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紅樓夢> 淺談紅樓夢的意蘊

淺談紅樓夢的意蘊

淺談紅樓夢的意蘊

  大家好!我今天非常高興有機會給大家講一講《紅樓夢》。在講《紅樓夢》之前,我想講一個問題,就是文學藝術作品的解釋的一種無限可能性,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覺得文學藝術作品,它的內容我們一般稱之為意蘊,理論作品它的內容我們叫意義,有沒有意義,那個意義。那麼文學藝術作品的意蘊,它跟理論作品的內容有一個很大的不同,理論作品的內容它是確定的,因而它是有限的。比如說我寫一篇社論,我這個社論要講一個什麼道理這是很確定的,很明確的,因此它的含義也是有限的,就講這一個道理,這就像標語口號是一樣的道理。

  那麼,一些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像《紅樓夢》它的意蘊極其的豐富,極其的豐美,就是我們古人講的橫看成嶺側成峰,所以對它們的解釋,一種解釋、一種闡釋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個側面,而不可能窮盡它的全部的意蘊,因此對這樣一些作品,對它的解釋就可以無限地繼續下去。所以,西方人有一句話叫說不完的莎士比亞,那麼我們中國人也可以說說不完的《紅樓夢》,意思就是對《紅樓夢》的解釋可以無限地繼續下去。

  我為什麼要講這麼一段話作為開頭呢?就是為我今天的講演做一個論證,就是有那麼多的人,剛才主持人也講了,那麼多人研究《紅樓夢》,大家知道自從《紅樓夢》一出來,就有研究《紅樓夢》的人,《紅樓夢》剛出來的時候不像我們今天是印刷本,叫手抄本,就是你有一本《紅樓夢》,當時叫《石頭記》,我借過來找人幫我抄下來,我就有一部了,叫過錄本。當時流傳這種手抄本的時候,上面就有一個署名叫脂硯齋的人,在上面寫評點。那麼這個脂硯齋是個什麼人呢?紅學家有討論,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也知道,《紅樓夢》裡頭幾乎任何一個問題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討論很多、爭論很多,那麼脂硯齋是什麼人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就不去詳細說他。

  但是有一點,紅學家差不多多數人都是同意的,就是脂硯齋,第一他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家族的一個人,而且他的輩分可能比曹雪芹稍微大一點,比如說是他的叔叔這樣的;第二,他對曹雪芹的生平,對他的創作,對他的思想非常熟悉;第三,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他也參與了《紅樓夢》的創作,因為據他自己說,比如說秦可卿這一段故事,他說我命令曹雪芹把它刪掉,曹雪芹真把它刪掉了,就把秦可卿的故事從前面退到後面去了,就虛寫了,不是實寫,是虛寫了。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脂硯齋他也可以說參與了部分的《紅樓夢》的寫作,這是脂硯齋。那麼,脂硯齋可以說是第一個紅學家,那麼在脂硯齋之後有很多紅學家,很多大學者都寫了評論。研究《紅樓夢》的文章,比如像我們的蔡元培先生,比如像胡適,胡適之先生,還有俞平伯,更早的還有王國維,他們都寫過評論《紅樓夢》的文章。五十年代,特別改革開放以後,研究《紅樓夢》的人就更多,出版了很多書籍,還有兩個專門的刊物,研究《紅樓夢》的刊物。

  那麼,我的意思就是說,儘管已經有這麼多的人在研究《紅樓夢》,寫了那麼多的《紅樓夢》的書,對《紅樓夢》說了那麼多的話,我們今天依然可以繼續說下去,因為《紅樓夢》是說不完的。對一部像《紅樓夢》這樣偉大的作品,對它的解釋有一種無限地繼續下去的可能性。

  葉朗:那麼我認為,儘管有這麼多的人研究《紅樓夢》,但是對《紅樓夢》的意蘊的某些方面好像,我的看法不一定對,似乎並沒有說得很清楚,還有一些重要的層面,好像被大家忽略了,至少被大多數人忽略了。那麼,我今天借這個機會就談談我的看法。因為我不屬於紅學家,所以不一定對,講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

  我認為《紅樓夢》的意蘊大致可以分析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紅樓夢》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真實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情世態。大家看《紅樓夢》都知道,《紅樓夢》裡頭描寫了賈府內部和外部的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家族關係,描繪了各種各樣的人物,極其真實、極其深刻,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個社會生活廣闊的空間。那麼,這樣的小說過去是沒有的,過去我們的小說主要是幾種,一種是神魔小說,比如像《西遊記》;一種是英雄傳奇,比如像《水滸傳》;一種是歷史演義,像《三國演義》。後來出了一個《金瓶梅》,這個是小說史上一個很大的轉折,《金瓶梅》是透過描寫一個家庭的生活,來展示社會生活的面貌。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就繼承了《金瓶梅》的這條路線,但是又大大的發展,有一個大的飛躍,把中國古典小說推上了登峰造極的這麼一個地步,那麼這個層面,過去我們國內研究《紅樓夢》的學者講得比較多,比如過去有一些提法,說《紅樓夢》是四大家族的興衰的歷史,說《紅樓夢》是封建末世的形象的歷史,《紅樓夢》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等等,這樣一些提法,我想都是就這個層面來說的。《紅樓夢》之所以偉大,它有這個層面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當然不是唯一的原因。

  那麼,《紅樓夢》意蘊還有第二個層面,第二個層面就是《紅樓夢》的悲劇性。《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悲劇,這個是大家都承認的,但是《紅樓夢》的悲劇性究竟在哪裡,這個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紅樓夢》的悲劇性並不在於貴族家庭,就是賈府,或者四大家族,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它們衰亡的悲劇,或者由盛到衰的悲劇,也不僅僅在於賈寶玉、林黛玉兩個人的愛情的悲劇。那麼在哪裡呢?我認為《紅樓夢》的悲劇是在於作家曹雪芹,他提出一種審美理想,而這種審美理想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必然要被毀滅這麼一個悲劇,簡單來講就是美的毀滅的悲劇。

  先要說一說曹雪芹的審美理想是什麼。曹雪芹的審美理想是從明代的一位大文學家、大戲劇家湯顯祖那兒繼承下來的。湯顯祖他的美學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個情字,情感的那個情字。那麼這個情字的概念,從古以來大家都用,但是湯顯祖這個情的概念,跟過去人講的情有不同的內容,它有突破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新的東西。這個新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追求人性的解放。湯顯祖自己說,我這個情,一方面跟理相對立,一方面跟法相對立。他所謂的理就是封建社會的那些傳統的倫理觀念,他所謂法就是封建社會那種社會的秩序、社會的習慣。那麼,他認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就是人性,生而有之的,它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不應該用理和法,就是不應該用封建社會那種倫理觀念、那種社會秩序、社會習慣來限制它、來扼殺它。那麼,湯顯祖他把人類社會分成兩種,一種叫做有情之天下,一種叫做有法之天下,他要追求有情之天下,有情之天下就是春天,所以追求春天成了貫穿湯顯祖全部作品,他的散文、他的詩歌、他的小說、他的戲劇的一個主旋律,追求春天。

  曹雪芹深受湯顯祖的影響,曹雪芹的美學思想的核心也是一個情字,他的審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價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在《紅樓夢》一開頭就說,我這本書,我這本《紅樓夢》大致談情。情是他的核心。曹雪芹要尋找有情之天下,要尋找美的人生,要尋找春天。但是現實社會同樣也沒有春天,他就虛構了、創造了一個春天,創造了一個有情之天下。這個是什麼?就是大觀園,大觀園是個理想世界,也就是小說一開頭寫過的那個太虛幻境。那麼大家知道太虛幻境是一個什麼地方呢?是一個清淨女兒之境,裡頭只有女孩子,沒有男的,大觀園同樣的也是個女兒國,大觀園裡頭除了賈寶玉,都是女的,都是女孩子,是一個有情之天下。大家讀《紅樓夢》都會有這個感受。比如第六十二回,寫史湘雲喝醉了酒,她要睡覺,就在一塊石頭上睡覺了,她怎麼睡的呢?拿一個手巾包了一包芍藥花的花當枕頭,躺在那兒,她的身上、頭髮上都落滿了花,芍藥花的花瓣,她的扇子掉在地上也埋在花堆裡頭,還有一群蜜蜂、蝴蝶圍著她飛來飛去,她還說了夢話,那個夢話也是很美的一種酒令,泉香而酒冽,是一個很美的詞,是一個春天的世界。再比如六十三回,寫怡紅院群芳開夜宴,怡紅院是賈寶玉住的地方,什麼叫群芳開夜宴呢?就是大觀園那些女孩子聚集在怡紅院給賈寶玉祝壽,她們等到外面巡邏的、巡夜的都走了,安靜下來,把大門一關,就開始聚在一起喝酒、行酒令、唱小曲,最後都喝醉了,橫七豎八的睡了一地。第二天早上醒過來了,大家一看,你睡在這兒,我睡在那兒,躺了一地,都感到很不好意思,襲人就說了昨兒個都好上了,晴雯,她說晴雯那個丫鬟,晴雯連臊都忘了,就是不害臊,忘了臊了,我記得她還唱了一個,四兒,另外一個小丫頭四兒就說了,姐姐,她叫襲人叫姐姐,姐姐你忘了,你不是也唱了一個嗎,在座的誰沒有唱過?,大家聽了以後臉都紅了,都在那兒笑個不住。這是個春天的世界,是個有情之天下,它這個不符合當時,不符合有法之天下的規定,是一個美的世界,那裡處處是對青春的讚美、對情的讚美,總而言之是對少女人生價值的一種肯定和讚美。

  這個小說寫賈寶玉遊太虛幻境的時候,他就說,這個地方、這個去處有趣,這個地方有趣,我能夠在這兒過一生,縱然失去了家也願意,我在這兒過一輩子,就是失去了家也願意。這句話很重要,大家要注意,他說我失去了家也願意,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現在這個家並不是他的歸宿,他認為並不是他的歸宿,並不是他的精神家園,太虛幻境才是。現在搬進了大觀園,實現了他的理想,小說就寫賈寶玉心滿意足,再無別向可求,可生貪求之心,沒有別的要求了。是一個理想的世界。但是這個理想世界,這個有情之天下,它是被周圍的惡濁的世界,就是所謂有法之天下包圍著,不斷地受到打擊和摧殘。大觀園這個春天的世界從一開始就籠罩著一層悲涼之霧,很快就呈現出秋風肅殺、百卉調零的景象。林黛玉兩句詩大家都知道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這兩句詩不僅是寫她個人的遭遇和命運,而且是寫所有的有情人和有情之天下在當時的時代的遭遇和命運。

  在當時的社會,情是一種罪惡,美也是一種罪惡。大家記得晴雯,她就是因為長得好一點、長得美一點,最後被迫害至死,首先是賈寶玉被他父親一頓毒打,差一點打死,接著大觀園的少女一個一個地走向毀滅。最開始金釧投井,晴雯屈死,司琪撞牆,芳官出家,鴛鴦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一直到林黛玉去世,林黛玉死得很奇特,她是淚盡而逝,就是眼淚哭幹了以後去世了。那麼,這是一個交響曲,一層一層地往前推進,這個交響曲可以說是千紅一窟(哭)、萬豔同杯(悲)。那麼,林黛玉有句詩叫冷月葬花魂,這句詩歌可以看作是這個悲劇的一個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被吃掉了。脂硯齋說,他說《紅樓夢》是讓天下人共來哭這個情字,他把《紅樓夢》的悲劇性和情連在一起,這是很深刻的。這就是《紅樓夢》悲劇性的層面,第二個層面。

  葉朗:下面我講《紅樓夢》的第三個層面,《紅樓夢》的第三個層面是《紅樓夢》處處滲透著作家曹雪芹對整個人生的很深的感悟,我這裡強調是對整個人生。大家知道文學作品都要寫人生,但是很多文學藝術作品是寫人生裡頭某一個事件、某一個場景、某一個人物,我這裡講是對整個人生,那麼這種對整個人生的感悟就帶有哲理性,一種哲理性的感悟、一種感嘆。那麼它引導讀者去體驗整個人生的某種意味,我們稱之為人生感,或者叫歷史感。那麼這是《紅樓夢》意蘊中的一個哲理性的層面,或者是一個形而上的層面,是一個最高的層面,也是一個我一開頭說的,不被人注意的,或者說被人所忽略的層面,很多紅學家都不講這個層面,但是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層面,所以我想著重講一講。那麼,《紅樓夢》這種人生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人生或者說對生命的終極意義的追問,一個是對命運的體驗和感嘆。大家知道,人的個體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無限的,那麼就產生一個問題,人的這種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生命存在,它的意義何在呢?這是自古以來哲學家所思考的問題,孔子站在江邊感嘆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種人生感。莊子也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白馬跳過一個空隙,一下子跳過去,非常短暫。這些哲學家都在思考,這種有限人生,它的意義在哪裡?跟這個相聯絡是人的命運。

  讀《紅樓夢》,我們都會感受到小說中滲透著對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運的一種最深層的一種傷感,就像一聲嘆息,使整部小說充滿了憂鬱的情調,我想正是這種嘆息、這種憂鬱,使《紅樓夢》這部小說瀰漫著濃郁的詩意,《紅樓夢》的詩意非常濃,這個詩意從哪裡來的?就是這種嘆息、這種憂鬱。這種人生感集中體現在《紅樓夢》的兩個主人公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身上,賈寶玉和林黛玉就是兩個對生命、對命運最敏感,體驗最深刻的人物,他們常常惆悵、落淚,但是他們的惆悵、落淚不僅僅是感嘆他們兩個人愛情生活的不幸,不僅如此,而是出於對生命、對人生、對存在一種帶有形而上意味的體驗,這點非常重要。比如我們看賈寶玉,讀《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賈寶玉這個人有一個神話的背景,什麼背景呢?他起初是女媧補天被遺棄的、剩下的(石頭),女媧補天別的石頭都用上了,就剩下這一塊扔掉了,被拋掉了這麼一塊石頭。這個什麼意思?這意味著賈寶玉這個存在是一個被拋棄的結果。被誰拋棄了?被天拋棄了。天是什麼?天是無限、天是永恆。被天拋棄就意味著脫離了無限和永恆,而掉進了一個有限的人生,一個短暫的人生,脫離了無限和永恆,掉進了一個短暫的、有限的人生,這就是小說開始講的幻形入世,這個是小說的作者,在小說一開始給予賈寶玉的一個形而上的起點。

  大家知道,在現實世界裡頭,賈寶玉在某種意義上是貴族家庭的一箇中心,他得到賈母王夫人的寵愛,很多人都關注他,生怕他碰到一點。但是,在賈寶玉這個人深層的.意識裡頭,他的思想意識裡頭,他感到這個世界是他存在的一種暫時的形態。所以,小說經常寫他悶悶的,或者突如其來感到厭倦、感到不自在。這種情緒揭示出現在的這種存在,對他來講是一種負擔,所以他的情,脂硯齋說他是一個絕代的情痴、情種,但他的情總帶著一種憂鬱的調子,帶著對未來的一種恐懼和憂慮,就是到時候怎麼樣怎麼樣,帶著何處是歸程這樣一種忐忑不安。比如說他有這麼一些話,這個話很多,我隨便念幾段賈寶玉的話。只求你們看守著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飛灰,飛灰還不好,灰還有形有跡,還有知識的,等我化成了一股青煙,風一吹就散了的時候,你們也管不得我,我也顧不得你們,任憑你們愛到哪裡去到哪裡去就完了。

  再比如說,比如我此時若果有造化,該死於此時的,趁你們在,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們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屍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之處,隨風化了,自此再不託生為人,就是我死的得時了。這些話很多,我不念了,這些話都是關於未來,關於死亡的一些話語,那麼要知道,賈寶玉是不到二十歲,這麼一個少年可以說是,他對死亡有一種強烈的直覺,這跟他入世時候的那種大喜,形成了一個非常鮮明的對照。賈寶玉一方面對死亡有強烈的恐懼,因為死亡意味著他跟他喜愛的這些姐妹們要分離了,意味著有情世界的毀滅。同時呢,他對死亡又有一種渴望,因為他似乎感到死亡可以使他擺脫那種短暫的、有限的、痛苦的人生,回到無限和永恆。所以,他為自己設計了富有詩意的死亡,他所喜愛的女孩子的眼淚流成一個大河,然後把他的屍首漂起來,漂到一個鴉雀都不到的地方,隨風化了,這就是他嚮往的歸宿,所謂死的得時。從此,他再不託生為人,為什麼?為什麼再不託生為人?因為人是有形跡、有知識的,是一個短暫的存在。按照他設計的這種死亡,化成了一股青煙,隨風吹散了,不就得到永恆了嗎?

  所以,恐懼和渴望,愛情和死亡,在賈寶玉的心頭互相碰撞,發出一種很大的、巨大的聲響,這個被拋到人間的石頭,這塊石頭,這個孤獨的情種,他時時刻刻都擺脫不了對人生和命運的一種形而上的思考和體驗。所以,他內心充滿了憂傷,就是在最熱鬧的場合,他的心頭也會突然起來一陣悲涼。比如第二十八回,是賈寶玉、薛蟠他們在馮紫英家裡頭喝酒、玩樂,那是個亂哄哄的一個場面,就在這個熱鬧的、亂哄哄的場面裡頭,賈寶玉唱的紅豆曲,依然充滿了惆悵、充滿了憂傷,大家都記得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沙窗風雨黃昏後,忘不了新愁與舊愁,咽不下玉粒金蓴噎滿喉,照不見菱花鏡裡形容瘦,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充滿了憂傷。

  那麼,《紅樓夢》的另外一位主人公林黛玉同樣富有生命的憂患感,她時時刻刻在尋找故鄉,而找不到這麼一種悲傷,她有這麼一種悲傷,所以她總是在繁華中感受悲涼、感受淒涼。對於林黛玉來講冷月葬花魂這句詩昭示著生命的真諦,同時也概括了她對人生的體驗。所以,她的多愁善感是一種人生感,是一種深刻的人生感,生活中的美不是使她感到歡樂和陶醉,而是使她傷感,使她五內俱焚、泣不成聲。那麼最集中的表現她的人生感的當然是她的葬花詞,我認為葬花詞這首詞的主題就是美、生命、春天都是脆弱的、短暫的、容易消逝的,所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那麼這個就是《紅樓夢》的人生感,這就是《紅樓夢》的意蘊的第三個層面,這也是《紅樓夢》的一個最高的層面。《紅樓夢》之所以偉大,有這個層面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過去我們不注意,那麼這點我覺得非常了不起,因為過去的小說裡沒有一個人能夠像《紅樓夢》,像曹雪芹這麼深刻地提出這個問題。實際上呢,每個時代我們都在提出這個問題,但是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回答。我們這個時代的回答當然跟曹雪芹不一樣,但不管每個時代的回答怎麼不同,曹雪芹能夠這麼深刻地提出這個問題,那就是很了不起的、非常有深度的。

  那麼,《紅樓夢》的這三個層面是層層,一層一層往前遞進的。首先《紅樓夢》的人物情節構成了一個歷史的、生動的、具體的社會生活畫面,這是第一層;作者的審美理想突破了這個現實,這是第二層;再進一步,從根本上追問和體驗人生的終極意義和價值,這是第三層。那麼,《紅樓夢》的第一個層面和第二個層面,都是跟特定的時代相聯絡的,第三個層面也是跟特定的時代相聯絡的,但是它又超出了一個特定的歷史時代,它寫出了不同時代的人所共有的體驗和感受,我想這就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帶有永恆性的東西。文學作品,一些偉大的文學作品裡頭是有永恆的東西。

  以上就是我對《紅樓夢》意蘊的一種很粗糙的解釋。我在開頭講過,《紅樓夢》是說不完的,我相信我們中國人對《紅樓夢》的闡釋將會一代又一代地繼續下去,也正因為這樣,所以《紅樓夢》永遠是一部活的作品。我今天就講完了,講到這兒,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