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知識點總結> 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並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於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並運用這些規律,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總結吧。總結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1

  “百家爭鳴”

  1、背景:

  (l)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促進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2)社會變革:社會結構發生急劇分化,“士”受到重用,並提出自己的主張。

  (3)學術下移:出現私人講學,“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

  (4)社會需求:各國紛爭的社會環境,對人才及其治國方略的需求。

  2、各學派代表人物:

  ①道家:老子和莊子;

  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韓非子;等等。

  3、 評價:

  (1)“百家爭鳴”是中國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

  (3)各家學派彼此滲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2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1、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時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形成:孔子與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內容:仁;德政;禮。教育思想重點在有教無類和學習方法)

  發展:孟子(性善論;仁政說;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

  荀子(性惡論;仁政說;水舟之說;唯物思想等)

  (2)道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形成:創始人老子,主張:道為萬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為理想狀態;辯證思想。

  發展:莊子。思想主張:萬物齊一;不執著於物。

  (3)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其歷史意義

  背景:經濟生產力發展鐵器牛耕,經營方式變化,小農經濟開始出現。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壞,貴族沒落,新的社會階層正在崛起,士階層擴大,不同人從不同角度發表主張。

  思想文化:學術下移,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被打破。

  內容:各家主張戰國時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還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為後來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論基礎。

  2、漢朝儒學正統思想地位的確立

  背景:漢初黃老之學不能解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後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需要新的理論適應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

  經過:A董仲舒發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統;天人感應(有限限制君權學說)和天人合一理論(陰陽五行學說);三綱五常學說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與漢武帝的反應

  作用: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統一;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

  3、儒學的發展—宋明理學

  (1)背景: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瀰漫各個領域。;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既要回答佛、道關於宇宙、自然的深層思考,又要與傳統儒家對現實人生的關懷聯絡起來。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內容:程朱理學代表:程顥、程頤、朱熹。主張:A、世界觀:理。(在世界――本原、在社會――儒家道德_在個人――人性)B、方_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窮盡事理。(事理不是科學知識而是人倫道德)

  影響: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元、明成為科舉考試內容,確定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陸王心學:強調了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志。代表:陸九淵、王守仁。

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3

  (一)掃盲教育

  1、1950年召開全國工農教育會議,在全國開展掃盲教育;

  2、1982年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要求掃除文盲;

  3、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確定文盲率為5%以下;

  (二)義務教育

  1、義務教育含義

  2、發展義務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③實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xx年中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三)高等教育

  1、建國初,蘇聯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調整;

  4、文革 十年,高等教育遭到嚴重破壞;

  5、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

  6、80年代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1982年提出三個面向的指導思想)

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4

  漢初的黃老之學

  1、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內容: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採眾家、積極無為、

  4、作用:成為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

  二、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背景:

  ①儒學在秦朝遭到嚴重打擊,漢初逐漸復甦。

  ②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③社會形勢的發展需要加強_義中央集權,於是漢武帝“舉賢良對策”。

  2、董仲舒新儒學、

  來源、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

  主張、①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宣揚“君權神授”,發揮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統一來維護政治的統一。

  影響、董仲舒對儒學思想的發展,有利於漢代的統治者鞏固_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學成為正統思想、漢武帝: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起用儒者參政。③興辦太學,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4、影響:

  ①新儒學適應了_義中央集權的需要,鞏固了國家統一,同時也限制君權的過度膨脹。

  ②教育逐漸為儒學所壟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

  ③太學興盛,打破了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學在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地位。⑤從此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臺上逐漸成為主角,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續兩千年之久。

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5

  (一)雙百方針的提出

  1、背景

  ①經濟: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

  ②政治: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如何調動知識分子積極性建設新文化;

  2、文化方針制定:1956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3、成果:小說、散文、詩歌、話劇、電影、史學

  (二)遭遇曲折

  1、19 57年反 右派鬥爭的擴大化,雙百方針受到嚴重干擾和損害;

  2、文革 十年,雙百方針受到嚴重破壞;

  (三)文藝的春天

  1、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重新落實雙百方針;

  2、成果:見教材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