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論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生代農民工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生代農民工論文 篇1
[論文摘要]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端教育模式是針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的、職業的、透過現代遠端教育實現的一種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成為對他們進行教育的主要途徑。其主要內容包括直線型管理體制、階梯狀教學模式、一站式支援服務模式、第三方評價制度等。
[論文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現代遠端教育 教育模式
新生代農民工係指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20xx年,新生代農民工總數約在一億人左右,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發揮主力軍作用。
一、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及現代遠端教育現狀
(一)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現狀
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農民工的主力軍,數量龐大,學歷水平和接受職業培訓狀況有了較大提高,但與經濟發展和城市勞動力市場需求仍不相適應。因此,必須儘快對他們進行以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就業和創業能力為內容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他們渴望得到教育,但潛在的教育需求要轉化為顯性的教育需求,還需要對現有成人職業教育進行改革。
現有農民工教育培訓模式主要有“富平學校”模式、農民工培訓券教育模式、返鄉農民工遠端就業創業培訓模式、長期的成人學歷教育模式等。其中富平模式是至今為止最為成功的農民工培訓模式,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它是“民辦公助”的培訓一就業一權益保護一體化的農民工培訓就業新模式,辦學方向、教育內容、運作方式科學有效,但存在教育規模難以擴大的問題。分析現有模式,農民工能夠接受教育和培訓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教育性質必須是職業教育;第二,內容實用,學習與就業相結合;第三,學費低廉;第四,學習形式靈活多樣。現代遠端教育符合農民工對教育形式的要求。
(二)現代遠端教育現狀
目前,國家承認學歷的網路學院共68所,現代遠端教育可以迅速擴大教育範圍,使優質的教育資源得到最大範圍的共享;彈性學制、非實時教學互動和多媒體教學資源,可以使學習者不受時間、地點和形式的限制,進行較為充分的自主學習,它正在成為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成為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的主要形式。但網路教育與新生代農民工教育需求之間存在差距,主要表現在職業教育特性不足、教育成本過高、管理模式僵化、學習方式單一、師資力量不足等方面。要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需求,就要對現有成人網路教育和農民工教育培訓進行深入改革,構建新型的現代遠端職業教育模式。
二、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端教育模式的構建
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端教育模式是針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的、職業的、透過現代遠端教育實現的一種教育模式。模式的構建中,對現有網路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是前提,對教育理念的改革和職業教育性質的確定是基礎,對專業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核心,其他方面的改革是保障。
(一)概念的界定
教育模式的含義。《教育大辭典》將教育模式解釋為“某種教育和教學過程的組織方式,反映活動過程的程式和方法”。楊金土認為教育模式是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所實施的教育組織原則和形式,它包含了教學模式和課程模式,同時還包括學校與相關單位的責任設定、任務分工、時間分配等。本文中,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端教育模式是基於現代資訊和教育技術的,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而進行的教育和教學活動過程的組織方式,反映活動過程的程式和方法,包含管理體制、教學模式和教育評價等。
(二)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端教育模式包含的內容
1.直線型教育管理體制。首先要明確政府、企業、學校、學生是教育管理的多元主體,都應具備參與管理的話語權,應構成以學校為主要責任者、政府導向、四方主體共同參與的管理模式。新生代農民工教育是一個全國性的教育專案,覆蓋面廣、管理機制較為成熟的電大系統顯然是承擔此專案的首選。但應是依託電大系統,獨立管理,外部結構為國家教育管理部門一管理委員會—管理中心一學習中心的直線型管理體制。確定某國家部門為此項教育的管理部門行使政府權力,進行教育的宏觀管理和監督;組成由社會各界代表參加的管理委員會為最高權力機構,主要行使“政府+企業+學校+學生”的綜合權力,負責決定教育的重大事項;依託中央電大,建立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端教育管理中心(下稱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負責教育的全部工作;管理中心下依託電大系統設學習中心,負責各項工作的實施。直線型管理體制兼具現代大學制度的科學性和在我國發展現代遠端教育的現實性,可以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端教育的管理體制。
2.階梯狀教學模式。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端教育需要包括中專、大專、本科及以上層次教育,各個層次針對不同內容,採取不同教學形式,形成階梯狀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包括從學生入學到畢業的全部活動:
第一,層次和學制。20xx年,在30歲以下的新生代農民工中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在26%以上,即近7400萬新生代農民工只接受過初中及以下教育。他們要得到更好的職業發展,就需要接受中專及以上層次的補償教育。這需要我們增加中專層次教育,並按中專、大專和本科的不同層次實行不同期限的彈性學制。
第二,教育性質和培養目標。明確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端教育是職業教育,而不是普通的學歷教育。這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教師轉變當前網路教育目標在於學歷提升的思想,樹立以就業、創業和職業發展為目標的現代遠端職業教育觀念。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的培養目標應以為企業培養不同型別勞動人員為原則,不同層次教育設計不同目標。中等層次的新生代農民工教育,主要目標是以就業為目的,培養受過良好職業技術教育的初級技術人員、技術工人和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城鄉勞動者。大專以上高等層次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目標是以就業和創業為目的,培養具備專業基礎理論和技能的中、高階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具備創業能力和素質的創業者。
第三,專業和教學內容。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劃分的職業大類為設定專業的基本原則,從中專到本科由按職業大類劃分專業,逐級細化到與崗位對接劃分專業。在各階段都進行就業教育,在大專以上階段加人創業教育內容。在就業教育方面,以“技術+文化”為選擇教學內容的原則,“職業特定技能+行業通用技能+核心技能+職業道德”為內容,不同層次和專業進行不同內容和知識層次的組合,由低到高逐級趨向於專業化。這需要對現行網路教育的專業和教學內容進行較為系統的改革。其中,職業特定技能的範圍可以理解為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劃分的範圍,我國劃分為1838個職業;行業通用技能可以理解為是在一組特徵和屬性相同或相近的職業群中體現出來的共性技能和知識要求,可以確定在國家職業教育培訓科目三百種左右的範圍內;核心技能是範圍最窄、通用性最強的技能,是人們在職業生涯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並能體現在具體職業活動中的最基本的技能。中專層次教育重點應在於提高學生的核心能力,教學內容以“核心技能+職業道德”為基本結構,培養他們較為廣泛的就業適應能力。大專層次教育,重點應在於提高學生的行業通用技能,教學內容以“核心技能+行業通用技能+職業道德”為基本結構,培養他們某一行業的從業能力。本科層次教育的重點應在於提高學生的職業特定技能,教學內容以“核心技能+行業通用技能+職業特定技能+職業道德”為基本結構,在提高整體素質和能力的基礎上,培養他們某一崗位的從業能力。這樣從中專到本科的專業與教育內容,就形成了一個從職業大類對接到職業崗位對接的階梯狀教育結構,可以使學生從適應性強的一般從業者,逐漸成長為具有行業和職業特定技能的專門人才。在創業教育方面,在大專和本科教育中開設創業教育課程,把有關創業方法、創業藝術、創業能力、創業素質和創業者如何獲得這些方法、藝術、能力和素質的知識傳授給那些準備創業的人,使他們學會如何創業。
第四,實踐教學。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力開展實地實踐教學,引導學員有意識地在工作中進行工作實踐。開發教學實踐軟體,建設網上虛擬實踐環境,藉助計算機技術和模擬技術進行虛擬實驗教學。學員透過計算機網路獨立或小組協作完成實驗,提高實際動手能力。
第五,師資隊伍。進一步提高學校教師專業化水平,加大對教師的教育和考核力度,提高遠端教育中的“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吸納社會和企業某方面的專家進入到教師隊伍之中,提高教師的職業水平,是現代遠端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然趨勢。
第六,教學形式。現在的網路教育中,學生幾乎完全處於自學狀態。實踐告訴我們,在這種自學型的遠端學習中,學習者很難從枯燥的學習材料中發現問題並引發學習興趣,也無法體驗學習活動中的社會性建構過程,更無法與教師及時討論和交流並得到反饋,學生往往因為這種學習的盲目性而放棄。所以說,僅僅提供學習環境還不夠,還需要重視學習活動的設計,提供學習過程中需要的輔導和支援。因此,教育過程中應加強管理和引導,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活動。
在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端教育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體+主導”型教學為基本形式。教學中,應聘任課程責任教師、區域網上課程輔導教師和學習中心課程輔導教師。在管理中心選擇各科的專家學者作為課程的責任教師,負責課程講授、資源建設、考試出題、教師培訓、接收反饋資訊完善教學、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等。按照地域和學生人數劃分區域,聘任區域網上課程輔導教師,負責整合資源、追蹤學生學習情況並進行個性化學習支援服務,負責區域內學生作業管理和考試試卷的評閱,總結教學中的問題,並將情況反饋給課程責任教師等。學習中心課程輔導教師要負責面授輔導,並以多種方式對不能參加面授的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和追蹤管理。教學中,不同階段主導和主體佔有不同地位,形成教學形式的階梯結構。在中專階段,教學主要依賴學習中心的輔導教師,注重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自主學習課程的比例較低。大專階段,學生自主學習課程的比例提高,但自主學習課程應主要集中在難度不大的基礎課和動手要求高、但現實條件不具備、實踐軟體建設較好的專業課程。本科階段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學習中心職責主要在於管理,與現在幾乎完全單向資料獲取型自學不同的是,每門課程都要配備區域網上輔導教師,全程引導督促學生的學習活動。由於此項教育依託電大系統展開,電大擁有著相當規模的教師隊伍,能夠滿足各階段教育教學及管理的要求,因此這種階梯狀教學形式是可以實現的。
第七,學習效果評價。注重技能型考核,同時在不同階段逐步加大文化理論考核所佔比例和難度。這需要對現有考試形式和內容進行較深程度的改革。
3.一站式支援服務模式。從廣義上講,一站式服務就是當客戶有需求時,進入某個站點就能夠獲得某一領域內可能需要的所有服務。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端教育中一站式支援服務應包括兩個層次的一站式服務,一是以資訊服務平臺為站點的一站式服務,二是以學習中心為站點的一站式服務。
以資訊服務平臺為站點的一站式服務,由政府、企業、教學和學生資訊構成,政府的政策和企業發展及用工資訊分別由政府、企業傳遞給管理中心,教學和學生資訊由管理中心組建、彙集,所有資訊由管理中心統一傳輸進入平臺,政府、企業、學生可以透過平臺獲取所需的全部資訊。平臺的作用在於:第一,是政府、企業、管理中心和學生四方聯絡的平臺,為相互支援、監督、評價提供服務;第二,是提供全部畢業學生和企業基本情況和信用狀況的資訊平臺,為企業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提供服務;第三,是彙集所有教學資訊的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全程教學服務;第四,是全國性的教務管理平臺,及時反映學生個人狀況,學籍管理做到一地註冊,全國無障礙地參加學習、考核。
以學習中心為站點的一站式服務,由教師、管理人員和資訊服務平臺共同構成。教師和管理人員分別整合資訊服務平臺的相關資訊,同時輸入相應資訊,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務,學生、政府、企業從學習中心獲得所需資訊,把學習中心作為主體,並透過學習中心對教育的整體進行監督和評價。學習中心的作用在於:第一,提供面對學生的支援服務;第二,提供面對企業的支援服務;第三,承擔由政府和社會進行的教育質量監督和評價的主體。
4.第三方評價制度。由政府、社會、企業、學員共同參與,制定並實施監督評價標準,委託教育評價中介機構完成對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端職業教育質量的評價,形成第三方教育評價制度。同時管理中心和學習中心也對政府管理、企業、學生和中介機構做出評價。雙方定期把評價結果透過大眾媒體向公眾公佈,形成一個相互監督和評價的完整機制。
總之,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端職業教育模式,是透過現代遠端教育的方式實現的,包括直線型管理體制、階梯狀教學模式、一站式支援服務模式、第三方評價制度等內容在內的大眾化職業教育模式。探索並實踐這一模式,將可能極大地推動我國成人職業教育的發展,實現勞動者整體素質和技能的提高,進而推動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新生代農民工論文 篇2
摘要:新生代農民工不同於以往入城務工的農民工,很多農民工更多把務工當成了一年的收入根源,所以農民工勞動就業權益保障關係到了農民一年的收入。現階段很多用人單位良莠不齊,很多用人單位在進行用人招用時,不能按照國家法律法規進行,這也就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勞動就業權益保障之中問題頗多。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勞動就業 權益保障
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就業權益是新生代農民工提高生存質量和生活水平的經濟基礎,也是新生代農民工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和實現其他權益的物質保障。而一些用人單位不能遵守相關法律法規,這也就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卻難以獲取勞動就業權益的相關保障,還會進行一些工作外的高強度勞動,而這些都不能換來一份可靠的薪水。為此,研究和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勞動就業權益保障問題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現階段農民工勞動就業權益保障存在的問題
1.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仍然不能解決歧視問題。現階段農民工的自身素質得到了較大提高,可是對於一些傳統行業的用人單位,對於農民工的歧視問題仍然佔據了較為重要的思想地位。農民工在過去便是“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可是新生代農民工進行綜合素質的提高,而且對於一些專項技術掌握程度較深,但是在真正的用人單位進行招聘的時候,不能正視農民工的實際水平,盲目的定性農民工的性質。
2.農民工自身簽訂勞動合同的意識較為薄弱。雖然現有的法律規定用人單位必須與農民工簽訂用人合同,新生代農民工與用工企業的勞動合同是合理規範用工行為和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權益的前提條件,但是新生代農民工流動就業時卻很少簽訂勞動合同。當前,新生代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並不理想,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3.一些法定假日農民工不能進行正常的休息。新生代農民工在進行外出務工時,對於自身的各種行為應該進行有效關注。在現階段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存在超時間超強度工作現象。一些用人單位不能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隨意延長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時間和增強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強度。建築領域之中農民工務工頗多,加班加點較多,每天從天明一直工作到夜晚,工作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以上,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時間高於行業正常工作時間,嚴重違反了我國勞動法的相關規定。當加班成為一種常態,不加班便會成為一種奇怪現象。但是,新生代農民工加班加點卻沒有任何加班工資,很多用工企業或單位也不按照規定支付新生代農民工的加班工資或少給加班費。這些情況導致農民工在工作之中勞動強度較大,但是不能換來應有的薪水。
4.農民工薪酬問題難以解決。對於農民工而言,其辛苦勞動最為主要的便是對於其薪酬的得到,可是很多用人單位不能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這也就導致了農民工經歷了漫長的勞作,但是不能得到其應得的薪水。而且對於農民工而言,一般情況下農民工都作為體力活的主力,但是薪資較低,農民工自身的各種維權意識較為薄弱,所以在遭受不平等的對待時,不能利用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自我保護,也不能正確對自身利益進行維護。
二、針對問題進行解決
1.建立完善的就業管理體系。對於農民工進行務工時,各種相關的管理制度應該完善,對於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在進行務工時進行各種指導,並且對於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進行提前解決。並且建立相關管理體系,完善各種管理制度,加大對於一些用人單位的管理,對於進入招聘市場的各種企業單位進行嚴格考察,鑑定其是否有僱傭資格,充分從管理層面保證農民工的利益。
2.進行農民工務工指導。對於新生代的農民工,進行各種指導,指導農民工明確自身的權利。保障農民工各種權利的實現,明確其自身各種保證。指導農民工和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並且對於合同內容進行相關指導,指導他們明確國家法規,並且讓他們知曉國家法規,可以在遭受非法行為時,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利益。
3.對於已經出現的問題要及時進行處理。農民工的外出務工時間較為集中,並且很多新生代農民工以入城打工作為自己的主要來源,所以務工時的收入作為其一年的主要收入,對於其薪資出現問題時應該及時對問題進行解決,保障農民生活。並且在農民薪資出現問題時,及時對用人單位進行處理,防止更多的農民工在用人單位遭受各種不公。
綜上所述,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勞動就業權益保障之中的問題,應該充分完善管理體系,對於已經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處理,有效的保證新生代農民工利益。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證農民工自己的生活質量,也可以有效的保證其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魏天輝.河南省新生代農民工勞動就業權利保障[J ] .安徽農業科學,20xx,39(1):519-521
[2]孫國峰,張旭晨.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實證分析——以甘肅省為例[J].調研世界,20xx(12):31-35
[3]姜麗芳.新生代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問題研究[D].河北師範大學,20xx
新生代農民工論文 篇3
[摘要]近年來,新生代農民工對於職業教育和培訓需求日益發展,得到黨、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文章根據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特點構建多起點、有重點,政府、企業和職業學校形成新生代農民職業教育“聯合體”,提高其職業能力。
[關鍵詞]兩點三聯;新生代農民工;多起點;聯合體;職業教育模式
近年來,新生代農民工對於職業教育和培訓需求日益發展,得到黨、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國務院釋出的《關於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農民工是我國經濟建設主體,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並提出到20xx年,每年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20xx萬人次,鼓勵和要求企業要和地方職業教育的學校進行合作,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
一、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概況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的人數大約有1億人,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國總工會關於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研究報告》指出,以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最關鍵的環節之一就業培訓為重點,針對農民工自身的背景和特點採取措施,使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狀況得到顯著改善。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較,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高,職業期望值高,他們內心不再願意像第一代農民工靠賣體力打拼,更渴望有一門技能。《江蘇省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價值觀研究》報告指出,對受教育程度滿意狀況53%認為不滿意,認為還需要繼續學習;對未來受教育的期待,61.7%渴望接受職業技能教育,39.1%渴望接受知識教育。
二、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現狀調研和分析
當前農民工職業培訓模式有陽光工程模式、三單模式、職業學校模式、社群工作模式。他們對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內容針對性、實用性缺乏,教學模式和手段單一,缺乏互動,忽視農民工多元化的社會技能知識的需求等問題。由於城鄉勞動力市場二元結構的限制、新生代農民工自身技能的制約、職業崗位技術含量的提高,然而他們知識和技能不足、專業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匱乏,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只有訴求職業教育,打破知識壁壘,才能實現自身更好地發展。
三、新生代農民工“兩點三聯”職業教育模式研究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城市建設的生力軍,他們的素質和職業技能直接關係到我國城市化、現代化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是改善民生的關鍵性問題。對於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不僅僅讓他們學會一些簡單的技能,而是應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和他們的實際需求建設相應模式的職業教育體系。新生代農民工學歷起點不一,有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和大專等起點,其基礎不一,接受能力也不一。因此,對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要多起點(一點),儘可能地全面覆蓋他們,同時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要有重點(另一點),透過職業教育培訓讓其中部分農民工率先市民化、城鎮化,找到城市歸屬感、幸福感,並透過他們的示範作用,由點到面將更多的農民工納入到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中來,使他們主動、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培訓。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是政府、企業、農民工的共同願望,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既是農民工個體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職業學校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政府、企業和職業學校要形成“聯合體”(三聯),共同對他們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
1.“兩點三聯”職業教育總體要求
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知識特點和職業背景,採取“兩點三聯”職業教育,需要我們解放思想,打破過去傳統格局,針對其特點,資源整合,政府、企業、職業學校及社會培訓機構多方聯動,形成多元化、立體化的新型職業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一是要有利於為每一個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培訓、學習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有途徑選擇職教教育培訓;二是該種教育模式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及社會各界多方聯動,以政府組織、企業和學校為實施主體,形成完善、系統的職業教育體系;三是要有政策保障,制度要求,使新生代農民工願意且能夠參加與他們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並且使他們職業技能得以提高,獲得職業發展,從而使培訓教育成為他們的內在需求以及社會的發展要求,是政府和職業學校長效發展的內在需要;四是新生代農民工“兩點三聯”職業教育模式要有豐富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型別以及相應的培訓內容。
2.多起點、多樣化的職業教育培訓
新生代農民工數量多、區域背景不一、成長經歷不同,導致他們基礎不一,起點不同,職業教育需求多樣化,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職業教育根據教育物件的特徵,構建多起點、多樣化的不同型別的職業教育培訓形式,繼而構成系統的教育模式。一是要有學歷提升教育。地方中等學校和高職學校要能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學歷提升教育的途徑。讓學習基礎好、學習需要強烈且有經濟基礎並願意繼續深造的新生代農民工得到進一步提升和發展。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物件應由城市轉移農村,關注更多的農村青少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的重點要逐漸轉移到企業中有一定學習能力和一定技能基礎的企業技術工人,提高職業教育比重,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延伸職業教育內涵。二是要有短期專項技能培訓,使急需獲得某一特定技能的新生代農民工能夠透過短期的職業知識與技能培訓,獲得一定的專項技能。三是非定期職業繼續教育,針對在崗的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專業強化教育,拓展專業視野,接受相關新知識、新技能,為他們進一步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四是要有各種形式的基礎知識、基礎技能教育選擇資源。新生代農民工能夠根據自身的職業技能教育,選擇其所欠缺的基礎知識、基礎技能教育,進行相應的補充和學習,適應他們不同的學習起點和多樣的學習基礎。
3.重點推進中、高等職業教育培訓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快發展農村新成長勞動力職業教育。對於那些沒有機會進入中等職業教育的初中應屆畢業生以及未能獲得高等職業教育的高中應屆畢業生,要為他們創造和提供途徑,進一步介紹職業培訓和教育。因此,需加強政策支援、財政資助,使中、高等職業教育能夠面向這個群體,積極推進該種形式的職業教育,鼓勵地方政府、職業教育主管部門和職業院校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背景,企業新生代農民工特點,不斷創新和建設相應職業教育培訓模式,支援沒有職業院校的邊遠地區因地制宜建立相應的職業院校,創新辦學模式、建設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提高教育質量。
4.構建政府、學校和企業聯合體
相比較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培訓是一種“昂貴”的教育,需要的成本和資源更多,特別是對於新生代農民工,由於他們起點低、接受能力低、分佈比較分散,要給他們提供形式多樣的、不同起點的職業教育,就需要消耗更多的教育資源和社會成本。因此,需要構建政府主導、學校和企業共同實施的聯合體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模式,不僅可以充分、有效利用目前有效的教學資源,而且可以促進企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更是職業院校外延發展的需要。因此政府、職業院校和企業都應該積極參與到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中,政府部門作為行政主管部門,需要加強統籌管理,發揮主導作用;職業院校作為教育培訓主陣地,需要創新教育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培訓實效;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加強培訓力度,支援和參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
5.建立保障制度,切實落實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
構建面向新生代農民工“兩點三聯”職業教育模式,需要相關的政策和制度來保障、護航。一是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全域性導向和引領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時對新生代農民工加以積極的引導;二是加大財政投入,為向新生代農民工“兩點三聯”職業教育提供財政支援;三是針對企業制定激勵政策及考核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體系;四是逐步建立“職業准入制度”,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新生代農民工需要持有職業教育培訓的畢業證書或合格證書,才能就業,並配套“城市准入”“年齡准入”制度,使新生代農民更加清楚認識和接受職業教育,轉變對職業培訓和教育的認識,並能夠積極參與到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體系中來。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是一項系統而複雜的工程,涉及到政府、企業、職業院校和新生代農民工等諸多主體,面向新生代農民工,不斷地實踐和探索構建適合他們的“兩點三聯”職業教育模式,並根據區域特點、行業特色加以調整和完善,形成新生代農民工“兩點三聯”職業教育模式動態機制,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兩點三聯”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全國總工會課題組.全國總工會關於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研究報告[N].工人日報,20xx-6-21
[2]馬月珍.農民工職業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J].決策與資訊,20xx(5).
[3]吳濟慧.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的職業教育策略[J].職教論壇,20xx(19).
新生代農民工論文 篇4
一、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現狀分析
(一)內容的不足:重私德輕公德德育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的實現,家庭道德教育的任務能否完成。新生代農民工表示,他們平時更多的教育子女要孝順父母、孝順爺爺奶奶、要尊老愛幼、聽老師的話、不說謊、不打架等,以及遵守交通規則、團結友愛等日常行為規範教育。至於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等這種“公德”教育卻很少在家庭中刻意提及,認為這些應該由學校老師進行教育。有些農民工家長甚至曲解了道德教育,認為道德教育就是要教會孩子處事圓滑,中規中矩,明哲保身,因為他們自己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在走訪過程中,當被問及“是否瞭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問題時,很多新生代農民工都表示“不知道”,能把24字核心價值觀背出來的也是少之又少。十八大的召開,開啟了新階段和新徵程,標誌著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傳統道德中的某些精華被重新提及與重視,新的道德判斷標準出現,此時,當代社會所需要的愛國主義、誠信、責任心、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精神等“公德”內容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對於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來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方向和指導,加強他們的公德教育,提高他們綜合素質、現代公民意識等,對於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一份子、祖國未來的接班人也是尤其必要的。
(二)方式的單一:重言傳輕身教教育方式深刻影響著教育的效果。新生代農民工家長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呈現單一的特點。在調查走訪過程中,筆者發現,新生代農民工家長對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與父輩相比,雖態度言辭緩和了很多,但依然呈現單一的特點,重言傳輕身教,主說教缺引導。在被問及“您平時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主要透過什麼方式”時,依然有68.5%的人選擇了“說道理”。大多數年輕農民工雖有意識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卻忽視了自己的身教,他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得把教育停留在口頭上,輕則“老生常談”“喋喋不休”,重則“厲聲喝止”甚至“棍棒以對”,比如被問及“如果發現孩子做了一些不符合道德規範(比如說髒話)時,您一般會如何做”這一問題時,還有33.5%的人選擇了“厲聲喝止”。事實上,要知道,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他/她行為的對與錯,善與惡,其實反映的正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有些農民工家長甚至自己都沒有做好表率,在家裡口無遮攔、爆粗口、亂髮脾氣、抽菸、熬夜打遊戲等,回頭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道德失範行為出現時還覺得不可思議,殊不知正是日常生活中自己的那些不良道德行為對子女的成長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事實上,道德教育作為一種精神層面的教育,不僅僅是靠理論來支撐,更應該在實踐的過程中貫徹實施。給孩子講一百個大道理,不如身體力行地成為孩子學習的道德榜樣。
二、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道德教育問題的成因檢視
(一)社會外部環境紛繁複雜,使家庭道德教育面臨挑戰
1.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影響著家庭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實惠,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使得一些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現實生活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風氣盛行,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受到很大的衝擊,人們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等正日益朝著功利化、物慾化的方向發展,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扭曲和變異,過於迷戀對物的崇拜、享受與佔有,而對財富的獲得方式,卻不受人們太多的關注。年輕的新生代農民工們,自身面對這些挑戰,都有些招架不住,時有困惑,因此勢必影響對下一代道德品質的培養與教育。
2.資訊化的負面影響衝擊著家庭道德教育的原有功能隨著社會的資訊化,電腦和電視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辛苦工作一天的新生代農民工們,回到家往往透過上網看電視來緩解工作壓力,忽視了對孩子的精神關愛,導致父母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時間大大減少。還有些新生代農民工整日工作忙碌,疏於對孩子的管教,同時孩子因為沒有朋友,長期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便會將空餘時間也大量花費在看電視、打遊戲上。加之對於網路、電視、報刊、電影等處於迅速發展階段的媒體缺乏有力的監管和約束,幼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電視網路的影響,比如連雲港市一男孩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劇情,與小哥倆做“綁架烤羊”遊戲,導致兄弟倆被火嚴重燒傷事件。這些悲劇讓人想都想不到。有時候,家庭道德教育在無孔不入的媒體介質面前,對一些負面影響往往防不勝防。
(二)教育主體自身困難重重,使家庭道德教育力不從心
1.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水平低,子女德育資金投入少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剛剛在社會站住腳,自身的經濟實力並不雄厚。由於沒有技術專長、沒有工作經驗、流動性強,他們大多隻能在低端勞動力市場上就業,工資起點低,漲幅小,增速長期滯後於城鎮居民收入和國家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這樣,與市民收入和城市消費水平相比較,絕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明顯偏低,而且由於體制機制等原因,新生代農民工家長在子女上學、就醫等諸多方面還需要支付比當地市民更多的成本,所以生活壓力較大。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活資金的不充裕,直接限制了新生代農民工對子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的投入。在被問及“您會給孩子買一些專門關於道德教育方面的故事書或者影像資料”的時候,有59.5%的人選擇了“基本沒買過”;而“不買的原因”中選擇“工資就那麼點兒,哪還有閒錢買這個”的佔到52.9%。
2.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水平低,子女德育質量難提高文化水平不高的新生代農民工很難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他們對隨遷子女的教育知識主要來源於自身經驗和自己小時候接受家庭教育的經驗,留心觀察不難發現,很多采用“暴力手段”進行教育的年輕的農民工家長,自己小時候就多半成長於“棍棒教育”,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沒有人告訴他們到底什麼才是科學的教育手段,他們就會潛意識裡套用父輩對自己的教育方式。當被問到“您覺得自己做的不好(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時,33.5%的家長認為自己“缺乏方法,想教育卻不知從何下手”。一些年輕的農民工家長的教育方法也有待商榷,他們有的往往只會告訴子女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對於為什麼這樣,他們卻很難解釋清楚,使得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態度和藹時,孩子一般能接受;但如果家長管教時缺了耐心,態度比較專橫時,孩子往往會心生反感,甚或引起叛逆之情,進而對父母的管教產生牴觸情緒,長此以往,家庭教育效果必然不佳。
3.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壓力大,子女教育時間難保證教育子女,督促指導他們學習需要較大的時間、精力投入。儘管現如今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性質、工作時間的要求較老一輩都更高,他們的工作環境較上一輩也有所改善。但由於自身技能水平的限制,他們大多仍在低端的勞動市場就業,工作時間相較於城市裡的普通單位工人更長。在調研中,問及被訪人員“您覺得自己做的不好(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時,46.5%的受訪者表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而且有時候新生代農民工家長由於壓力大,一些不好的情緒也會被帶回家,帶給孩子。被問及“當工作上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會將不好的情緒帶給孩子嗎”,有47.5%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偶爾有過”,32.5%的人“沒注意過這個問題”。勞動時間過長,強度過大,使得農民工工作之餘可以支配的時間和精力很少,休息的時間都沒法保證,更別說靜下心來好好對子女進行道德教育了。
三、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道德教育問題的解決對策
切實提高農民工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效果,進而改善農民工的生存狀況是全社會的大事,是一項涉及面極廣的社會系統工程。要完成好這項工程,需要構建“國家—學校—社會—家庭”四位一體的道德教育體系。需要各方同心協力,群策群力。
(一)制度政策扶持,為家庭道德教育保駕護航道德建設離不開國家的頂層設計,新生代農民工家庭作為弱勢群體,離不開相關政策制度的扶持,因此,國家層面應該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加強制度監管,為新生代農民工更好地進行家庭道德教育提供政策支援。比如以十八大的召開為契機,逐步推進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降低准入門檻,使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實現“農轉非”,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提供各種福利待遇。同時也要建立完備的法律法規來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對隨遷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進行,包括《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一些基本法律法規。還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以保證新生代農民工家庭的基本生活為出發點,建立健全涵蓋生育、醫療、失業、養老保險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使新生代農民工家庭免除一些後顧之憂。
(二)家校通力合作,為家庭道德教育創新形式家校合作在道德教育中始終是備受關注的措施。因為學校本身也承擔著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責任,且學校有其一定的優勢,能掌握道德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在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家庭和學校在觀念和目標方面首先必須達成一致,然後運用各自優勢,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理想的效果。作為學校,應該不斷拓寬渠道加強與家長的聯絡;要倡導年輕的農民工父母們科學地進行家庭德育,透過家訪、印發告家長書等形式,介紹、推廣成功的家庭教育經驗,編寫一些簡單易懂的冊子給農民工家長,給他們以技術上的指導。反之,作為新生代農民工,要主動與子女所在學校取得聯絡,要多跟老師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每次的家長會要爭取參加,積極地和班主任配合,發揮家庭德育的實效性。
(三)整合社群資源,為家庭道德教育添磚加瓦良好的社群環境有利於家庭道德教育的開展。新生代農民工家庭聚居相對集中的社群或街道應加強社群及街道環境的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社群文化建設,充分利用社群宣傳櫥窗進行先進文化和文明道德宣傳;大力開展社群服務,建立社群的閱覽室和活動室,積極組織新生代農民工和子女進行有意義的活動,融洽親子關係;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家庭與當地市民家庭間的溝通交流,加深彼此瞭解,增進彼此感情;有條件的社群可以嘗試建立有關家庭道德教育諮詢室,真正服務於新生代農民工家長,及時為他們進行家庭道德教育支招等,努力營造一個環境乾淨整潔、民風文明友好的社群氛圍。
(四)提高家長素質,為家庭道德教育夯實地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家庭道德教育過程中,家長的核心地位不可被替代。為了提高教育成效,新生代農民工家長自身應該積極主動的提升自己的素質,主動加強學習,學技能,提高業務素質,努力在工作上表現出色,保證穩定的收入來源,為家庭道德教育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學理論,瞭解一些有關道德事件的來龍去脈與相關評論,提升自己的道德評判能力,從而更好地對子女進行教育;學方法,瞭解諸如“羅森塔爾效應”、“超限效應”、“霍桑效應”、“登門檻效應”等常見的兒童心理規律,掌握家庭德育方面的實踐方法,靈活地運用於對孩子的教育中去。同時也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堅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為子女做好表率,平等、真誠地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同時也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當然還要積極配合好各方的工作,與社會和學校一同,為自己隨遷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織就一張結實的保護網。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道德教育並不僅僅是農民工家庭自身的事情,它關乎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關乎中國社會的有序發展,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社會各個方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它的解決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長期關注,更需要制度政策的配合實施。學校、社會也應極力配合新生代農民工家長對這些隨遷子女進行家庭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使他們健康成長,將來更好地融入城市中,成為真正的城市一員。
新生代農民工論文 篇5
一、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對發展新型城鎮化的.意義
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追求社會個體發展的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一方面,個體全面發展和自由公平的實現要求進城人員素質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城鎮較高的工業化和資訊化水平要求進城人員具有相應的技術和能力。誠然,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文化,具有更強烈的自我發展的願望,然而,第一代農民工大多隻是城市的建設者和“過客”,而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不僅是城市的建設者,也將逐步變成城市的“主人”,構成城鎮化發展的主體。當前,雖然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願望強烈,但由於能力相對不足,使其徘徊於城市“邊緣”,難以融入其中。據調查,新生代農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8年,僅能滿足勞動密集型產業所要求的教育程度,而資本密集型的第二產業所需工人的受教育年限為10.4年,技術密集型的第三產業需13.3年。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總體上處於義務教育初步完成階段,相應的專業技術技能教育尚未展開,無法滿足城鎮化、工業化和資訊化發展的需求。現實中,農民工工作技能的提升主要是透過幹中學和加強熟練程度來實現,這也是造成許多新生代農民工只能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簡單工作的主要原因。但同時也必須看到,新生代農民工義務教育的完成使得他們具備了進行繼續深化教育的基礎和條件。因此,透過強化繼續教育,全面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素質,逐步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和就業能力,是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必要途徑。
二、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規範和系統,難以形成合力目前,對新生代農民工提供繼續教育和培訓的主要組織者有政府、企業和社團。這些組織者所提供的大多數是重視實用的簡單的短期培訓,而缺乏對被培訓者長期的知識技能、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的系統訓練。企業出於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普遍存在著重使用輕培訓的思想,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只是侷限於就職前的簡單的崗位培訓。而轉入地政府出於新生代農民工流動速度過快的考慮,也不願為此付出更大的精力和資金投入,缺乏長期系統的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繼續教育發展規劃。實質上,幾乎所有的培訓仍然是把新生代農民工定位於一個“打工者”,而不是未來城鎮化的構成主體。這種臨時的簡單培訓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對所在城市和企業缺乏歸屬感和責任感,從而導致他們不得不經常流動以期尋求更為合適的就業和進城機會。
2.教育目標短期化,與城鎮化需求脫節
培養長期穩定的就業能力是確保新生代農民工能夠提高收入並紮根城鎮的關鍵。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就業問題,其就業的主要障礙之一是缺乏適當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目前,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或其他組織對新生代農民工提供的繼續教育基本上是短期的上崗前培訓,這些零散的臨時的培訓難以有效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術技能和就業能力。培訓經費緊張、培訓主體單一、培訓內容陳舊和培訓形式不靈活是新生代農民工實際需求與現實矛盾所在。因此,結合不同地區城鎮化發展特點和新生代農民工的偏好和需求,制定針對性強的差別化的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長期目標,是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綜合素養,滿足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環節。
3.激勵機制不完善,教育缺乏推動力
不管是對於教育主體還是客體而言,良好充分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都是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積極性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的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體制缺乏的恰恰是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一方面,作為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和企業都缺乏合理的激勵。由於資訊不完善和不對稱,轉出地和轉入地政府以及企業均難以獲得新生代農民工流動和偏好的有效資訊,而提供長期的系統的繼續教育培訓要付出較大的成本,一旦接受教育後的受教育客體選擇離開,提供教育的所在地政府和企業就不得不承擔相應的鉅額成本。另一方面,由於資訊的缺乏,新生代農民工個體無法預測進城後的工作和生活,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和流動具有較大的盲目性。由於政府對農民工一般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疏於管理,企業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考慮,往往與新生代農民工簽訂短期用人合同,導致新生代農民工缺乏接受長期系統的繼續教育的積極性。
三、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的定位
新時代農民工繼續教育的方式和目標定位取決於未來城鎮化的發展特徵和內在需求。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以人為核心,逐步將農民轉化為城鎮居民的過程。這就要求,新生代農民工作為未來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的主體,其繼續教育必須能夠滿足城鎮化的發展和需求。首先,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繼續教育要摒棄過去那種短期臨時的教育培訓模式。過去的這種模式只是將農民工作為城市的“過客”來對待,而沒有將他們作為未來城鎮“主人”和發展主體。農民轉化為市民不僅需要制度的完善和支撐,同時也需要農民自我素質的全面發展和適應。新生代農民工的自身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有效轉移,需要在專業技能、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等三個方面有所提高。因此,新生代農民工的繼續教育必須重視其全面素質的提升,以幫助他們儘快適應城市社會。其次,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是要從批次生產型經濟向質量生產增長型經濟轉變,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也必將定位於質量增長型經濟模式。一方面,追求質量的經濟增長方式要求企業用人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日漸成為許多企業生產的主體,他們的技術水平和工作技能對企業產品競爭力具有重要影響。然而,目前企業一線技工普遍短缺,嚴重製約了企業產品質量的改善和新產品開發的空間。據統計,我國企業的高技能人才比例僅佔全部職工的4%,嚴重滯後於發達國家30%—40%的水平,技術工人短缺已經成為導致當前我國企業競爭力普遍不強的重要原因。而據調查,新生代農民工普遍意識到文化水平低和專業技能的缺乏是制約他們就業的主要因素,有近一半的農民工有接受職業培訓的願望。新生代農民工已完成的教育為他們成長為具有較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透過建立良好的繼續教育體系提高其技術技能水平能夠有效提升其融入城市的能力。新生代農民工具有未來的“市民”和“專業技能人才”的雙重身份,因此,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繼續教育目標應該定位於促進新生代農民工有效融入城市的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水平教育兩個方面。其中,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繼續教育最重要的是職業技能教育。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不僅能滿足勞動力市場對技術工人的需求,也能解決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職業發展和收入問題。
四、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新生代農民
工繼續教育的路徑雖然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有知識、有文化、有著更強烈的自我發展願望,更加關心培訓機會特別是接受繼續教育等。但應該認識到,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繼續教育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政府和社會足夠的重視。實際上,同所有教育相似,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繼續教育具有公共品或準公共品性質,必須視為一項社會性公共系統工程。因此,筆者認為,應該由政府為主導,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透過整合和改造現有繼續教育資源,設計和制定相關激勵和約束機制,以推動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順利發展。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的具體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對現有的繼續教育體系進行整合與改造,在農民工居住集中區建立社群學院
實際上,自20世紀80年代起,全國各地為提高企業職工素質和技能水平,已經相繼建立起相對成熟的繼續教育培訓體系,並在當時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隨著國有和集體企業破產和改制,該體系正逐漸被瓦解。當前,政府可以重新對這些已形成的原來針對城鎮職工繼續教育的資源和機構,如高校繼續教育學院、廣播電視學校、函授學校和職業培訓學校等根據時代發展的特徵進行整合和改造,建立主要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的社群學院。社群學院可以提供與更高收入相聯絡的大專學位、職業證書和短期培訓證書教育等。
2.採用社群學院與新生代農民工所在企業聯合培養的繼續教育模式
新生代農民工希望透過掌握和提高技能水平而紮根於城市,城鎮化和企業發展需要培養並留住技能人才。然而,由於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導致政府、企業和新生代農民工個體對繼續教育的收益或回報存在疑慮,都不願意對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進行投入。為此,政府、企業與新生代農民工可以透過雙向選擇,政府根據城鎮化發展要求制訂相關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和繼續教育規劃、政策和管理細則,明確政府、企業和農民工個體的責任和義務;企業根據技術和發展需求,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個體的技術偏好制訂相應的繼續教育培訓計劃,並與社群學院進行聯合培養,明確規定受教育者所要達到的技術水平、服務年限、企業和受教育者的學習費用分擔等,並與培訓合格的農民工簽訂長期用工合同,建立充分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以增強新生代農民工對所在城市和企業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新生代農民工論文 篇6
摘要:新生代農民工是當前新生的社會群體,他們的婚戀問題常被忽視。透過對新生代農民工婚戀觀的研究,總結了新生代農民工婚戀觀在理性化、多樣化、城市化和自主化等方面的現代性表現,同時探討了新生代農民工婚戀觀現代性在進一步發展中所遇到的困境,並提出在宏觀環境營造、具體解決政策出臺和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提高等方面的解決之徑.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婚戀觀;現代性
一、問題的提出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後的,年齡在20歲至30歲之間的青年農民工,目前其在外出打工的1·5億農民工裡面佔到60%,大約1億人左右。[1]目前,學術界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研究,較多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特徵的研究,二是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取向,三是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化程序中的社會關係問題等。而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婚戀問題研究較少。“婚戀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正處於適齡的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2]新生代農民工在擇偶標準,擇偶方式,對待婚姻的態度等方面與他們的父輩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新生代農民工的婚戀觀已經顯現出現代性的傾向。透過分析新生代農民工的婚戀觀現代性的表現,首先,能夠加深對這一新生群體的認識;其次,透過此瞭解他們在城市中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網路等生存狀態方面的問題;最後,可以瞭解農民工入城後的社會心理變化和他們由傳統人走向現代人的變化軌跡.
二、新生代農民工婚戀觀的現代性考察
人的現代性是指人在現代生活中的綜合素質,是在人的價值觀念、文化精神、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方式上與傳統性相對應的概念。“現代性是一個社會中個人所具有的與傳統相對應的現代屬性。具有現代屬性的個人常常表現為見多識廣、積極參與,具有明顯的個人效能感,具有獨立性和自主性,樂意接受新觀念和新經驗;也可以表現為具有平等開放、獨立自主、樂觀進取、尊重感情和兩性平等等方面的意識。”[3]總之,一個具備現代性的人應該具有能夠在現代社會中比較順利地適應生活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和社會行為模式。新生代農民工的現代性是指他們在適應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生活時所形成的一套新的行為方式、心理態度和價值觀念。婚戀觀的現代性當然是他們身上的現代性體現之一。新生代農民工婚戀觀的現代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水平較高,婚戀追求更趨理性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普遍較高,多數受過中等及以上的教育。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助於他們現代性素質的發展,這在婚戀中也能體現出來,那就是他們更注重婚戀中的個人理性。他們追求真愛,感情至上,具體來說就是在找尋另一半時,強調“感情因素、文化層次、雙方愛好的投合、性格脾氣的互補等個人因素,而淡化了家庭背景、經濟狀況等非個人因素”,[4]同時,他們告別了以往婚姻以生育為目的,以及年齡到了,為了結婚而結婚的傳統觀念。在婚戀上對物件的標準已經有了主觀的設想和安排,這些方面的變化體現了新生代農民工在婚戀上的自我價值觀,是人的現代性的一種表現.
(二)生活範圍的擴大帶來婚戀交往物件和方式的多樣化
流動性的生活使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活動範圍不斷擴大,由農村到城市,由這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生活範圍的擴大使他們的視野拓寬,變的見多識廣。與此同時,他們的婚戀交往物件越來越多樣化了,交往物件不再僅限於老鄉、同學,還有同事,以及其工作物件等。另外,他們還可以透過現代資訊媒介如婚介所、報紙、雜誌、電臺、因特網去認識交往物件。交流方式或平臺除了以前的聚會、工作場合、娛樂場所以外,還有現代的通訊(如手機和網路)也成為新生代農民工一種重要的交流交友方式
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流動體驗擴大了他們的生活半徑,提高了他們對現代社會的適應性和謀生能力,增強了對新生事物的接受性,為他們建立起超越地緣和血緣限制的各種新型的社會關係。新生代農民工的婚戀物件選擇範圍和交往方式的變化正體現出他們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
(三)新生代農民工婚戀觀的城市化取向
新生代農民工成長環境和教育經歷有很深的城市痕跡。80後、90後的新生代農民工有的就是在城市長大的,多數新生代農民工都有在城市接受教育的經歷,有的人很年輕就來到城市打工。這些原因導致了他們的鄉土觀念相對淡漠,反而對城市生活十分嚮往。他們在婚戀觀、戀愛形式和方式以及子女觀等問題的認識上有明顯的城市化傾向,有向城市同齡青年模仿的比照行為取向.
首先,他們的婚戀觀較為開放,如對“婚前同居和婚前性行為的態度問題有一定認同,在新生代農民工的打工地戀愛交友、租房同居現象”[5]不同程度地存在。其次,他們在婚戀的形式和方式上有對城市青年的時尚模仿,如戀愛消費上,很多人“捨得花錢培養感情”,開生日party、情人節送花等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十分流行。另外,婚禮模式上,很多人選擇旅遊結婚、拍高階婚紗照等。再次,還有不少新生代農民工結婚後願做不要小孩的“丁克族”等等.
美國的現代化問題學者英克爾斯認為,城市生活經歷具有促成人的現代化的強有力的影響。“城市的生活環境、教育、工廠經歷、以及資訊傳媒等對人的現代性產生很大的影響。”[6]新生代農民工婚戀觀的轉變也印證了這一點.
(四)婚戀自主性提高
“要求獨立地決定自己的婚姻、前途和職業選擇,不受父母和長者以及傳統的權威干涉,這是現代人對待個人生活的鮮明態度。”[6]新生代農民工婚姻自主性明顯提高了。如擇偶標準強調由自己來制定,要找自己中意的。擇偶方式也由以前主要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轉向父母參與,最終由子女決定的方式,另外,新生代農民工的擇偶機會也由以前單純地依靠父母或是親戚的社會資源為自己擇偶,現在開始轉向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進行擇偶,他們往往從自己打工的城市出發,透過同學、同事等社會關係去尋找擇偶機會.
這表明自身擇偶機會增加,也是擇偶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的擴充套件.
總的來說,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新生代農民工所處的歷史時期、所經歷的成長環境、所受的教育程度與父輩大不相同,他們對婚姻的思考和處理方式變了。家長做主的婚姻明顯減少,子輩在擇偶問題上開始逐漸擺脫父母的控制,自己在擇偶過程中有了很大的發言權,做到自己決定自己的婚戀.
三、現代性發展的困境與解決對策
上述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婚戀現代性表現的分析只是反映了一種趨向,在他們的婚戀實際中還是存在著諸多障礙影響著他們身上現代性的發展.
(一)現代化發展的困境
1·自身附加條件不足新生代農民工總體教育水平較低,進入城市後職業選擇面較窄,多從事於收入較低的加工製造業、建築業、服務業等行業,且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原因,他們多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而在世俗化的今天,婚戀是強調物質基礎的,新生代農民工婚戀觀的自主性就打了折扣,他們的婚戀觀現代性一開始就遇到了發展困境.
2·選擇的多樣化與婚戀物件的虛無前述新生代農民工的婚戀物件選擇範圍在不斷擴大,交往方式在逐漸多樣化。但是,新生代農民工多從事第二、三產業工種,工作環境要麼較為封閉,如建
築工地、加工廠,要麼時間不自由,如服務業。還有些工種還存在性別單一化的問題。另外,他們的收入普遍偏低。這樣,由於職業、工作時間、收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婚戀選擇物件多樣化往往只是鏡中花、水中月般難以實現。由於城鄉差別仍一定程度存在,城市男(女)孩自然不會選擇他們,而且,對新生代男性農民工來說,原來的同為農民工的女性,只要是條件較好的多會在城市選擇男士作為婚戀物件,實際生活中,他們的婚戀物件的可選擇範圍還是十分狹窄。至於多種交往方式的變化,則因為觀念、工作、文化水平等種種的限制無法實行.www.QiQi8.CN
3·婚戀城市化模仿的不良後果新生代農民工較傾向於模仿相對開放的城市婚戀行為,但是,由於生活環境不同、物質基礎差異、文化認知水平區別等原因有時會造成種種預期不好的後果。如婚前同居等會造成感情的糾葛,婚戀消費捨得花錢,自身又囊中羞澀,“模仿城市白領閃婚,又助長了對感情不負責任的放任之風”。[7]4·婚戀自主性的弱化因為自身條件的不足、城鄉之間的差別造成在實際生活中選擇物件的狹窄,其實多數新生代農民工還是要到本土本鄉去找婚戀物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鄉村仍是不變的模式,然後完成由相親到結婚再到出去打工這樣一個流程。在整個過程中他們是被動參與的,這樣他們的婚戀自主性就大打折扣了.
(二)解決對策
要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婚戀觀現代性發展的困境,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新生代農民工要從自身做起,提高受教育水平,拓寬就業面,充實職業技能,掌握一技之長,這樣才能提高城市生存能力。自身條件提高,才能做到自尊、自立、自信,才可以充分行使婚戀自主權,在更加寬廣的範圍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婚戀物件.
2·構建一個有助於他們現代性發展的宏觀環境。進行體制改革,打破城鄉二元格局帶來的實際上的城鄉差別,如在戶籍、就業、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實行同等待遇,使新生代農民工能平等地享受到城市發展的成果,逐漸融入城市社會,只有這樣,新生代農民工的婚戀困局才能消解,他們才能進一步的城市化,現代化.
3·制定出一些解決婚戀困境的具體政策。相關部門制定出政策,為處於婚戀年齡的新生代農民工提供資訊,創造機會,搭建平臺,如當地的社會公益組織和機構(工會、婦聯等其他組織)積極為他們提供免費婚介服務(如專場的農民工見面會等形式),相關部門要對用工單位加強監督,保證他們的休息時間等等.
參考文獻
[1]王彤.中國一億“新生代農民工”首次進入中央正式檔案[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xx/02-01/2103323·shtml/20xx-02-01/20xx-04-012.
[2]疏仁華.青年農民工婚變行為的社會學解讀[J].中國青年研究,20xx(9):76-80.
[3]周曉虹.流動與城市體驗對中國農民現代性的影響———北京“浙江村”與溫州一個農村社群的考察[J].社會學研究,1998(5):60-73.
[4]胡雙喜,易婷婷.影響農民工擇偶的因素及對策分析[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xx(8):133-134.
[5]羅建英,胡雙喜,譚銀花.“八○”後農民工婚戀觀的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xx(8):14-15.
[6]殷陸君.人的現代化———心理·思想·態度·行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3,80.
[7]施磊磊.青年農民工“閃婚”現象的動因探析———以皖北Y村為個案的研究[J].青年研究,20xx(12):10-16.
新生代農民工論文 篇7
摘要:新生代農民工追求融入城鎮化程序,他們沒有返鄉務農的意願;追求融入現代化程序,更願意成為現代城市文明的一員,享受現代化程序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生活品質的提升,可是在他們身上卻面臨很多問題。本文結合實際調研,探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問題。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問題;對策
“新生代農民工”大多為獨生子女且沒有務農經歷,不願幹髒活、累活和收入低的活。打工不再只是為賺錢、回家蓋房子、娶媳婦生孩子,而是帶有“闖天下、尋發展”的目的。可是沒有接受過正規職業教育的農民工,又將如何融入到這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生活呢!
一、影響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到底願不願意參加職業教育培訓,我們必須瞭解和掌握新生代農民工的真實想法,課題組透過問卷調查,總結探討了影響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問題,具體有:
1、政府宣傳不夠、缺乏政策引導透過課題組成員的調研瞭解,很多新生代農民工沒有接收到職業教育的相關資訊,參加的職業教育培訓也比較少,也不瞭解什麼是職業教育。以上問題的產生,原因主要在於政府的宣傳不夠。新生代農民工多數在外打工,經濟基礎較差,很少考慮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職業教育,而政府在這方面的政策宣傳的也不到位,政策很難落實到具體的農民工。一些好的政策是需要政府引導和落實的,作為農民工的弱勢群體,必須用好的政策去吸引他們,讓他們看到職業教育對他們未來的收入影響,只有這樣在政府的宣傳下,在政策的激勵下,才能夠有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走進職業教育,才能有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到城市。
2、職業教育不接地氣,看不到收益很多新生代農民工考慮最多的問題,不是學什麼?不是幹什麼?而是會獲得多少收益,作為職業教育,讓他們體會到了嗎?讓他們感受到了嗎?回答是肯定的,沒有,要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沒有接受職業教育呢!職業教育的目的是透過職業教育,讓他們學會掙錢的本領,而進行職業教育,就應該農民工們看到讓門想要的技術,讓他們看到透過職業教育以後的收益有多大,透過這種直觀的說法,只希望讓大家明白,新生代農民工的期待是什麼?透過調研我們也瞭解,很多職業教育不接地氣,既然要服務新生代農民工,那麼專業設定就應該符合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需求,職業教育開設航空維修專業,職業教育開設輪船維修專業,職業教育開設空乘專業等,可是多少農民工能用得上。農民工需要的很多職業教育給不了,那麼又怎樣讓他們願意參與職業教育呢!
3、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缺乏企業經驗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缺乏現場工作經驗,所以開設的職業教育課程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有限,這對於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沒有吸引性。新生代農民工希望透過職業教育學到具體的應用技能,希望透過職業教育能夠快速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而目前這些華而不實的教育,無法實現新生帶農民工的預期目標,當然也就影響了新生帶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
二、吸引新生代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具體措施
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問題,直接影響城鎮化建設程序,如何讓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團隊調研情況,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1、建立政府補償政策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數都遠離家鄉,為了賺錢而四處奔波,沒有經歷和資本參與職業教育,這將極大的影響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那麼政府可以考慮建立流入本市農民工職業教育補償政策,透過政策補償,讓新生代農民工感受到城鎮化建設所帶來的各種福利,讓他們看到融入城鎮的希望。透過這種職業教育補償政策,讓這部分流入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熱情的參與職業教育,提升這部人的技能水平和職業素質,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讓他們落戶城市,肩負起城市建設的任務。
2、建立職業資格准入制度建立職業資格准入制度,透過職業認證的方式,把新生代農民工轉化為城鎮化建設的技術工人階層。職業資格的認證,讓新生代農民工認識到自身的價值,讓新生代農民工感受到自身的社會地位透過職業教育,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透過提升職業資格的技術含量,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術水平。
3、建立課程與師資准入制度新生代農民工是一隻湧入城市的強大隊伍,必須要將盡快的將他們進行轉化,轉化成城市的建設者。必須要開設實用性強的課程,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能力和素質,他們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就開設哪方面的課程,確保他們快速提升自我。與此同時,要配備強大的師資隊伍,要符合城鎮化建設的需要,師資隊伍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建立課程與師資准入制度,誰開發的課程受歡迎就採納誰的課程,哪位教師受到的評價高,就讓誰參與。政府要嚴格執行准入制度,嚴格考核,嚴格把關,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質量。
4、建立企業宣傳與教育責任制度無論是什麼樣的企業,什麼樣的單位,只要存在新生代農名工,就要進行職業教育宣傳,引導參與職業教育。監管部門要定期瞭解企業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情況,企業要承擔起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責任,對沒有承擔起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宣傳的企業,要進行追責。透過這種制度的建立,確保每一個融入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身邊實時都有職業教育,時時都能夠參與職業教育。綜上所述,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問題,直接影響城鎮化建,我們要動用一切力量,讓他們轉變觀念,我們要讓這些新生代農民工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讓他們快速提升生活品質,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新生代農民工論文 篇8
一、開展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必要性分析
1.開展職業教育培訓是提升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的需要。作為農民工群體的主流人群,新生代農民工亟待透過職業教育培訓來提升自身的人力資本。當前,新生代農民工在人力資本上普遍存在先天積累不足、後天形成過緩等問題,使其在市民化程序中遇到很大的阻礙。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直接決定其在城市生存、生活和發展的能力,對市民化程序也有重要影響。因此,開展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不僅是其人力資本提升的要求,也是市民化的必然選擇。首先,透過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開展職業教育,讓其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工作能力和個人發展的提升,從思想上認識到人力資本後天形成的重要性,以積極向上的心態迎接職業教育和培訓,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職業教育培訓應注重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價值觀、生活觀、公共規範意識等進行正確引導,幫助這一群體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當中,實現自身的市民化願望,並具備向上流動的能力。再次,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不斷完善職業培訓內容,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不同層次和需求提供定製化的職業教育服務,使他們具備從事現代城市職業的核心技能和職業能力,更好地將個人透過學習所積累的人力資本轉化為現實中的勞動力。最後,要建立一套面向新生代農民工未來職業發展的終身培訓體系,以應對資訊時代出現的新崗位對職業技能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得他們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與時俱進,從而更好地融入城市,實現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
2.開展職業教育培訓是實現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需要。對現狀的不滿以及對留在城市、融入城市的渴望,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對職業教育培訓的需求很大。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中就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過專業職業培訓、具有一定職業技能的勞動力,佔總需求的56.6%,而新生代農民工中真正接受過正規職業培訓的數量不足30%α。由此可見,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水平落後於城市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而這也是阻礙其融入城市的關鍵性問題。一方面,雖然新生代農民工對個人的期望和未來發展的意願較好,但在融入城市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一份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調查顯示,46%的受訪者對其工作所在城市的適應程度較低,城市適應度達到中等的新生代農民工佔總數的45%,完全不適應或者適應程度很低的佔4%,而僅不足5%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自己完全或者較好地融入城市生活。α由此可見,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未能很好地融入城市,要想真正實現由農民向市民的轉變,首先需要具備在城市工作的一技之長,而這一技之長離不開職業教育培訓。另一方面,儘管新生代農民工相對老一代農民工在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養上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與城市市民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新生代農民工要想真正地融入城市,就必須透過職業教育培訓不斷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從根本上適應由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變。因此,透過開展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幫助他們全面提升個體素養,既是新生代個人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支撐。α除此之外,開展職業教育培訓新生代農民工從對職業、專業的懵懂無知發展到瞭解、認識、熟練、精通以至於偏好所從事的行業,順利實現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市民化。
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程序中面臨的困境
1“.低質性”就業是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職業是社會分層的風向標,也是社會地位的重要標誌。α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第一步就是在城市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這也是為實現他們的市民化提供經濟保障。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更為年輕化,年齡大多在30歲以下;學歷水平也較高,在高中及以上的農民工群體中,新生代農民工佔總數的70%以上;收入水平也相對較高,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xx年新生代農民工每月人均收入2609元,比老一代農民工增長13.9%α。儘管從學歷、收入等層面來看,新生代農民工有了較大的突破,但從就業層次來看,仍然難以擺脫“低質化”就業的束縛。深圳市總工會與深圳大學聯合開展的一項關於新生代農民工生存狀況的調查顯示,有52%的新生代農民工從事普通工人和服務員,14.9%的從事技術崗位的工作,10.4%的從事生產線管理工作,僅僅有不到6%的新生代農民工從事部門經理以上的崗位工作。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囿於自身有限的技能,難以與城市精英階層進行直面競爭,向上流動受限,難以擺脫低層次的打工狀態,勞動密集型、高替代性的崗位成為新生代的“收容所”。由於這類低端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彈性較小,新生代農民工很難擺脫低收入的狀況,以每月不到3000元的收入,僅能維持在城市的基本生活,想要在城市安家立足十分困難。在城市擁有自己的居所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儘管新生代農民工從事非農產業,但“農民”的身份使其與城市中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無緣。同時,他們與城市市民面對的是共同的消費市場,較低的工資收入與城市的消費水平相比,顯得微不足道。對於他們來說,留在城市、成為真正的市民,路途依然遙遠。總之,“低質化”就業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程序中的重要障礙。
2“.錯位性”失業是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重要問題。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市場上的無序化競爭,導致大量“錯位性”的失業。當前,在城市勞動力市場當中,新生代農民工大多進入次級勞動力市場就業,從事的多是一些城市“剩餘”工作。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城市高階技術人才十分欠缺,甚至出現“千金難求一才”的狀況,勞動力市場中的錯位、低位競爭嚴重拉低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個人價值。新生代農民工在學歷和技能層面優勢不足,只能委曲求全從事城市低層工作,甚至部分新生代無工可做,自身優勢無法發揮,結構性失業現象嚴重。長期來看,這也是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原因。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工作期望較高,職業定位失當,個人期望與能力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使其陷入發展性困境之中。根據經濟學原理,新生代農民工的個人效用和目標函式與老一代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從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傾向來看,大多期望在具有技術含量的第三產業就業,他們中很大一部分屬於獨生子女,自身的工作耐受力較低,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願從事一些苦活、髒活和重活。近年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用工荒”問題日益顯現,特別是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背景下,對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越來越大。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社會勞動力市場中就業難現象日益突出,尤其是高層次勞動力就業重心下移的現象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期望高移的狀態,共同加劇了社會就業矛盾,導致新生代農民工處於高不成低不就、進退兩難的尷尬狀態,不僅影響到市民化的程序,還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未來職業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3.身份認同危機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發展的隱形桎梏。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留城情緒高漲,進城工作以後“返農”情節淡薄,心底存有強烈的市民願望,然而在身份認同方面卻產生了困惑。市民化的過程不是簡單的空間地域轉換,而是不斷的社會融入和認同,透過與市民交往實現自身的再社會化,進而達到與當地城市市民的同質化。在這一過程中,由於社會身份、經濟地位等因素的制約,新生代農民工並未與城市社會、制度和文化系統實現有效銜接,而是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會的關係網路之外。從自身情況來看,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市工作以後,更傾向於將自身定位為工人或城市市民,但在與城市群體不斷交往的過程中也深切體會到與市民之間經濟、文化和地位的差距,身份認同上成為遊離於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夾心層”。在城市奮鬥過程中受到從物質層到精神層、心理層的多重排斥,新生代農民工在身份認同上缺乏向外延伸的節點,而交流圈層僅限於具有共同感情積澱的老鄉、熟人等群體,群體內部相互支援、互幫互助,逐漸形成一個與城市主流文化相背離的亞文化圈,並且內卷化發展趨勢明顯,而這種相對封閉的社會圈層是新生代農民工向城市社會融入的重要障礙,不利於他們形成現代化的市民意識和思維。市民化過程中新生代農民工所需要的安全感、歸屬感、被認同感等心理層面的需求得不到外部的滿足,使他們遊離于都市邊緣,缺乏真正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處於一種茫然和焦慮的狀態。由此可見,除了職業發展受困以外,身份認同危機也是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三、以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為“基點”大力開展職業教育
1.加大職業教育宣傳力度,調動新生代農民工參與的積極性。新生代農民工要想在城市獲得長久的發展,必須透過參加職業教育培訓不斷增加自身的人力資本。而要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必須做好宣傳推廣工作,以提高他們參與培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方面,職業教育機構要突出自身在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提升方面的優勢,多角度、全方位進行宣傳,不僅要藉助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宣傳媒介,同時也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數字化新媒體、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將職業教育宣傳深入到鄉村和城市社群,開設宣傳欄、發放宣傳手冊,為職業教育培訓營造良好的內外部輿論氛圍,讓新生代農民工充分認識到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採用多種激勵方式激發新生代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興趣,可以透過光榮榜展示,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樹立培訓後就業或創業成功的典型,發揮榜樣作用,重點宣傳成功人士的職業教育經歷,讓他們現身說法,展示個人所獲得的職業技能,介紹職業教育培訓對個人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讓廣大新生代農民工看到職業培訓給受教育者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進而激發他們參與培訓的熱情,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職業教育培訓中來。
2.根據市民化要求,制訂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計劃。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不僅僅是地域上的轉換過程,也是職業上的“農轉非”過程。職業轉換有效與否關鍵在於新生代農民工對非農工作的職業能力具備程度。職業教育機構要抓住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機遇,制訂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計劃,實現人才培養轉型,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奠定基礎。首先,要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結合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就業偏向,合理設定專業。專業設定應切實建立在對市場需求和新生代培訓意向的調查基礎之上,提高職業教育的針對性,避免盲目性,要能夠滿足市民化程序中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技能的需要,使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就業中做到學有所用、學用結合。其次,要在勞動力市場上大力實施就業准入,建立完善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這就要求用人單位在進行人才招聘時,對獲得相應崗位資格證書的新生代農民工優先聘用,並在職位晉升層面也要將資格證書作為重要依據或參考。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規範勞動力市場,而且對新生代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培訓起到鞭策作用,只有參加職業教育培訓,並透過技能考核後才能獲得相應崗位任職資格,然後憑證上崗。最後,加快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服務資訊化建設。建立新生代農民工人才庫,儘快建立資訊收集、整理、釋出的勞動力市場資訊傳遞網路,並依託現代化資訊手段,建立網路、電視、廣播等資訊釋出平臺,使農民工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職業技能培訓的工種與專業。
3.突破體制壁壘,健全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執行機制。要想實現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計劃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健全的培訓執行機制的保障。因此,必須著手建立以新生代農民工個人全面發展為目標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並且完善職業培訓的執行機制。首先,打破利益分割,加快建立起公開透明的職業教育執行機制。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工作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和單位,在培訓執行過程中時常會陷入多頭領導、相互牽制的尷尬局面,培訓效率大打折扣。為了改善這一現狀,要求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在加強合作的基礎上,突破各部門、各教育主體之間的管理壁壘,著手建立由政府主導、各相關部門協作配合並吸納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培訓執行機制,各個主體間能夠以開放、透明的姿態穩步推進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工作。其次,加快完善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相關的法律政策。農民工法制環境和職業技能培訓政策的最佳化是保證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關鍵。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起步比較晚,規範各個參與主體行為的法規、政策和制度等方面還不夠完善,政府、職業教育機構、受教育者等職業教育參與主體在各自的權責關係上較為模糊,尤其在培訓機構的職能和許可權上缺乏明確的界定,對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的開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對此,應在完善相關法規制度的基礎上,明確各個培訓主體的職能和許可權,將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工作納入法律保障之中。再次,將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納入市場化運作。要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可以將其納入市場競爭中,逐漸放開培訓市場,吸引外部資源參與,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實行優勝劣汰。新生代農民工在培訓機構的選擇上也更具有主動權,透過“用腳進行投票”激發市場競爭,培訓機構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樹立憂患意識,不斷提高培訓質量,從而保證培訓外部效用的最大化。最後,在培訓模式的選擇上,應儘可能地考慮新生代農民工的真實需求,實行靈活的彈性學分制,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允許農民工以彈性學制、半工半讀的學習方式逐步取得畢業證書和技能證書。同時,培訓機構要採取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辦法,儘量安排新生代農民工的業餘時間,為他們完成職業培訓和文化學習提供幫助。
4.審時度勢,將短線培訓與長線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不斷向城市融入的過程,前期需要大量的個人準備和人力資本積澱。職業教育要想在市民化過程中發揮其效用,必須抓住新生代農民工的階段性需求,不僅要大力開展以學歷與素質提升為基準的長線教育,同時要有效開展以技能和市場為導向的短線培訓。一方面,短線教育培訓要切實以新生代的技能提升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相對於老一代,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對融入城市主流社會的期望較為強烈,同時也深知自身工作技能上存在不足之處,對以技能提升為核心的職業教育的需求較為旺盛。相關調查顯示,有將近72%的新生代群體希望參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短期培訓來提升個人素質。從現實情況來看,僅有不到35%的新生代群體接受過職業教育培訓,大部分技術水平偏低,就業能力不足,與城市用人單位的要求不相吻合,導致招工難與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長期存在。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各級政府、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以及用人單位要通力合作,共同為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服務,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開展多樣化的職業培訓,做到“以培供需、以需定培、定崗就業、自主招生”,爭取從源頭上破解技能素質與用工需求相背離的問題。除此以外,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穩定性較差的問題,可以將職業培訓與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從而有效提升其市民化水平。另一方面,強化以學歷提升為主導的長線教育在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中的作用。從新生代農民工的成長軌跡來看,小時候一般生長在農村,初高中在城市學習,畢業以後自然進入城市務工,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畢業後跟隨父母進入城市工作,並沒有經歷父輩那種從農村到城市的劇烈變化過程,並且他們工作之前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農業生產技能幾乎為零,相對於農村,他們對城市生活也更為適應。然而,在二元結構體制下,城鄉之間在基礎教育層次上的差別較大,與同齡城市市民所享受的優質教育資源相比,農村基礎教育比較滯後,導致新生代在起點和過程上都難以逃脫輸給城市同齡人的命運。面對基礎教育階段的損失,新生代農民工已難以挽回,但可以透過職業教育或成人培訓進行適當的彌補,透過學歷職業教育補充工作中所需要的文化知識。鑑於新生代農民工的自身情況,完全脫產參與學歷教育並不符合現實,因此可以採用夜校、函授、電大等成人學歷教育形式,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深入開展,為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個人素質服務。另外,儘管新生代農民工對於農村的情結不如老一代那麼深厚,但是難免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具有農村烙印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社會意識等,並在工作生活中與城市文化規範發生碰撞和衝突,導致一些社會問題的發生。對此,在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職業教育的同時,還要融入城市市民權利義務、生活規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內容,全面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素養,順利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轉化。
新生代農民工論文 篇9
1、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結構。新型農民工雖然他們的來源也是農村,但是他們相較於老一輩農民工來說,多了一些文化知識,這都是和我國九十年代以來堅持義務教育有關。他們不再為太多的學費而擾,因此絕大多數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因此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識,與老一輩農民工相比文化層次高了一些。
2、新型城鎮化下形成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形成與歷史、地域有關。當年的農民工老輩隨著城鎮化的進城和工作經歷,有許多已經蛻變成城裡人,他們的子女也相應地成了城裡人。當他們衣著光鮮地返回農村時即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榜樣。較之老輩,新生代農民工的榜樣力量鮮活,他們更渴求早日擺脫貧困成為城裡人。江浙一帶,本地的農民工較山東、河北少,而四川一帶本地農民工則很多。
3、新生代農民工的理想其實並不遙遠。隨著我國每年0.6%的城鎮化步伐,他們不久將成為城市的主人。但是,想成為城市的主人必須要有生存的手段,他們的要求,就是為了職業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術教育提供的廣闊的舞臺和發展的空間,能讓他們在此有生存發展的能力。現在,社會有些現實是殘酷的,許多大企業對大學生的關注度很低,相反對技能型人才卻很是青睞。為此,職業教育和培訓也就成為新的發展,尤其是對於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方向和發展前景來說,這無疑更加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4、充分認識到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背景,使職業教育內容因人而異。新生代農民工相對於老一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一些,但是仍以初中左右的文化程度為主,職業技能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考慮到廣大新生代農民工的接受能力,對於他們的職業教育,應以技術型和操作型為主,而不要過多涉及太複雜的理論知識,教學形式要直觀、淺顯;同時,職業教育培訓者還必須提前瞭解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生活以及心理,針對他們的現實需求,輔以操作技術、安全、文化、社會、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現實教育。
5、充分認識到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結構,有針對性地調整職業教育內容。透過與政府、企業的多方聯動,綜合為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協調力量。政府和培訓機構都要深入實際,及時瞭解新生代農民工和市場的需求,使職業教育內容與各大企業、用人單位和就業市場直接掛鉤,實現以需求定培訓,以輸出帶培訓,把培訓教育工作做到市場需求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結合點上,學以致用,為企業培養有技能、有理想、能留得住的新型人才,需要的人才是巨大的,因材性培養,畢業即能上崗。
6、充分認識到新生代農民工的關於高等職業教育的需求,構建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師資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第一,引進應用型的技術人才;第二,加大現有職業教師的培訓力度,透過系統的學習與培訓,使他們掌握最新的知識與技術,應對不斷髮展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需求。高等職業教育順應時代需求,透過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力度的加大,提高了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主力軍的質量,滿足新型城鎮化建對高素質高技能工人的需要,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培養新興人才,也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動力源泉,在鼓勵新型城鎮化產業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同時也獲得了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的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
新生代農民工論文 篇10
1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文化需求現狀
從閒暇時間和工作強度情況反映,新生代農民工休閒時間少,導致體育文化生活缺乏,同時,易產生孤寂感、自我封閉以及對城市產生對立情緒和報復心理,進而可能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從訪談中瞭解到,新生代農民工渴望休閒,而且希望企業能經常性地組織體育文化活動,這樣他們對企業更有歸屬感,生活更充實。在調查“當地政府部門、公益事業單位(如學校)或企業舉辦過一些體育文化活動嗎”,有88.4%被調查者認為“從未舉辦過”。新生代農民工享受不到應有的人文關懷,不利於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的和諧相處。在調查“生活的社群中,您參加過由該社群組織的體育文化娛樂活動嗎”,有94.5%的人回答“知道社群組織活動,但沒有被邀請參加”或者“根本不知道”,“沒參加過”和“每年1—2次”佔89.7%。企業或社群提供的體育文化活動內容單一、貧乏,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甚至有些根本沒提供過任何體育文化活動。因農民工的文化素質水平相當較低,在組織體育文化娛樂活動時專案往往比較單一,僅僅透過播放專場電影、唱唱跳跳之類的活動,與之新生代農民工多樣化休閒文化生活需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2當前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文化需求缺位的原因
2.1政府缺乏對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文化設施建設的力度
政府往往只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物質”權利,然而忽略“精神”層面的需求。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新生代農民工不再僅僅滿足物質權益的保障,更多的是要求精神生活最基本的滿足。由於政府對新生代農民工公共體育文化服務的重視程度不夠,往往呈現重“經濟提升”輕“文化建設”、重“物質權益”輕“精神滿足”、重“現實效益”輕“潛在受益”的現象較為常見。儘管各級政府對體育文化事業大力宣傳,但不少政府部門對體育文化建設仍缺乏必要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講,對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認識不夠具體和全面,對體育文化建設對經濟的發展發揮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夠深刻,因而出現對體育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時間安排不夠、工作落實不到位、活動安排不積極等問題。
2.2企業偏重企業利潤,缺乏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人文關懷
企業總是以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對新生代農民工業餘體育文化生活則是關注不夠,不能認真履行自身的應當的義務與責任。儘量降低自身的投資成本,企業體育文化嚴重缺乏。企業對新生代農民工像機器一樣對待,新生代農民工就會以工資來決定去與留,為什麼有些企業出現“用工荒”,企業缺乏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人文關懷缺失也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新生代農民工是企業的“鏈條”,是企業的“發動機”。讓員工與企業產生感情,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命運是與企業連線在一起的。只有新生代農民工對企業產生認同感、歸屬感,企業才有生機。企業只有讓新生代農民工產生歸屬感,才能在經濟困難時期度過難關。企業只有多增加體育文化投入,多組織一些體育文化娛樂活動,員工才能在活動中體驗到企業的溫暖,企業的體育文化魅力,感受到企業的人文關懷,企業的團結等。
2.3新生代農民工對體育文化娛樂生活需求自身意識的缺失
體育文化作為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狀態的反映指標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物質滿足已經不再是他們唯一的需求,作為精神滿足的體育文化需求也是其健康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於經濟原因和工作動機,農民工的體育文化需求意識相對較弱,消費層次大多居於較低水平;體育文化娛樂生活極其單調,而相對單調的體育文化生活致使他們在價值觀上也產生消極、保守的特點,進而形成不良的迴圈趨勢,在當前城鎮化程序大潮中,嚴重阻礙了農民工市民化轉變。
3推進城市公共體育文化服務的舉措
要推進城市公共體育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有效實現農民工市民化發展步伐,需要“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三位一體的方式構建一個完整的公共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優勢互補,縮減社會距離。
(1)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作為體育文化的主導者,政府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公共服務範疇要充分容納體育文化的相關內容,不斷增強公共服務的職能,建立健全公共服務體制機制。透過加強公共體育文化設施建設、創新體育文化服務方式、開展體育文化知識普及與培訓,完善公共體育文化服務體系。政府要根據新生代農民工業餘時間少、生活工作較偏僻,消費能力低的情況,有選擇,有目的進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公共體育文化設施,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滿足自身需求的公共體育文化設施。各體育文化、職能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將體育文化服務送到企業、送到新生代農民工身邊。多開展一些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文化活動,如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文化節、送溫暖等活動。政府要整合政府部門資源,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技能培訓,體育文化知識講授等,讓新生代農民工能夠得到政府的科學技能培訓。
(2)突顯企業的主體地位。企業要樹立新生代農民工也是企業的一員,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他們的理念。一是透過舉行體育文化活動,增進新生代農民工與企業的感情。如多開展休閒趣味運動會,舉辦文藝晚會,組織休閒茶話會等;二是企業要根據新生代農民工需求,增加建設體育文化設施,提供體育文化產品,倡導體育文化活動,豐富新生代農民工業餘生活,營造積極、團結的氛圍。
(3)調動新生代農民工和社會共同參與積極性。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是社會的最關注的問題。對於文化服務主體的農民工,要積極參與到體育文化建設中,提高自身的體育文化水平,增強休閒體育技能,不斷融入城市的文化生活中,進而為社會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全社會共同參與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文化建設,推進體育文化體制改革,將是一個重大任務。事業單位積極主動的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一些體育文化服務或者體育文化服務產品。比如大中院校體育體育文化設施有條件的向新生代農民工開放,定期去到新生代農民工所在的生活、工作社群舉辦聯誼會等,發揮社群服務的優勢。另外,允許一部分私人或個人去建設、經營體育文化產品和服務,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更多、更好的體育文化服務和產品。同時,新生代農民工也要自立自強,自覺地融入到城市當中去。
4結語
徹底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消除新生代農民工身份和制度機制壁壘,讓新生代農民工與市民享受同等待遇,然而,體育文化的參與度高低是準確反映這一指標的重要因子。這個過程是要雙方共同努力的:一方面,政府和社會要提供製度、政策等保障措施,提供公共體育文化服務和設施,幫助新生代農民工順利地融入城市;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要懂得去奮鬥,創造條件地融入城市社會。這個過程中的體育文化因素十分關鍵。體育文化能夠使得社會達到和諧、穩定,促進體育文化融入,對城市發展、農村發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