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上課流程實況
第一課時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朗誦一首最有名的中秋詞,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那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
(師生集體背誦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普遍認為是寫中秋的詞裡最好的一首,東坡中秋對月,雖不無抑鬱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於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有情有理趣,耐人尋味。當時,蘇軾在山東密州擔任太守,即黨政軍一把手,中國的大詩人對月亮似乎情有獨鍾,當然也包括對對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赤壁的月亮,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赤壁,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是蘇軾
學生:不是那個蘇軾。
師:這時的蘇軾的人生跌了個大跟頭,看註解,你得到了哪些關於蘇軾的人生的資訊?
生:1057年考中進士,很聰慧,少年得志,官當得很大,禮部尚書。
師:那是必須的。還有呢?
生:運氣不好,被誣入獄,屢遭貶謫。命運坎坷。
生:還遠貶海南島,倒黴透了。
師:當時海南島不是現在的旅遊度假勝地,是蠻荒之地,再貶就出國了。蘇軾被貶的第一站是湖北黃州。(出示餘秋雨的《東坡突圍》他從監獄裡走來,他帶著一個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走來,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髒水走來,他滿心僥倖又滿心絕望地走來。他被人押著,遠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著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走來。
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四周一片靜寂,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註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 )師生共同朗讀。
師:今天他來到赤壁的古戰場,面對浩渺的江水和皓皓的明月,思緒萬千,《赤壁賦》橫空出世,用漢字中最優美和最純正的文字,演繹成千古華章。他和和月亮對話,和江水對話,把世俗和官場橫加在自己身上的傷害像蜘蛛網一樣輕輕的抹去。
師:我們來梳理《賦》中有關月亮和江水的文字,輕輕的朗讀,慢慢的體會。(學生自己查詢)
生:第一節中誦明月之詩,月出於東山之上,水光接天。
師:後面還有哪些?
生: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師:哪裡有江月?
生:空明就是指水月輝映的江面,流光是流動的月光。
師:好有意境啊。你這樣一說,老師有些神往了。還有嗎?
生:第三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還有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就是指水月
生:第四節直接說客亦知夫水與月乎,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師:同學們把水月都找出來了 ,不錯不錯。怪不得有名家如此點評《赤壁賦》:(出示:此賦通篇只說風月——金聖嘆,《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林雲銘。)
師:這些江山風月表達的情感和角度是否一樣?我們先朗讀第一段。分享朗讀後你的心情?你準備用怎樣的語氣和心情來朗讀?(學生自由朗讀,自得其樂)
生:我用舒緩的語氣,悠然自得的心態來讀,讀起來很爽。
生:我用飄飄然的感覺來讀,好像人要超脫塵世,飛到天上去。
生:有看破紅塵的感覺,人得道成仙了。
師:同學們都說出了各自的感覺,每一種體驗都值得尊重,這一節寫得頂呱呱,你最喜歡哪一句?
生: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在清風中飲酒作樂,是人生的快樂的 事。
生:我喜歡徘徊於斗牛之間中的徘徊。還有少焉,月亮好像有感情,呼之欲出,月亮像個美人,羞答答的。
師:剛才有人說得道成仙,誰得道成仙了?
生: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生:在朦朧的月色中,人的彷彿凌空而起,乘風飄去。飄向沒有約束,沒有煩惱的天上。
生:蘇軾好似神仙,不是凡人。非常瀟灑自由。而在人世間他是不自由,受壓制,他不是貶官了嗎,所以想脫離塵世。
生:一些天才級的人物從沒把自己當人看,在《水調歌頭》中說我欲乘風歸去,他是來自天上,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師:現在想回家看看。天馬行空,不是御風,而是相當拉風。很酷吧。
師:第一節描繪了一幅秋月大江泛舟圖,詩意流淌,畫境和心境融合。這些景和情在江月的背景下生成的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赤壁水月表現出柔和之美,欣賞之樂。(集體朗誦第一節,嘗試背誦)
師:身披月光,朗誦明月,但朗誦還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內心,於是我就要歌唱,要唱的響亮,這是典型的宋朝好聲音。
(師生朗誦歌詞: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師:蘇軾相當牛,作詞,作曲,演唱都是一個人,蘇軾是相當精通音律的,當個中國好聲音的評委綽綽有餘。唱的內容是什麼?
生:就是在月光中就划船,劃啊劃,船兒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遊蕩,遊啊遊,心情舒暢。
師:我把他改編一下就是,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他一直高興嗎?剛才在朗讀時有同學在笑,笑什麼?
生:蘇軾想美人,想妻子,有點傷心。
師:男人想妻子有錯?童言無忌啊。美人是誰啊?誰是美人?
生:就是妻子,他自己不是情思悠遠嗎,我的心裡只有她。
師:看來蘇軾對愛情很忠誠啊,但老師說。這裡的美人不是美人,你信嗎?
生:不信。
師:說來話長啊,在中國第一位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中出現大量的美人和香草,於是美人就不是美人了 ,她具有比喻含義,《離騷》中多處提到美女。一般美女代指明君賢臣。:“美人”在楚辭裡指國君,這裡大概是蘇軾還想回到朝廷為國效力的想法,美人還是個男人呢。想美人其實就是
生:想皇帝。想朝廷。
師:但美人卻不想他,美人就像是水中的月亮,兩年多的貶謫,是多麼希望被召歸呀!“渺渺兮予懷”都盼了兩年多了,可是歸期還是“渺渺”。美人可望而不可及,而是拋棄了他,傷害了他。蘇軾似乎有些一廂情願。人生的悲劇就是這四個字。你能理解嗎?
生:能。
師:有人能理解蘇軾嗎?
生:客人,就是朋友。
師: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蘇子唱歌,朋友伴奏,朗讀有關簫聲的句子,如何理解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生:簫聲發出嗚嗚一樣的聲音,像埋怨羨慕,像在哭訴,餘音像絲線一樣不斷絕,讓深淵裡的蛟龍起舞,讓孤舟裡的寡婦哭泣.,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好像是女子的哭泣和怨恨,表示音樂極其感人,很傷感。
師:怎麼感人?蛟龍潛伏在
生:幽壑中,深淵中。
師:他平時是不輕易動,現在蛟龍都起舞了,是說
生:簫聲淒涼和動人。
師:寡婦哭了,怎麼回事?
生:想丈夫了。
師:就像蘇軾我
生:想皇帝,想朝廷
師:用誇張手法側面描寫,確實傳達了簫聲的悲傷壓抑之情,尤其是在月亮升起的晚上,
生:潛蛟和嫠婦就是寫自己。他的歌聲自然而然就流露了懷才不遇的心情,而這被客人發現了,於是應和的簫聲才有這樣的悲涼。
師:這也有道理,幽壑潛蛟,,深藏幽壑,有才華而不見用於世,可能是蘇軾自己的寫照。孤舟嫠婦,多麼孤獨淒涼,這不正是蘇軾此時的處境嗎?蘇軾被貶到黃州後,多次在給朋友的信中叮囑友人“看訖火之”,看完後立即燒掉,好像我們地下黨從事秘密工作一樣。政治上的殘酷鬥爭,讓蘇軾心有餘悸,處境何其悲涼!第一、二兩節的情感在不經意間發生了變化。悽婉的簫聲引發了蘇子的身世之感,有樂甚轉到了悲愁。為下一節的主客問答提供了前提。
第二課時
背誦第一、兩節
師:經過簫聲發動,不經意間完成了一個情感的過渡,蘇子的神情是
生:愀然,憂愁悽愴的樣子。
師:如果提到赤壁,會引發我們哪些聯想?會想到哪些人物?
生:火燒赤壁,赤壁大戰。
生: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
生:曹操,孫權、劉備。
師:都是一代豪傑,英雄人物。這篇文字想到的是誰?
生:曹操
師:你喜歡曹操嗎?這裡怎麼會想到曹操?
生:曹操是三國真正的大英雄。
生:曹操是偉大的詩人,軍事家,文學家。
師:曹操的粉絲不少,老師代表曹丞相感謝你。在這個夜晚,到底是為什麼,讓蘇子想到曹操?
生:曹操的詩歌中提到了月亮,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嗎。
師:老師來背誦一下,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由曹操的明月詩句想到了赤壁大戰。文章怎樣描繪這次有非凡意義的大戰。
生: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寫出曹操氣勢之盛,勢如破竹。
師:最能體現曹操英雄本色的語句是
生: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文能賦詩,武能橫槊,寫出了 當時曹操的躊躇滿志,志在必得。
師:對,這個經典動作只有曹丞相能做,張飛能橫槊,但不能賦詩;諸葛亮能賦詩,但不能橫槊。文武雙全,問天下英雄,誰與爭鋒。唯孟德耳。但文章強調的是哪一句?
生:而今安在哉?
師:用怎樣的語氣朗讀這一句。
生:讀出英雄人物逝去的滄傷感,一代英雄,在赤壁輸掉了戰爭,留下了遺憾和傷心。
生:對偉人的同情和可惜。蘇軾認為英雄也不過是歷史上的匆匆過客,煙消雲散了。
師:那作為赤壁的勝利者周瑜一方呢,而今安在哉?一切建功立業的偉人們也跳不出生死大限。英雄不好做。所以我很悲哀。那就做一位普通人吧?做一位退隱江湖的人士吧。普通人生活,蘇軾是如何描繪的?
生:打打魚,砍砍柴,和動物玩耍。
生:喝喝酒,劃劃船,和朋友開心。
師:注意其中的漁樵、侶、友的詞類用法,完全把平凡的生活給詩意化了,多麼浪漫,多麼自由。平民的生活真的很幸福嗎?
生:人生很短暫,就像蜉蝣朝生暮死,人生很渺小,就像滄海一粟不足掛齒,
生:哀嘆人生的短暫和無奈,在遼闊的天地間,人的脆弱和渺小。
師:可見凡人很煩人,最近比較煩。所以我很悲哀。那好,那神仙總沒有煩惱吧。朗讀有關神仙的句子。
生:想和神仙一起飛翔太空,伴隨一輪明月而得到永生。非常有想象力。
師:當然現在我們神州飛船的宇航員可以這樣做,在宋朝那是天方夜譚,痴人說夢。
生:這裡是說理想和現實的衝突,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所以這裡的風是悲涼的。
師:心隨境生啊,正所謂理想很豐滿
生:現實很骨感。
師:神仙不敢當,所以我很悲哀。生命中有太多的悲哀,這就是有名的客之三悲。還是由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句詩歌引發了對人生的思索。在強大的時空面前更顯示出柔弱個體的脆弱和不堪一擊。人生只能羨慕宇宙的永恆,感嘆自己的無能為力。怎樣解決人生的痛苦呢?說說你的體會和經驗。
生:我去打籃球,泡網咖。
師:你比較坦率。
生:我找朋友傾訴,或者寫日記。
生:我去旅遊,對著空曠地大聲喊叫,發洩。
師:假如有一位朋友很痛苦,到你這裡來訴苦,你怎麼辦?
生:我會安靜的聽他講,讓他把話講完。
生:我會告訴他我比他更痛苦,更煩惱。
師:這倒是一條好途徑。人類痛苦的根源大概就在於欲求得不到滿足。而不滿足便成為痛苦。如果對生命進行本質的思考,變換角度,人是可以得到不同的心境。第四節對水與月進行了 更深入的探索,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蘇軾怎樣解讀生命中的水月。(朗讀第四節)
生:他認為水與月亮都有變與不變的一面。
師:你怎麼理解變與不變?
生:逝者如斯,是說水在不停的流動,在變化,但不變的還是水和長江
生:月亮有陰晴圓缺,但月亮的本身沒有變化。
生:人的生命有長有短,從不變的角度看,人和萬物一樣都是無窮無盡的。
師:長江還是那條長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星星還是
生:那顆星星
師:我還是
生:那個我
師:所以我是永恆的。何必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這種觀點表明了蘇軾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肯定。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是,透過一個關聯詞語——
生: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人應該知足,不應該佔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生:每個人的能力有限,受各種因素影響和制約,過度追求事業和長生不老是不切實際的。
師:是說是我的總歸是我的,不是我的
生:不必強求。
師:生活中我們不要太勉強自己,不要奢求,知足常樂。那怎樣才能得到真正快樂和幸福呢?這就是第三層,又提到了清風與明月——
生:清風明月江水是可以消除煩惱,淨化心靈。
生:並且自然界饋贈的美景是免費的,是無窮無盡的。人可以隨時擁有。
生:人要回歸自然,享受自然,
師:聽清風習習,看明月溶溶,世界對於愛動感情的人,是個悲劇;而對於愛思考的人,是個喜劇。然而世界上愛動感情的人總是比愛思考的人多得多,所以悲劇就比喜劇多得多。是對清風明月的哲學思考,讓蘇軾從那種壓抑和痛苦中衝殺出來,從被貶的失落和怨恨中掙扎出來,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突圍,蘇軾終於選擇了一種快樂的生活狀態,他要快樂的活下去,享受屬於自己的幸福時光。文字最後一段的笑是怎樣的笑?
生:是淡定的笑,是超脫的笑。
生:是微笑,不露聲色的笑,是愉悅的笑,
生:是忘情的笑。
師:相與枕藉於舟中怎樣理解?
生:酒喝高了,相互靠著睡覺,很坦然。
生:非常坦率。毫無顧忌,真正迴歸到自然,真正的解放了自己。
師:世間榮辱,仕途進退,人生得失,在這裡都消失了,黃州的長江還在滾滾流逝,赤壁的月亮還在深情的凝視,一場精彩的赤壁盛宴過去了,藉助美麗的赤壁風光、江上明月,記述已不是記遊,是由身遊、目游到心遊神遊,主客相與枕藉於舟中,感其所感,思其所思,東坡還盪漾著他的小舟,他的人生與水、月一般永恆,成為我們中國人心中永恆的經典。
高一語文《赤壁賦》教案23(蘇教版)
江蘇省響水中學高一語文《赤壁賦》教案
教學目標
1、透過指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2、透過研習探討,把握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雙重感悟。
2、透過預習交流,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彙,如“屬”、“如”等實詞,“之”、“然”、等虛詞,同時積累常見的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理解作者對人生的看法。
2、個性化鑑賞:景、情、理的融合,語言特點等。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
收集關於赤壁的歷史、關於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並歸納文章的字詞。
二、作者和解題:
以蘇軾圖片匯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教師明確:
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
三、第一環節: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師點撥: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佈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蒐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並進行分析(以下為節選):
夜閒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於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赤壁賦》)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蒐集的有什麼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弔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展過程。討論明確:
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鬆、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鬆之態。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後,他的心態發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
二、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將原先的`四組分為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遊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蒐集好的材料,並結合相關分析,得出: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說明:透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
出現的精彩總結: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
五、佈置作業
結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
第三課時
一 提問背誦
二 分析課文的內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透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傑,不過是過眼煙雲,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三 鑑賞詩歌的要點
1、 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鬱頓挫。
3、 優美形象,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 個性鑑賞
就文章的構思,表達方式或語言特點作個性化鑑賞。
提示:
1、構思精湛、縝密,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散文貴在以意貫穿全文,本文抒情脈絡清晰、明瞭,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超脫人生的歡快。整個情緒的轉換由喜轉悲為樂,線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瀾。
2、善用比喻,語言優美形象。
作者寫江上以風物之美,給讀者以無盡的藝術享受。如開篇,作者筆下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織成了一個“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讀者陶醉其中。
3、名家點評示例: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閒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 。”(引自《評註古文辭類纂》)蘇軾透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赤壁賦》基礎知識複習
《赤壁賦》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屬:通“囑”,勸人喝酒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馮:通“憑”,乘
③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繆:通“繚”,盤繞
④餚核既盡,杯盤狼籍 籍:通“藉”。狼籍:凌亂
2、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異義
①徘徊於斗牛之間(徘徊:①古義:明月停留。②今義:人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①古義:內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②今義:美貌的女子。)
③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子:①古義: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②今義:兒子)
3、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望:①七月既望(農曆每月十五,名詞) ②西望夏口(向遠處看,眺望,動詞)
2、長:①抱明月而長終(永遠,副詞) ②而卒莫消長也(增長,動詞)
3、然:①其聲嗚嗚然(擬聲詞詞尾,表狀態) ②何為其然也(這樣,代詞)
4、於:①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在,代詞) ②月出於東山之上(從,介詞)
③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被,介詞) ④於是飲酒樂甚(表示後一件事緊接前一事,連詞)
5、白:①白露橫江(白色的,形容詞) ②不知東方之既白(亮,形容詞)
6、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②歌曰(歌詞,名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聲調或節拍)
4、指出下列句中加線詞語的詞類活用型別並解釋。
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②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西、東:均為名詞作狀語
③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下:攻佔,方位名詞作動詞用。東:向東進軍,名詞作動詞用
④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以……為侶,名詞意動用法。友:以……為友,名詞意動用法
⑤漁樵於江渚之上 漁樵:名詞作動詞,打魚砍柴
⑥歌窈窕之章 歌:名詞作動詞,歌詠
⑦擊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形容詞用作名詞,月光下的清波
⑧渺滄海之一粟 渺: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渺
⑨羽化而登仙 羽:名作狀,像長了翅膀似,古人稱成仙為羽化
⑩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 舞:使動,使……起舞;泣:使動,使……哭泣
⑾正襟危坐 正:使動,整理,端正
5、解釋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
①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橫:這裡為“籠罩” ②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遺:遺棄
③寄蜉蝣於天地 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蟲 ④擊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⑤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⑥蘇子愀然,正襟危坐 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⑦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繆:繚,盤繞。鬱乎:茂盛的樣子
⑧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舳艫:zhú lú,這裡指戰船
⑨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釃:shī斟酒。槊:shu長矛。
⑩舉匏樽以相屬 匏:páo葫蘆
⑾託遺響於悲風 遺響:餘音,指簫聲。悲風:秋風
⑿是造物者之無盡藏,而吾與子之所其適 藏:zàng,寶藏。 適:這裡有享受之意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並翻譯
①、蘇子與客泛舟於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後置)②、月出於東山之上(介賓短語後置)
③、徘徊於斗牛之間(介賓短語後置) ④、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後置)
⑤、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⑥、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後置)
⑦、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⑧、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判斷句)
⑨、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 ⑩、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⑾、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介賓短語後置)⑿、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⒀、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7、翻譯下面的的句子。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譯: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遊覽。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譯: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來,在鬥宿和牛宿之間徘徊。
③、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我們任憑小船隨意飄蕩,越過那茫茫萬頃的江面。
④、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
譯:客人中有位吹洞簫的,按著歌曲的聲調和節拍吹簫伴奏。
⑤、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
譯:使潛藏在深淵裡的蛟龍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婦傷心哭泣。
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譯:本來是一位蓋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裡呢?
⑦、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樽以相屬。
譯:何況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魚打柴,與魚蝦結伴,和麋鹿做朋友,駕著一隻葦葉般的小船,舉起匏樽互相勸飲。
⑧、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以共適。
譯: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們。
《赤壁賦》教案教學設計22(2012年山東省高中語文優質課比賽)
第十六節 《赤壁賦》
授課時間:2012年11月9日上午第二節
授課地點:青島市城陽一中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在苦難面前,多數人選擇逃避,而蘇軾是如何面對的?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一起來了解一下他面對苦難的態度
二、解題
師:這是一篇賦
Ppt出示:劉勰《文心雕龍》“鋪採摛文”一段話
師:賦還有另一個特點,不過我們稍後再分析
(大家笑)
三、出示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字詞
2.體悟作者情感
四、教學過程
1.Ppt出示:字音正讀
2生讀(錯誤比較多,預習效果較差)
師:記住意思,字音就好記了
生齊讀
2.Ppt出示:理解詞語的意義
美人、舞、侶、友
生1解釋
3.Ppt出示:理解語句的意思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雖一毫而莫取
生翻譯
師強調:翻譯的時候要結合上下文語境,比如單獨一個“紅”,你敢翻譯嗎?
師強調:“且夫”什麼意思?況且
4.師:請大家速讀文章,找出文中體現人物情感的語句
Ppt出示: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 理清感情脈絡
生2:第一段最後一句,“羽化而登仙”作者歡快得如神仙一般自由
師板書:愉快
師:這句是外在表現還是情感詞語的句子?
生沒回答(其他老師也一頭霧水,不知他問的是什麼問題)
師:其他同學的看法呢?
生2:“桂棹兮蘭槳……天一方”這句表現了作者被貶之後的失落
師板書:悲涼
生3:“客有吹洞簫者……嫠婦”這句借客人簫聲間接表達自己的心情,暗含作者心情由樂轉悲
生4:“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表明他心裡比較失落
生5:“餚核既盡……客喜而笑”表明作者最後又愉快了
師板書:喜
5.師:“愉快”在第一段中容易找到,大家把字用自己的情感讀出來?
生6讀第一段
他生評價
Ppt出示:文字探究 讀第一段 體味人物情感
生7再讀第一段
師評價:“飄”了嗎?讓它飄起來
師範讀“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你看,飄起來了吧
生8再讀喜歡的句子:我也喜歡“飄飄乎”(大家笑)
生8再讀“飄飄乎”
師:你能不能再把第一段讀一下
生8讀第一段(好幾處錯誤)
生齊正音糾錯:興、 鬥牛
生9讀“徘徊於斗牛之間”
師指導:應該讀出高興,就像唱歌一樣音斷氣不斷,氣斷意不斷
生9再讀“徘徊”句
師範讀此句
生10再讀“徘徊”句
師強調:誦讀中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徘徊”一句讀了5分鐘)
6.師:在高興的場景裡面,蘇子歌,客人和,客人吹起洞簫,但簫聲悲涼,以至於蘇子愀然,正襟危坐,何為其然也?請大家誦讀一下第2、3段,找一下客悲的原因
生自由小聲讀
生11: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想而不見,表示自己離君王太遠了,壯志未酬詩人其實是借客人說自己
生12:想到曹操一世梟雄,而今安在哉?
Ppt出示:賦形式上的特點 主客問答 主客一體
Ppt出示:文字探究 研讀第四段 體會作者的人生感悟
7.生讀第四段 短暫思考
師:蘇子的內心有悲涼,他如何將悲轉化為喜呢?大家自由朗讀一下,思考這個問題
生自由朗讀思考
3生回答
師小結:希望大家都能像蘇軾一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多用達觀的心態去面對
【評述】
一、教師的指令比較模糊,導致有的問題學生難於回答
二、誦讀環節,一個“徘徊”就“徘徊”了5分鐘,感覺老師在指導誦讀上應該再下點功夫
三、Ppt中出示“主客一體 主客問答”是“賦”形式上的特點我覺得這個觀點值得商榷
四、老師講的過多,導致拖堂
中語會闞老師評課
導向性評價
授課教師的優點:
一、以學生為本
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接觸文字,自己體悟文字
教師只需恰當引導即可,讓學生自己悟讓學生充分展示,遇到新的課堂生成,先存疑,後解答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評價,而不是老師做評價
二、重視誦讀
重視誦讀,是古詩文教學的基本規律
老師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覆誦讀文字初讀要有,深讀也要有誦讀有利於培養語感,可以看出學生對語句的理解程度
三、言文並重
學生應該接受的是對語言的學習,對文學的鑑賞和人文薰陶
語言方面的學習,有注音、釋義、句式句子的理解,還有煉字、煉句等
鑑賞方面的學習,要把握意象情感,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四、重視教學預設(對教學的整體設計)
設計環節有層次,逐步推進,邏輯性強,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學生存疑能提前考慮,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有的學生在寫作方面表現得相當精彩
五、重視積累
重視背誦所學的詩文,有的老師還注意對背誦思路的指導背誦教學還行該再強調,新課標重視人文素養和文學,各地有忽略積累的現象,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六、重視對基礎知識的學習
作家、作品、文體特徵方面的知識,應該注意
授課教師的缺點:
一、部分課沒突出對文字本身內容的學習,或者突出不夠,而是擴充套件太多在文本週圍(接近文字,有聯絡)耗時太多,精力太大,有的甚至好幾層次的擴充套件
古詩文理解本來就有難度,學生一般對文字理解不夠,不應擴充套件太多
二、部分課對文字學習不紮實沒能讓學生把文字語句理解透徹就急於分析,有走環節、趕進度之嫌
這個缺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正:
(1)對語句的學習要有充分的時間作保證
(2)有相應環節落實對語句的理解考查,這個環節不能省略每句話都應該讓學生理解,當然不是指逐句釋義,有的用自己的話說就可以
三、有的教師存在新型架空分析的傾向
把古詩文當白話文講,問學生這,問學生那,不能讓其深入理解文字,應該聯絡語句找答案(從哪一句看出來的?)
四、教學設計有待進一步完善
每個老師都重視,但實現效果不盡如人意課堂設計應該從整體到區域性再到整體,從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昇華中間環節應該由易入深,由淺入深區域性的設計也要好好考慮
五、部分教師對學生回答評價用語不能恰如其分
該對就對,該錯就錯,該極好就極好許多老師一律用誇張性評價:太好了,非常棒!——不夠平實
六、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不夠
有些課堂,預設性太強,生成性不夠,老想把學生的思路拉到老師的思路上去比如,有的課堂學習目標出示太快,還沒看清楚什麼內容就過去了,讀一讀是不錯的辦法
許多問題的提出沒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更符合老師、成人的思考角度,老師又不能恰當引導,生硬拉到老師的思路上
七、老師的專業素養、專業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
技巧的東西是雕蟲小技,老師應該自己鑽研教材重點難點,調控課堂
還有的老師教學語言欠準確、精煉(太隨意),教態隨意,存在知識性偏差
八、拖堂的問題
八個老師最長拖堂5分鐘,課堂倉促結束的約有10位老師
九、課堂啟發誘導不夠
幾點建議:
一、自己對課文深入鑽研最好,不要離不開教參
二、分析課文的性質,哪些內容是必須的,哪些內容是可有可無的,課堂留餘35分鐘用來誦讀、背誦,沒有時間,刪掉一些問題也要讀一讀
三、學習目標應該準確,不要太寬
四、把課文資料提供給評委
五、小組討論應該有價值,不要太濫,動不動就討論,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就不用討論了
六、有激情不等於太煽情
《赤壁賦》教案21
9、赤壁賦
教學設計:張飛
【教學目標】
1、理解蘇軾月夜泛舟赤壁而觸發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體會蘇軾在主客問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現的樂觀曠達的情懷。
2、熟讀成誦,感受文辭優美的語言特色。
3、積累文言詞語
【學習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絡。
【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蘇軾在臨終前寫了一首題為《自題金山畫像》的詩總結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對於詩中提到的黃州,餘秋雨如是評說:“黃州成就了蘇軾,抑或蘇軾成就了黃州”。黃州,是一個很難被人想起的長江邊上的一座小城,作為蘇軾人生的轉折,卻怎麼也抹不掉它留給中國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它目睹了一個正直官員的倒下,也見證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黃州永遠是蘇軾生命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元豐五年七月和十月,蘇軾先後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前後《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赤壁賦
二、解題
1、作者及背景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與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後人稱之為“三蘇”。
(1)(雖然) 才高八斗
散文:與歐陽修並稱為“歐蘇”
詩歌: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
詞: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
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築室於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後又到瓊州。徽宗即位後,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卻仍)豁達開朗
蘇堤(工程師)、東坡肉(美食家)、荔枝(貪吃者)、竹子(心高潔)
杭州西湖有“蘇堤春曉”,蘇東坡發明了“東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但他更關注精神的需要,曾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
2、烏臺詩案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很多山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烏臺詩案”是元豐二年發生的文字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但此事純屬政治迫害。
3、文體:
賦: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並稱。
①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前者是賦的遠源,後者是賦的近源。
②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
③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
④至於賦的作用,班固說:“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也就是說,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願望,諷喻政寧。
⑤在特點上,劉勰說過:“賦,鋪採摛文也。”借景抒情,鋪敘風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託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
⑥唐宋古文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驪趨向散文化,稱為“文賦”以區別於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
三、傾情誦讀,涵詠情致
1、 檢查預習,正音
壬戌(rén xū) 舉酒屬客(zhǔ)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歌而和之(yǐ hè) 愀然(qiǎo) 舳艫(zhú lú)
山川相繆(liáo) 釃酒(shī) 橫槊(shu)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樽(páo zūn) 蜉蝣(fú yóu) 扁舟(pīan)
扣舷(xiín) 狼藉(jí) 枕藉(jiè) 嫠婦(lí)
徘徊於鬥(dǒu)牛之間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 少(shǎo)焉
2、 播放錄音,聆聽欣賞
3、再放錄音,跟讀體悟
4、自由誦讀,熟讀成誦
四、梳理詞句,理清思路
1、結合註釋,梳理字詞句。質疑問難,合作學習。
2、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
飲酒樂甚——蘇子愀然——喜而笑
(樂) —— (悲) —— (樂)
五、課堂小結
六、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匯入新課
二、品味鑑賞,合作探究
1、複習匯入:蘇軾在遊赤壁時心情是如何變化的?
明確:樂——悲——樂
2、 賞赤壁之景,品泛舟情
(1)提示重點字詞和句式
(2)明代文學家茅坤曾這樣評價蘇軾及其《赤壁賦》:“予嘗謂東坡文章仙也。讀此二賦,令人有遺世之想。”請用散文化的語言描摹這段的秋江月夜圖景。
教學預設
作者描寫了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3)蘇軾在遊赤壁時心情為何而樂?
教學預設:
3、聞嘯歌之音,辨悲情
第二自然段作者情感由樂轉悲,歌聲簫曲似有深意,當細細辨之。作者的情感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悲又從何而來?
教學預設:
4、聽主客問答,悟理趣
面對人生短促而功業難成的悲哀,蘇軾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明確:變與不變 取與不取
(2)從文中找出蘇軾關於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並深入理解。
(3)比較客與蘇軾關於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並加以分析。
教學預設:
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理解: 水 月 人
變: 逝者如斯 盈虛者如彼 生老病死
不變: 未嘗往也 卒莫消長也 精神永存
代代相承
(4)小結:
大自然是一部撫慰心靈、啟迪智慧的百科全書,蘇軾由眼前的水月悟出了“變”與“不變”、“ 取” 與“不取”的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物我無盡,清風明月,與子共適。蘇軾的悲情從自然美景中解脫出來,理性的思辨使他樂觀通達。
三、遷移拓展
1、你認為當時真有一場主客問答嗎?
教學預設:
據說蘇軾泛舟赤壁果有一樂師相陪,但有可能主客問答是虛擬的,是蘇軾被貶後思想的兩個方面。主客問答是賦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蘇軾藉此抒懷,有無真正的客人並不重要,客的苦悶就是蘇軾的苦悶,文中的“客”和“我”的對話是從前的蘇軾和現在的蘇軾進行的一場超時空的連結。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蘇子解決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終昇華到樂觀曠達的精神狀態。
2、金聖嘆評價《赤壁賦》“此賦通篇只說風月”,林雲銘在《古文析義》中稱《赤壁賦》是“以江山風月作骨”。的確《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風”“月”是主景,“山”“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和議論。尤其是“月”更是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賦中哪些地方提到了月?如何理解“月”的內涵與作用?
教學預設:
《赤壁賦》中有現實的“月”,皎潔柔和;有歷史中“月”,古意蒼涼;有哲理般的“月”,盈虧而永恆。眼前之月,引發情思;歌中之月,觸發聯想;變化之月,闡釋哲理。月升月落,暗示時間的推移,更伴隨著胸懷氣度的提升。
四、課堂小結
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 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 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文章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有機結合,使客觀的生活圖景和主觀的思想感情和諧統一,創造出一種清新自然的藝術境界。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課後閱讀推薦:林語堂《蘇東坡傳》、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赤壁賦》教學反思2
《赤壁賦》,又是一篇古文,而且還是一篇很重要的古文。我吸取了前面上《勸學》《師說》的教訓,放慢了速度。
我用了兩個課時非常詳細地講解了第一二兩段,默寫聽寫也跟得上進度。但是到了第三四五三段,我也只用了兩個課時,感覺上得太快了,聽寫默寫也沒有堅持。尤其是第四自然段,學生的作業、名句檢測等反映出來,學生根本沒有很好地掌握。看來速度還是需要在放慢的。其實,不少學生跟我反映說課是可以上得快一點的,但是默寫聽寫的時間要充足一點。這的確也是個問題,古文的內容一般都是很好理解的,就是相關的重要的文言現象比較難掌握,很多東西上課都是講過的,但學生就是掌握不了。如何吸引學生好好聽課,這是我需要調整的地方,至少上課講過的,尤其是強調過的內容,如果學生好好聽課了,那麼要掌握這些內容也就不難了。
《赤壁賦》教案20
赤壁賦
蘇軾
【學習目標】
1.新課程標準:
①細讀文字,培養初步的文言語感。
②透過閱讀鑑賞,增加對母語內涵與手法的體驗。
③主動探究才可與文字對話,增強思維的深刻性。
④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課內外閱讀作者在黃州的重要作品:《記承天寺夜遊》、《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後赤壁賦》等。
2.高考考綱、考點:
①理解重要文言實詞的含義:馮、屬、倚…
②理解重要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方、固、而、如…
③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
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
④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用法(詞類活用):
舞、泣、侶、友…
⑤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⑦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駢散結合、景情理交融…
【自主收穫】
一.認識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其父蘇洵,其弟蘇轍,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 ;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 ;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二.瞭解背景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詩句進行誣陷),後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1082年,被貶黃州已經兩年。“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江城的一切,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年四月,他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乘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後《赤壁賦》。
三.積累字詞
1.給加點字注音。
壬戌( ) 釃酒( )桂棹( )
橫槊( ) 漁樵( ) 幽壑( )
扁舟( ) 嫠婦( ) 匏樽( )
愀然( ) 蜉蝣( )狼籍( )
旌旗( ) 枕藉( ) 窈窕( )
餘音嫋嫋( ) 山川相繆( )
無盡藏 ( ) 舳艫千里( )
2.結合註釋,指出句中的詞類活用並解釋。
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
②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
③侶魚蝦而友麋鹿( )
3.結合文章,解釋句中的加點詞。
①馮虛御風( )
②舉酒屬客( )
倚歌而和之( )
③方其破荊州( )
不知東方之既白( )
固一世之雄也( )
而卒莫消長也( )
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侶魚蝦而友糜鹿( )
耳得之而為聲( )
順流而東也( )
4.結合文章,判斷下列句式。
①渺渺兮予懷( )
②凌萬頃之茫然( )
③客有吹洞簫者( )
④何為其然也( )
⑤而今安在哉( )
⑥而又何羨乎( )
⑦此非曹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
⑧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
⑨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
5.下列加點字在文中讀音有誤的一項是( )
A.窈窕yǎo 桂棹zhào 馮虛御風píng
B.嫠婦lí 愀然qiū 釃酒shī
C.橫槊shu 江渚zhǔ 蜉蝣yóu
D.枕藉jiè 壬戌xū 無盡藏zàng
6.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舉酒屬客。(zhǔ,勸人飲酒)
B.方其破荊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C.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hè,唱和)
D.山川相繆,鬱乎蒼蒼。(liáo,盤繞)
【合作探究】
一.熟悉課文
結合前後文,翻譯下列句子。
①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
②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譯:
③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譯:
④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譯:
二.文字分析
1.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風月”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把握住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誦全賦之骨。請找出本文中描寫和議論“月”的句子。
①描寫“月”:
月出:
月影:
月照: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
月消: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②議論“月”:
客引曹孟德寫月詩:
客借月議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借月展開議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蘇子以月借喻人生:
2.填寫原文,理清三四段思想層次。
全文核心在於“客之三悲”和“蘇子二論”。主客議論實為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面。
①客之三悲:
一由古(曹操“固______________也”)今(“而_____________哉”)歷史對比生悲(英雄不存)。
二由人類渺小(“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人生短暫(“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觸生悲(人生不永)。
三由理想(“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現實(“知_____________”)矛盾生悲(脫世不得)。悲情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句中之“況”。
②蘇子二論:
“何羨”論(“自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羨乎”),“共適”論(清風、明月“是造物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議論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由此番議論可觀照蘇子內心世界及自我超脫情懷。
三.閱讀鑑賞
閱讀課文2、3段,完成1-2題。
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兩段文字所表現的情緒由輕鬆愉快過渡到了沉重抑鬱,快樂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
B.一曲洞簫,高亢激越,竟然引得潛藏深壑的蛟龍都難以寧靜而舞動起來,也令聞者落淚。
C.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消極虛無的人生體驗,這其實也是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後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
D.簫聲與“飲酒樂甚”的氣氛很不協調,自然讓蘇軾感到驚訝,所以蘇軾鄭重其事地向客詢問,引出了後面的文字。
2.翻譯下列句子。
①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譯:
②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譯:
【鞏固練習】
一.語言表達
1.解釋下列加點詞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
逝者如斯( )
縱一葦之所如( )
王如其言( )
固不如也 ( )
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 )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是( )
A.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孝道代代相傳,不絕如縷,但在新時代中,如何理解孝道仍是一個問題。
B.在過去的幾年中,礦難每一次進入公眾視野,有關部門就會提出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作為掩護。
C.作為共和國的開國上將,許世友將軍不僅有勇,而且有謀,是個暴虎馮河的常勝將軍。
D.回望中國音樂劇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音樂劇在上海的跨越式發展,都與上海大劇院裡程碑式的音樂劇作品的引進休慼相關。
3.默寫,填字。
舉酒____客,____明月之詩,歌________之章。
浩浩乎如____虛____風,而不知其所止。
桂____兮蘭槳,擊空明兮____流光。________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舞________之____蛟,泣孤舟之____婦。
________千里,____旗____空,____酒臨江,橫____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_______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___鹿。
寄________於天地,渺____海之一____。哀吾生之________,____長江之無窮。
____飛仙以____遊,抱明月而長終。
取之______,用之______,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4. 默寫,填句。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 , ”(明魏學洢《核舟記》)
子在川上曰:“ ,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5.以《赤壁賦》為內容,對下聯。
①蘭亭雅集,借羲之流傳百代
②王右軍作蘭亭序,清風出袖
③逸少醉酒嘆生死 一序蘭亭傳今古
二.閱讀鑑賞
閱讀蘇軾《後赤壁賦》,完成1-2題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chán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hú之危巢,俯馮píng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qiǎo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cháng縞gǎo衣,戛jiá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piánxiān,過臨皋之下,揖yī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wù。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以待子不時之須(通“需”,需要)
B.履巉巖,披蒙茸(穿)
C.聽其所止而休焉(聽任)
D.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醒)
2.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是( )
A.“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賦》中寫的則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新秋之景。
B.文章主要寫了作者與二客月夜泛舟赤壁而後舍舟登山的故事,並生動描繪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C.作者在散步中為“月白風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遊興,而泛舟赤壁;後又舍舟登山,山遊後又覆舟遊,過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鶴的故事出於“羽化而登仙”的遊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騰入大自然的曠達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
三.拓展延伸
1.文化常識填空
①賦,原來是一種表現手法,所謂《詩經》“六義”指“ 、雅、頌、賦、比、興”,前三種為體裁,後三種為手法。漢初,逐漸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此文體在表現手法上鋪張直陳,文采華麗,韻散相間,排比對偶,常以設辭問答的形式展開。從歷史流變看,賦經歷了從屈原、宋玉的騷賦,到賈誼、枚乘、司馬相如為代表的 ,魏晉南北朝的駢賦 ,唐代盛行的律賦,唐宋時代趨向散文化的文賦等階段。
②農曆每月十六叫“既望”,那十五叫 ,初一叫 ,最後一天叫 。
③古人用“天干地支”記年月日時,“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個,“地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個。以記年為例,天干和地支依次相配來記年,分別是“甲子、乙丑、丙寅……壬戌、 癸亥”,一共不重複的記錄 年。1079年是壬戌年,2013年就應該是 年。
2.拓展閱讀
蘇軾黃州作品選讀:《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lèi江月。
蘇軾黃州作品選讀:《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hú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詩經·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佼jiǎo僚liǎo懰liǔ燎liǎo,皆“美好”義;
窈yǎo糾jiǎo憂受、夭紹,皆“體態步態優美”;
悄qiǎo、慅cǎo、慘,皆“憂愁”義。
《詩經·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河,黃河;葦,葦筏;杭,通“航”;宋,宋國;跂qì,踮起腳跟;曾,竟;刀:小船;崇朝:即終朝,自天亮至至早飯時。
推薦文章 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劉豔琴《來生便嫁蘇東坡》
推薦書籍 林語堂《蘇東坡傳》
《赤壁賦》學案 參考答案
說明:只提供必要的答案;選擇題都選B。
【合作探究】
二.文字分析
1.描寫月:
月出: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 月消: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議論月:
客引曹孟德寫月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客借月議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借月展開議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蘇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鞏固練習】
一、1.如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如同、好像) 逝者如斯(如同、好像) 縱一葦之所如(往)
王如其言(依照、遵從) 固不如也 (及、比得上) 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如果)
2.不絕如縷:形容形勢十分危急,或指聲音微弱而悠長。
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馮:同“憑“;馮河:過河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休慼相關:休:喜悅;戚:憂傷。形容悲喜、禍福、利益相關。
4.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逝者如斯夫
5.①蘭亭雅集,借羲之流傳百代 赤壁神遊,憑東坡傳頌千秋
②王右軍作蘭亭序,清風出袖 蘇子瞻詠赤壁賦,明月入懷
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③逸少醉酒嘆生死,一序蘭亭傳今古 子瞻暢歌論悲喜,兩賦赤壁道衰興
二.1.履巉巖,披(分開)蒙茸
2.B(描繪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間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三.1.風,漢賦;2013年是癸巳年
附:《後赤壁賦》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裡瞧瞧,心裡十分快樂;於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麼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裡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幾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遊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遊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岩,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虯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大聲地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颳起,波浪洶湧。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裡令人畏懼,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裡就在那裡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隻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遊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