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白居易> 品讀白居易埇橋詩歌

品讀白居易埇橋詩歌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符離度過了青少年時代,也是他人生記憶最深刻、影響最深遠的時期。這段漫長而又特殊的人生經歷註定了白居易和宿州橋的不解之緣。在詩人的內心深處,宿州,橋,符離,已經成為故鄉的代名詞,成為永遠也無法割捨的牽掛,永遠也無法排遣的思念!

  這裡有他喜愛的山:“郊居人事少,晝臥對林巒。”儘管透著淡淡的哀傷,但那靜靜的山巒畢竟曾給苦悶中的詩人帶來難得的慰藉。這裡有他喜歡的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儘管這水中蘊含著無盡的相思之苦,但那清澈的河水畢竟是詩人深情的凝滯。這裡有他喜歡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儘管這枯黃的野草折射了寒冬的冷酷,但它畢竟曾給詩人帶來新的生機與希望。這裡有他喜歡的人:“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儘管這勝似天仙的湘靈最終未能與白居易走到一起,但那畢竟是詩人的初戀,曾經給身處逆境中的他帶去無盡的歡樂!

  正是這太多的喜愛,白居易對宿州,對橋,對符離有著魂牽夢縈的情感,無論身在何處,他始終難以忘懷這第二故鄉。公元824年,53歲的白居易離開杭州去洛陽,途經宿州,寫下了《汴河路有感》:

  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還。

  繞身新眷屬,舉目舊鄉關。

  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見山。

  啼襟與愁,此日兩成斑。

  鄉路依舊,青山依舊,流水依舊,然而,圍在身邊的多是初見的親屬,昔日的好友已不見蹤影,就連那青梅竹馬的初戀情人湘靈也不知身在何方!“物是人非事事休,無語淚先流。”詩人的涕淚早已打溼了衣襟,滿腹的愁苦向誰訴說?歲月的煎熬唯有染白的雙可以見證!漫長的等待,錐心的嚮往,綿綿的思念,久久的期盼,就在孤舟靠岸的那一瞬,似乎都化作了泡影,消失在睹今思昔的.萬般愁苦之中。畢竟詩人已經步入人生“知天命”的時段,畢竟在經歷太多的起伏跌、輾轉漂泊之後深刻地感受到世事無常的心酸與無奈,畢竟珍藏在記憶深處的昔日生活不能再現,就連那甘甜中略帶苦澀的愛情也蕩然無存!往事已去,斯人已去,唯有千行熱淚,唯有斑點雙。

  此情此景,悲苦與傷感自然成了感情的基調。年過半百的詩人難免發出“事去惟留水,人非但見山”的感慨。符離故園,只有流水依舊;故人不見,只有青山不老。不老的青山,潺潺的流水,似乎在訴說著生活的波折,歲月的崢,詩人無語,只有熱淚千行!

  在這次符離之行中,白居易還寫下另一首五言律詩《甬橋舊業》:

  別業甬城北,拋來二十春。

  改移新徑路,變換舊村鄰。

  有稅田疇薄,無官弟侄貧。

  田園何用問,強半屬他人。

  在內容上,《甬橋舊業》與《汴河路有感》有相同之處但更多的是不同。比如同是寫變化,《汴河路有感》重點寫人,而《甬橋舊業》除了寫人(變換就村鄰)還寫了物:舊路改新路,就連那些曾經耕種的田園也多半易主屬於他人了。這種迥然不同的內容變化,使得詩意陡轉,詩的思想內容更為深刻。深刻理解《甬橋舊業》的思想內容,讀者只需要細細品讀詩的頸聯。

  頸聯“有稅田疇薄,無官弟侄貧。”雖然只有短短十個字,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個時候,不僅是日漸衰落的唐朝中後期,而且正值唐穆宗李恆統治結束之年。唐穆宗在位期間,耽於宴遊,沉於酒色,不以國事為意,親信庸,疏遠忠臣,久不視朝,法制無章。朋黨爭鬥,政治腐敗,臣專制,互相傾軋。朝廷加徵兩稅與算,增加百姓負擔,老百姓苦不堪言。故詩中的“有稅”自然是指沉重的苛捐雜稅,“無官”即是平民百姓,一個“貧”字括了當時百姓的生活窘迫困苦。如此,也就有了“田園何用問,強半屬他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