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模板彙編7篇

科學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模板彙編7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簡單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學》第三單元第四課時的內容。教材共分3個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這部分的目的只要讓學生了解我們常見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須熟吃的食物。

  二、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瞭解生、熟馬鈴薯的不同點。

  三、玉米由生變熟部分的目的不在於靜態地觀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異同,重點是要求學生觀察玉米粒從生到熟的動態變化過程。

  教學目標:

  技能目標: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生、熟食的不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多向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樹立正確的衛生觀。

  知識目標: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瞭解同一種食物由生到熟的變化過程。

  教學重點:

  觀察比較並描述生、熟的馬鈴薯的不同點和玉米粒從生到熟的變化過程。

  教學難點:

  觀察比較和描述玉米粒從生到熟的變化過程。

  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

  教師引導點撥,學生合作探究。

  實驗器材:

  1.生蘋果,煮熟的蘋果;

  2.生、熟芋頭;

  3.生、熟馬鈴薯;

  4.生、熟玉米粒;

  5.鐵碗,酒精燈;

  6.實驗記錄表格。

  教學過程:

  一、課前激趣

  教師出示裝有爆米花的禮物盒。

  師: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初次見面,為大家準備了一份禮物。這堂課表現最好的同學將能分享這份禮物,想要嗎?

  生:想!

  (本環節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表現自己。為以後的課程環節埋下伏筆。)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研究有關食物的問題.老師準備了一些食物,想請幾位同學上來矇住眼品嚐一下。說說這種食物是什麼味道?可能是什麼食物?哪位同學覺得自己的味覺最發達的願意來試試?再請一位學生上講臺幫老師矇住品嚐食物同學的眼睛。

  (教師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眾學生展示後從蘋果上切一小塊用牙籤餵給學生。)

  (本環節設計意圖:從課堂對映生活,從教師實驗操作細節上教育學生平時應注意衛生。)

  生:酸酸的、甜甜的、還很脆,我想是蘋果吧!

  師:解說得真詳細,再請你品嚐一種。(老師再從一個煮熟的蘋果上切一小塊喂他吃)

  生:酸酸的、粘粘的,猜不出是什麼。

  師:你覺得哪個更好吃?

  生:第一個。

  師:好,讓他看看自己吃的是什麼!(卸下這位同學的眼罩,全班同學一起確認食物的名稱——煮熟的蘋果,並請這位同學歸位)誰還想嘗?(老師又抽取另一個同學,並請上講臺,用同樣的方法喂熟的毛芋。)

  生:軟軟的、有點甜,是毛芋吧

  (老師喂他第二種食物——生的毛芋)

  生:脆脆的、有點麻,是不是……

  師:為什麼不能確定是什麼食物?

  生:好像平時從來沒吃過這種食物。

  師:你覺得哪個更好吃?

  生:第一個。

  (讓學生看看自己是否說對了。)

  師:透過剛才的小遊戲我們知道有些食物(舉起蘋果)我們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舉起毛芋)燒熟了更好吃,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適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燒熟了吃?(請學生來說說看)好,這堂課我們來研究一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書課題)

  (本環節設計意圖:1.透過“猜一猜”辨別食物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趣的活動中,培養學生探究科學,仔細觀察的能力。2. 聯絡生活中的經驗,舉例說說生吃,熟吃的食物,從而鍛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二、新課教學

  (一)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

  師:(出示生馬鈴薯)提問 :這是什麼?適合生的吃還是熟的吃?

  生:熟吃。

  師:我手中的兩個馬鈴薯一個是生的,一個是熟的,哪個生的,哪個熟的,你能用什麼方法判斷出來?(雙手快速在身後交換出示兩個馬鈴薯)

  生:“看”、“摸”、“捏”、“切”、“聞”、“嘗”、“剝”……

  (本環節設計意圖:透過本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對已有知識和方法的選擇,回憶先前學習的幾種觀察方式,並激發學生採用多種方式對生熟馬鈴薯進行觀察。)

  師:看來判斷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們小組合作仔細觀察生的馬鈴薯和熟的馬鈴薯究竟有哪些不同?請記錄員及時做好記錄。材料員拿出抽屜裡的這盤生熟馬鈴薯,如果要用小刀請特別注意安全,開始吧!

  (小組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教師巡迴指導。)

  師:請材料員收拾好桌面的馬鈴薯扔進廢物箱,我們要開始交流觀察成果了:生的馬鈴薯和熟的馬鈴薯有哪些不同呢?誰先來試試?(一生把小組的成果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彙報,其他學生質疑補充)(教師一旁板書重點)

  觀察方法 觀察角度

  看 顏色

  摸、捏 軟硬

  聞 氣味

  嘗 味道

  切 水分

  剝 表皮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啊,發現了生馬鈴薯和熟馬鈴薯那麼多不同點,看來馬鈴薯由生變熟之後在顏色、味道、氣味,水分,軟硬等許多方面會發生很多的——

  生:變化!

  (本環節設計意圖:1.讓學生在已有的辨別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別方式,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能力。2.透過交流彙報,使學生總結出生熟馬鈴薯在顏色,味道,氣味等方面的不同點,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能力。)

  (二)實驗觀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變化

  師:剛才我們說了馬鈴薯由生變熟會發生很多變化,那是不是別的食物由生變熟也會發生變化呢?老師為大家準備了玉米粒來觀察。(出示玉米粒,師:啊!糟糕,我怎麼把生的玉米粒和熟的玉米粒混一起了),大家能幫我把它們先區分開來嗎?。(請材料員從抽屜裡取出裝玉米粒的信封)

  生:能!(學生區分生熟玉米粒。)

  師:“誰來說說你們是怎樣區分生熟玉米粒的?”

  生:“熟的軟,生的硬;熟的大,生的小;熟的好吃,生的不好吃;熟的香,生的不香……”

  (本環節設計意圖:學生利用先前區分馬鈴薯的方法區分生玉米粒和煮熟的玉米粒,藉以鞏固先前知識技能。)

  師:“看來玉米粒由生變熟也發生了許多變化。這次老師提供的玉米粒是煮熟的,你們還能用什麼方法讓玉米粒變熟?”

  生:“蒸”、“烤”、“炸”、“炒”、“煮”……(同步板書)

  (本環節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舉例說說將玉米粒變熟的方法,激發學生動手實驗的興趣。併為下面的實驗做好鋪設。)

  師:“好,一會兒我們就來烤玉米,看看我們在烤的過程中玉米粒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請材料員將熟玉米粒收入信封放進抽屜)來,我們看看這次實驗的器材,誰能說說你覺得這次實驗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教師依次展示實驗器材)

  生:“要注意酒精燈的使用方法”,“點火應該從下往上”,“滅火應該從側面蓋燈帽,熄滅後將燈帽向上提一提”,“用外焰加熱。”

  (本環節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先前學習的酒精燈操作規範,注意實驗安全)

  師:實驗之前老師還想給大家一些小提醒。看大螢幕。(課件出示“小提示”)

  1、正確使用酒精燈(開啟,點燃,加熱,熄滅)

  2、攪拌玉米均勻受熱。

  3、不觸碰發燙的鐵碗。

  4、仔細觀察並記錄玉米發生的變化。

  5、分工合作整理材料。

  師:大家能不能做到啊?材料員拿出材料開始吧!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並記錄,教師巡迴指導實驗並及時掌握學生實驗資訊。)

  (課件出示:說說我們的新發現!)

  師:“在玉米粒由生變熟的過程中你們觀察到了什麼?哪個小組願意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大家?”

  學生分組彙報實驗發現。(教師一旁輔以板書)

  煮 蒸 烤 炸 炒

  生玉米粒 ——————————————————→ 熟玉米粒

  硬 慢 裂 裂開口子

  小 膨脹,變大 比較大

  淡黃色 變深,出現小黑點 深黃,黑

  沒氣味 越來越香,出現焦味 香,有點焦味

  (本環節重在引導學生細緻觀察玉米粒變化過程中的狀態,能對玉米粒變化過程中的重要特徵進行描述。使學生認識到玉米粒由生變熟過程中存在漸變的過程。)

  (三)分發禮物,質疑設懸

  師:這堂課同學們都表現得非常棒!現在我決定,把禮物送給你們每一個人。(展示先前出示的禮物——爆米花。)

  師:在分禮物前先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

  師:你們看,這小小的玉米粒和這爆米花除了顏色,氣味,味道之外還有什麼區別?引導學生思考“樣子或形態”不同。

  (本環節設計意圖:藉此回顧之前總結的食物在由生變熟過程中顏色,氣味,味道等會發生變化。並且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出新的變化方面——形態或樣子。提升學生對食物由生變熟過程中幾個變化方面的`認識。)

  師:那你們想知道一顆小小的玉米粒是怎麼樣變成一朵可愛的玉米花嗎?這就留待課後大家思考吧。

  (課堂結尾留設疑問:大家想知道一顆小小的玉米粒怎麼會變成一朵玉米花嗎?給學生課後探究學習的空間。)

  師:請大家選出自己組裡這堂課表現最出色的同學上來領取你們的禮物。附實驗記錄表:

  實驗記錄表(1)

  觀察方法 生馬鈴薯 熟馬鈴薯 觀察角度

  實驗記錄表(2)

  生玉米粒 烤的過程中 烤熟的玉米粒

  玉米粒的變化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會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

  (二)知識和技能 找出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提問題的意識,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做一個小科學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講愛迪生髮明創造的小故事。

  (1)出示,教師談話:老師今天領大家認識一位了不起的大朋友。他是誰?知道嗎?

  (2)學生回答。

  (3)教師講述愛迪生的故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有許許多多的發明創造。你知道哪些呢?

  (4)學生回答。

  (5)談話:不錯,電燈就是愛迪生最著名的一項發明,它的出現把人類帶入了一個新的光明的世界。可是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愛迪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6)教師介紹:青黴素的發現和濾毒罐的發明的故事。(如果第一課已講過,可以換一個故事)

  (7)思考:弗萊明和謝林斯基的成功都是從什麼開始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提出問題的重要意義。

  二、玩玩具,提問題

  1、談話:提問題原來這麼重要,那麼你們會提問題嗎?我們今天就開展一個玩玩具,提問題的競賽,比一比誰的問題提得最棒!

  2、玩玩具,提問題的競賽。具體活動要求如下

  (1)、活動時間:5分鐘。

  (2)、活動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比比哪個小組提的問題最多;再比比哪個小組提的問題最好,最有研究價值。

  3、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暗示學生進行小組分工,把提出的問題整理、彙總、記錄下來。

  4、學生分組進行彙報,每個小組推薦一名發言人,把本組提出的問題告訴大家。

  5、交流、評價。根據小組提問題的情況,全班評議,民主評選出班內的最優秀的提問題小組。

  三、解讀“科學是什麼”

  1、談話:我們的小科學家生涯是從提問題開始的。那麼,在提出問題後,我們還應該怎麼做呢?

  2、學生回答。

  3、進行教學反思活動,引導學生自述探究的經歷,理解“科學是什麼”。

  4、回顧今天做小科學家的經歷,讓學生說說對科學的體會。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 感知各類水果,製作水果拼盤,品嚐水果的滋味,培養幼兒觸控覺、嗅覺、味覺的能力,

  2、 幼兒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悅心情。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參觀果園

  2、蘋果、梨子、香蕉、柑橘、柚子、石榴等水果若干個

  3、塑膠盤子五個,塑膠刀子每人一把

  活動過程:

  一、引入:今天,農民伯伯給我們送來了好多的水果,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水果?

  二、感知水果

  1、分組觀察水果(引導幼兒透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來感受水果的色、香、)

  2、集中交流討論。鼓勵幼兒大膽把自己看到、摸到、聞到的感受告訴他人。

  三、水果拼盤比賽

  1、幼兒分組討論:如何製作水果拼盤

  2、幼兒分組製作水果拼盤(老師幫助小朋友切好)

  3、欣賞各組的水果拼盤,幼兒進行評價

  四、品嚐水果拼盤大會引導幼兒品嚐自己做的水果拼盤,並說說吃到的滋味如何

  五、遊戲“運水果”結束。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透過多種方式獲得植物生長過程和變化的相關資訊。

  2、能按照植物種植方法的提示種植選定的植物。

  3、能根據公式計算種子的發芽率。

  4、能蒐集如何給植物施肥的資料。

  重點:指導學生親自播種一種植物,並設計製作記錄植物生長的表格。

  難點:指導並鼓勵學生堅持持久地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

  教學準備

  花盆、花鏟、植物種子、熱水、冷水、泡種子的小盆、放土壤的其他容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師:課前老師讓大家蒐集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長過程,都帶來了嗎?你是用什麼方法蒐集到的?

  2、教師小結:蒐集資料可以利用上網查詢、利用聲像資料查詢、想有經驗的菜農請教等方法。

  (二)學習新課:

  1、種茄子。

  (1)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看來,我們光說還不行,還需要同學們親自來實踐!你們小組商量一下,種什麼好呢?

  (2)確定種植的植物,並明確小組內的分工。

  (3)師:種植需要哪些步驟?

  (4)選擇合適的工具,種植植物。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1)師:透過這段時間種植植物,你們有什麼發現?

  (2)學生彙報,有的小組活的比較多,有的比較少。

  (3)師:怎樣確定哪個小組的種子發芽率高?

  (4)學生彙報測定。

  3、給茄子準備“營養”。

  師:人的生長需要營養,茄子的生長也需要營養,讓我們給茄子準備一些營養吧!

  4、記錄茄子的一生。

  師:想一想,茄子的生長過程可能是什麼樣子的?可以採用哪種方法記錄茄子的生長過程?

  師:同學們一定要堅持進行長期不懈的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不能半途而廢。

  5、教學反思: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空氣佔據空間;空氣佔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過程與方法:

  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佔據空間;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知道空氣與其他物質一樣,能夠佔據空間,但空氣佔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

  【教學難點】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佔據空間,空氣佔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並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1個玻璃瓶、1個玻璃杯、2個注射器、4根吸管、紙巾2張、1塊橡皮泥。

  給每個學生準備:記錄紙一張、維恩圖一張。

  【教學過程】

  一、空氣佔據空間

  1、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師操作演示,並引導學生思考:瓶中的水為什麼會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氣,能讓水上升嗎?

  2、出示材料,用這些材料能否讓裝在瓶子裡的水上升並流出來?(保證不傾斜瓶子)

  3、聯想平時喝盒裝飲料時,有什麼經驗?這些材料該如何使用?

  4、知道學生分組實驗,提示學生注意觀察並思考:橡皮泥有什麼作用?如果橡皮泥沒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嗎?是什麼原因讓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氣,水還能上升嗎?如果想讓瓶中的水不斷上升,你們的辦法是什麼?

  5、分組實驗完成後,交流。重點解釋實驗發生的現象。

  二、杯中的紙會溼嗎?

  1、師演示,將紙巾塞入杯底後,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請學生預測: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紙巾會不會被水浸溼,為什麼?

  2、請各小組實驗,請學生思考實驗中要注意:杯子要豎直倒扣入水中,紙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來。

  3、生實驗,記錄實驗時的現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實驗情況:杯中的紙巾有沒有被水浸溼,水為什麼不能進入杯子裡面。

  思考討論:這兩個實驗都說明了什麼?你們對空氣的性質有了什麼新的認識?

  三、空氣佔據空間的變化

  1、出示注射器,請學生分別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氣抽入一部分,然後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樣大的力向下壓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對比一下,有什麼不同。

  2、生實驗

  3、彙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氣,在活塞下壓或上拉時,有何不同。並請學生思考,注射器裡的空氣在活塞向下壓和向上拉時,可能會有什麼變化,並嘗試結合圖來進行解釋。

  4、生交流自己的畫和自己的想法。

  5、介紹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運用,如皮球、噴水瓶、槍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壓縮後的空氣的特性)

  6、把這節課所瞭解的關於水和空氣的知識在維恩圖中進行補充。

  教學後記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並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以及活動整體構思意識的培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進行一項大的活動(事情)首先要從整體上進行計劃和組織。

  2.過程與方法 :分析討論他人的經驗

  3.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嚴禁認真的科學態度

  學情分析

  學生知道用電燈、聲光控燈、各種壁燈、地燈、熒光桌布、白牆、手電筒、蠟燭、太陽能、玻璃天窗、開啟窗戶等等很多方法使那裡亮起來。但是沒有從活動的整體上進行構思,確保設計質量意識。

  教學過程

  (1)閱讀奇奇的科學日記,提出生活中的採光不足的問題。

  教材中的科學日記一方面作為提出問題的材料,要激發學生產生回憶,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另一方面這篇日記也是學生科學日記的樣張,教學中,應對學生滲透關注生活,並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進行科學思索的教育。

  (2)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遇到的採光問題。

  生活中採光不足的現象很多,大多數學生都會有所經歷。教材透過人物語言暗示這裡應該讓學生展開討論,並把討論的內容進行梳理和記錄,為後面的研究作內容上的鋪墊。

  (3)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動員參加採光設計邀請賽。

  積累了一系列的關於採光不足的問題,教師可以因勢利導,發動學生開展一次採光設計邀請賽。

  比賽規則可以參照教材中的內容,也可以由學生自己商量決定。

  (4)制定研究計劃

  計劃考慮得越周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引導學生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研究取得成功的關鍵。

  首先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研究載體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重新分組。

  然後引導各小組必須明確研究的目的,清楚自己將要採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明白下一步即將去做什麼。

  課後反思

  考慮到學生獨立研究能力是有限的,建議引導學生透過合作探究來完成探究學習任務。分組的方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按研究內容分,也可以按照自願結合的方式,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進行適當調節。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世界上的動物不僅身體構造不同,生活習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瞭解常見的6類動物分類方法:哺乳類、鳥類、魚類、昆蟲類、爬行類、兩棲類。

  3.初步瞭解6類動物的主要特點。

  4.能透過合作形式整理總結出動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小組分工、整理資訊的能力。

  【教學重點】

   尋找動物的共同特徵。

  【教學難點】

  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做出科學判斷。

  【教學準備】

  教學用的6種典型動物圖片或標本。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引入

  1.從舊課引入。

  (提供 6種典型動物的圖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發學生開展討論。

  3.從討論活動中捕捉探究的問題。

  1.回憶上一課的活動內容。

  2.學生說說這6種動物的特點。

  3.小組討論。

  引發探究的興趣。

  二、尋找相似動物的特點

  1. 提供豐富的動物圖片。

  2.說說為什麼這樣找?這樣找的理由是什麼?它們怎樣相似?

  1.先找出一種與貓、鴿子、金魚、甲魚、青蛙、蜻蜓相似的動物。

  2.分組將其他的動物分別歸類。

  初步培養學生的分類科學素養。

  三、逐步建立淺近的概念

  1.將看法一致的動物分別列在表格中。

  2.將看法不一致的動物羅列出來。

  3.運用先前達成的共同特徵來分析該種動物,如果看法達成一致則列入表格,如果不能達成一致,教師則提供進一步的資料(主要是形體特徵和行為方面的)。

  4.提供科學家的分類依據和命名方法,交流:我們的看法與科學家的分類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修改和補充?

  1.說說這樣處理的依據是什麼?(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徵)

  2.各方面陳述自己的理由。

  3.進一步抽象各類動物的共同特徵,併為每類動物命名。

  4.還有哪些動物和這6類動物都不相似?蝸牛是哪類動物呢?

  初步培養學生根據事實作出判斷的能力。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四、尋找動物的共同特點

  1.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2.教師總結動物的共同特徵。

  1.小組討論。

  2.交流,達成一致。

  從找相似的動物實踐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五、作業

  學生完成作業。

  附板書設計:

  2.形形色色的動物

  和貓相似的動物:

  和鴿子相似的動物:

  和金魚相似的動物:

  和甲魚相似的動物:

  和青蛙相似的動物:

  和蜻蜓相似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