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杜甫草堂:一箇中國人的杜甫情結

杜甫草堂:一箇中國人的杜甫情結

杜甫草堂:一箇中國人的杜甫情結

  和千千萬萬中國人一樣,我在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本里與杜甫相遇: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稚氣的童聲在老師的引領下朗朗而讀,韻律和節奏、工整的對仗、美好的意象、明快的情緒……從這首《絕句》中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閱讀的快感和文字的美感,那是最早的文學啟蒙。

  後來,我讀到了更多的杜甫詩作:《春夜喜雨》、《望嶽》、《春望》、《石壕吏》、《江畔獨步尋花》、《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沒有統計過,但杜甫很可能是入選語文教材詩歌最多的詩人,伴隨了我的整個校園生活。巧合的是,我最喜歡的杜詩都是他在成都草堂中留下的作品,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

  今年初,西南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我便在心裡默默唸誦這首詩,而每次去草堂我也喜歡選擇下雨或雨後時分,好雨滋潤下的草堂最美。同樣被這首詩感染的還有老外,2009年,韓國導演許秦豪來到草堂拍攝電影,片名就叫《好雨時節》。

  毛澤東將杜甫的詩歌稱為“政治詩”,《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樣的“政治詩”出現在稍高年級的課本中,那個清新明快的杜甫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苦難憂傷的憤怒老頭兒,太沉重,離一個學生的生活太遠,我很快淡忘了這些詩。

  後來就工作了,和杜甫一般流浪南北,居無定所,在6年的租房生活中我搬了10多次家,買房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無奈囊中羞澀、捉襟見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千萬間廣廈中哪裡是我的一間呢?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腦海浮現,我感同身受,與杜甫心有慼慼焉!相信這也是廣大中國房奴的心聲。感動於他為了讓千萬廣廈大庇天下寒士,自己受凍死亦足的博大情懷,如果活在當代,他一定是最受房奴擁戴的城建部部長。

  後來我終於買了房,而且被“草堂”了——我住的小區名叫“盛世草堂”。今天的草堂是成都二環路內環境最美的地方,周邊的房地產紛紛沾光,取名必帶“草堂”二字,儘管其環境、建築風格和草堂沒有任何關係。比如我的小區,和草堂的唯一聯絡大概就是入口處牆壁上的杜甫浮雕像,與一旁的門衛一起每日迎來送往業主。這小區臨二環路,車聲嘈雜,好在距離草堂只有步行20分鐘的路程,拜訪草堂、融入杜甫氣場就成為我逃避喧囂、平靜內心的最好方式。

  這麼看來,杜甫將要伴隨我一生了。這也是眾多中國人的情結,何以見得?兩個數字足以說明:1000多年來,杜甫粉絲收集、刊印的杜詩版本多達700多種;而中國各地修建的杜甫草堂則多達37處,在中國文人中,只有杜甫享有如此殊榮。究其因,杜甫以飢寒之身懷濟世之志,由自身的苦難推及人民疾苦、國家安危,悲天憫人的情懷感動了中國人;而他在成都隱逸生活時描寫的田園和自然之美,不僅與成都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的發展方向一脈相承,更是當下中國人的嚮往,正如那句話所說: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個隱居夢,或隱於野、或隱於市。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全國草堂中最有名的一處,以至於一提到草堂,毫無疑問,那是指成都的草堂。所以曾5次遊覽草堂的鄧小平說:到成都不遊草堂,等於沒來成都。

  在成都的草堂中,一些細節讓我感受到中國人對杜甫的深厚情誼和良苦用心。

  大廨是草堂的第二重建築,廨,指官員辦公的廳堂,杜甫一生頗不得志,心向仕途卻大官當不上、小官當不長,當然沒有什麼像樣的官署,後人修建大廨,寄託了讓他永生為官的願望。

  大廨中立著一尊杜甫塑像,瘦骨嶙峋、滿面愁容,苦難生活將他的腰壓成彎月,這是他的晚年形象;在他後面,詩史堂中的另一尊杜甫像則英氣勃發,是壯年形象,這兩尊像都非常寫實,是當代作品,敞放著任人撫摸拍照。而最後一重建築工部祠中的杜甫像塑造於清朝,因為是文物,置於龕內高高供奉,這是杜甫的中年形象,面容飽滿、細皮嫩肉、白白淨淨、神色輕鬆,標準的官員和成功人士模樣,與杜甫的境遇完全不符,他是人們願景中的杜甫形象,同時也寄託了大眾的祝願:他這一生夠苦了,讓我們為他實現抱負,過上想要的生活吧!

  杜甫生平*顛沛流離的一生

  杜甫於公元712年出生於河南省鞏縣(現鞏義市),適逢唐朝盛世,杜甫的十三世祖上杜預是晉代有名大將軍,父親、祖父都是唐朝縣級官員,母親也出身望族,家境不錯。

  杜甫從小就表現出文學天賦,中國文人素有遊學傳統,以開闊眼界、結交名流。杜甫從19歲開始雲遊晉豫(山西、河南一帶)、吳越(江蘇、浙江一帶)、齊趙(山東、河北一帶)各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豪情滿懷、壯志凌雲。公元744年,他與李白、高適相會,三大詩人把酒論詩、攜手同遊,成為文壇千古佳話。

  35歲那年,杜甫前往京師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因昏官汙吏玩弄權術而落第,自此旅居長安十年,此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他靠賣藥和朋友接濟勉強度日。39歲那年,杜甫作三大禮賦直接投給朝廷展示才華,雖得到唐玄宗賞識,但唐玄宗沉湎於楊貴妃溫柔鄉,疏於政事,朝廷腐壞,杜甫並未獲得機會。直到公元755年,44歲的杜甫才謀得一小小官位。此時安史之亂(叛軍攻打長安,從公元755持續到763年,是導致唐朝由盛而衰轉折的戰爭)臨近,民不聊生,年底,杜甫的孩子被餓死,安史之亂暴發,唐玄宗逃到成都避難,杜甫則在舉家逃難途中被叛軍抓回長安,後逃出拜見流亡途中的唐肅宗,先被封為左拾遺高官,後因仗義執言觸怒肅宗而被貶,杜甫深受打擊,拖著病身棄官舉家輾轉甘肅入蜀。

  從公元759年底開始,杜甫在四川生活了近五年半,其間除因蜀中官員叛亂而流亡川北一年多外,其餘三年零九個月均居住在成都西郊草堂,因朋友嚴武提攜,杜甫曾在蜀中做了半年官,其餘時間均歸隱草堂,過著樸素安寧的生活。

  公元765年4月,朋友去世,杜甫再度漂泊,下重慶,出三峽,入瀟湘,晚年的他半瞎半聾,於公元770年59歲時病死在湘江的破船上,一生漂泊流浪,但遺作中依然滲透出濃烈的憂國憂民情懷。

  杜甫草堂的前世今生

  杜甫到達成都後,先客居浣花溪畔的寺院,後在朋友接濟下,在萬里橋西、百花潭北、“浣花溪水水西頭”建成草堂,佔地一畝,“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田園風光美不勝收。

  杜甫離開成都後,鄰居任氏住進草堂,她是四川官員崔寧的小妾,也就是傳說中的浣花夫人,因曾帶兵保衛成都而受到尊敬,今天草堂花徑旁的浣花祠就是紀念她的祠堂。草堂經任氏修繕擴建後面貌一新,後任氏將房舍施與寺院,即草堂寺。

  公元902年五代時,前蜀宰相、詩人韋莊尋得破敗的草堂舊址,重建茅屋,並居住於此。後來的宋、元、明、清各代,草堂屢建屢敗、屢敗屢建達13次,從最初的一間茅屋發展到後來的4進院落。宋代時在牆壁上繪杜甫像,立26塊石碑,遍刻1400多首杜詩,草堂成為正式祠宇;明代建工部祠及配殿,建立書院,鑿池引水,修整園林;明末,張獻忠剿四川毀了草堂;清嘉慶16年(1811年)草堂重建,確立了中軸線對稱的多重院落佈局,並在工部祠立陸游、黃庭堅像陪伴杜甫,擴為四進院落,形成今日格局。

  民國時期,戰亂頻仍、軍閥割據,草堂一度成為軍隊駐地,門窗被拆、楹聯被毀,凋零頹敗。新中國成立後,草堂獲得新生,1955年杜甫草堂紀念館開館,1984年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

  為還原詩人當年生活,豐富景觀,1997年2月在工部祠旁建成了茅屋院落。2001年在茅屋附近發現了唐代民居和生活遺蹟,並於2004年底建成陳列館開放。新景與古蹟輝映,唐時生活場景生動再現眼前。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