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蝶戀花> 《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原文賞析

《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原文賞析

《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原文賞析

  《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詞上片主要描繪重陽節的景色,下片著重抒寫作者對“秋聲”的感受。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原文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原文:

  明月枝頭香滿路。幾日西風,落盡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鏡古。秋明白鷺雙飛處。

  自摘霜蔥宜薦俎。可惜重陽,不把黃花與。帽墮笑憑纖手取。清歌莫送秋聲去。

  《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註釋

  ⑴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集》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疇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⑵吳見山:吳文英詞友,常有唱酬相和。《夢窗詞》中,題其名的.有六首,而和詞或用其原韻而作的有五首:《水龍吟·用見山韻餞別》《秋蕊香·和吳見山落桂》《點絳唇·和吳見山韻》《玉樓春·和吳見山韻》《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覓酒》。

  ⑶可惜重陽,不把黃花與:一本無“重陽不把”四字。

  《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鑑賞

  “明月”三句,敘秋景。“枝頭香”,指桂花。此言明月照桂樹,花香飄滿路。詞人見了眼前之景,忽然想起:如果接連颳起幾天西風,那末樹上的桂子將要被風吹得滿地皆是。“花如雨”,指桂花落如雨點一樣,此是類比。“倒映”兩句,九日即景之詞。言重九夜月亮像秦鏡般高懸天空,秋高氣爽,水邊的白鷺受到月光的驚動,雙雙沖霄飛去。上片即景和韻。

  “自摘”三句,述過節。言詞人從自家菜園中摘來了比較乾淨、新鮮的青蔥,適宜於作為重陽祭祀用的菜餚,裝盆上供。詞人說:只可惜已到了重陽節,我還沒有搞到幾盆應時的菊花啊!“帽墮”句,化用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詩“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意境。兩句言詞人九日隨俗登高,被山風吹落了帽子,他就笑著請同行佳人代他正冠。他登上高處,清歌一闋,更覺得碧天高遠而空曠,但他希望,歌聲不要隨著秋聲的離去而隨之消失。此祝辭也。“清歌莫送秋聲去”,是詞人的衷心希望,因為秋天是萬物收穫的佳節,所以他不希望匆匆送走“秋聲”。下片詞人著重闡發自己對“秋聲”的感受。

  《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作者介紹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緻,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後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生平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宋史》無傳。一生未第,遊幕終身,於蘇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並以蘇州為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江,蘇杭道中又歷經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及茹霅二溪。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

  清全祖望答萬經《寧波府志》雜問,謂吳文英“晚年困躓以死”,殆得其實。享年六十歲左右。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編定於淳祐九年(1249),卷十錄吳文英詞九首,時吳文英正在越州,年約五十。黃升並引尹煥《夢窗詞敘》雲:“ 求詞於吾宋者,前有清真,後有夢窗。此非煥之言,四海之公言也。”

  吳文英被稱為“詞中李商隱”,在南宋詞壇,吳文英屬於作品數量較多的詞人,存詞有三百四十餘首,其《夢窗詞》在數量上除辛棄疾張炎外鮮有人與之抗衡;就題材而言,這些詞大體可以分為三類:酬酢贈答之作,哀時傷世之作,憶舊悼亡之作。清人賙濟對他的評價甚高,在其《宋四家詞選》中將其與辛棄疾、周邦彥、王沂孫並列為兩宋詞壇四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