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端午節手抄報七年級

端午節手抄報七年級

端午節手抄報七年級

  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1、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各國過端午節的習俗

  中國

  中國端午節習俗源自中國大陸南方江浙一帶,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雖然不一定代表紀念屈原的意義,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著。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在中國大陸地區也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按規定放假一天。

  香港

  端午節於香港開埠初期為華人所慶祝,一般會進行進行一些應節的活動,主要是舉行龍舟競渡、使用龍舟進行祭祀儀式、游龍舟水以及吃粽子等,而於每次的龍舟賽前均會舉行“放紙龍”儀式。端午節於1947年頒佈《公眾假期條例》(Holidays Ordinance)時未被列作公眾假期,直至於1960年代修訂時才加入為公眾假期。現時香港不少地方均於端午節當日舉辦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還神,並會於電視直播部分賽事。

  日本

  由於不再採用農曆,日本的端午節固定於每年陽曆5月5 日,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因此日本端午節又漸漸地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也是日本的兒童日(男孩節),是法定的公眾假期。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鯉躍龍門”的意思。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遊。這是中國端午節沒有的習慣。會食用日本粽和柏餅。

  琉球

  有划龍舟習俗,並會在家裡張貼一種叫“矢數”(琉球語:ヤカジ的紙人形作辟邪之用,有女兒的家庭會擺放紙雛箱,即一個載有紙人形的紙箱,還會擺放龍舟模形和一些穿著琉裝、彈三線、打鼓、跳琉球傳統舞蹈的土人形。

  臺灣

  臺灣端午節保留大量傳統漢人端午禮俗,習俗為吃五子(粽子、豆子、茄子、李子、桃子)、飲雄黃酒、驅五毒、飲午時水、沐午時水、午時立蛋(傳說中能在午時,立起雞蛋可以得到好運)與划龍舟競賽。

  臺灣有端午節應景俗諺曰:“食菜豆食至老老,食茄人較會超騰。”,表示端午節要吃菜豆與茄子。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的端午節除了驅瘟之外,還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他們各自都把端午節本土化,並以各自的名字稱呼這個慶典,例如: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戌衣日、水瀨日等。這些慶典,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人們會在這天吃車輪餅糕、舉行“端午茶禮”。女子會在這天跳板舞、盪鞦韆、用菖蒲水洗頭而在江陵,傳統上稱呼端午節為“水瀨日”(수릿날)。韓國在端午日這天在江原道江陵市所舉辦大規模巫教祭儀、山神祭與等一系列結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動江陵端午祭,由於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遺風與傳統文化,在200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農業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在祭祀舉行時會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盪鞦韆、跆拳比賽等具有朝鮮地方特色的活動。

  越南

  把端午節列為公眾假期的地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於2008年開始)、香港、與澳門、日本(公曆5月5日,稱為“兒童之日”)及中華民國臺灣。在中華民國地區,端午佳節作為傳統民俗節日之一,一直以來都是佳節假期,也是返鄉探親的敦誼之日。若與週六、日重疊則不另外補假,但若與週休假期僅相隔一工作日者,該工作日則調為假期,並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