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韓愈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這篇雜文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雜說四·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祇辱 一作:只辱)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僕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餵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麼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餵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詩人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
個人作品
韓愈的作品非常豐富,現存詩文700餘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門人李漢曾編其遺文為《韓愈集》四十卷,今有《韓昌黎集》傳世。
《韓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懷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最善;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明徐氏東雅堂翻刻)最為通行。清代顧嗣立、方世舉各有詩集單行注本。今人整理註釋的韓集有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童第德《韓集校銓》等。另外,為韓集作校勘或補註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陳景雲、王元啟、沈欽韓、方成和今人徐震。
《全唐詩》編其詩十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1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