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5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
小時候,我最重要的愛好就是閱讀。因為喜歡文字,由此喜愛文學。如今,我成為了一名語文教師。作為老師,我想:要是我能夠做一些工作,讓學生們喜歡閱讀,那是多麼舒心愜意的事情。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兒童的世界如果能夠有書籍的陪伴,那麼他們的生活將會豐富多彩,樂趣無窮。回顧過去一年裡我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做出的努力,談談以下幾點體會,希望以此推進日後的閱讀教學。
一、強化朗讀,從讀中悟美,由“讀”到“閱讀”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認為,在兒童讀書方面,用耳朵聽語音的體驗是最重要的。孩子們從小就喜歡聽故事,喜歡聽聲情並茂的朗讀。我在平時的閱讀課上,會挑選一兩篇篇幅短小,可讀性強的短文或者故事,聲情並茂地,有時候還輔助以動作,以這種方式給他們朗讀。在我朗讀完之後,我會讓他們自己先閱讀一遍,然後再請他們自己把自己當成朗誦家,自信、響亮地再朗讀一遍,朗讀之後就可以自由閱讀了,他們就這樣開始了閱讀之旅。有時候有合適的音訊、影片(這些影片播放的故事剛好有為本就更好),我也會播放給他們看,並且告訴他們,這裡播放的故事是非常有趣,但是更有趣的是你們閱讀原原本本的故事呢。如果你想知道多有趣,那就請你翻開書本,靜心閱讀吧!每每看到同學們或細聲討論、或輕聲朗讀、或專心閱讀的情景,我深深體會到閱讀的體驗是多麼的美好。
二、藉助繪本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繪本超越語音、跨越文化,它以圖敘事,以圖傳情,既是故事書,也是藝術品。”形象可感的事物,很受孩子們的喜愛。如果時間允許,我會選一兩節閱讀課,專門給孩子們講繪本中的故事。繪本多為外國作家所作,其畫面色彩鮮豔,充滿童真趣味,可以啟發學生進行大膽想象。比如,講述《可怕的星期二》這本書的時候,我看到封面上畫有一個小男孩,封面上畫的月亮從天上落下了,宇宙飛船飛過來了,小男孩嚇得目瞪口呆,小貓嚇得豎起了弓起了背。我就讓同學們先仔細觀察封面,進行大膽想象,並思考:“為什麼說星期二是可怕的?有多可怕?”
孩子們一下子被這樣一幅畫面和如此引人入目的題目吸引住了,他們討論的時候興趣盎然,討論熱烈。我在講解每一幅圖的時候,都不讓同學們看文字,讓他們盡情地想象:為什麼這幅圖畫了這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我讓他們大膽發言,等他們發言完畢,我再進行總結。在給他們講解了幾頁以後,我就讓他們自己去閱讀了,我還告訴他們,像這樣有趣的書還有很多很多,需要他們利用課外時間去閱讀。我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讓他們把閱讀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三、適時鼓勵、獎勵,努力營造閱讀的氛圍。
孩子們的行為需要老師的肯定,被肯定的孩子又會更加向上,更有信心地學習,形成一種良性的迴圈。不管是課堂上,還是在課餘時間,我都會適時地鼓勵他們多讀書,我鼓勵他們每個人準備一本自己的摘抄本,把課外閱讀積累到的好詞好句抄下來,有空就讀一讀。如果他們在學校表現好,積累到一定的紅花數的時候,我會獎勵他們可以借閱教室裡的圖書,並帶回家看幾天。有時候我會給予他們物質上的獎勵,比如一支鉛筆,一個蝴蝶結。對於經常閱讀課外書,又能自覺摘抄課外書上的好詞好句,並經常找老師分享故事的同學,我會在課堂上大力表揚,讓同學們以這位同學為榜樣,並給予這位同學一定的物質獎勵。我鼓勵他們在閱讀的時候常思考、樂思考,如果能把學過的課文內容結合起來思考,那就更好了。另外,透過建立班級圖書管理制度,我鼓勵孩子們把圖書借回家去看,鼓勵他們多看書,多讀書,我還建議他們可以把看過的故事講給家人聽,自己來當小小故事家。慢慢地,從課間有同學捧著一本書饒有興趣地看,到他們互相比比誰讀的課外書多,加上我會把本月讀書最多的同學評為“閱讀星”,將他(她)讀過的書羅列出來,寫在五角星的卡紙上貼到教室的展板,讓大家向這位同學學習。這樣,漸漸地,班裡就形成了一股愛讀書的氛圍。透過種種正面的鼓勵、獎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閱讀的興趣。
四、誦讀經典,積累詞彙,提升語文素養
國學經典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珍貴財富,大量的誦讀這些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語言,將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情感,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在二年級下學期的閱讀課上,我們每天花費十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朗讀國學經典的內容,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誦讀材料內容簡短,讀起來琅琅上口。同學們既感興趣,讀起來也不會很困難。為了方便學生進行簡單的理解,我在學生每次讀完之後,對其中難懂的字詞、語句進行解釋,這樣學生們對這些內容就不會覺得陌生而難懂了。在我看來,朗讀國學經典的前提就是要對其中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瞭解,只要這樣,他們才不會在讀的時候覺得內容生澀,拗口。
早讀課上,朗讀適合的課外閱讀文字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有時間,我們就會花一部分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課外閱讀文字。在學生朗讀的時候,我會把對仗工整、講究韻律、語言優美的語句著重提出來,讓學生多讀幾遍。朗讀這些課外文章,看似與課文中的知識毫無關聯,實則是相輔相成的。經典文段積累得多了,學生就會在無形之中沉浸於祖國文化傳統的薰陶之中,而且還有助於拓寬他們認識字詞的渠道,增加他們的詞彙量,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從而引導他們向著真善美的世界探尋。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2
素質教育是針對中小學對升學率的片面追求而提出的教育口號,主要是為了扭轉當前的教育方向,其著眼點在於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加強基礎教育的改革,而語文素養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是最為核心的,需要加強學生的語文素質教育工作。
一、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分析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
(一)素質教育的概念
在國家制定的《教育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對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應積極促進教學的改革,轉變人才培養的模式,由當前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變。素質教育是指以人和社會的實際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和主體精神,以培養人的健全的個性為基本特徵,目的在於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重視開發學生的潛能的教育模式,換句話說,素質教育就是重視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語文教育與素質教育
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響,將其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活動,“對人的培養”是其根本屬性,而素質教育是專門針對中小學“應試教育”的缺陷提出的,是新世紀裡中小學教育的出發點及最終歸宿。
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語文教育是最基礎的學科,在義務教育的推行過程中,小學語文教育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因為語文教育的功能和任務在於既要發展本國的語言,又須幫助學生認識世界、學習知識以及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還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陶冶個人情操。
語文教育的各個要素與培養人的素質間聯絡密切,以基礎教育的角度分析,社會需要的人才品格素質的決定因素之一便是語文素質,語文是一門最為基礎的工具學科,其中含有豐富的知識和情感陶冶的方法。需要明確的是,小學語文具有的特點包括了基礎性、社會性、知識性、綜合性,全面正確地掌握理解語文教育的特點性質,是教好語文課程,實現學生素質教育的必要前提。
國家提出素質教育,能夠充分端正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思想,加強學校教師隊伍和學校幹部的全面建設,也保證了學校區域性教學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因此推動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的東風下,須適應時代的需要,將小學語文教育改革進行深化推進。
二、深化推進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改革
(一)強化基礎教育階段“大語文”教學觀,建立素質教育基礎
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施行素質教育,就必須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重新樹立合理的教學思想。首先,要充分認識到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基礎性學科,小學語文教學需建立起全新的學生觀、人才觀、教師觀以及教育觀念,堅持貫徹“教與學的始終統一”,在傳授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交給學生做人處事以及學習生活的正確方法,透過對不同學生個性的充分了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幫助學生獲得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以及教會學生學習的目的,這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大語文”教育觀念。
“大語文”的教育觀是指充分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天地,在課堂教學之外,學生進行以課外練筆或課外閱讀等多種形式的語文課外活動,如聽廣播、收看科教節目等,舉行不同校園、不同學科的以中文為基本工具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發展。“大語文”教育觀的目的就在於打破以往將語文純粹的課堂教學與語文整體教學對等的觀念,重新建構一個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體,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及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為輔助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大語文”教育教學觀,可以靈活運用多種的教學方法實現素質教育。
(二)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提高素質教育的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指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要結構是以語文的課堂教學為主體,豐富的課外活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課外活動能夠使小學生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幫助他們拓寬視野和增長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於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快速培養以及提高學生的讀聽寫的技能,促進學生思想的進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有目的、有計劃、合理恰當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保證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課外活動的形式是不固定的,是豐富多樣的,通常有講故事、辯論、朗誦、辦黑板報、手抄報等比賽以及讀書筆記、作文、書法的優秀作品的展覽參觀等活動,舉行這些活動時要體現它的創造性、新穎性以及趣味性、實踐性、自主性。
語文教師還應加強對學生參加活動時的指導示範作用,耐心向學生教授學習的方法,並大膽讓學生自主參與,以此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在進行詩歌朗誦的過程中,可讓學生進行比賽,無論是全文還是片段的朗誦,都應給學生提出吐字清晰、讀準字音、把握閱讀節奏及語調、帶感情朗誦等要求,教師做好示範作用,這樣多舉行類似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領悟課文中的表達技巧,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三、結語
素質教育是目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更是振興民族的關鍵,作為人才培養的起步階段,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呼喚素質教育,而二者的結合,是順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徐旭莉.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考試周刊,20xx.
[2] 肖之鳳.小學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淺議[J].科教文匯,20xx.
[3] 伍豔珍.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xx.
[4] 蒲慧珍.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開放性[J].新一代(下半月),20xx.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3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掃清閱讀時的字、詞障礙,查詢資料對所學課文時代背景有全面瞭解,透過閱讀批示理清文章條理,找出疑難問題。二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探索語言文字的內涵,透過反覆閱讀,揣摩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悟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關鍵詞: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主導作用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閱讀應當是學生自主獲得知識感悟,接受實踐閱讀的過程,教師給予的是指導,在閱讀中接受情感的教育,思想的昇華,獲得真實性的閱讀感悟,才是閱讀教學的重點。”那麼,如何去充分發揮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1興趣匯入,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開展教學內容前,加強課前匯入,有助於學生提前熟悉課堂,加深對課堂學習主題的瞭解。尤其是利用多媒體手段匯入新課時,可以啟發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促進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同時能夠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迅速進入課堂角色,積極投身學習情境。巧妙地加以引導(圖片、問題、影音片斷),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教學《草原》一文時,教師可以巧妙藉助多媒體,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在學生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利用課件展示遼闊無邊的草原景象,讓學生在歌聲與圖片的薰陶中,感受草原之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讓學生在觀看完課件之後,有感而發。在感受了草原之美以後,教師巧妙匯入,抓住學生的興趣,進行提問,誰看過草原,你腦海中的草原是什麼樣子的?作家老舍先生又是怎麼描繪我們美麗的大草原呢?透過開篇設疑的教學方式,能夠巧妙地激發學生的閱讀好奇心,在學生帶著好奇心去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進行思考,教師在學生閱讀之後,進行提問,你們讀到了什麼,這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在閱讀中獲得知識。
2指導質疑,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提問式教學活動是依託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來實現的,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提問以及思考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學生”為主體為教學設計主線,讓學生在實際課堂中,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讓學生將思維中抽象概念轉換為具體的問題,進行提問。因為具有疑惑的部分,學生才會產生想要探索的衝動,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疑問探究中獲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引導要講究藝術性。在語文學習中教師還可以設定任務,讓學生自主組織教學互動,參與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前讓學生先進行預習,熟悉課文內容,制定計劃,讓學生親身體會課文中的角色的特點,採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讓五名同學分別扮演課文中的重要任務,其餘的同學充當旁觀者,五名同學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表演,整整一堂課下來,效果非常好,關鍵人物的性格特點顯而易見,並且五個人物扮演者對課文的內容熟練掌握,並且拓展了不少的課外知識,給其餘同學帶來了知識的累積,這樣不僅調動了全班同學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在一個輕鬆愉快地環境下就將課文熟練掌握,並且瞭解了情節脈絡,故事背景。像這種有故事內容的課文,教師創造一定的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開發,想象,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所以,教師依據教材課文內容的不同,可以設定多種情景,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學會自主探究,因此,自主學習從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開始。
3開展討論活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將自我思想和想法進行不斷的完善和修正,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培育學生疑問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巧妙地藉助問題,例如“人類如果失去了聯想,將會變得怎樣?”讓學生能夠主動的開始討論,展開充分的聯想,思維得到進一步發散。教學實踐證明:當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他們邊讀邊想,邊讀邊悟,這時他們就產生一種獨特的感受,並急於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達出來。這時,讓學生以各種形式參與討論,或分小組,或同學互議,或自由組合,他們會各抒己見,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進行充分的表達。但是教師在組織學生自主討論的過程中時,要及時地參與學生的討論,充分認識學生所想,悟學生所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討論在展開聯想的同時不偏離主題,在自由討論的過程中獲得真實性的體驗,從而得到語文知識教育,獲取知識能力,進一步提升語文素養。
4啟發想象,增強思維的創新能力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在語文閱讀學習過程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就要給予學生空間和時間,能夠展開豐富的想象,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創新,獲取相關的語文知識和能力,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4.1應用優美語言,誘發小學生的想象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引導,在閱讀到某些優美以及作者思想感情豐富的地方,教師可以讓學生由課文內容展開充分的想象,作者是在什麼情景下,描繪出的這樣一幅景色,以及作者透過這段景色的描寫,想要表達什麼內容。在學生閱讀時,教導學生對課文加強了解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透過優美、生動的語言描寫,學生能夠獲取語言知識積累,在語文寫作中可以加以運用。例如《草原》中寫道:“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讓學生學會這種寫作手法,對於這種優美的語句,可以讓學生進行積累,摘抄,甚至記憶,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展開聯想,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
4.2生動朗讀課文,喚起學生的想象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的過程中,一定要善於應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讓學生能夠將想象力展現出來,同時教師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能夠快速地融入其中,在教師描繪畫面時,能夠身臨其境。教師的語言如果不夠生動、形象,就難以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學生就不能感同身受。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可以透過聽錄音,範讀,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去體會文中所抒發的中朝兩國人民同生死共患難,親如一家人的主題思想。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不但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還調動了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不斷湧現。
5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教師只有充分發揮自己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學生才能更好地挖掘課文深厚的內涵,使學生樂於學,學生的自主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4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造句教學不容忽視。在當前小學生造句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如:造句脫離現實、造句機械模仿、造句簡短,多用單句等等。針對以上這些情況,筆者試圖從理解詞義、激發學生思維、多形式訓練等四個方面來克服以上現象,解決問題,使造句教學得到應有的改善。
關鍵詞:小學語文;造句教學
正文:
造句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對造句教學缺乏應有的認識,教學的目標不夠明確。致使目前的造句教學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對教學目標進行定向,讓造句教學發揮出獨特的作用,就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當前,小學生在造句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和一些普遍現象,筆者現將這些現象和問題歸納在一起,以便尋求解決之道。首先,小學生所造的句子內容相同,很多同學的思維方式單一,造出來的句子內容大多雷同。比如說:用“一……就……”來造句,很多學生就會造這樣的句子:
“我一回家就開始寫作業。”
“我一回家就看見了媽媽。”
當然,這也是和我們的生活實際相關的,但是這樣的句子出現頻率非常高。其次,小學生造句刻意機械地模仿,有的也反映出了當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當的教育方法。小學生總是喜歡機械地模仿別人的句子,而沒有創造力。另外,在句子中,也出現了一些“打電腦遊戲上癮、殺死、美女”等詞語,還有出現:“如果我考了就十分,爸爸就會給我二百元錢。”之類的句子,這些和生活緊密相關的句子也反映著小學生的思想和現實生活。雖然有的不是普遍現象,但是作為教師,就應該給予這種現象充分的關注和重視。再次,小學生造句為了保險,都喜歡用簡單句,用簡短的句子,而不去嘗試複雜的句子。他們認為只要老師給這個句子打勾,就可以了。這樣下去,勢必給我們的作文教學帶來一定的危害。最後,小學生造句喜歡重複現成的材料,材料積累的少,缺乏想象力。在現實中,具體到每一類詞語的教學,小學生所出現的問題就更多了,在這裡,結合以上這些現象,筆者來談談如何進行有效的造句教學。
要進行有效的造句教學,就應該明白造句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造句就是在一定的語境中理解和運用詞語,是學習和掌握規範化語言的重要途徑,對鞏固所學詞語、發展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是語文教學中經常性的基礎訓練,是作文教學的基礎。所以,造句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視的。我們就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解詞義,在語境中造句。
漢語博大精深,很多詞語的意思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就不能造出一個好的句子來。所以要想造出正確、通順的好句子,一定要理解這個詞語。舉個例子來說,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二課《課堂練習本》中出現了用“引人注目”這個詞語造句。引人注目的意思就是: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候,就發現了這樣的問題:他講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故事。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其中的之處。這個引人注目的“目”師眼睛,是引起人們眼睛的注意,引來人們去看,二學生去沒有很好地理解這個句子,所以導致了這個句子的錯誤。可見理解詞語的意思是多麼重要。另外,還拿著個例子來說,理解了詞語之後,學生可能在造句的時候無從下手,那麼我們就要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在情境中造句。比如這個詞語,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某個人舉動很奇怪,特別能引起大家注意,所以很引人注目。還有,學校裡面最近增加的風景或者生活中的風景,跟著這些引導,學生造出了很多不錯的句子:我們學校的空中畫廊很引人注目,上面的圖畫非常美麗。引導學生去想象,聯絡實際,這樣,造出來的句子就會非常鮮活,富有生命力。
二.激發和拓展學生的思維。
《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在這裡,言之有物就是說我們在寫文章或者說話的時候要有內容,不要空洞。在造句教學中,更要重視這一點。所以這就需要教師立足於內容,去激發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廣闊性。有的孩子經常不知道寫什麼,有的知道寫什麼但是不知道該怎樣把句子更美地展現出來。其實在學生的生活中,除了學校的生活,包括課堂生活和下課的生活。他們也經常看電視,聽廣播,上網瀏覽資料,參加勞動,參加興趣班等等。教師應該在造句教學的時候,引導孩子把這些活動的見聞、過程和自己的感受寫到句子中來,更加激發他們的思維能力。比如說: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二課的練習中,筆者在批閱的時候發現了這樣的句子。“我媽媽在化妝。”一部分同學都寫了這樣一個簡單句子,很明顯,這個句子不會錯,但是這個句子卻缺乏了很多豐富的內容。於是,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媽媽為什麼要化妝,媽媽化妝是要做什麼事情嗎?為什麼不是別的人化妝呢?學生這時候開始思考了,有的聯絡生活,寫道:
“媽媽在上班之前總要化妝。”
“今天,媽媽要帶我去參加阿姨的婚禮,所以媽媽在化妝。”
“六一兒童節到了,小朋友要表演節目,老師在幫小朋友們化妝。”
這些句子逐漸豐富起來,以一個完整的面貌呈現在了我們面前。這就比前面那個簡單的句子更加豐富了。有時間、人物、事件。這就為學生作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說話有前因後果,有時間和內容,就達到了造句教學的目的。
三.以課堂為陣地,進行多種形式的訓練。
造句教學要以課堂為陣地,教師進行精心的設計和組織,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訓練。為了使學生造出更好的句子,在造句教學中,應該立足於課堂,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維,進行多種形式的訓練。比如說:可以把同樣的一個詞放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讓學生體會出句子的靈活性。如:用“碧綠”造句。
“我家門前有一條碧綠的小河。”
“我有一塊玉,它的顏色是碧綠的。”
“碧綠的柳枝垂下來像小姑娘美麗的頭髮。”
這樣的句子,變換了不同的位置,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變得靈活起來。還可以利用擴句的方式,如用“鑽出”造句。
“小草從土裡鑽出來了。”
運用擴寫的方式來造句,可以擴幾處。
“美麗的小草從土裡悄悄鑽出來了。”
“可愛的小草悄悄從土裡鑽出來了。”
“嫩綠的小草從土裡鑽出來了,離開了大地媽媽的懷抱。”
這樣擴充,就使句子變得逐漸豐富起來,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還可以利用改變
句式,改變句子的意思等方法來進行多種形式的訓練,這樣,造句教學就會給學生的語文學習開闢出一片美麗的藍天。
四.引導學生思想積極健康地發展。
現在的社會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思想,在他們的句子中也出現了很多“殺人、美女、打遊戲上癮、愛情”等詞語。出現這些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祖國未來的使命和責任。如果現在教師對小學生身上的穩日視若罔聞,那麼勢必會造成一定的傷害。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在造句教學中,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那麼,就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教給他們健康向上的積極的思想。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不要忘記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努力開拓小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素質。
綜上所述,小學生造句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不能忽視造句教學的,要積極開展有效地造句教學,教會學生造句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思想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希望造句教學能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徐君翠。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淺談小學語文課堂造句教學[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
2、蔡月琴、高鳳元。小學生造句引發沉甸甸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
3、何建軍讓造句教學流光溢彩[J]。福建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5
"紮紮實實教語文"是我從教20年來的教學理念,我所理解的語文就是要充分地理解並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所以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積累。我認為積累應包括語言的積累、生活感受的積累。
一、重語言文化的積累
我常用"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督促學生。我認為語言積累是促進學生"氣自華"的最有效的途徑。重語言的積累就是要求教師重視讀和背,重視課外閱讀做讀書筆記。
閱讀和背誦是促進學生語言積累最有效的途徑。所以我每教一篇課文之前,都要讓學生做好預習,至少讀3遍,給不認識的字查字典注音,在自己有感受的句子下注明自己喜歡的符號,並寫上一兩句自己的感受。課堂上我抓住重點詞句分析感悟,結合人物的生活環境,當時的生活處境來體會人物的心情,把自己當作文中的主角來感受,進一步讀出語氣。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路》一課時,當我課件出示鴨先生門前鋪著花花綠綠的鵝卵石、兩旁開滿鮮花的小路時,"哇,好美呀!"許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叫了起來,接著我就讓學生髮自內心地來誇讚這條美麗的小路,再接下來我就讓學生來讀兔姑娘、鴨先生讚美小路的語言的句子;然後我再讓學生來演一演兔姑娘,鴨先生;最後我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那就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透過圖畫再現和有感情的朗讀,輕而易舉就背下這個自然段。緊接著我就採用比賽和激勵機制鼓勵學生背下了這個自然段。
課外閱讀是積累語言的另一大途徑。我特別喜歡讓學生群文閱讀。我每年都推薦學生購買與教材同步閱讀的《快樂誦讀》,每天要求閱讀和背誦。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語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關於寫秋天的課文時,我每天就從《快樂誦讀》中選擇了一些寫秋天的詩歌和短文來讓學生閱讀背誦並摘抄。每天上語文課之前就按學號來檢查學生背誦的課外閱讀的語段,並給學生髮學分獎卡,當積累到一定學分時就可以兌換獎品,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詞彙。在學校還沒設計摘抄本的情況下,自己設計了適合不同年段的學生適用的摘抄本,每天堅持摘抄,摘抄完後還要讀幾遍。我還抓住學生課堂上生成的優美詞句,板書在黑板左上方,建議學生利用休息時間摘抄下來。並獎勵那些能恰當運用優美詞句的學生。長此以往,學生就知道每天哪些是必做作業。
我還推崇海量閱讀,並概括出群文閱讀、正反閱讀、話題閱讀、親子閱讀、"自助餐"閱讀等方法。在"愛心溫暖人間"主題月,建議學生閱讀《愛的教育》《心靈雞湯》《窗邊的小豆豆》等文章,指導他們寫讀後感,讓他們學會關懷朋友和家人。在"向先賢學國學"主題月,我建議學生每天背誦一小段來自國學經典的名句。在"探索與發現"主題月,建議學生翻閱《昆蟲記》《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科學家故事100個》等書,指導他們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設想……海量的閱讀真正讓學生得到了思想上的薰陶,並形成良好的語感。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生的語言積累就積澱下來了,就能達到出口成章的境界了!
二、重生活感受的積累
我在家長會上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只要堅持做好三件事——鍛鍊、讀書、旅遊,那他的人生就是幸福的。"書本知識固然重要,社會實踐也不可忽視。如果學生滿腹倫理道德,可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另一副面孔,那我們的教育就是失敗的。即使這些學生考試分數再高,也只不過是"高分低能"的代名詞。所以我十分重視教材中的口語交際和綜合學習這兩大板塊的教學。口語交際中設計的教學情節往往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充分利用口語交際課程,它可以給學生思想上的正確的引導。例如,小學一年級有一篇口語交際內容如下:爸媽不在家,一個小朋友獨自在家,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自己該怎麼辦?首先我讓學生趴在課桌上靜靜思考自己遇到過類似事件沒有,接著有學生說遇到過,並說明自己是怎麼做的,我再讓其他學生來說這個學生這樣做對不對,接下來再讓學生討論你認為書上這個學生該怎麼辦。透過課堂正面引導,學生知道了今後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誠實,其次就是做事要小心,不要毛毛躁躁的。我還常常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的家庭小作業。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基本都不會掃地,所以我要求學生每週在家掃兩次地,週末整理一次自己的房間;剛入隊時學生不會系紅領巾,我在學校當面指導以後,讓學生回家自己每天系;每天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週末給父母做頓飯……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中收穫了很多,特別是他們從中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勞,進一步知道了應該關心父母、體貼父母、感恩父母。我還佈置家長週末帶上學生郊遊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在郊遊中體會到全家人在一起的和諧與親情,並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並進一步體會到自己生活的幸福。寒暑假我給學生布置旅遊的作業,並讓學生堅持寫遊記,不論字數多少,篇幅長短,寫進自己的收穫與感悟。到達的景點都要拍照留念,回家後做成PPT,開學時與大家一起分享,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自然的美,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從而讓學生學會愛生活,愛祖國,愛大自然。
這樣做既重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使學生的理解能力更全面、更深刻、更透徹;又重視了學生生活感受的積累,使學生的情感世界越來越豐富。學生的心裡滿滿的都是溫暖的陽光,學生的身體裡充滿著積極向上的力量,學生健全的人格得以健康的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6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小學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必須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變革。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改變原有"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變革,並結合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創新
素質教學下的小學語文教育,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變革。語文教學是小學教育的基礎學科,能增加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具有重要的幫助,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增加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為學生以後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1.進行創新性教學
在傳統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通常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對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進行變革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定一定的情境進行教學。因為這一時期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藉助遊戲,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應該結合教師平時的教學實踐經驗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2.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以及主體發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來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
2.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牢固的基本功是學生學習的基石,小學階段語文基本功包括學生對於字、詞、句的書寫、學習和理解以及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處理問題的能力,規範、整齊而嫻熟的書寫是小學生應該達到的最基本要求,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標準地書寫祖國的語言文字的同時有感情地朗讀祖國的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文字來完成自己想要傳遞的資訊的記載和交流,並且逐漸運用口語交際能力表達自己的思想。寫、讀、說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學生具有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2.2注重積累。小學生正處於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齡。對於他們來說,大量積累語言、豐富和發展語言能力,是他們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做到課內積累與課外積累並重。
2.3培養語感。培養語感,也是由語文學科獨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內涵決定的。語感,既包括對語言文字正確、豐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語言文字準確、生動地反映生活的表現力。語文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培養語感的過程。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反覆誦讀,感悟語言。我們既要保證誦讀量足質高,又不能過度;既要在"書讀百遍"的基礎上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又不能把語文的學習當作玄學,對感悟的內容不加區分。
(2)對比揣摩,培養語感。有些詞語看似平淡無奇,但仔細一琢磨,就能感受領悟到其中精妙傳神之處。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重要的詞語、句子進行揣摩,以體會蘊涵在文字裡面的深層含義。
3.在教學中活化教材、補充教材
語文這一科知識不僅僅侷限於教材,作為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語文學習興趣,打通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渠道。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與感受走入語文課堂,又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穫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
比如: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把《品德與生活》課本中的誇家鄉、描繪家鄉的章節引入到語文課中。教學中產生引導學生自主地走向生活,透過生活觀察,與家長、親朋的訪談、詢問,利用網路查詢等方式蒐集家鄉風景、特產、人物和建設成就等方面的情況;其次是指導學生將瞭解到的情況用口頭或局面語言的形式進行加工整理;最後給學生提供機會進行展示。在展示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這樣一個活動過程中,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學以致用地快樂。發現生活與語文的天然聯絡。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體會到語文與生活的天然淵源,發現更多的語文學習資源,開發一個無限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從而使學生能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學習語文,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4.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4.1訪一訪,認知生活。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的時空距離的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對此,教師要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豐碑》時,可讓學生看有關紅軍的電視、,還可以組織學生去閱讀一些有關紅軍長征的書籍,也可以讓學生去採訪一些長輩回憶過去作戰的故事,這樣不僅使學生全面瞭解了當時環境的惡劣,深刻理解軍需處長的高尚品質,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學生也興趣盎然。
4.2演一演,再現生活。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資訊,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而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時,可讓學生扮演角色。透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想象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總之,教師透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7
一、關於小學教育語文教學問題的有益探索
1.加強學生的情感認知的培養
我國的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在祖先留下的歷史文化中充分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態度及藝術造詣,語文知識的學習,除了要對作者的藝術手法進行學習,更重要的是能夠體會與學習古人的先進的情感認知能力,這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尤其是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學生各方面的認知能力還很欠缺,學生的性格特點還沒有完全的定型,這時候加強學生的情感認知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採用的情感認知培養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總體來說,可以根據課本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有效的情感擴充套件,下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予以說明。小學課本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反應愛國精神的課文,在此類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對課本內容予以適當的擴充套件、引導,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深切愛國情懷,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起強烈的民族意識及愛國精神,這對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是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的。雖然小學階段是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的打基礎階段,但是在這個階段的學習中,對學生的文學修養進行適當的培養也是非常必要的,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相關語言知識的學習中,積極創造意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加強學習過程中字、詞、句的延伸意義的理解與掌握,為後續的複雜的語言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加強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
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包含著多方面的內容,教學內容的.改革創新、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培養目標的改革創新等,社會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任何存在於社會大環境的事物,要想跟上社會的前進步伐,就需要不斷的革新與進步,小學語文教學也一樣。正因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中存在種種的弊端,加強小學語文教學體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從教學內容上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很多事物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需要在語文教材中的例項的選擇時,應該選用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接近的事例,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其次是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對於基礎的字、詞、義、音的掌握,很多教師採用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反覆抄寫,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增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具有很低的教學效率,對於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加強小學語文教學教學方式的創新,變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對學生的學習予以正確的引導,採用各種高效的基礎知識的教學、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基礎知識的識、記,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最後,小學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應該進行適當的改革,除了要讓學生牢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情感認知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3.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培養能容,這對學生後續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尤其要注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例如,在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所學內容,積極組織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教學,讓學生在實際的環境中,自主的學習、探索所學知識,最終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其它學科的學習當中,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得到鍛鍊。另外,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也應該積極的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於所學的新知識,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與領悟,這對於學生對於所學知識的牢固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二、結語
小學階段是各方面基礎知識掌握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各方面認知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本文就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現狀進行了簡單分析,並針對其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教學模式的模式的改革、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認知能力的正確引導,對於小學教育的教學效果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8
摘要:對於閱讀文章來講,朗讀是其基礎,教學中學生整齊、洪亮的讀書聲可以稱之為校園中一道特殊的風景線。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就是應用標準的普通話,聲音響亮、清晰的將教材中的文字語言轉變成有聲語言的行為。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講,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簡要論述了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質量的方法,目的在於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漫談
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講,朗讀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學會感悟,增強學生的語感,薰陶學生的文學修養。所以,教師應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加大對朗讀教學的力度。以下簡要從確保學生朗讀時間、培養學生朗讀愛好及指導學生朗讀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供相關教學工作者參考。
1.確保學生朗讀時間
對於語文教學來講,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累計、理解、應用語言的本領。唯有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同課本溝通,從中獲取資訊,才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字及語言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及應用能力。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老師應將朗讀的時間交還給學生。當前,部分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時,留給學生進行朗讀的時間還不足5分鐘,同時對朗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也僅是一帶而過,沒有細緻講解,從而導致在教學時,朗讀成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過程。想要使學生真正掌握朗讀的才能,教師在教學時就需要留存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多讀"、"充分讀"。但是,這些時間從而何來呢?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內容進行細緻的規劃與設計,縮短傳統教學中枯燥講解的時間,將節省的時間分配到朗讀方面。消除傳統教學中乏味的分析過程,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學會自行體會,總結。教師應培養學生正確朗讀的習慣,應用標準普通話,發音清晰、聲音洪亮、斷句整齊、咬字準確。尤其是讓學生進行自學式朗讀時,應使全班同學都能夠讀好、讀完,切不能僅做表面工作,走過場,敷衍了事。另外,不僅應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朗讀教師,同時還可以透過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2.培養學生朗讀愛好
常言道: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想要使學生從內心喜愛朗讀、願意朗讀,就需要培養學生的朗讀愛好,這也是教師開展朗讀教學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各種教學方法,結合小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及好動等特點,調動學生對朗讀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自主進行朗讀。教師可以透過以下方法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2.1為學生建立朗讀的氛圍。情緒具有濃厚的感染力,所以,教師可以透過渲染教學氛圍,為學生建立朗讀環境,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一般來講,建立朗讀氛圍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師有感情的進行朗讀師範、應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背景音樂等。這樣能夠使學生在特殊的非為中,將課本中的情境與自身聯絡起來,進入朗讀家境,體會作品中的文字美及意境美。例如:教師在講解《鳥島》一文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圖片、引導學生一邊觀賞西沙群島的美麗,一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使學生在畫面中感受閱讀的歡樂。同時,還配以舒緩的音樂,使其同文章內容相吻合,激發學生的想象。透過畫面加音樂的組合,再加之教師示範的朗讀,引導,從而為學生創建出良好的閱讀環境,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2.2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依據小學生性格及年齡的特點看來,他們有著豐富的表演慾望,教師可以加以引導,使學生透過形象的表演更深入的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三袋麥子》一文時,就可以事先製作小豬、小牛、小猴等面具,選舉學生帶上面具進行表演,進而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3.指導學生朗讀方法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將帶有感情的朗讀比作"美讀",其不是一個簡單發音的過程,而是一項創造性極強的行為,需要表現出寫作人員當時的感情,與寫作者心靈相通。所以,教師在鍛鍊學生朗讀能力時應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朗讀的方法。對於小學生來講,其有著較強的模仿力及向師性。只有教師在朗讀時帶有充分的感情,學生才可以受到感染與薰陶。在學生還處於小學階段時,掌握的朗讀方法較少,教師朗讀中的聲情並茂能夠讓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學會怎樣停頓、怎樣斷句、怎樣控制語速、語氣等。通常情況下,在朗讀一些描繪事情緊急、危險、突變狀況時,朗讀的語速應增快,突出急促的特點;在朗讀一些描繪心情歡樂、愉悅或者讚美某件事情或某個人時,朗讀的音調應較高,聲音洪亮;在朗讀一些描繪風景優美的語句時,語速應放慢、語氣應儘量柔和一些;在朗讀一些描繪傷感、悲慟、沮喪等心理環境時,語速應較慢,聲音壓低。另外,在文章中一些表現特別意思的語句、詞彙等應加重與其。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應具體到每一句、每一段,結合課文內容及思想感情,從而培養學生情感朗讀的好習慣。例如:教師在講解《小稻秧脫險記》一文時,應整體保持輕鬆、歡快的語調,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趣味性。
總而言之,朗讀有利於增強對課文內容的感悟、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口語表述才能。朗讀才能的形成,朗讀方法的應用與掌握,需要透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時間,反覆練習。因此,作為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應有恆心、有耐心,利用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幫助學生完善自身成長。
參考文獻
[1]燕敦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幾點新探討[J].閱讀與鑑賞(上旬),20xx(12)
[2]汪涓.小學中高你啊弩機學生朗讀能力退化現象的研究與分析[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xx(01)
[3]魏超.徜徉於有聲有色的語文教學之中-談情感朗讀的訓練指導[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xx(03)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9
1、兒歌興趣教學對小學語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影響
兒歌是對低齡兒童語言啟蒙的一個重要的語言表達方式。在很多方面,兒歌的針對性很強,比起用圖片、動畫來教學,兒歌在課堂上運用起來,會顯得更加便利,是一個使小學語文教學變得更加重視小朋友的一個體現。雖然很多的學校還是在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也能夠學得下去,但是從長遠的方面來考慮,開發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比讓小學生死記硬背來得更加重要。兒歌興趣教學從它的品種多元化和教學多方法來看,是小學語文教學值得重視的一個方式。現在已經有學校在嘗試這樣的教學方法並且也取得來一些成就,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興趣教學都會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重要影響,兒歌是一個開端,也使小學語文教學邁出了新的一步。
2、兒歌興趣教學的隨文教學
2.1巧用兒歌,幫助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對於小學低年級的教學要求的是重在激發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而大多數的學校都還是更注重學生對於認字寫字的能力,往往就進行了消磨小學生耐力的枯燥語文字詞教學,這會使學生處在一個被動接受的位置,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兒歌雖然篇幅短小,字詞用語都很簡單,但是對於字詞意的解釋都不會讓學生覺得生澀。一般來說,兒歌裡都會有大量的韻文,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讀起來琅琅上口,對於小學生記憶來說也有很大的幫助,甚至很多時候能夠在課堂上直接記住,在路上在家裡都能隨口背出來,達到了時時刻刻都在練習語文的目的。
2.2在兒歌中體驗語言之美
充滿韻文的兒歌往往也充滿了韻味,可以讀出來,也可以唱出來,不只依靠老師講述,學生們還能夠跟著富有音樂性的兒歌一起歡歌跳舞,感受兒歌裡帶來的美好體驗。兒歌可以搖頭晃腦讀,可以手舞足蹈讀,還可以自編自演地展示出來。在兒歌教學中,調動音樂影片的輔助,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下學習,對兒歌的朗讀背誦就不會像課文一樣一板一眼,而是有升調有降調,充分調動學生對語言的積極性,很多兒歌小學生唱一唱就會了。
3、兒歌興趣教學方法
3.1模仿表演學兒歌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對於低齡的兒童來說,對一個所見所聞進行模仿有時候就是一種樂趣,在教學中,兒歌往往配有相應的動畫,這些動畫對於小學生來說就是一個模仿的目標。鼓勵和引導小學生去學習動畫裡的人物的讀音和表情,甚至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表演,既能夠增加他們對兒歌的理解還能夠提高分組合作的能力,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在模仿中創新,在快樂的表演中得到能力的提高。
3.2結合故事,圖文並茂
大多數的小學生都很喜歡家長給他們讀一些童話故事,或者是看一些圖文書,語文教學正是要抓住小學生的興趣特點,來進行教學。兒歌中有時會穿插一些故事但是更多的時候,兒歌主要是說明一個道理。這就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要結合某個兒歌去編寫或者去尋找一些與之配合的故事,在上課的時候進行兒歌之外的擴充套件。比如《插秧》這樣的兒歌就要找一個與勞動相關的故事,結合故事,讓學生產生更大的興趣,在故事和兒歌的雙重引導下,更全面理解勞動的魅力。
3.3編寫兒歌
就像小學語文考試經常會有“看圖寫話”這樣一類的試題,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兒歌興趣教學的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自身的能力。所以在兒歌教學中,對於兒歌學生也會有自己的思考,模仿兒歌跳舞唱歌,也能夠模仿兒歌的形式去創編一些兒歌。在創編兒歌的過程中,學生會注重去感受、去發現世界,也會對兒歌進行一些簡單思考。老師再對學生進行一些引導,比如:我們學習了農耕勞動的辛苦,那麼哪位小朋友能告訴老師蓋房子辛不辛苦、掃地辛不辛苦呢,讓我們一起來編寫一些這樣的兒歌吧。小朋友們肯定會發散思維想出好多好多不同的職業、不同的“辛苦”,在創編兒歌裡更深刻體會這一含義。
4總結
小學生是社會未來的希望,小學語文教學是他們打好良好基礎的第一步。兒歌興趣教學使小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讓小學生們剛開始對語文對語言的認識就是親切的,雖然兒歌的過於簡單會造成一些教學上的困擾,但是透過配套的輔助,兒歌興趣教學會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方向。
作者:馬桂枝 單位:山丹縣東街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0
一路歡歌一路笑,新課改已經走過第六個年頭,小學語文教學的前途何在?
看看我們今天的語文課堂,的確存在著許許多多形式主義的東西,為了追求讓學生做“主人”,就拋開文字,無休止地辯論、爭論,結果越扯越遠;有時候,我們也把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用於交流、展示學生蒐集的資料,放著最好的課本資源不用,還美其名曰:“自主、探究式學習”;有時候,我們也會過於迷信多媒體教學,把課前備課的精力主要用在課件的製作上,妄想用富於變幻的聲像吸引學生,然而,這樣的課堂留給了學生短暫的感官刺激之後,並沒有給學生留下什麼深層次的東西,反而背離了語文學習的本真。
小學語文教學須倡簡,語文課堂須找回本真。然而,語文課堂應該怎樣倡簡?
我認為,語文課首先應該有簡明的課程目標和課時目標。所謂課程目標,是就語文學科本身而言的,我們做教師的,要給予學生什麼?那無非就是要使學生學到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識字寫字、讀書背誦、寫作、口語交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些都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也是關係到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所以,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每一堂課後,我們都應該問一問自己,這節課,我都為學生做了什麼?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是否得到了切實提高?就拿寫字來說,有的老師認為那是低年級老師的事兒,我是中高年級老師,我便只管教授閱讀的方法就足夠了……看看我們的學生寫的字,結構失調,筆順顛倒,是誰造成的?那恐怕要問我們語文老師自己了。近期參加了一次教學觀摩會,這次觀摩課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幾乎每個授課教師都是伏在黑板前,認真、工整地書寫課題,給學生以示範;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寫好筆畫較多的字,這樣的景象也經常出現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是給孩子的未來打基礎的,對孩子基本功的培養,聽、說、讀、寫這些基本技能的訓練絕不能放鬆,我們在追求課堂生動精彩的同時,這簡明的課程目標不能忘記。勿因善小而不為,凡是對學生語文學習有利的小事,我們應該經常做,認真做。
再說課時目標,我們的一節語文課只有四十分鐘,你設計的目標越多,平均分配給每個目標的時間就會越少,水過地皮溼的效果自然不會太好,與其囫圇吞棗,不如細嚼慢嚥。那麼,課時目標的重點應該放在哪兒?那就是落實好一個“讀”字。
其次,語文課應該有簡單的過程和簡便的手段,那就是以讀為主,讀中導悟,讀中見悟。
我認為,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是對語言的學習,小學生有他的年齡特點,他有自己的理解程度,所以,講的內容一定要注意一個“度”字,如果我們大講主題思想、寫作特點,這些東西一旦超過了學生的理解程度,那他只好囫圇吞棗,我們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既然講多了、講深了沒用,我們何不把更多的經歷用在讀書上。課文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不好好利用,豈不可惜?語文課上,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面對文字,誦讀文字、感悟文字,讓學生由不會到會,由不會學到會學,由淺認識到深認識,從而真正實現新課標提出的知識和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
要讀書,該怎樣讀?平時,我們課堂上也佈置讀書,可是學生自己只是讀一兩遍就放下書,或交頭接耳,或無所事事。學生要讀書,而且要讀進去,關鍵要靠教師的引導。所以,課堂上,老師要積極地創設讀書情境,有效地帶領學生從讀中感悟,再把感悟讀出來。
以下幾種方法還是十分有效的:
(一)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在學生讀課文的同時,以一個恰當的問題佈置下去,這個問題可以是認識全文的關鍵,更多的則是教師下一步講課的由頭,帶著疑問走進文字,消除了漫無目的讀書的現象,在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理解了語言,加深了對語言的感悟。如《給予樹》一課中,徐慧穎老師給出這樣的問題:“課文中寫了誰?誰給你的印象深刻?”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對於故事中的人物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為後面的講授打下了基礎。再如《搭石》一課中,韓秋雲老師提出的問題是:“什麼是搭石?”,這個問題恰恰是韓老師接下來講課的由頭。
(二)句段的比較閱讀。備課中,老師精心選擇一些在表情達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詞語,讓學生去掉這些詞語讀一讀,在兩相比較中加深對句意的理解,由詞語到句子再到段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一個段落的理解有時會因一兩個詞語而昇華。如王旭老師在執教《貓》一課時,把“說他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麼回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一句中的“吧”“呀”“呢”三個語氣詞拿掉,讓學生讀一讀,看有何變化?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立刻清晰地呈現出來,效果十分明顯。
帶著問題讀,比較閱讀都體現了語文教學中讀的主體地位,在讀中學生有所感悟,實現了讀中導悟,感悟出來了,接著就應該趁熱打鐵,創設情境,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悟透過讀的形式讀出來。
(三)恰當的引入其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表演等,讓學生進入情境,讀中見悟也就容易實現了。劉娟老師在講授《鼎湖山聽泉》時,先讓學生聽泉水的聲音,再看美麗的圖片,然後再出現文中寫泉水的片斷,在潺潺的泉水聲中,學生面對優美的畫面,書聲響起,全場的人似乎都走進了天籟人籟之境。
音樂越來越多地走進了語文課堂,在一段適合語段特色的音樂中,或教師範讀,或學生齊讀,語言的魅力顯露無遺,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怎能讀不出感悟,讀不出意境來?
扣讀導悟,讀中見悟,語文的學習如此簡單。
簡明的目標、簡約的內容、簡單的過程只需要簡便的手段,引領每一個孩子走進文字,在識字寫字、讀書背誦、寫話交際這些最簡便而又最實在的教學手段的使用中完成對語文的學習,去掉了浮華,摒棄了浮躁,讀出了本真的語文,上出了真正的語文課。(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州市實驗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1
小學眾多學科中,語文老師的課業負擔是非常重的,我調查了幾十位語文老師,每人每天平均最少上三節課,花費三小時,大部分老師還兼代別的課(社會、思品等)而批改作業最少時也得花兩小時,再加上語文老師大都帶班主任,還有許多繁瑣的班級事務要處理,老師們都埋怨有判不完作業,連備課的時間都沒有,好多老師都帶著作業和教案回家完成。再調查一下語文學科作業的種類,先不說留的量多少,光說種類就讓人發怵:田字本、注音本、大橫格、讀寫筆記本、日記本、考試本、練習冊、考試本、作文字等,別說學生抱怨作業多,光老師批改就得花費多少時間。這樣看來,老師們的時間都花費在批改作業上,哪裡還有時間去鑽研教育教學,哪裡還有時間去鑽研語言文字之美,這是語文老師的悲哀呀。我試圖去研究更為輕鬆新穎的作業。以下就是我幾年來進行語文作業改革的一些心得。
一、語文作業要重質減量
針對語文作業種類繁多的問題,我首先作出歸類分析,按他的功能劃分,把注音本、田字本、大橫格3項作業合成一項,這三項作業基本上都是字詞句的認知訓練,就都集中在大橫格上,字詞每個兩遍,要求背誦課文抄一遍,很多人問:那麼少的量,學生能記住嗎?其實,學生能記住與否,跟他寫多少遍的關係不大,有的同學記憶力好,或記憶的方法好,或許在上課時就記住了,再抄5遍10遍只會增長厭煩心理,記得我小時候,老師讓把字詞寫10遍,我們就學會了投機取巧的辦法,手握3、4根筆,握成一豎行,一次就相當於寫了3、4遍了,跟留2、3遍的道理是一樣的。而到了考試的時候還得再記,真是重複浪費資源了。與其逼迫學生學會投機取巧,還不如化敵為友,留少些作業呢。至於學生能否掌握我還有對策,我與學生立下條約:當天學完的字詞或課文必須當天掌握,第二天早自習考,全會的可以免去這些作業,錯個別的可單改錯字即可,全軍覆沒的則甘願按原來的量完成作業。如此堅持幾天,大家都看到會的同學享受的優待及帶來的種種好處,便都自覺學習生字詞了。再加上同學們看到別的班同學作業多,自己作業少,心裡就覺得很美,還能增進向師性。如此,學生可減輕一半的作業量,基礎知識也掌握了,老師也省下許多判作業的時間。
二、重視個性興趣發展,減少整齊劃一的作業
人和人的個**好,能力是有差異的。之所以360行,行行出狀元,就是因為他自身技能得到充分發展了,所以語文老師的職責在於傳播知識,讓學生學語文,愛語文,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但沒有義務把每個學生都教成語文家,從而遏制學生其他方面的特長髮展。
原來我們留的作業都是抄某些詞或某篇課文,每次一留作業時,學生總是垂頭喪氣,把它當成一種負擔,何時能讓他們把作業當成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去做呢?在一次班會即將開始時,我一進班級,發現大部分學生擁在黑板前,搶著給黑板配畫,塗色,我一下子想起班裡的美術、書法愛好者很多,以至都不夠他們施展了。由此我想何不在作業中加上這些提高興趣的專案呢?恰好當天學了兩首古詩,我便留了一項作業,讓學生為古詩配主題圖。同學們很興奮。作業交上來之後,我為學生的想象力和繪畫技能所驚歎。每判一本都有一本的感覺。我無法用對鉤來評判,把我的感想以幾句話的形式寫給學生,學生的個性得到肯定,既驕傲又高興,更願期待在下一次作業中有好的表現了。就這樣我時而佈置一項為課文配插圖的作業,時而佈置為課文配樂或找主題曲的作業,時而讓大家蒐集圖片或文字資料舉辦展覽,時而編排課本劇等等。學生覺得每次作業都很新奇,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才智,也增加了同學們的相互瞭解和相互合作的意識,我也不再為枯燥的作業所包圍了。
三、引導學生正確閱讀,讓學生走進書的世界
經過上述改進,機械性、重複性的作業沒有了,學生自己的時間多了。但不是就放任自流,而是要引導他們大量閱讀,走進書的世界,去那裡挖掘語文的魅力,學習文學知識。
我自己是怎樣喜歡上語文的呢?記得五六年級時,和哥哥搶金庸小說看。在這之後,我的作文水平有了飛躍,詞彙量猛增,想象豐富,思路開闊,作文還在學校及教育處獲獎,這也許就是課外書給我的最初啟蒙。第一次知道了語言文字這麼神奇,這麼有魅力。所以,我一直深信,讀有益的圖書室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在這個思路指引下,我經常指導學生閱讀大量書籍,從一、二年級的童話,到三四年級的寓言、兒童故事,到五六年級我就慢慢引導他們讀名著,看《讀者》。我發現真的是受益匪淺,我班部分學生作文特別有深度、有思想,這都是他們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動腦生成的,而且根據學生選擇書籍的傾向看來,喜歡童話集想象類的,寫作文時故事情節特別生動,喜歡文史類的,事例很典型,喜歡美文的,用詞很優美,喜歡哲學類的,思想很深刻。這樣,學生的個性也很鮮明的顯現出來了。
四、作文題目要能觸到學生敏感處
學生在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作文題目時,往往能有話可說,暢所欲言,可遇到認為沒意思的題目時,便無話可說了。我選定作文題目是一般都是透過與學生交流,瞭解到他們近期的思想動態而定出的。如:班裡男孩、女孩搞分裂,對立了,我就定作文題目為《瞧,這幫男(女)孩子》,讓他們發表看法,寫出對方的優缺點,邊寫邊理性思考,既寫出了真情實感,又加深同學間的相互瞭解,而當我們齊心協力在拔河比賽中取得第一名時,打破了我們班零的突破時,再寫《拔河比賽》,同學們便直抒情感,旁徵博引,講述團結的道理。在學完了《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同學們寫完讀後感,我覺得感想很真實,真有必要讓家長一同感受,又佈置了家長寫讀後感。家長在看完課文後均覺得是一篇很好的家教文章,再看學生的讀後感對自己的平常的言行進行自檢,不僅讓家長學會了教育方法,還增進了兩代人之間的交流。這種作業學生們還願意多留一些。
五、依學生能力分層次留作業
老師留作業最頭疼的是學生能否完成作業的問題,遇上有不寫作業的人是老師最易動怒,是學生最易恨老師的時候了,而不寫作業的人歸結原因大致有這麼幾種:一是學有餘力的同學,認為重複的作業很枯燥的;二是學習不太好的同學可能有很多題不會做;三是一些個性懶惰的同學看到作業多就產生畏難情緒。所以,沒有層次性的作業會讓部分同學不愛寫作業。
針對這個問題,我每次留作業都分為兩種:一種是A作業,為難度較大的,如寫些心得感想或編排課本劇等。B作業則是掌握基礎知識及加深印象的作業,如多讀一遍課文,抄寫一段優美段等。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各得其樂,不交作業的人慢慢就少了。
六、增加語文社會實踐性作業
學是為了用,另外學也不能光從書本課堂中學,還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在生活中學以致用。課改後教科書也很重視這方面的訓練。如:社會實踐課《尋找生活中不規範用字》。在這一課中,學生透過親自調查,發現了許多生活中的不規範用字現象,並且把自己的發現拍成照片給大家展示。有的同學還親自幫人家改錯。我班還有個同學看到《必備古詩80首》〉中是吾家洗硯池頭樹而教科書上是我家洗硯池頭樹而產生疑問。立即給課本編輯寫信並收到答覆。這樣的作業既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用語文,也增加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我一直將上述的改革方法貫穿於我的語文教學始終,在這些方法的影響下,我所帶班級學生在個性發展上得到較好的發展,好多同學的作文和書法、美術作品在處教育報發表,並獲得國家級獎項。我自己也有時間鑽研教育教學了。
我真心希望作業不再成為老師、學生的負擔而成為老師學生表現自我,肯定自我的最好方式。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2
內容提要:目前,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探索,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研究
目前,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有關學科滲透心理健康的要求,在現有的條件下進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透過教學實踐和探索,我認為以下幾種方法對於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以學生為本,創新備課模式確定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新課程倡導的教學過程觀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備課,就不能是老師單方面的事,而應該有學生的參與。不論是語文學科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還是基於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學生的有效參與。所以,互動式師生合作備課是確定語文教學各專案標的有效途徑,特別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在師生合作確定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備課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徵,以學生為本,從學情出發,確定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採用相應的教學策略,做到以學定教,消除無效勞動,提高教學效率。所以,以生為本的開展紮實有效的師生合作備課活動是落實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各項任務的前提。
經過探索,互動式師生合作備課確定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形式有三種:一是教師與全體學生合作;二是教師與小組同學合作;三是教師與個別學生合作。但教師與全班學生合作,受時空限制太大,僅可利用早讀、自習課進行。教師與小組同學合作是比較省時、省事而有效的一種形式。教師與個別學生探究,比較適合於較深層次的探討。同一次備課也可將幾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進行。
在落實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採用教師與小組同學合作備課的形式,一般請來4至6位同學參與,他們分別是班中學習水平層次不同的學生代表,同時他們也是班上不同心理發展特徵的代表。以小學中段語文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例,首先是基於語文學科教學的讀課文、學生詞、概括課文、提問題、談感想;更為重要的是師生合作備課有利於教師關注學生對教材的興趣點、興奮點、情感體驗和意志品質的錘鍊。比如,透過分級分類互動式師生合作備課時的問卷、訪談等方式,分析歸納總結出這一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徵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後找準本單元或本課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點,制定恰當的心育目標,使它更適合學生的學情,切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知行意和諧統一,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經過我校分級分類互動式師生合作備課心育目標研究,我們歸納出影響小學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確定的總體因素是:一是學生認知能力、智力水平的發展;二是穩定、樂觀的情緒,愉快的心情;三是意志健全,有較強的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四是自我觀念正確,具有健全統一的個性;五是和諧的人際關係;六是較強的適應能力。
二、以教材為載體,挖掘教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內容
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動形象、富含哲理與情感的文章構建成,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認知心理的教育,也滲透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內容,語文教材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載體。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因素透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心理品質。更為重要的是現行的各種版本語文教材都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將心理教育內容表達出來,而是蘊藏在課文的字裡行間;也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其它教育因素綜合並存的,所以正確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內容是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關鍵。
在這些教材中,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內容比較明顯,可以直接利用文字,讓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從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教學《中彩那天》這篇課文,我讓學生先帶著問題去讀課文“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是什麼?”在學生充分讀書解決了這一問題後繼續追問“中獎汽車是留給父親自己呢,還是還給庫伯?說說你的理由。”抓住“懂得誠實,講信用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珍貴的道理。”這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內容不放鬆,透過學生與文字對話、與自己對話、與同伴對話、與老師對話,最後達到“自我觀念正確,具有健全統一的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內容不明顯,就需要拓展,教師應努力找出言“此”與“彼”之間的結合點。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教學時為了繼續在抓住人物動作、外貌描寫體會父親的偉大的基礎上,達到“體諒父母,感恩父母”的心育目標,我抓住文中描寫父親堅持挖了36小時這一片段展開教學,由此及彼地設計了一個讀寫結合的訓練點“父親苦苦挖了36小時仍不見兒子的蹤影,此時的父親最想對生死未卜的兒子說些什麼?請你在書本的空白處寫幾句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藉助語言文字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很快就能站在父親的角度用一句句飽含真情的話語體悟出父親的不容易、擔心乃至偉大,達到了“體會父母之愛,感恩父母”的效果。
那麼,在一篇篇課文的教學中,在一個個生動例子的研讀中,一定能挖掘出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豐富內容,收到心育的實效。
三、以評促發展,推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實
1、遵循“全程”“全員”“激勵”的評價原則
教師對學生及時、積極的評價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學業的進步,而且能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小學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全程全員激勵原則。所謂“全程”是指所有實施這一滲透的全部時間內全部實際操作過程,“全員”指的是我們所面對的是全體學生。在實施這一滲透的全部操作中,在具體某一課堂上的滲透中,我們都應該做到:適時的準確地做出評價,把評價貫穿於實施滲透的全過程,使滲透獲得不斷的反思達到持續的增值,另外,還要時時處處對每一個學生注意加強激勵,把激勵面遍及全體學生,使學生得到奔赴目標的源源不絕的動力,讓我們的受教育者保持著開朗、愉悅、奮進的心態,從而切實有效的落實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心育目標。
2、採用教師與學生互動式的評價方式
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落實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採用教師與學生互動式評價的方式,並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師與學生互動式評價,以學生評價為主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了更有效地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評價的標準也相應轉變成了教師是否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情境,是否能激發學生的主動精神、合作意識、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及是否能引導學生加深對基本理論和概念的理解等。為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努力改變單一的教師評價模式,努力改變教師是評價權威的現象,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積極引導學生開展互動式自評與互評。透過互動式自評,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瞭解自己的長處、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性地進行學習。透過互動式互評,使學生能正視自己、尊重他人,同時提高了學生的鑑別能力、分析和表達能力。
例如,我在課堂上努力創設一種生生、師生平等、寬鬆、民主、和諧的互動交流氛圍。課堂交流時我提醒學生做到:學會傾聽,在傾聽中吸取別人的長處;互相評說本組成員在活動中的表現。加強了自評與互評以後,課堂氣氛和諧了,師生、生生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了。學生增強了主人翁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學會了寬容、理解,增強了學習語文的信心和興趣。學生在評價他人的同時,對自己也有了全新的認識,推進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落實。
3、把握恰當的評價時機
評價的時機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會影響評價的結果,甚至於適得其反。教師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地進行激勵性評價,還要引導學生也學習在評價時善於捕捉、把握時機,進行對話交流評價,促進師生、生生心靈溝通。同時要注意評價的語氣要誠懇,要用充滿愛心和智慧的語言去薰陶、感染學生,讓學生沐浴在教師富有個性的評價中,促進學生個體的良性發展。
四、以活動為突破口,拓寬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小學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由於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製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有著豐富的體驗,或品嚐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體驗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著活動的過程和參與程度而呈發展變化的狀態。這些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徵,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以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拓寬了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老師要善於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我在教學中,以“活動”為“教材”,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和暗示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愉快地感悟、體驗。例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跳蚤市場”的實踐活動,把同學們平時不玩的玩具、看過的書本等帶到教室來,讓學生模擬交易市場進行以物換物的公平交換。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這樣的活動既鍛鍊了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樹立了學生變廢為寶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在活動過程中,我有意識的滲透心理健康內容:學會透過勞動獲得成功的喜悅,遇到挫折的懊喪這樣的實踐活動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不僅有利千提高每個學生與人共事的能力,更為重要的,還有利於學生良好的適應社會心理品質的養成,使他們從小便能樹立起自我生存的觀念。
總而言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語文老師理應責無旁貸地分擔這一重任,因而這就更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研究,開闢出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詩所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像春雨潤物那樣,悄無聲息地去滋潤學生的心田,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和運用的同時,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智育、德育、美育和心育的統一。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3
摘要:在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互動式教學”,其意義重大,對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等多方面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之中互動式教學可從以下兒方面著手把握:讓學生分戍小組實施合作互動法;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實施互動學習法;打造生活化的問題場景,推進互動教學等等途徑。
關健詞: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互動教學
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老師要想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對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的培養尤為關鍵,將傳統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的呆板的教學形式進行改變,讓學生做課堂上的主人,這對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及其有利,既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實際教學之中,老師要把主要的任務放在課堂教學上,運用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實現課堂教學的真正價值。
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互動式教學方法的作用
1.推進小學生學習熱情的提高。處於小學生階段的孩子年齡大概都是7歲到12歲之間,這一階段孩子的特點就是好奇心強、好動,把以往的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施加給孩子,這樣不僅不會實現教學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學生在課堂上興致不高,單單是老師灌輸知識的工具,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此時互動式教學方法的合理引入可使得語文課堂上僵硬局面被打破,經過老師和學生的互動、學生和與學生之問的互動交流,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增加,引導學生自已去走進知識,瞭解知識。
例如,古詩內容在小學語文部分的學習是比較難的,怎樣能夠讓學生懂得文言文古詩的內涵一直是老師深思的問題,如在《古詩兩首》中杜牧《山行》的講析之中,就可以滲透互動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以往的爬山場景進行回憶,之後把自己當時所見所聞和小夥伴分享一下,之後老師在與其展開互動交流,最後引出本節要講授的內容“山行”。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對所講內容比較有興趣,使其學習的熱情被大大的激發。
2.推進教學效果的儘早實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實施互動教學模式意義重大,可使得學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生活知識,此外對於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會幫助小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教學的高效性一直是小學語文課堂所要追求的方向。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滲透可使得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對《堰苗助長》、《守株待兔》兩則寓言故事進行講解的時候,老師合理的引入互動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走上講臺發揮其表演、獨白的天賦,這樣極大的促進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使學生對語言背後的含義有所體會,才外還學會了融會貫通的本領,這樣在以後使用成語方面更會得心應手。是以,互動式教學方法的使用主要優勢就突出在強化教學效果上。
二、在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之中如何更好的使用互動式教學方法
1.實施有效的探討互動。課堂探討互動是指師生就一開放性的話題展開互動,經過討論對遇見的問題實施處理。經過學生自主的思考開放性的話題,可有助於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會幫助學生建立對問題總結概括的能力,這也是學生對於課文內容更好理解的一個過程。小學階段的學生有一個通性就是喜動,學生對於那種輕鬆的學習環境比較嚮往,而討論互動可使得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互動的一種過程。這和在課堂上老師單純的傳授學生知識效果要好很多,學生經過就一個問題實施探討,其學習興趣自然而然的就會被激發,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去學習。小學二年級的孩子思維比較多樣化,對於問題的理解方式不是固定的,而學生之間就某一問題實施探討之後,老師適時的給予一些解釋,這樣可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2.可選用合適的提問互動模式。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可以透過提問的方式來完成,在講課的時候,老師可結合文章的內容向學生髮問。例如在講授《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文章的時候,老師在課前可向學生髮出這樣的問題:“以前你們迷過路麼,迷路的時候你們是怎麼做的”,這樣在提問的時候就突出了老師的主體性,這樣小學生就會發動腦筋,說出自己以前的經歷,這樣就展示了學生的主體性,在這一問一答中就完成了此種互動繼而老師引出本章節要講授的內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該怎麼辦呢,這樣使得課堂的氛圍得到活躍。與此用時,老師的發問,可指導學生對課文中的有關問題實施思考,在學習中主動的尋求答案,這樣使得學習效果會更佳的理想。
3.可經過表演互動實現互動教學模式的效果。教學改革之後,新的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更要具有多樣性,是以,透過設定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實施表演互動這已然成為小學二年級語文互動教學中一種重要的途徑。表演互動主要是指透過老師在語文課堂上把文章中的故事情境再現,之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模擬文章中的情境,這個教學過程我們稱之為表演互動。在學生表演的時候,會使得學生學習課文的情緒增加,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更會培養學生的團結在精神,讓他們學會為了一個目標而共同努力。表演互動對於學生團隊意識,合作精神的培養有一定的效果。
比方說,在對《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篇文章實施學習的時候,由於此文章屬於一首歌,首先向學生介紹這首歌描述的場景,之後播放幾遍音樂,引導學生對此首歌展現出來的畫面實施聯想,繼而讓學生實施探討.並提供一些輔助的道具,讓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表演出來。在整個流程之中,學生對於唱歌和表演比較期盼,這樣就會對這首歌所表現的場景進行深入的理解,把整首歌要表達的意思掌握好,這樣學習情緒就會一下子上來,高漲的學習情緒有助於學生更好的認識情境,促進其對文章的理解。與此同時,在表演互動的時候,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情感的理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述,在小學語文教育之中融入互動式教學方法效果十分的顯著,可推進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此外對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及其有利,既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實際教學之中,老師要把主要的任務故在課堂教學上,運用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實現課堂教學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張萍.小學語文自主探究閱讀教學模式初探20xx(6).
[2]鞏春麗.淺析素質教育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J].當代教育論壇,教育科學,20xx(5)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4
一、語文課堂誰主沉浮
在聽《唯一的聽眾》這節課時,不論是開課揭題、尊重學生的主觀體驗,還是潤物無聲的情感教育和情感昇華,都能體現出授課教師對文字的深入解讀和對課堂的精心預設,都能很好地詮釋學生是課堂上真正的主人這一事實。在這堂課上,教師重視和強調學生的主觀感受和體驗,讓學生透過閱讀老人的話,圈出深深打動了自己的詞語,然後跟同桌互相討論,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不但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打開了學生的思路,而且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活了學生情感。
二、解讀文字孰重孰輕
同樣的文字,在不同的人讀來會有不同的感受,同樣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師的處理下呈現出來的狀態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在於每個人對文字的解讀都會不同。聽名師上課,我們常驚歎於他們對教材的處理之巧妙,對文字內涵的挖掘之深入。開始,筆者總以為,名師課講得好是因為他們的方法高明,後來才發現,名師課講得好是因為他們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
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教師要做文字和學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語文課,解讀文字是第一步”。可見,準確的文字解讀對於高質量的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現行的語文教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選編課文。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授課時往往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現象:一是緊緊圍繞單元主題詳細解讀選編的課文,使學生充分了解這一主題的閱讀方法,致使課堂容量龐大,影響教學進度。二是恪守文字,致力於落實教材中的句式練習,不敢越雷池一步。筆者在聽《唯一的聽眾》這節課時,授課教師在這方面做了一個很有益的嘗試。教師先是匯入文字,統領學生對文字有一個整體的解讀,然後直接切入2—9的重點自然段,從解讀老人的話和眼神入手,進行精讀感悟,其他的段落只是作為工具或資料,起著輔助解讀重點段的作用。這樣,教師既能尊重文字,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富有個性的表達,使學生有獨立與文字對話的時間。由此可見,當教師在教學文字、解讀文字時,既要認同、理解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要不著痕跡地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文字;既不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又不任由學生天馬行空。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知道,教師是語文課堂的組織者,學生是教師的教育物件,文字是教師主要的教學內容,教師的目的就是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無論何種教學模式,它的落腳點都應在課堂的有效性上,而有效的課堂應該是教師用智慧的語言將學生及文字融為一體的,有效的課堂會時時閃現智慧,智慧的課堂也會處處彰顯有效。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15
摘 要:語文寫作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孩子們認字識字,措辭造句、理論構思、寫作邏輯等方面的綜合訓練,它最能集中地反映出孩子們的語文素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語文寫作教學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縱觀現階段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及寫作這個語文教學的關鍵環節,現就目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一些看法和做法做以簡要淺析,以供各位教師朋友探討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寫作教學 文學素養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作文不僅要教會孩子一些基礎性的字詞和句式,更要培養出孩子們文學素養,讓他們真正的有感而發,運用恰當的文字寫出內心的真實感受,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引導和鼓勵,在日常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大方面入手:
一、要教會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儘管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們無法理解到這個深度,但是可以讓他們去觀察生活中的直觀細節,用所學的詞彙表達出內心真摯的情感。因此讓孩子們學會觀察生活是學會寫作的基礎,因為只有有感而發的作品才是有意義的文字。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所以,“生活是作文之本。”然而,小學生的生活範圍是很窄的,這種狹窄的生活範圍容易造成學生感悟上的麻木和不敏感。因此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和認知能力,讓他們能從身邊人、瑣碎事中感悟到不平常,找出一點使人心動的東西來。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做以正確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因而,引導學生學會真實的寫作首先是要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教師要加以恰當的引導,引導他們在寫作文時把所見到,所聽到,所感受到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運用文字和文章表達出來。能在大量的以表達自己真實思想和心理情感為中心的寫作中發展和提高寫作能力和思維水平,把作文變成讓學生感興趣的一樣東西,讓學生愛寫,並能透過作文正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表現出自己的內心世界。
二、鼓勵學生個性化寫作,自主創作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每個人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就有了“一千個讀者心中的一千個哈姆雷特”。應試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讓學生對生活有正確而個性的認識,讓本應該五彩繽紛的、充滿靈氣的作文變成俗套的、呆板的、充滿著空話、套話的應試之作。應鼓勵孩子們“寫出真實的、獨特的感受”,要求孩子們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說真話、寫實感,訴真情,讓自己的作文有生命力。但目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對作文的指導仍堅持應試原則,即所謂的高分模式,高分文體,高分詞句等被一一歸納。這樣久而久之,學生作文成了為分數而寫,為應試而作,學生毫無興趣,也不利於孩子們的文學能力的提高。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我在具體教學當中不太限制孩子寫作的模式和文體,讓他們以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去創作。比如:有個孩子自小就對古體詩特別感興趣,喜歡寫個的“七言五律”這類的小詩,雖然文字詞語很簡單淺顯,但的確是自己原創之作。我非常鼓勵他這方面的創作,每次都給以鼓勵和批註,引導他更加註重字詞的表達深度,這個校園小詩人也更加有寫作的熱情。孩子的天性是自由的,不去過多束縛他們,他們反而會有更高的寫作興趣,讓他們運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文體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即陶冶了情操也鍛鍊了寫作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三、科學評價,注重對孩子的人文關懷
作文教學的評價機制主要是指作文教學活動與結果做出的一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它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是提高學生作文興趣的重要手段。目前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辛辛苦苦給學生們的作文左批右改,然後給定一個分數。孩子們往往只關注分數成績,而其他修改都漸拋腦後,教師的辛苦付之東流。這就使得學生的作文評價,或多或少成了語文教師不得已而為之,學生又從中獲益甚少的一件尷尬事。現在的老師在批改作文時更多地關注於孩子的作文是否通順,文筆是否花團錦簇,學生的語言越來越華麗,內容更卻越來越空洞,情感也越來越虛假,這樣的文章卻往往能得到老師的好評。
這一切引起了我的深思:作為老師我們需要對作文的評價方式有一個新的認識,作文的要求不能偏離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背離孩子的認知水平和情感體驗,在評價孩子的作文時,不要打擊孩子的寫作熱情,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的眼睛,發現孩子作文中的閃光點,在鼓勵中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促進孩子作文能力的提高。對於孩子們作文的評價呈現方式,可以用等級評價,也可以加以評語;還可以將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價和老師評價相結合。不管是哪一種作文評價方式,我們都應該注重對孩子的人文關懷。
總之,小學階段的寫作教學十分關鍵,這不僅關乎孩子們的文學基礎知識的培養,還能夠對孩子們日後的文學素養以及文學方面的學習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合理科學的寫作教學模式具有深遠意義,我們作為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中不斷探索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