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邊城讀書心得範文(通用10篇)

邊城讀書心得

邊城讀書心得範文(通用1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書心得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讀書心得範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讀書心得1

  看《邊城》的人應該都能記得那個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朦朦朧朧的不確定性,使人揪心,使人期待,好像只要一直想著“回來”兩個字,二老儺送就會出現在眼前。我看過一些評論《邊城》的文章,他們把這樣的結局稱為悽慘,我想悽慘倒算不上,應該是淡淡的哀傷,大體上還能感受到溫暖。人生不順意,生老病死,誤會與錯過,造成在大多數人看來分隔兩地的結局,不能不說卻有遺憾。

  渡船老人日日為過溪人撐船,不取分毫,為大傢伙謀方便,有時甚至不吃飯也要將人們先送過溪,為的是讓他們趕緊回家吃飯,這是個著實質樸的老人家,身子骨也硬朗。翠翠與渡船老人相依為命,日子稍稍艱苦些,也稱得上平淡卻幸福。少女情懷初開之後,有些事註定會發生,感情路哪那麼容易一路順風,總需繞些個彎子。內斂、羞澀的歡喜從翠翠身上表現出來,每每看見心儀的二老儺送,突得就紅了整張臉,也免不了做作地跑出家去做其他事,女孩子的矜持在這時候體現得淋漓盡致。年輕人的事讓他們自己去決定,這不失為一個思想的進步。

  像船總順順那樣的小財主,平日裡對誰也都和和氣氣的,難得發脾氣。意外總在想不到的時候發生,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同時喜歡上翠翠後,也互相表明了心意,兩個正直的小夥子說好要公平競爭。他們低估了女人對感情的敏感程度,早已心有所屬的翠翠哪知道他們的心思,情竇初開的她連自己為什麼臉紅都不甚清楚。

  最令人心碎的就是天保的去世,如此能幹的男人,性情爽朗,拿得起放得下,由於意外英年早逝,實在令人痛惜。禍不單行,繼天保出意外之後,船總順順與儺送心理總也有個疙瘩,放不下這事。因而對著渡船老人的暗中打探,他們躲躲藏藏,態度自然也算不上友好,畢竟,心愛的兒子與哥哥去世了,與這老人頗有些關係。讀後感·渡船老人一次次打探失敗後,不免心裡憂鬱,患上了毛病,年紀也大了,鬱積於心,終於也走了,留下翠翠一個人。船總便想接翠翠到家裡,將她配給二兒子儺送,可是,這時候,儺送已經駕船遠行,不清楚碧溪岨發生的一切。

  幸而翠翠不是一個人,五十多年歲的楊馬兵在渡船老人去世後,擔負起了陪伴翠翠,撐渡船的責任。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過去了,翠翠好像也從失去爺爺的痛苦中緩過神來了,楊馬兵的存在讓她覺得爺爺並沒有離開。日子依然這麼平淡地過著,只是,那個心裡的男兒呢?什麼時候回來呢?

  邊城讀書心得2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的女子,我特殊嚮往田園牧歌般的城市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留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常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悲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終局的戀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體。大師用他油膩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著土偶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風景。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苦的。大師卻讓我清楚,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酷愛,是理解它的殘暴當前去疼愛那背地醉人的景色。讀完整文,我就開端憧憬那個遠在湘西邊疆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溼潤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落上的青炊煙。這所有,形成一幅年代長遠的畫,在我的設想裡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光好像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明澈,歌聲婉轉清澈,老爺爺慈愛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放,就連生涯的無奈,在這個處所,都帶著詩意的顏色,美妙地令人不忍褻瀆。巨匠用他的故事讓咱們看到湘西人在運氣眼前的無助跟哀傷,卻也讓我們發生對_命的悲憫,對美好人道的信奉

  我最神往《邊城》裡那些渾厚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競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良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逝世,四周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固然生活很清苦,卻可能相互輔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遠的小鎮。比擬之下,我們天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人與人之間人情淡薄,有時候,甚至街坊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盼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暖和協調。每一個人都有安靜的幻想,人與人之間不私心,愛惜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獨特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須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領有一顆仁慈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書心得3

  沈從文先生常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裡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著,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著祖父的渡船,等著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著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他深愛著翠翠,他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為兄弟之情而相約採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為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後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為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為心中的憂愁而死。儺送二老愛著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為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捨,最終只能帶著深深的自責,選擇遠行,把遙遠的期望留給了翠翠。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為彼此的誤會交織著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裡品讀《邊城》,思緒也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裡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裡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說,就再難澄清,再難說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我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說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痴痴盼想。

  這裡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裡,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說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讀書心得4

  讀完邊城,我突然有種想去湘西看看的慾望,從前不知道什麼是牧歌式的小說,現在,還是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它很美,很美。

  天空是格外寂寥,夜晚格外漫長。如果沒有她的罵他的笑,那個五月端陽便只是一個普通的暑天,淹沒在記憶裡再無他異。只是,一切不是了。

  爺爺是個淳樸的人,他不多拿客人的錢,跑上去追客人,他兢兢業業從不讓客人不能渡船,五十年如一日。他的牽掛只有他的孫女翠翠,他也在最後一夜勸導翠翠“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堅定地活下去,讓人忍不住有種要落淚的淒涼。

  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兒,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山林中,是她真正自由的地方,翠翠的心中是渴望愛情的,她常看著結婚的新娘子,幻想著自己是新娘,當她想到端午,就閉上眼睛,她期待浪漫的愛情。

  兄弟倆註定著要將此生所愛一分為二。天保兄,我知道把心愛之物讓給他人時的痛苦,所以無法想象將心愛之人拱手時的心痛。無法想象更不願嘗試,但天保卻不得不去面對。我相信天保愛她。因為他不曾說沒有她便不能活。不然,在失去哥哥後,她是不是會自責的認為“沒有她便不能活,但為了我他寧可不活”?那樣弟弟的服罪感是不是會更重?

  悽美的苦難總是促不及防,為什麼兄弟倆要離去?為什麼爺爺這麼快就告別故鄉?為什麼最後只剩下翠翠一人孤獨的守望?

  牧歌式的小說往往就如中國水墨畫,《邊城》裡沒有華麗的背景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但它卻可以讓人想很多。它把一段愛情的變得平淡卻不清淡。總有些東西留下後是揮之不去的。邊城那裡有一段感情未能盡善盡美,這世上又有多少人或事能不留遺憾?

  讀罷邊城,真有種想要淚流滿面的衝動了。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裡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說: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閒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裡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邊城讀書心得5

  《邊城》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與“淡淡的淒涼”。

  小說敘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感情。可是感情卻不是小說要表現的全部。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感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僅有爺爺,渡船,黃狗。

  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卻儘量展現他們與自然與鄉人的和諧關係。這也是那艱苦生活中的一種美。

  然而作者在為我們描繪著人與自然相處得相融、優美和諧時,卻無法不體味到爺爺與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陽染成桃花色的薄雲,”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是一種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說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

  翠翠感情的杯具,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不見,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與猶豫,源於沒有“碾坊”的自卑與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解,無意中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與大老,二老還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感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與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

  而他們卻是那樣的完美。二老為了純真的感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大老則寧願犧牲自我的幸福,期望成全弟弟的感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而這般對鄉情世態的敘寫,對鄉土的感情,對生命的愛,總是令人憂愁。這是一種夢想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們卻不僅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

  邊城讀書心得6

  今日我讀完了沈從文寫的《邊城》,它講述了撐渡老人與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純樸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的感情杯具,作者用清麗的筆調寫出了湘西濃濃的鄉土味。

  整個小說描繪出一個世外桃源。那裡的人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輕利重義,詩般地生活。

  翠翠是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她在風日裡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她,教育著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生氣。”邊城的生活使她出落成一位眉清目秀、聰慧溫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

  老船伕是翠翠的爺爺。他忠厚、老實,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著渡船,他給人方便而歡樂,從而他的真誠獲得了許多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肉錢,小商販送粽子給他,水手們送棗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係、金錢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裡幾乎是不存在,此刻的人們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鬥氣。沒有構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供給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用別具一格的手法突出了人性的美麗。

  《邊城》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夢想,表現出了人性美,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美麗的湘西。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牧歌般生活的嚮往,這和如今世界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塵世的桃源。這種寧靜地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初始的本質的愛。

  當今社會的人太過於浮躁,缺少了一種內心的寧靜,許多人追求物質上的滿足,成了“房奴”、“表叔”從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守財奴,他們缺少了心靈的滿足,作者正是想經過湘西人們的生活告訴當今世人,心靈上的充實才是真正的滿足。

  邊城讀書心得7

  看著眼前柔美而寧靜的景色,遠離了都市的喧器與浮華。讓我不禁想起之前欣賞過的沈先生的《邊城》。文章的由始至終都是以翠翠、儺送與天保三人之間的情感寫起。他們之間的愛情坎坎坷坷,最終卻以悲劇告終。

  茶桐、小溪、溪邊白色的小塔。塔下的一戶人家,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家裡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就這樣勾出了一幅和諧的畫面。翠綠的山、清澈的水,孕育著茶桐小鎮一般敦實而又樸素的人。沈先生用他獨有的細膩的語言帶著我走近了這座真實的邊城,走近了那些鮮活的人與事。

  這部小說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卻處處透露出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字裡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安撫著我那顆浮躁的心。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便展現出翠翠和爺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的愛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船總的兒子老大、老二同時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老大的殞命卻讓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老二不再那麼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了偏見,而爺爺的木訥讓船總和老二對他產生了誤會。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同樣它也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

  讀完了《邊城》,我的心也變得有些酸澀。《邊城》就像一首帶有淡淡憂愁的鋼琴曲,從我的腦海裡捲過,留下了一絲絲淒涼和哀傷。我看過這樣一句話,悲劇之所以讓人流淚,正是因為它的缺憾。《邊城》就是如此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尾,似翠翠在喃喃自語,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麼,她現在該是幸福的吧。如果有了這些如果, 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也不是這一個邊城了。

  在文章的結尾,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雖然那場暴風雨帶走了很多東西,但風雨過後,活著的還是要勇敢的活著。

  沈先生也許只是在單純的敘述一個故事,但我們又能在這樣一個單純的故事中,品出許多道理來,比如溝通,比如堅強。這便是《邊城》的魅力所在。

  邊城讀書心得8

  一座遠離了城市喧囂的小山城,城裡有一條長長蜿蜒的小溪,小溪清澈透明,魚蝦可見。小鎮上的人默默體會寂寞的滋味,展現給別人最美的一面。住在這裡多年的人都有一些共同之處:他們都需要面對孤獨。幸運的是,經過孤獨的洗禮,他們的靈魂更加純淨,性格更加堅韌。

  翠翠就是其中之一。她小時候父母雙亡,她和祖父住在一起。在成長的過程中,翠翠總是無法擺脫孤獨。寂寞雖然煩擾翠翠,卻也動搖不了女孩心中美麗的新娘夢。也許是孤獨讓翠翠把感情看得格外重要,也許是孤獨讓人變得更加害羞。面對感情,翠翠始終缺乏一種灑脫。

  在選擇丈夫時,老船伕自然希望孫女滿意。他親自和大佬和二佬打交道,期望從兩個追求者中挑選出令翠翠滿意的物件。這位與這艘船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人在處理這些問題上不太精明,模糊不清的回答讓二人誤解。後來,大哥的意外死亡跟讓順順一家對老船伕心生芥蒂,結親的事情就不了了之。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代表小鎮希望的白塔倒塌了,同時倒塌的還有這個老人,他也對自己的孫女感到愧疚。

  一座倒下的塔最終會被新的塔所取代,就像逝者的事業最終會被生者繼承一樣。

  許多小說都能讓人感到一種深深的辛酸,這種辛酸來自於文字中小人物的悲慘命運。面對苦難,他們別無選擇,他們沒有能力扭轉局勢,沒有機會重新開始。順從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即便如此,他們從不放棄希望,堅定地期待著更美好的明天。

  邊城讀書心得9

  “這原本是沒有時間流過的故事。在那與世隔絕的村子,翠翠和她的爺爺為人渡船過日,

  十七年來一向如此。

  有一天,這女孩碰上了城裡的男子,倆人交換了生命的約誓。

  男子離去時依依不捨的凝視。翠翠說等他一輩子……”

  這是沈從文《邊城》的諾貝爾提名。多次讀邊城,仍會被其中秀麗的風景,樸素的人家,純真的愛情所打動。

  秀麗的風景

  文章一開頭便展示了邊城之美,邊城之美不在壯闊,美在清晰自然。依山的築城茶峒,臨水的碼頭,灣泊的小篷船,輕柔的山風,望眼無盡的翠竹,一幅幅景融合在一起,如詩如畫的展現了邊城的優美意境。邊城是混著泥土氣息,是邊城人民與自然和諧的相處。讀起獨有的湘西風景,腦海裡呈現:靈動清澈河水能望見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從竹林穿過,帶來竹的清香;薄紗似的的霧靄籠罩夜色裡……柔美而寧靜。這是鋼精水泥板的城市永遠塑造不出來的,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再望一眼那薄暮中的邊城,心便會靜了下來。與壯闊的河山不同,邊城的美是樸素寧靜的。邊城裡也有喧鬧,但與城市裡的車鳴不同,那是湘西的水聲、拉船聲、牛角聲與山歌聲,是悅耳的音樂。當城市裡的人疲憊時,停下來,望一望邊城,那裡便是天堂。

  樸素的人家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就是在這樣一個純樸而美麗的地方,孕育出了淳樸赤誠的邊城人民。《邊城》裡的人情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外祖父與一個過渡人為過渡錢而爭執時,人與人之間真切善良的交往也都印於眼前了。端午節,所有的人圍到岸邊,早早的觀看;而年輕小夥則在鼓聲的節拍中向前奮劃,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龍舟競賽的方式和捉鴨子的可愛場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聯翩了。這便是湘西人民的獨特的端午風俗,獨有的人情美了,因為在這裡它沒有等級的觀念,它只是質樸的世界中一個沒有被汙染的角落罷了。純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在嬉笑聲中便展現無餘了。

  純真的愛情

  翠翠和二老相識於五月端午,他們初次見面的場景,讓人忍俊不禁。而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兄弟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用最淳樸的方式表達愛意。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於自己的命運。於是他決然出走,卻最終意外為身亡。

  文章最後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人看似可以想象的結局,卻又掩不住其中悲傷。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故事已經結束,然而邊城裡那些單純而善良的人,不被汙染的寧靜的村莊,碧溪的渡船上,依然有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

  邊城讀書心得10

  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裡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可是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盪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若是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可是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眾不一樣的風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雲淡風輕的描述,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感情亦在字裡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感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必須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感情的嚮往與執著。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可是寫書的人必須明白,書中的人物必須明白。

  翠翠可是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感情”這種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可是是自我喜歡的人能為自我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我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裡遨遊。

  這本書把一個沉浸在對感情的完美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徵,可是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必須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必須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裡有太多紛擾複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也免不了攙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裡,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能夠說明白。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著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邊城》裡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鎮的民風,淳樸、單純、明瞭。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