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河中石獸> 《河中石獸》中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

《河中石獸》中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

《河中石獸》中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

  引導語:《河中石獸》是清代文學家紀昀的作品,被選入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那麼這篇課文的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同學們知道?我們透過下文了解相關的資訊。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河中”是地點,“石獸”指物件;本文圍繞尋找河中石獸這一線索,展開戲劇性的情節, 在前三段透過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對尋找石獸的不同 見解的敘述,寓理於事.告訴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 析,從而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不能主觀臆斷或盲目相 信權威.作者在文末以議論的方式點明自己的觀點:然 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 歟!(中心句) ? 這句話,既是對講學家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 的辛辣嘲諷,又指明瞭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 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 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同時也詮釋 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絡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 的哲理.

  內容感知

  怎樣理解最後一段的含義和作用? 這句話既是對講學家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的 辛辣嘲諷,又以反問的方式指明瞭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 徑;不能片面理解,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 這一句以議論的方式,點明瞭主題.

  本文透過寫兩個石獸掉於河中十餘年後,在 下游和石獸落地的深處都找不到,卻在上游找到 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要具體問題 具體分析,從而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不能主觀 臆斷或盲目相信權威.

  《河中石獸》中心思想是: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綜合考慮,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既考慮石獅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衝力和石獅子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衝力對河床形態的.區域性的改變.

  紀昀的《河中石獸》及其解讀

  原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gān),山門圮(pǐ)於河,二石獸並沉焉。 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pá),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diān 古同“顛”同“癲”,瘋)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niè)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yì)斷歟(yú)?

  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裡,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經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於是划著幾隻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一位學者在寺廟裡設立了學館講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於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瘋了嗎?”大家都很佩服,認為是正確的結論。

  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丟失在河裡的石頭,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衝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裡。像這樣又衝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瘋了;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嗎?”

  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

  解讀

  《河中石獸》原文很有意思,用了三種觀點,這三種觀點分別由既無理論又無實踐的僧、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的學者、長期從事實踐的河兵代表。僧囿於常識,偏離真相遠;學者對僧進行了糾正,但卻是以錯糾錯;河工靠長期實踐經驗推斷出真相,並作出機理和過程的闡釋。顯然,作者紀昀試圖藉助這一寓言達到闡釋“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的道理。

  按說,紀昀的寓言很有深意。但具有現代物理學知識的網友卻指出“石獸最多隻能滾動三四次,不可能在河底滾動數里之遠”。因此,網友一方面承認“紀昀此文有著重要的警示意義”,另一方面又指出“他在文中批駁別人‘臆斷’、‘知其一不知其二’,但他本身就是將臆想的荒唐事例當作精妙的真理,文裡文外,何其諷刺”。

  按嚴格的科學推證來說,我認為“以為(石獸)順流下矣”也無不可。石獸在河中是靜止不動、還是向上遊走抑或是向下遊走是與水的衝力、河床的基質、石獸的體積和重量等多方面因素相關的,不同的組合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河水足夠大,大到能輕鬆推動石獸,即使是基質的沙面很鬆散,也極有可能把石獸衝向下游。

  因此,把紀昀的《河中石獸》當科學文章讀還是不如當寓言文章讀好。這個寓言告訴的道理是:普通的感覺靠不住,一知半解的知識基礎靠不住,只有深入實踐才能把握通向真理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