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用結合教學的思考論文
摘要:新課程標準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提倡算用結合教學,強調計算教學應與現實生活相聯絡,主要探究結合計算教學安排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筆者認為,在計算教學中,透過以用引算,情境引路,讓計算可愛些;以用促算,算用結合,讓計算現實些;以用激算,正確處理好演算法多樣化,使計算深層些;算用結合,各有側重,和諧發展,使計算教學的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 算用結合 正確處理 思考
新課程將以往的計算與應用題有機地結合起來,解決問題教學貫穿數學課程的全部內容。作為一種新的教材呈現方式,我們看到的大多是包含算與用的解決問題型別,因此新課程下的計算教學與過去相比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算用結合的話題至今已被廣大數學教師所探討。筆者參加新課程實驗已近三年,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深入探究計算教學內容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但是如何在繼承和創新中尋找計算教學新模式?如何真正使算與用達到一個最佳的結合點呢?下面結合自己教學實踐體會談一些粗淺的看法,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以用引算,情境引路,讓計算可愛些
新教材出現了單元主題圖和大量的情境圖,給計算教學提供具體的生活情境,有了鮮活的情境,計算就有了活力,也變得有趣味,可愛起來了。如10以內、20以內加減法口算,教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例題、做一做、練一練選取近百個富有兒童情趣的情境圖,特別是金色的秋天,熱鬧的小河,孔雀開屏練習,運動會上數學,游泳池裡的數學等等,都能激起學生很高的學習熱情,學生願學樂學,使原來比較枯燥的計算教學有了豐富的現實背景,學生深刻地感悟加減法的意義。算用結合教學,能使學生體驗到計算是有用的、有趣的。
例如:《有小括號的算式》過去直接出示例題,明確運算順序,運用法則進行練習,單調乏味。現在算用結合教學,教材中創設賣麵包的情境:“麵包房一共做了 54個麵包,我們買了22個,他們買了8個麵包,還剩多少個?”以用引算,結合具體情境,自然引出小括號的使用。新課程教學實踐表明從現實的情景中引入計算教學,學生自主地探究計算方法,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能充分感受到計算的價值和現實意義,把計算當作解決問題的手段。以用引算,能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問題。
二、以用促算,算用結合,讓計算現實些。
算用結合教學時,筆者認為不能拋棄傳統的有關計算與應用題教學的雙基,讓學生理解算理以及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思路步驟,把算與用教學的隱性目標貫穿於長期的課堂教學中,算用結合教學時,選用學生熟悉的事例,創設生動的具體情境,並且加強操作,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構建,重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與感悟,積極探究算與用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口算》是教學難點,為了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領悟“從十位退一當十後再減”。教學中大多教師選用擺小棒活動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但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筆者多次實踐,不斷比較與反思,如何引導學生在操作體驗與演算法抽象化、多樣化之間建立有效的聯絡?在第三次執教時,是這樣設計的:先創設買文具情景圖,充分發揮“買東西要找錢”這一生活場景作用。聰聰有15元錢,選購一種文具後,還剩多少錢?喚起學生用20以內退位減法解決問題的舊知。再以明明用32元錢去買7元的鋼筆,想一想怎樣付錢?算一算,還剩下幾元錢?在老師引導下學生聯絡主題圖,在具體操作“實物”(人民幣學具)中很直觀明瞭地理解了算理,產生解決32-7的不同方法:(1)付10元找回3元,再加22元,還剩25元。(2)先從32元中拿出2個1元,發覺不夠5元,再付10元找回5元,還剩25元。(3)從32元中拿出12元付錢找回5元,還剩25元。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理解也比較輕鬆透徹,緊接著讓學生看著32-7在腦子裡想一想,你喜歡怎樣付7元錢的?可以怎麼算?讓學生對演算法進行想像,使具體操作活動與演算法之間建立表象。有效可行的表象活動,是促使學生從“實物操作”到“演算法操作”之間必不可少的“橋樑”。根據學生髮言寫出計算方法與過程。
(1) 32-7=25 10-7=3 (2)32-7=25 32-2=30 (3)32-7=25 12-7=5
22 10 22+3=25 2 5 30-5=25 20 12 20+5=25
筆者認為有效操作實物是學生認識的基礎,教師要及時解讀學生操作思維,引導學生藉助生活經驗獲得問題解決,讓學生在直觀算理的支撐下學習抽象的演算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決用32元去買4元的筆記本,還剩多少錢?試著算32-4,小組交流自己演算法。再解決教材中例2:我有8元,想買一輛36元的玩具車,還要再攢多少錢?在解決問題中,學生逐漸優化了自己的演算法。
整個教學過程,實物操作活動用時約8分,表象活動約5分,演算法抽象活動約25分。教師為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提供合理的時間,透過不同層次的操作,學生數與物對應,並加強了有效可行的表象化活動,使直觀算理和抽象演算法有效結合,這是突破計算教學難點的有效策略。因此筆者認為加強實踐操作、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構建,以用促算,使計算教學現實有效些。
三、以用激算,處理好演算法多樣化,使計算方法最佳化
倡導和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是計算教學改革的一個亮點,如何處理演算法多樣化與最最佳化是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一個難題。筆者曾聽過二年級上冊《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這節課,教師創設情境,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引出35+34,有的學生已報出結果。教師追問:“算出結果的同學想一想你是怎樣算出來的,不會的可以用小棒或計算器幫助。”
生1:我是用口算,5+4=9 30+30=60 60+9=69。
生2:30+30=60 5+4=9 60+9=69。
生3: 我是擺小棒算的。
生4:我是撥計算器算的。師:還有其它方法嗎?
生5:35+4=39 39+30=69。
生6:35+30=65 65+4=69。
師:誰還有與眾不同的.演算法?學生一臉迷茫,教師本意是想引出新知筆算方法,由於第一次出現豎式,學生沉默一陣子後。
生7:35+35=70,70-1=69。
教師這時只好自己介紹豎式,並再三強調,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但沒有追問為什麼。緊接著解決第二個問題,教師激勵學生比一比誰的演算法多。我們不難看出教師為了演算法多樣化,而不惜花很多時間去暗示與追問,沖淡了筆算教學的重點。因為列豎式計算對後繼學習非常重要,所以本節課要緊緊把握筆算教學,雙基還需紮實,才能保證基本計算技能的形成。筆者認為,一個計算問題在教學中究竟出現幾種演算法,要看班級的實際情況,沒有必要讓學生絞盡腦汁,想出五六種甚至十餘種。
讓我們走出單純追求演算法多樣化的誤區,正確處理好多樣化與最最佳化的思維過程。在群體演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組織比較討論,摒棄不合理的及思維層次較低的演算法,得出大家比較認可的演算法,在練習中學生在多種演算法的基礎上逐步感悟出哪種演算法最合理,使演算法最最佳化,這就是內化的過程,也是提升學生思維層次的過程。把演算法多樣化探索落實到演算法的最最佳化,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並不一定是最優的,學會取長補短。也許這就是我們追求演算法多樣化的最終目標所在。對於沒有優劣之別的演算法,則應鼓勵其並存。如20以內退位減法口算,破十法、連減法、想加做減法可以並存,只需學生個體最佳化。
四、算用結合,各有側重,和諧全面發展。
在新課程課堂教學實踐表明,算與用教學時,不要單獨地只考慮在其中的一個,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差異、課型的區別等因素,算用自然結合在一起,各有側重,大多數學生會算後再用。如學了20以內加法後出現“用數學”內容,學了表內乘除法後安排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達到先算後用,算用結合的目的。有些練習設計是為算而用的鞏固練習,有些是為用而算的練習,有些是算用同時落實。但無須讓學生知道怎樣是“算”怎樣是“用”,而應該讓算與用相互依託,無為所用,誰也離不開誰,讓算用和諧發展。
例如二年級上冊31頁,媽媽帶100元去商店買下面生活用品,媽媽帶的錢夠嗎?學生有筆算方法28+43+24=95元等,也有口算方法24+43=67 元,100-67=33元等,這些都是已學的方法。本節課重點是估算方法,(1)買熱水瓶和燒水壺大約要70元,還剩30元,買水杯夠了。(2)買熱水瓶後大約剩70元,買燒水壺和茶杯夠了。(3)買燒水壺和茶杯大約70元,剩30元買熱水瓶夠了……學生在比較討論中發現估算在生活中廣泛應用性,這是估算在教材第一次出現,在第一學段是估算的“萌芽”。學生可以用筆算、口算、估算這三種演算法解決“媽媽帶的錢夠嗎?”算用互相依託,學生演算法多樣化,但又側重於估算,學生明白“條條大路通羅馬”,能自由地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這無疑是算用結合教學的優勢所在。
總而言之,“算用結合”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繼承傳統計算教學重視算理、雙基落實等精華,又要充分體現新課程重視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重視過程等新理念。在繼承與創新中尋找到平衡。筆者認為在算用結合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創設合理的情景,藉助多種教學媒體或資源,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算與用的方法或策略,精心設計練習,使學生感受“算用結合”的優勢,避免單調枯燥的計算訓練,從而有效落實雙基,又發展思維,使計算教學的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用激算,使估算、口算、筆算這三算共長,達到算與用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沈重予 《關於演算法多樣化的若干問題的思考》 《小學數學教育》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