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學生文明禮儀論文
禮儀是在交往中體現出來的人們之間互相尊重的意願,就是與人交往的程式、方式以及實施交往行為時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規範,包括語言、儀容、儀態、風度等等。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 淺談農村學生文明禮儀論文,歡迎閱讀。
一、農村小學生文明禮儀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學校因素。首先,農村學校的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偏重於文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培養。其次,學校文明禮儀教育隨意性較大,僅僅停留在宣傳和號召的層面上,造成學生的文明禮儀意識淡薄。再次,學校教育方式過於宏觀,不關注細節,學校沒有把“守則”“規範”與“禮儀”的內容紮紮實實地滲透到學校的各科教學、各項工作和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最後,農村學校的教師資源缺乏,其中的許多教師都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和培訓,質量不高,很難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輔導和教育,對其良好禮儀習慣的培養更是力不從心。
(二)社會因素。在當前的市場經濟下,文明禮儀受到嚴厲的衝擊和挑戰。由於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與文明禮儀相悖的思想和行為給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現在農村學校周圍出現了很多的遊戲廳、檯球室、網咖等,這些場所會對那些沉溺於其中的小學生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目前流行的快餐文化、網路文化與符號,導致學生的認識出現偏差、行為失範,影響了學生的`禮儀素養和人格素養的提高。
二、農村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明之以禮,開展禮儀認知教育
必備的文明禮儀知識是人們形成良好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基礎。農村教育條件與環境相對落後,小學生的文明禮儀意識較為薄弱。同時由於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較差,抽象思維還未充分發展。因此對孩子提要求要“近一點、小一點、實一點,並且明確而不含糊、具體而不抽象”。
(二)提出禮儀要求,指導學生去實踐
利用婦女節、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等節日,開展孝敬父母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營造文化校園環境,濃厚禮儀教育氛圍
學校圍繞文明禮儀教育主題,實行全員育人,做到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文化育人,風氣育人。透過名人名言,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學校編制《小學生文明禮儀兒歌》,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審美,教育學生應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透過美化、淨化、綠化校園,讓學生置身於整潔、清新、優美又有文化氛圍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從而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
總之,文明禮儀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教育訓練,持之以恆,需家庭、社會和學校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點帶面,全面推進,使學生逐步形成文明識禮的好習慣。如果出現反覆,也是一種正常現象,應對學生充滿信心,抓反覆、反覆抓、真真實實,堅持不懈。為此,教育者應採取不同措施強化學生的意志力,把文明習慣的養成作為學生追求的目標和境界,從而使學生由他律變為自律,最終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努力把全體學生培養成“說文明話,做文明事,守禮儀規,做文明人”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