樓夢時,留下的是一個模糊的印象,林黛玉那纖細柔弱,嬌嗔素雅的身姿,越看越覺得心酸。金陵世家是一個富裕的大家族,黛玉來到了這裡,是一個多麼美妙的巧合!在這裡,她認識了賈寶玉,一個她永遠深愛著的人。他們互生情愫,本以為可以依偎一生,但他們的故事卻隨著家族的落敗而落下帷幕。故事的結局留下傷感,每當我看到最後,總會不由自主的流下淚,我彷彿看到了黛玉那柔弱的身姿,以及在痛焚情稿時被火光照得發白的臉龐,她是多麼可憐啊!最後,“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瑤”的黛玉還是去世了。從此,賈寶玉和林黛玉,一陰一陽,就此別離……

  人人都說有情人終成眷屬,可為什麼世間還會有如此之多的悲傷情事?一番深深的思考,我朦朧地懂得,這世界上有太多的磨難需要我們來度過,而不只是你情我意那麼簡單。我們都要經歷人生的許多許多,成長的道路上充滿了險阻,就好似爬山,山勢那麼高,路途那樣險,有些人在山腳就選擇放棄,而有些人一路披荊斬棘,奮勇往前,勢不可擋。如果你堅持走下去,那麼你就會有很大的收穫。寶玉認命了,屈服了,他選擇與寶釵在一起,最終又選擇了出家。這就是結局,這個悲傷故事的結局……

  抬起頭,看看這個世界,你會發現,能把人生裝點得五彩繽紛的便是那一次又一次美好的錯過,還有與錯失相依的一抹心酸……

  說到辛酸處,悲傷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痴。天下大有痴人在,還有那痴人說夢者。

品《紅樓》後感3

  探春在十二金釵中算是難得有勇有謀的女子,她果斷而能堅持原則,對事公平公正,不徇私枉法,做管理可以讓人心服口服,放到現在一定是個很好的公務員。

  如果說王熙鳳的管理在於善用權利,那麼探春的管理就顯得靈活而更有人情味一些了。探春管理的高明的地方在於她的敢於放權,如在大觀園園子的經營上,探春摒棄以前的按部就班的做法,大膽實行承包責任制。“不如在園子裡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老成本份,能知園圃的,派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讓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麼。”探春把權力下放,讓看園子的人自負盈虧,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不僅將圓子料理的很好,還大大節省了開支,這也是紅樓夢中很好的一個管理案例。

  從以上敘述可以大致看出王熙鳳和賈探春管理的兩種模式。王熙鳳是中央集權式的,善於運用權利,賈府上下,事無鉅細均在她的掌握之中,任務分配由她決定,賞罰規則由她制定實施,她是整個管理的唯一核心。這種管理方式所達到的管理效果主要取決於管理者的個人才華、品德修養和綜合素質,若管理者是各個方面都較為完美的人,也許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如喬布斯之於蘋果,但當管理者有較大的缺陷的時候,往往就非常致命。像王熙鳳雖有才華,但由於她的自私自利和徇私舞弊,正是她的所作所為一步步的將賈府推向了衰敗的深淵。而探春採取的管理模式要自由、開通一些,她懂得為下人們著想,合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給他們多一些自主權,讓管理的複雜度得以簡化,管理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品《紅樓》後感4

  以前,總是認為中國的古典小說不怎麼好看,文字雖然比課文裡的文言文要好理解,但還是覺得拗口,而且一部小說總要反映些什麼社會現象,總覺得沒什麼趣味。

  對《紅樓夢》感興趣純粹是偶然。

  有一次看電視,無意間把頻道翻到百家講壇,聽到裡面講《紅樓夢》,說林黛玉這一生只為“還淚”而來,印象中那個滿腹才情女子的命運竟如此的可悲。

  讀了《紅樓夢》但還總覺得對“林妹妹”不是很瞭解:說她小肚雞腸,但她卻又十分明事理;說她自卑,但她同時卻又十分的自傲。

  多讀幾遍後才發現,林黛玉真的是一個“可憐”的人。

  她習慣性地將自己的自卑隱藏在自己的驕傲之後,她習慣性地讓人們看到清高、孤傲、不近人情的自己,她習慣性地用自己的小心機,自己的尖酸刻薄去對待他人,即使這樣的她得不到大家的喜愛。

  不是她不願與人親近,是她的自尊心和寄人籬下無可奈何的辛酸與自卑逼迫自己如此。

  但我認為林黛玉也有自己的幸福:小的時候父母疼愛她,讓她學習普通深閨女子們很少接觸的詩詞歌賦;到了賈府後,賈府上下也都對她疼愛有加,先不說這疼愛是真是假,大家還是關心她的,她比同時代的女子要幸福的多,她體驗了真正的愛情,雖然最後與賈寶玉沒有有情人終成眷屬,但她也比薛寶釵要幸福,因為她體驗到了兩情相悅的愛情。

  她的《葬花吟》讓我印象十分深刻,每當看到那首詞時,總覺得眼前會出現一幅畫面,一位素衣女子,用錦帕將掉落在樹下的花瓣小心翼翼的包起,再小心的將它們“埋葬”,這彷彿也是她自己的命運。

  她是悲哀的,因為她最終還是還完淚化為一縷芳魂消失;她又是幸運的,因為她擁有了一段在那個社會別人不敢奢望的愛情。

品《紅樓》後感5

  李紈這個人物,作者把她設計為"單親育子,善良母性"的典型,珍珠瑪瑙《紅樓夢》(讀後感九)。高鶚根據判詞和曲子,在續書裡完成了這個人物完美形象的塑造。如果在明朝,這樣的節婦是要授獎立貞節牌坊的。作者沒有朝這方面寫。雖然沒有把她寫成快樂的寡婦,但是她兼職於詩社掌壇,領導姐妹們讀書練字,舉行聚會,倒也悠然自得。

  賈代儒的教育形式已經落後,他的私塾受社會汙染太嚴重,讀後感《珍珠瑪瑙《紅樓夢》(讀後感九)》。學生們不好好讀書,談起"性"來,爭得大打出手。李紈能在如此重汙染的氛圍裡,把兒子賈蘭培養成才,沒使他落入汙泥濁水中,功不可沒。從這一點講,她還不是一個完全悲劇性的人物。對於當今社會離婚的男女很有教育意義。

  《紅樓夢》,不僅寫了"金陵十二釵正副冊"裡,十五位女性的悲劇人生,還寫了尤二姐吞金,尤三姐拒辱自刎,鴛鴦拒嫁殉主。這十八位女性,除了鳳姐、尤二姐,她們的悲劇命運都由於男人。"家事消亡首罪寧",男人是敗家子。

  香菱比別的女人又苦一層,不僅有一個犯了殺人罪要處斬的丈夫,還遇到一個潑賴十足的,霸佔正房位置的女人夏金桂。"自從兩地生孤木(孤木一是牢獄裡的殺字,孤木二是家裡的桂字),致使香魂返故鄉。"

  《紅樓夢》不是寫一個家族的興亡,是隱喻一個國家應當怎樣對待女性,怎樣調整窮人和富人的關係。

  高鶚續的《紅樓夢》基本上是連貫的,也符合總體設計。如果是"白茫茫大地好乾淨",那就沒有李紈與巧姐的戲了。(未完待續)

品《紅樓》後感6

  《紅樓夢》是一部流芳千古的書籍,其中講述的不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又不是“春風不度玉門關”;也沒有同為四大名著《西遊記》中“九九八十一難”的驚心動魄。

  那麼,《紅樓夢》為什麼可以受到數以萬計的廣大民眾的喜歡呢?我覺得,因為它所講述的是一時代人的愛恨情仇吧。

  書中的他,是一個封建家庭中的不肖子。這個人隨心所欲,集萬千榮華為一身。但他不願做溫室裡的花朵,“叛逆的性格”使他不同於普通人。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有他那樣的優裕生活呢?

  即使如此,如果可以把現代社會的生活比作大棚,那我們就像溫室裡的花朵,受到父母長輩的百般呵護寵愛。其實,我們應該做一棵野草,如春天的野草一般,像賈寶玉一樣,做一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野草。

  當然,我們還可以做一隻雄鷹,翱翔天空的雄鷹。

  當我從書中看到那個流芳千古的才女,彷彿感覺到她的笑看雲捲雲舒,靜觀花開花落,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做出令人津津樂道的含淚葬花。

  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要和林黛玉一樣,讀盡四書五經,玩盡琴棋書畫呢?

  我想,她那的好書精神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學習了。一個多愁善感,對萬物保持著憐憫之心女孩,那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啊!

  作為二十一世紀青少年的我們,是否也應該如她一般有著一顆“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的精神,對萬物保持著愛的心呢?

  讀黛玉,但我們不能去做一個傻子,做一個只懂琴棋書畫,安靜的坐著的“傻子”,我們要做做一個遇到了老人,會去問他需不需要幫助“傻子”。

  讀《紅樓夢》讓我十分受益。從書中每一個人物間,似乎都能窺視到自己。願我們如林黛玉一般聰慧,薛寶釵一樣優雅,賈寶玉一般隨性,寶黛一樣天真!

品《紅樓》後感7

  暑假閱讀了《紅樓夢》,“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一場紅樓夢中的夢事,寫盡人間的悲歡。

  這就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的開卷詞。在這本書中我喜歡的人物也是最具有叛逆性格的三個人物:賈寶玉、林黛玉和丫環晴雯。

  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該說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們的家族是因為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於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文中所刻畫得最仔細的,那就是林黛玉,黛玉從小就體弱多病,並且她常常把自己內心的痛苦放在心裡,不說出來。在賈府中常常默默寡聞,因為她多猜疑,並把愁放在內心的性格,和寶玉給黛玉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使她與寶玉的愛情也無法長久。她與寶玉無法長久的在一起,是因為自己的自卑心理。她有愛情,可她只放在心上,無法讓寶玉真正的理解。

  黛玉的心太細膩,而寶玉體會不到。黛玉悲哀只能用詩來寄託自己的精神。記得她的《葬花詞》:“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讀完後就是萬箭穿心的那種窒息感,那種肝腸寸斷的刺痛。

  她實在是太愛寶玉了,直至臨終前還是在笑著喊著“寶玉,寶玉……”。悲慘,委屈地離開人世。

  《紅樓夢》一書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品《紅樓》後感8

  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四大名著,喜歡的一個文筆很好的作者是《紅樓夢》的忠實粉絲,喜歡看的電視劇《甄嬛傳》據說也有紅樓夢的影子,但是卻一直都沒有看過《紅樓夢》。

  一是看到大部頭的書就害怕去開始看;二是習慣了看雞湯書,會覺得看小說沒有用處;三是根本靜不下心來去看這樣的古代文學著作。

  今年想提升一點自己的內涵,於是想到了看《紅樓夢》。

  最開始看完了一本白話文版本,看完後有了一些大致的瞭解,就多了一個小目標: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完一遍正常版的《紅樓夢》。

  很奇怪我選的這本書不是直接從正文開始的,而是關於紅樓夢的各種評論和介紹。比如金陵十二釵、比如老太太和劉姥姥。

  還記得以前上學時看過電視劇,講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一集,覺得不太喜歡她這樣粗俗的人。

  但是,看書才更瞭解背景。劉姥姥的女兒家裡窮,好不容易才想到王夫人這繞著彎的一門親戚,但是女兒女婿都不願意去攀親戚,於是劉姥姥才親自上門走親戚。

  劉姥姥如果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她應該也不願意去攀這遠房的親戚,而且在親戚家裡各種醜態逗親戚開心。

  想起了小時候也有一些不走動的親戚上門借錢之類的,那時候其實是不喜歡的。

  但是現在會覺得,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美其名曰要順其自然,而是想辦法去利用自己已有的資源,哪怕是遠房親戚那種很渺茫的資源,至少也要嘗試。

  當然並沒有鼓吹大家去借錢,也希望自己以後儘量不要找別人借錢。

  但是看了紅樓夢裡的劉姥姥,我特別尊重為了更好生活而努力的人。

  我也會努力把《紅樓夢》看完,希望能記錄更多書後感。

  每次寫書後感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正在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著。

品《紅樓》後感9

  中國有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部部精彩絕倫,我更覺得《紅樓夢》最為經典,《紅樓夢》是一部反映中國歷史、文化、生活、風俗等等諸多方面的大百科全書,這不只是一部文學作品,又是一部史書。值得我們學習研究的方面很多很多。

  《紅樓夢》這本書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圍繞事關賈府家事利益的賈寶玉人生道路而展開的一場封建道路與叛逆者之間的.激烈鬥爭故事。以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對叛逆者的感情杯具為主要資料,經過對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家族沒落過程的生動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種種黑暗和腐朽,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

  這本書有著它豐富深刻的思想資料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作者曹雪芹之所以要寫這樣一本書,他之所以能寫出這樣一本優秀的著作,是因為他親身經歷過人生的沉浮,親眼看到過家族的興衰。有了這種不平常的經歷,使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罪惡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深切的感受。由此,他用十年的時間將自我的親身經歷寫下來,寫出了這部批判封建禮教的長篇小說——《紅樓夢》。由於它人物刻畫鮮明,描述生動,具有豐富的思想性和藝術的感染性,一問世就驚天動地,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從一點點的細節來看,作者善於經過那些看來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藝術描述,揭示出它所蘊藏的不尋常的審美意義,那種語言的魅力體現的淋漓盡致,他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塑造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從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張一弛。一絲一毫無不張顯出人物的特點,從這本書中我們能夠看出一個民族發展的問題,具體的癥結,具體的民生國計。讀完《紅樓夢》,會讓我們十分憎恨萬惡的封建社會,更加熱愛此刻的完美幸福生活。

品《紅樓》後感10

  《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圍繞事關賈府家事利益的賈寶玉人生道路而展開的一場封建道路與叛逆者之間的激烈鬥爭為情節主線,以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對叛逆者的悲劇為主要內容,透過對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家族沒落過程的生動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種種黑暗和腐朽,進一步指出了封建社會已經到了"運終權盡"的末世,並走向覆滅的歷史趨勢。

  《紅樓夢》以上層貴族社會為中心圖畫,極其真實地,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全書規模宏偉,結構嚴謹,人物生動,語言優美,此外還有一些明顯的藝術特點,值得後人品味,鑑賞。

  作者充分運用了我國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音樂等各類文學藝術的一切優秀傳統手法,展示了一部社會人生悲劇。如賈寶玉,林黛玉共讀西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晴雯補裘,寶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還表現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飄然的身影,詩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動人的低泣,脫俗的情趣,瀟灑的文采……這一切,都是作者憑藉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藝術素養培育出來的,從而使她在十二釵的群芳中始終盪漾著充滿詩情畫意的特殊韻味,飄散著東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真實地再現了人物的複雜性,使我們讀來猶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樣真實可信,《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帳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評論。不僅賈寶玉,林黛玉這對寄託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連王熙鳳這樣惡名昭著的人物,也沒有將她寫得"全是壞",而是在"可惡"之中交織著某些"可愛",從而表現出種種矛盾複雜的實際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實"。

品《紅樓》後感11

  春去春又來,花開花落。

  我輕輕的合上《紅樓夢》,倚在窗邊,緘默不語,讓自己回到那個風情萬種的故事中去。

  淨土從你的指尖緩緩流過,掩蓋著凋零了的花。曾幾時,花兒們自以為有亙古不變的璀璨,可如今卻是低落的埋葬。曾幾時,你花容月貌,香氣襲人,然而你最後卻徘徊在香玉消損的邊緣。

  那時,我明白了花的無奈,你的寂寞,我一時無語,自是低下頭去。

  “臉若銀盆,眼似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連王熙鳳都沒有見過如此標緻的人。而你對寶玉則是一見如故。當晚你為引起寶玉擲玉的事還傷心落淚。

  “儂今葬花人笑痴,它年葬儂知是誰?”每當花落之時,你都會小心翼翼地將花瓣收集起來,埋進土裡,還免不掉傷心地哭一場。如今,花鋤猶在,可它的主人再也不能使用它了……

  在水邊,你吟出了“花落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詩句;在水邊,你發出了“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的疑問;在水邊,你發出了“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感慨;你是憂鬱的,在三生石前你得以甘露滋潤,為報灌溉之恩下世為人,“我把這一生的眼淚都給了他,這也償還得過他了。”你從此註定為了“無故尋怒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的花花公子流盡了眼淚。

  你嚐遍了寄人籬下的滋味,賈府中的人勾心鬥角,寶玉送你的手帕上該有多少在賈府流下的眼淚啊!

  紫鵑等人哭的死去活來,而你卻奄奄一息了。

  你短暫的幾十個春秋,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千古奇緣,一段令人感嘆、欣惋的悽美故事,一段聞名遐邇的愛戀,一個千秋萬代的遺憾……

品《紅樓》後感12

  “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題記

  大觀園裡斑駁的樹影,寂靜的幽亭猶在,卻覓不到曾經的緋影衣香,一顰一語,漫天落英的飄散,訴說了誰的憂傷。花開,一個美麗的開始;盛,一個繁榮的象徵;謝,一個個生命的離開;葬,一段感情的消逝,更是一個家族一個王朝的隕落。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夢裡花落的多少日夜,是誰感嘆又是誰無奈。花會再開亦會再敗,誰也扭轉不了這世間的生死輪迴,我憂傷,等依安慰。依不在,誰能懂我心扉。多麼美的青春,多麼美的人世,卻沒有你的陪伴,我惶恐,我徘徊,我等待,說不完的故事,訴不完的情絲,斷,給悲傷一個完美的終結。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未被溫。”桃花散去千秋夢,也換不回曾經一點情。酒不醉人人自醉,心不顫抖人自顫,瀟湘館的聲聲夙怨,怡紅院的陣陣嘆息,淹沒了一個世界的溫情。青燈照壁,淚眼朦朧,任雨敲打著窗,我沉沉入睡,聽不見耳旁你的呼喚,你的嘆息,我就這樣離開,不,我沒有離開,我從未離開。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淚已隔絕了我們的世界,我在這頭葬花,那一邊是誰的歡聲笑語浸入耳邊,鮮血揉滿手帕,我已無力再去掙扎,花瓣翩翩飛滿天,我給她自由,給她尋找幸福的權利。滿頭的悲愁,剪不斷,理還亂。焚詩、葬花,為你而牽掛,那漫天的桃花又是怎樣的孤獨。花落於天思寄土,人落於情不妄人。我將離去,你挽留不了,我亦留不住腳步,就由時光帶走一切,從此不見、不見……

  美夢終究成為一場空,韶華落盡,黛玉離開,寶玉出家,金簪葬雪,人淚葬花,空留寶釵獨守空房,昔日遺腹已長成人,今日誰與相告,一切已非舊時風景。家族墮落,更變朝代,人已逝,夢已空。“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夢裡幾度回紅樓,訴不完離殤,剪不完憂愁,還是年少,只能懂所謂的落魄憂愁,也許只有人到中年,才會有“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感受吧!

品《紅樓》後感13

  前十回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為中心,貫穿全書的全線。它以賈、林爭取愛情自由、婚姻自主和個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禮教之間的矛盾為線索,以賈、林最後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徹底背叛和愛情的悲劇結局而告終。這條線索從第三、四兩回,林黛玉和薛寶釵接踵來到賈府,與寶玉的愛情糾葛開始形成,並在矛盾中向前開展。

  每次讀到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時,她對自己的離別仇恨,傷心往事,花兒的枯萎,都有著比別人更多的感傷,也許正如書中所說,她前世是一棵絳珠仙草,來到世間還淚。他面對世間的醜陋,不公,也只能暗自落淚。林黛玉具有一種悲劇美。當人們說《紅樓夢》是一部悲劇時,指的就是在封建專制社會里萬千青春少女的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共同悲劇。黛玉之悲也是其中之一。真正的悲劇總是動人心魄的,因為悲劇是將美毀滅給人看。越是美的有價值的人生被毀滅,其悲劇就越壯美,越深刻,越動人。

  《紅樓夢》在中國古代小說名著中聲名最著、流傳最廣,讀者最多,刊刻出版最為繁富,這部古典名著問世以來,評家蜂起,評說紛紜,理所當然形成一門顯學――紅學。人們還在不斷地出版《紅樓夢》、閱讀《紅樓夢》、研究《紅樓夢》,這就是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的永恆魅力,這就是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的不朽價值。南北國畫藝術大師,歷時兩年,精心創作350幅彩色國畫。畫家隨文配圖,或描摹情態、或表現場景,或濃墨泌灑,或工筆勾勒,藝術地再現了原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和生動的人物形象。

品《紅樓》後感14

  那個時代的女子,悲哀在沒有話語權,不能做自己的主,都是男子做主,只有男子才能拿主意。未出嫁時靠父親,兄弟,叔父,你的嫁娶是他們挑選,他們說了算。遇到個好的,自會替你謀劃,挑選,像探春,如果不好的呢,只為錢財或為別的,鴛鴦的兄長,迎春的父親,就連巧姐差點被賣,也是舅舅,賈芸等在攛掇邢夫人,邢夫人也不知底細。

  雖然薛蟠胡鬧,但起碼還是男子,不至於讓薛姨媽,寶釵等讓人覺得無可依靠,後又有薛蝌料理。就如鳳姐如此能幹,還只是打理家裡邊,家外邊都是賈璉去走動。湘雲如此豪爽的人,也只是只能由叔叔做主自己的嫁娶。湘雲把寶玉叫到跟前說: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記得時常找人來接我。

  從這裡開始喜歡她,喜歡她的勇敢,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勇氣說出這樣的話,(有點示弱撒嬌的感覺,但又不是)直接就說我需要你時常來接我。而黛玉和寶玉,每每話到嘴邊就是說不出來,一個怕多心惹惱,一個怕情理不容。寶玉病了,寶玉的丫鬟讓黛玉去勸勸,黛玉不去,覺得現在不是以前小時候了,該避避了。而黛玉的心思,上無母親可做主,下的丫鬟也說不上話,就是鳳姐薛姨媽開玩笑也不是當真,也不會去攬。

  同樣無父母,湘雲豪爽,在賈母面前大笑大說,會說出:“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記得時常來接我”就是老太太忘了,她也諒解,也不猜疑,然後讓寶玉記得。不知是不是因為唯獨黛玉的是愛情,才這樣吃醋,敏感,使性子,容不得別人,除了黛玉,也沒有寫哪一個女子的愛情。尤三姐愛而不得都剛硬自殺了,黛玉兩次病重都是因為聽說了寶玉娶親,還都是自己故意尋死,第一次發現是誤會的時候,馬上就好了。

  如果黛玉和寶玉成親,黛玉是不是就會愛惜自己多一點也不可知?但那就不會是絳珠草還淚,不會是悲劇,不會是薄命司。寶釵會想不到她與寶玉的親事會要了黛玉的命嗎?還是她終究只聽哥哥母親安排,可她平時也是個替母親哥哥拿主意的人呀。賈母為何會說我也沒心腸了。

品《紅樓》後感15

  說到我國的經典作品,那真是人人都曉得啊!在這四部經典小說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紅樓夢》了。以前,只看過幾集舊版的電視劇,覺得挺沒意思,不太喜歡。可是,最近我偶然間看到了青少年版的《紅樓夢》,卻愛上了這本書。

  《紅樓夢》,一般人會認為我們這個年齡不太適合吧!但是12歲的我,還蠻喜歡的,至少能看懂一些故事情節。在這本書中,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都令我難以忘懷。我也是看完後為書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淚,不太喜歡薛寶釵,更喜歡林黛玉。林黛玉是一位內向的女孩子,她從小母親就去世了,長大後,才被送到了賈府,“丟棄了不離不棄黃金瑣,忘記了莫失莫忘通靈玉”,多情瀟灑的賈寶玉,嬌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個發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動人愛情悲劇。在裡面,我最喜歡的便是“黛玉葬花”了,我就大概給大家講一下吧!芒種時節,大觀園中眾姐妹祭花神,黛玉想起之前那天晚上去看寶玉時,晴雯沒開門,一時感懷身世,於是有了千古傳世的葬花之舉,黛玉最憐惜花,覺得花落以後埋在土裡最乾淨。說明她對美有獨特的見解。她寫了葬花詞,以花比喻自己,在紅樓夢中是最美麗的詩歌之一。黛玉借對花的愛惜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典型的借景舒情。同時,也因這一舉動,消除了寶黛之間的誤會。從這個小故事中,我還知道了一首很有名的曲子,就是《葬花詞》了,裡面寫的真的很美呢!我覺得林黛玉真有才啊!

  讀完了青少年版的以後,我有了這樣的一個結論:這本書以賈寶玉為中心,讓他經歷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的愛情悲劇,目睹了“金陵十二釵”等女兒的悲慘人生,體驗了貴族家庭由盛而衰的鉅變,從而對人生和塵世有了獨特的感悟。

  《紅樓夢》一書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