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潮> 周密《觀潮》藝術手法分析

周密《觀潮》藝術手法分析

周密《觀潮》藝術手法分析

  導語:中國優秀的經典詩詞歌賦和小說文學等數不勝數,讀後都給人心靈啟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周密《觀潮》藝術手法分析,希望大家喜歡,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錢塘江潮是一大勝景。古人稱之為“壯觀天下無”。錢塘江大潮與其獨具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寬處過百里,窄處僅十里,巨潮被狹窄江道約束,當然會形成波瀾壯闊的湧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攔門沙坎,潮水湧進遇到如此巨阻,當然會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後浪又上,波趕波,浪疊浪,潮水就會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嘯而來。中國古代的墨客詞人多以錢塘大潮作描寫物件,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詞《望海潮》中寫:“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周密的《觀潮》則是用散文的形式,繪形繪色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點出題旨,揭示描寫物件。行文吐墨,亦飽含著激賞之意。“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收攏文勢,以示集中寫此。接寫潮來之狀,進入直接描寫。作者觀察細微,而又大筆淋漓,由遠及近,漸次寫來。“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水天相接之處,如銀線一絲,觸入眼簾。以“銀線”為喻,顯示出作者極目遠眺之態,立足點高,視線遠,方能看清潮起之時的景況。以“銀線”為喻,又寫出潮來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實感。不親臨其境,親睹其狀,是決計寫不得如此逼真的。“既而漸近”,因潮頭奔卷而來,描寫由遠鏡頭,驟然跳成特寫。“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文勢突兀而起,如山巒陡聳,文墨則橫潑縱灑,恣肆淋漓。作者傾萬丈狂瀾於卷面,聲、色、形、勢四者俱佳。有其色:“玉城雪嶺”,見其“白”,託喻新穎,環扣上文的“銀”字,比喻城、嶺,亦見其形;有其聲:“聲如雷霆”,比譬形象,顯其聲威激壯,撼人心魄;有其勢:“際天而來”“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際壓將下來,飛騰激卷,噴玉濺珠,極富動態,蔚為奇觀。“吞天沃日”,欲給焰焰紅日洗澡,欲將浩浩蒼天吞下,盡誇張之能事,又該多大筆力!這是極寫雪濤之威猛,氣派之壯闊。作者眼耳並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盡納篇中;作者筆酣墨飽,飛旋揮灑,以動勢寫動態,大開大闔,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勁弩連發。讀來令人豪興大旺,意志倍振。然後,作者用楊誠齋(楊萬里)句“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作結。引用詩句不是炫淵誇博,而是為著證之他人,是增強作者這樣寫的逼真感和真實性。

  接著文章轉入另一重境界,寫“教閱水軍”演兵之形。“艨艟數百,分列兩岸”,一層;“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一層。兩層之間,互相勾連,映前帶後。以“分列兩岸”之狀,突出“奔騰分合”之勢。“奔騰分合”四字,文詞高度簡約而概括的內容甚為廣泛,以少許勝多許,生動地描寫了戰船操演的情景:時而劈浪疾飛,時而躍波騰起,時而分隔兩廂,時而又合舷並駛。雖未明言操舵駕舟本領之高超,但其生動的情景刻畫卻將此意,盡傳句外。“並”字使文意有了迭進。“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寫出船上操練的具體情景。“乘”“弄”“標”“舞”等動詞要言不煩,出神入化,其龍騰虎驤之狀,自可想見。“如履平地”,寫出其從容裕如的悠閒神態,矯健縱踉而如此起落平穩,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見。然而,作者卻又有未明言的筆墨暗寓在紙外,這就是,水軍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鏡、水浪不興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濤之上。如果我們聯絡上文,就會深察作者在這裡作如此描繪的深刻意圖,以水漲船高的`暗託、烘染來突現水軍健兒。爾後,文章進入演陣的實戰演習描寫。“倏爾”以示來得迅敏,也使畫面轉換顯得迅速。作者聲態並作地描寫了這幅情景。“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隱形,示黃煙之濃;用“聲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之。煙霧激卷,爆聲震耳,是動的畫面,驚魂撼魄。當人們的視線被動的畫面所牽引,當人們的心靈被動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轉入靜的畫面,“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顯示出實戰演習的戰鬥效果。“一舸無跡”與“人物略不相睹”相照應,正是說明戰船趁煙霧蔽江時,已疾駛遠去。奪魂褫魄的水軍實戰演習於此結束,文章轉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繪。

  第三節主要句讀以逗號,一氣如注。“披”“持”“爭”“鼓”“迎”“出沒”“騰身”等動詞蟬聯而下,令人眼花繚亂。“披髮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鯨波”寫弄潮兒的矯健,抓住富於特徵和表現力的情態,作傳神的刻畫。巨浪滔天為弄潮兒設定了險惡的環境;披髮文身,是民間習俗的出色點染。“彩旗”“文身”則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間弄潮風俗畫,鮮活壯美,悅人眼目。上面所寫“溯迎”“出沒”只是寫弄潮兒“鼓勇”之“勇”,下面“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的對比成文,則是突出弄潮兒本領之“強”。可見,持彩旗弄潮不是為了裝飾,乃是為著“誇能”,用某一具體的物體把某種無法直接顯示出來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強調出來。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溼”在句中雖輕敷一筆,實在有扛鼎之力。這是對弄潮兒本領的最高妙的稱頌和讚歎。

  在對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繪後,鏡頭搖到岸上,觀“觀潮者”的盛況。“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特意點出“十餘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長顯出觀潮的盛;若僅有咫尺,是不見其盛的。珠綺滿目,車馬擁道,是盛況的具體化。行文至此,作者猶覺不足以盡意,再作側面烘托。看棚之內,席地無暇,插足不得。作者潑墨在飲食看棚上,運意卻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連成一片。而作者寫觀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襯出江潮之美;否則,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觀眾呢?這實在是興發此而意歸彼的精妙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