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綜合訓練題目及答案
蘇軾的《赤壁賦》是宋代文賦傑出的代表作,融詩、賦、文為一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赤壁賦綜合訓練題目及答案,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訓練提高
1.下列加點字的拼音正確無誤的一項是( )
A.愀然(qiū) 相屬(zhǔ) 江渚(zhǔ) 扁舟(piān)
B.釃酒(shī) 挾飛仙 (jiā) 相繆 (liáo) 餚核(yáo)
C.窈窕(yǎotiǎo) 幽壑(hè) 嫠婦(lí) 舳艫(zhúlú)
D.匏樽(páo) 蜉蝣(fúyóu)一瞬(shùn) 枕藉(jí)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正解無誤的一項是( )
①清風徐來;②舉酒屬客;③扣舷而歌;④擊空明兮溯流光;⑤抱明月而長終;⑥託遺響於悲風;⑦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⑧是造物者之無窮藏也;⑨而吾與子之所共適。⑩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A.①慢;③敲擊;這裡是打著節拍的意思。⑤永遠地終結了。
B.②通“囑”,囑咐;⑦指代流水。⑧隱藏、埋藏。
C.③敲擊;這裡是打著節拍的意思。④逆流而上。⑥餘音,這裡指簫聲。
D.④逆流而上。⑨前往、到達。⑩迅速、突然.
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與例句含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赤壁賦。
A.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C.歲賦其二。 D.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對下列句子中詞語活用的情況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名詞活用為動詞,意動用法。)
B.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漁樵”名詞活用為動詞,一般用法,意即“打魚砍柴”。)
C.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泣”一般動詞活用為使動用法。)
D.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下”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意為“攻下”。)
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項是( )
A.浩浩乎如馮虛獨立,而不知其所止。 B.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C.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D.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
6.指出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何為其然也?
A.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B.而又何羨乎?
C.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D.而今安在哉?
7.請說說下列句子在句式上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B.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C.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友麋鹿。
D.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8.在賦體文章中,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這種現象叫做“對文”。閱讀文言文要留意這種語言現象,它對我們理解詞語意義很有幫助。請注意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相互關係,並仔細品味句子的韻味。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2)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3)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4)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答:
9.蘇子針對“客”的話一一進行了分析駁辯,請你仔細對照閱讀兩段文字,然後用原文填充下表:
10.研讀《詩經·陳風·月出》和註釋,回答後面的問題。
月出皎(1)兮,佼(2)人僚(3)兮,舒窈糾(4)兮,勞心悄(5) 兮。
月出皓(6)兮,佼人懰(6)兮,舒懮受(8) 兮,勞心慅(9)兮。
月出照(10)兮,佼人燎(11)兮,舒夭紹(12)兮,勞心慘(13)兮。
註釋:(1)皎:形容月光潔白明亮。(2)佼:通“姣”,美好。(3)僚:通“嫽”,俏麗。(4)舒窈糾:形容女子舉止嫻雅婀娜。舒,舒緩。窈糾,通“窈窕”,形容女子體態苗條。(5)勞心悄:憂心深重的樣子。勞心,憂心。悄,憂愁的樣子。(6)皓:形容月光明亮。(7)懰:liǔ,美好。(8)懮(yǒu)受:形容步態優美。(9)慅(cǎo):憂慮不安的樣子。(10)照:明亮的樣子。(11)燎:光彩照人的樣子。(12)夭紹:形容女子體態輕盈。(13)慘:通“躁”,因憂愁而煩躁不安的樣子。
(1)這首詩描寫一個男子月下懷念他的美人,全詩三章,從內容看這三章的共同點是什麼?
答:
(2)從詩中分別找出形容月色、容貌、體態、心情的詞語。
答:
(3)蘇軾《赤壁賦》為什麼要以“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開篇?
答:
(4)吟月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個常見的題材,請你寫出五句以上的'吟月詩句。
答:
11.這是一篇要求背誦的課文,我們總希望背記的詩文越多越好,但是,背記也要注意不斷總結方法。對於一般的文章,我們可以結合層次分析,理清作者思路,從而加深記憶。但是古人寫文章是不打標點不分段的,怎麼劃分層次?對於不同的文體,具體方法有些不同。《赤壁賦》是一篇“賦”,賦是韻文,我們可以透過分析韻腳的變化,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從而理清層次;又因為它是駢文,但是,駢句中也穿插有散句,而這種穿插多不是率意而為,常用於意義轉折之處,因此,我們還可以透過句式駢散變化,分析層次。請你從這三個方法中任選一個對課文加以具體分析,從中尋找規律,加速記憶。
答:
解析與答案
1.解析:這裡列出的字,有的是多音字,如屬、扁、繆、藉,容易誤讀;有的是生字,如嫠、匏等。A項“愀”念 qiǎo;B項“挾”念xié;D項“藉”念jiè。
答案:C。
2.解析:A項⑤是“永久、永恆”。B項②是“傾注,這裡是勸酒。” ⑧句中用作名詞,當釋“寶藏”。D項⑨是“舒適享用的意思”。⑩在文中是“屢次、多次”。
答案:C。
3.解析:例句“賦”是名詞,一種文體。A項“賦”是動詞,寫。C項“賦”動詞,徵收賦稅。D項“賦”名詞,賦稅。
答案:B。
4.解析:D項“下”在這裡不是方位名詞,而動詞,攻下。句中“東”才是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即“向東打去”。
答案:D。
5.解析:題中A項“馮”通“憑”。有些參考資料把B項“挾”通“偕”,但找不到依據。C項“繆”通“繚”。 D項“狼藉”也可寫作“狼籍”,但這是聯綿詞多形的表現,不是通假。通假字有約定俗成的習慣用法,不能隨心所欲。
答案:A、C。
6.解析:例句有兩個特點,從詞序看,它是倒裝,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何為”應是“為何”;從語氣看,它是問句,屬疑問。題目是測試哪一點呢?BD兩句都是倒裝,由此可知題目不是從句序,而是從語氣的角度命題。BCD句都是反問,只有A句是疑問。
答案:A。
7.解析:BCD三句都是合敘句,A句是互文句。A句“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兩句是互文見義,一般的互文可以前後互換,但這兩句不能前後互換。因為“窈窕之章”是在“明月之詩”裡面的,內涵大小不同,所以小者不能擺在大者之前。而先“誦”後“歌”,亦合於詩人吟詠時實際情況。人們對景生情,總是感情愈來愈激動,“歌”比“誦”要更牽動感情,故誦在先而歌在後。於此可見作者用心細密之處。B句一般寫法應是“惟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C句拆開來相互對應的寫法是:況吾與子漁於江之上而侶魚蝦,樵於渚之上而友麋鹿。D“陟罰臧否”如果不用合敘的寫法,一般應寫作“陟臧罰否”。合敘、互文是文言中常見的寫法,透過本題的訓練,對此要有認識。
答案:A。
8.解析:本題主要是培養品味語言的能力。從品味“對文”開始,引導我們在學習本文時留心語言技巧,並掌握一種理解詞語意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