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馬說》閱讀答案
引導語:《馬說》是韓愈及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學習課文,我們要在閱讀基礎上領會作者的中心。多做一些閱讀練習,不僅能熟能生巧,對於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下面我們來做一下韓愈《馬說》閱讀訓練。
馬 說
韓 愈
世有伯樂,然後[轉折連詞]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連詞,錶轉折,但是]伯樂不常有。故[因此]雖[連詞,即使]有名馬,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沒]於奴隸人之手,駢[兩馬並駕]死於槽櫪[馬棚]之[音節且詞,無義]間,不以[介詞,用]千里稱[稱呼]也。
馬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千里者,一食[sì,吃一頓]或[有時]盡粟[本指小米,泛指糧食]一石[dàn,市制中的容量單位]。食[sì,通“飼”,餵養]馬者不知其能[能夠]千里而[連詞,來]食也。是[代詞,這,這樣]馬也[助詞,錶停頓],雖有千里之[結構助詞,的]能[才能,能力],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才能]美[優點]不外見[xiàn],且[猶,尚且]欲與常[平常,普通]馬等[等同,一樣]不可得,安[表反問語氣,怎麼]求其能千里也[語氣助詞,用於疑問句末尾]?
策[竹製的馬鞭,引申為鞭打,這裡意為驅使]之不以[動詞,採用]其[代詞,指飼養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道[方法],食之[代詞,指千里馬]不能盡其材[同“才”。才能],鳴之[音節助詞,湊足章節,無義]而[連詞,錶轉折,卻]不能通[知道,通曉]其意,執[握]策[名詞,馬鞭]而[連詞,表承接關係]臨[面對]之[代詞,指千里馬],曰:“天下無馬!”嗚呼,其[同“豈”,語氣詞,表反問,難道]真無馬邪[同“耶”,表疑問]?其[語氣詞,表推測,恐怕]真不知[動詞,認識]馬也。
閱讀訓練及答案
1.本文中心句是(中心論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本文的寫作手法是:
託物寓意。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人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2.文中表明千里馬與伯樂依賴關係的句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揭示千里馬必然被埋沒的原因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描寫千里馬可悲命運的句子是: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其作用是:從反面論述了中心論點。
表明食馬者無知的句子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馬者無知所造成的惡果的句子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其作用是:再次從反面論證論點,揭示被埋沒的原因。
寫食馬者的愚妄(平庸淺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文中對食馬者進行強烈諷刺的句子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3.“其真不知馬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與開頭呼應,點明全文主旨。
4.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有何比喻意義?
[答]伯樂比喻知賢識才的人,千里馬比喻出類拔萃的人,食馬者比喻埋沒摧殘人才的統治者。
5.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麼?
[答]①伯樂不常有。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6.懷才不遇的人常慨嘆的.兩句話是:千里馬常用,而伯樂不常有。
7.韓愈認為,成為人才應該具備哪幾個條件?
[答]①識別是人才出現的前提條件。②培養是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③正確使用是人才成才有根本條件。
8.《馬說》中作者指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而實際情況是這樣嗎?如果伯樂發現了千里馬,那麼它一定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千里馬嗎?請結合實際談談你的看法,不超過50個字。
[答]實際情況不一定如此。即使伯樂發現了千里馬,如果千里馬自已不發憤圖強的話,它也成不了千里馬。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己的才能,為將來能成為“千里馬”作好準備。
9.聯絡今天的現實生活,請你換一個角度,談談對人才問題的看法。
【示例一】當今社會,人才的競爭非常激烈,我們不能死守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觀念不變,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練就“千里馬”的本領,然後積極的推銷自己,不能死等著“伯樂”來發現自己。
【示例二】在社會日益發達的今天,需要的人才是各種各樣的,只要你是“千里馬”,終有你展示才華的時機,不用愁被埋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