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困惑與對策論文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困惑與對策論文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困惑與對策論文

  【摘要】乘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東風,初中語文教學體現了春筍拔節般的生機。在看似別開生面的課堂中,發言人更多了,課堂氣氛更活躍了,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出現了一些令人尷尬的教學局面:既不像傳統教學中那樣紮實地講授基礎,又沒有落實新課改的精神實質:課堂成了師生的表演秀,合作成了“權威者”的獨角戲,學生成了上帝,課件“一枝獨秀”。為此,我們應該讓文字解讀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正確處理好師生關係和生生關係,教學評價的語言要豐富、形式要多樣,努力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本為主的關係。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課堂教學;困惑;對策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課程改革的基本途徑,課改在收穫喜悅的同時也不乏一些遺憾。課堂教學在以下幾個方面迷失了方向。

  困惑之一:閱讀課中,究竟誰來主導探究?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於剛剛脫離童稚的七年級學生來說,由於存在大量的知識缺陷,他們在實際的課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動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這樣的膚淺層次,而很難達到課文的深層意蘊,更不要去奢望他們提出來一些視角新穎的、有價值的問題了.每當這時,語文老師們就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兩難選擇:講,還是不講?若講,對一些正在思考且馬上就要接近勝利終點的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似乎有一點強行剝奪他們思考權利和成功喜悅的嫌疑,顯然有悖於新課程改革精神.而對另一部分不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正好滿足了他們的“不勞而獲”的懶惰心理,可謂害處多多;不講吧,眼睜睜的看著孩子們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園圍牆外亂撞而不得其入門要領,心中總是於心不忍,況且寶貴的時間也隨著孩子們的嘰嘰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學任務眼看無法完成,又不由得讓人心生焦慮.再說,就算是講,又該如何確定介入學生探究活動的深度與廣度?講深了,不僅學生難以聽懂,且屬越俎代皰之舉,似乎又走回了“滿堂灌”的老路;講淺了,對學生的理解又沒什麼實質的幫助.或許正是出於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同,在很多的“公開課”“示範課”中,主講老師們經常會選擇這樣兩種極端的處理方法:一種可以稱之為“保姆式探究教學法”,即由於唯恐學生找不到“標準答案”,在學生開始深入探究課文之前,教師就先明確地給出了討論的問題或範圍,以便讓學生們的討論時“有的放矢”,少走彎路,而且在討論中還時不時“欲說還休”地給學生們提示一下,直到最後圓滿地完成找到“標準答案”的任務.另一種呢,則恰好相反,或者可以稱之為“放羊式探究教學法”,即教師在學生的整個探究活動中始終以旁觀者自居,任由學生有那裡艱難地摸索,甚至於連教師作一下點評和總結的權利也徹底下放了.困惑之二:古詩、文言文教學到底該不該逐句翻譯講解?為繼承和吸收我國優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國的大中小學各階段的語文課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詩詞和文言作品,由於年代的久遠及語言的變遷,加上初中生的語言知識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們對這類作品的理解相當困難.因此,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給出“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淺顯要求,並重點強調了朗誦和積累教學要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教師對詩文的句意講解的不夠,造成學生對詩文中的語句理解不夠深入,很多隻是一知半解,致使他們在後面的教學環節如作品主題的.探究,課文的理解背誦,名言佳句的靈活使用等方面都產生了很多的障礙,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困惑之三:字詞積累、病句修改之類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當如何進行?我在教學中發現,我所任課的七年級班級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遠未達到新課標中規定的“(5~6年級)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積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會寫”學段目標要求:有約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認不全也讀不準《漢語拼音字母表》中的聲母和韻母,亦不能熟練地使用字、詞典等工具書,寫起作文來更是病句連天,讓人哭笑不得.顯然,他們的語文基本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其中又以詞彙的積累嚴重不足表現的尤為突出.而且,由於這種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了更多問題的連鎖產生,如學生的朗讀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現代文在給了相當長的時間預習後仍然讀得結結巴巴,動筆寫字就是“別字大全”,給我的教學帶來了很多的不便.為改變這種狀況,我也曾希望從一些市、區兩級的公開課中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但令我失望的是從這些公開課中似乎也未看到諸如此類問題的處理方法.困惑之四:教材中設計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活動是否城市味太濃,而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農村中小學的實際?就目前我接觸到的七年級上下冊教材來看,其中設計的絕大部分活動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即動手蒐集與活動主題有關的大量各種資料,如文字、圖片、影像光碟、錄音磁帶甚至於實物等,有的甚至還需要學生走上街頭做實地調查……就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來說,這樣的要求無非是為了提高學生們利用現代各種傳媒有目的的採集實用資訊,以提高他們實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並有意地調動其社會參與意識.然而這些專家學者們似乎忽略了這樣的一個簡單而又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實,即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而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農民!相應地,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中亦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廣大偏遠鄉村的農村孩子.試問,對於很多當地尚未接通寬頻網路,連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農村娃們來說,你讓他們到哪裡去上網查資料,又到哪裡去搞什麼社會用字情況調查呢?更不用說讓他們去搞什麼野外探險活動了,就算孩子們想去,可他們有那個時間和經濟實力嗎?可若是不搞這些上網查資料、做社會調查的準備活動,這項綜合性學習活動又成了無米之炊,無源之水.對於我們這類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同樣感到頭痛的矛盾問題

  1.語文課堂成了師生的表演秀

  課堂活動體驗新課改要求用“以活動促學生髮展”的指導思想來設計與組織活動,活動要真正具有教育價值並適合於學生,使活動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但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喧賓奪主、畫蛇添足。主要表現有:表演不適合中學生的身份。比如讓學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沒穿衣服的皇帝……體現在課堂中的不是思維的火花,而是滑稽的醜態,無益於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活動脫離語文字身。有些語文課堂中,教師片面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導致語文教學中出現的非語文化現象突出,有些老師熱衷於學生遊戲、學生表演,硬生生的將一堂語文課上成了思品課、自然課、法律課等。

  這些活動使初中語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於有很多活動遊離於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加之耗時多,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喪失,語文課程根本目標迷失,語文課成了大雜燴。荒了自家的地,種了別人的田。雙基很受冷落。在一些語文課堂中,只要是活動,教師總是生硬的讓學生表演課文內容,造成了學生的視覺疲勞。教師一味的追求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卻忽視了文字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不重視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

  2.合作成了“權威者”的獨角戲。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小組的合作交流,讓更多的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活躍課堂氣氛。它的初衷是使學生學會參與、傾聽、尊重、團結他人,但是在小組討論運用中卻往往不當:シ止げ幻魅貳P∽槌稍敝內沒有具體的分工,討論沒有組織,小組成了開小會的場所。或是,小組內成了優秀者的一言堂,落後者永遠是聽眾,老師成了旁觀者,學生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課堂氣氛看似活躍,但學生的溝通合作無從談起……氛圍好了,惰性卻有了。小組合作中,發言者的表演酣暢淋漓,但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因為學困生知道只要一討論,優生總會暢所欲言,他們只需稍稍附和,認真做好筆記,老師要的氛圍就有了,小組討論的任務就算完成了。長此以往,後進生不但“進不了”,反而更加懶惰。

  3.學生成了上帝。

  在一堂看似活躍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就若干問題你說我講,紛紛攘攘,暢所欲言;教師只扮演者點名者、讚賞者的角色,打著“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的“光輝旗幟”,“一言堂”一下子變為了“大放羊”。濫用表揚。新課改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並不意味著課堂上教師脫口而出的隨意表揚。當表揚鼓勵在課堂中發揮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時候,不當的現象又隨之誕生了:只要是學生的回答,都表揚。雖然語文學科的主觀性比較強,很多問題言之有理即可,但過多的表揚只會導致學生隨意應付,學生並沒有深思熟慮、拓展思維。教師的評價語言單一,蒼白。學生回答後,教師口中經常是你答得“太對了”、“你真棒”“真了不起”“你真的很不錯”。學生的答案究竟對多少,錯多少,老師模糊,學生迷惑。究竟學生在遣詞造句上和思維方法上優點在哪裡,差距有多大,學生無從可知。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又怎樣提高?有些老師還包辦了對學生的評價,忽略了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問題的價值取向在哪裡也無從可知。

  4.課件“一枝獨秀”

  新課改的實施也提高了對教師基本功的要求。人們在評價一堂課的成敗時,往往要看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資訊科技的使用雖然可以從時間、容量、資源上,為課堂呈現了一片廣闊的視野天地,但如果我們忽視了傳統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一堂語文課的魅力也將大大削弱。我們始終要明白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一點,如果它起不到服務的作用,就是喧賓奪主,我們的運用就是失敗的。課件是板書的複製。滑鼠取代了粉筆,老師所要寫得東西全部實現輸入電腦,在“請君入甕”式的引導下,依次將課件展示。這違背了新課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師失去了練習粉筆字這個基本功的機會。圖片取代了語言文字。大部分老師在課堂中將優美的語言文字轉化成了圖片,滿足了對學生的感官刺激,但學生體會不到文字的無窮魅力。師生也失去了展示語言表達的機會。錄音代替老師的朗讀。課堂中,再也聽不到老師朗讀課文的聲音,再也看不到學生聽朗讀時的如醉如痴的眼神。語文課即語言課,很多時候一堂沒有琅琅讀書聲的語文課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的。

  5.要解決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以上問題,筆者認為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讓文字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改下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視其工具性的一面,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教學目的上看,如果一個學生連字音都要讀錯,又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為代價,來換取語文課堂的熱熱鬧鬧。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並獲得這門學科的正確的價值觀。正確處理好師生關係和生生關係。

  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教師沒有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與時間,而是教師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時缺乏相應的方法指導,使得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因此,教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倡導的是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透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習活動。一是要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是要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三是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透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透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評價的語言要豐富、形式要多樣。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言,應根據學生的回答客觀、準確地指出學生的長處與不足,既對學生表現出色之處給予肯定,同時又有針對性地提醒並糾正學生的不足。教師要正確處理學生的重複性回答。對於學生重複了前幾個同學的回答,或重複提出了同樣的問題,這時有些老師評價說:“重複的不要說。”這種評價,顯然是不妥的,很有可能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若能真誠的說“哦!你認為這很重要,再強調了一下,對嗎?”這一親切、真誠的話語不就能有效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了嗎?一句充滿愛心、智慧的話能化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小心翼翼地保護了學生的心靈。他們自然會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投入學習了,自然會爭先恐後地發言了。ソ淌還可以藉助幽默詼諧的評價語言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幽默的教學語言,打破了課堂內死水般的枯燥局面,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教師的課堂評價語不能單調,應富於變化,幽默詼諧,這樣更好地調節師生的情緒,激起課堂的氣氛,讓學生想聽、愛聽、百聽不厭,並享受其中的樂趣。努力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本為主的關係。課件製作者製作前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課為本;製作時,要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侷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這樣製作後才沒有或少有遺憾,課件才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繁華過盡見淳樸。

  多媒體的運用要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采取適當、適量的原則。多媒體輔助教學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其目的是彌補教師授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一張嘴巴”的不足,多媒體手段只能是在教師主導作用下的輔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思維過程,所以必須摒棄“不怕多用,只怕不用”的原則。這裡提倡的是進行媒體組合教學設計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的需要,為實現教學的整體目標服務,不能為了實現形式上的多樣化而濫用多種媒體教學,要讓多媒體手段恰倒好處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建軍:《對當前幾種語文教學法的剖析研究》,《中學語文教學》,1999年第10期,第80頁

  [2]卓巧文:《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之管見》,《語文教學通訊》,1998年第12期,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