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朋友,不是理想的集合隨筆

朋友,不是理想的隨筆

朋友,不是理想的集合隨筆

  進入高中的第一堂英語課,老師讓同學們思考並介紹各自的理想型朋友。同學們或說要善良的,或說要真誠的,似乎一切溢美之詞加在朋友身上都不為過。不禁感嘆,“朋友”似乎成了集所有理想因子於一身的所在,如日月星辰映在水波下的光影,絢麗、美好,卻不真實。

  我亦曾苦惱於心中挑選朋友的標杆與現實狀況不符的窘境,直到讀到張岱那句看似閒散不羈的話,方被點醒。他說一個人“無癖無疵”,怎能有“深情”“真氣”,又怎可與之相交?

  是的,人該有人的.樣子,尤其是朋友湊在一起時,應該有嫋嫋煙火氣。

  張岱認為人若有心心念念、執著不放的“癖好”,必當是有深情的。私以為這深情或許可以更直白地解釋為醉心生活——醉心於自己的生活。沈復的《浮生六記》就很有一番別緻的意味,你看他吐一口煙氣,坐看蚊群換陣;撥草而視,閒觀蝦蟆大戰。這一份深情還有著幾許童真。再視李漁,其作品《閒情偶寄》可謂包含了他所有的生活癖好,而最得他心的便屬吃螃蟹。他富時吃也罷,窮困潦倒甚至吃不上飯時競也要吃上兩口。

  這些“奇怪”的癖好,像是他們內心世界的一個展臺。試想,一顆待事待物尚有如此深情又充滿趣味的心,又怎捨得冷著臉會友呢?無怪沈復視妻為友,暢遊人生天地。也無怪李漁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堅持邀友引伴,相聚中秋月下,喝點茶酒,吃點螃蟹。即使桌上那幾只螃蟹就是他全部的積蓄,他也不改此道。一切皆因有癖好,方有情意深深。

  可縱使如李漁這般視生活為愛人,視活著為享受,擁有無盡熱情和溫暖情義的人,也難逃“人無完人”的魔咒。他雖極力追求生活中的美和歡愉,卻也難逃遵循禮教者對其生活態度的批判。

  人生而有“疵”。張久中常常當面指出朋友的不足,雖是出於好意,但其態度之直接,言語之不加修飾,實也是其不完滿之處。可相比於他對陌生人的“不妄言”,朋友們顯然更喜歡那個直接又真實的他。

  我們應該,也只會真正去愛一個撕開了“面具”的獨立、自由、真誠的靈魂。唯此可為良友,唯此方可久交。正如張岱所說:“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選擇朋友當兼具理性與感性。我們需要用理性去摒除那些紛雜的、世俗的、理想化的標準,那是會為友情加上條件和枷鎖的惡魔。我們更需要用感性去擦亮我們的眼與心,不要剝奪心的話語權,去感受那份深情與真氣,並毫不遲疑地抱緊它。

  我愛月亮,誠然愛她散發的光輝,卻更愛她斑點婆娑的身上散發的光輝。我想於朋友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