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模板錦集7篇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模板錦集7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名稱:科學語言活動——奇妙的水

  活動目標:

  1、願意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用語言表現出來,與同伴分享。

  2、對溶解現象感到好奇。

  活動準備:一次性塑膠杯子、小勺子、白糖、果珍、鹽等、溫水

  活動過程:

  一、提供孩子每人一個透明杯子,請孩子自由倒水喝,說說水的味道是怎麼樣的?(淡的,沒有味道)

  怎麼樣才能讓水喝起來有味道呢?在裡面加東西

  二、與幼兒共同實驗操作

  加上點白糖進去,攪拌之後發現了什麼?(白糖不見了,討論一下白糖去哪裡了)請孩子嘗一下它的味道怎麼樣?水變味道了嗎?再嘗試加上果珍等看看有什麼變化,味道又是怎麼樣的?

  三、總結實驗結果,像糖一樣的東西會溶解在水裡

  四、請孩子泡一杯自己喜歡的飲料,一起開心的喝喝說說。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認識5個生字,寫11個生字。

  能力目標:體會作者具體描述事件,表現人物特點的。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科學家的敬仰、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重點: 體會阿基米德熱愛科學的精神。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聽過這樣一句話嗎:“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 知道是誰說的嗎? (生:阿基米德)

  二、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六課《科學家阿基米德》。 (齊讀課題)

  三、初讀課文:

  讀文要求:

  1.強調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默讀課文,邊讀邊把課文中的生詞畫出來讀。

  3.通讀全文後,弄清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4.說說課文主要講了阿基米德的幾件事。

  (兩件:1、阿基米德愛動腦筋的特點。2、阿基米德熱愛科學的特點)

  師:具體表現在那?現在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讀一讀。

  四、深入精讀: (以學生自己朗讀為主)。

  1. 瞭解阿基米德愛動腦筋的特點。(3----14自然段)

  師:阿基米德怎麼愛動腦筋的?(讓學生簡單敘述阿基米德利用鏡子的放射原理,把敵人的船燒著了的故事。)

  理解重點句子:

  a、“不要慌,不要慌!”忽然有個人大聲喊叫起來。 (體現阿基米德的沉著、冷靜、果斷。讓學生讀出沉著、冷靜、果斷的感覺) b、“快回家去,把家裡的鏡子全拿來!” (體現阿基米德的沉著、冷靜、果斷,聰明。反覆讀讀中感悟)

  c、這時候,太陽高高地掛在天空,阿基米德指揮大家拿著鏡子,把反射的陽光對準第一艘軍艦上的帆蓬。也真奇怪,不一會兒,那艘軍艦的帆蓬就著火了。海風呼啦啦一吹。火越燒越旺,把軍艦也燒著了。(理解“越燒越旺”一詞,並讓學生舉例說。)

  師:為什麼鏡子的光反射到帆蓬上,帆蓬就著火了呢?(引出下一段阿基米德說的話。)

  d、“我有什麼本事呀?是太陽幫了咱們的忙。”(體現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並利於用科學原理戰勝敵人)

  (透過這件事,師講解有關的小知識,關於阿基米德的凹透鏡反射的原理,讓學生多瞭解課外知識,對知識進行擴充套件。同時,進一步體現阿基米德的愛動腦筋的特點)

  師:透過這個小故事,使你感受到了什麼?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透過讀、聽、辨活動,充分認識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時期。

  2.在教師的指導下,制訂青春期健康計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 關注自己青春期的身體、心理健康。

  3. 意識到個人對自身健康負有責任。

  科學知識

  4. 瞭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展特點。

  5. 初步掌握一般的青春期保健常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展特徵。

  難點: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辨析。

  【教學準備】

  有關青春期生理變化特徵、青春期保健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課外調查了青春期的有關知識,你知道青春期是怎麼回事嗎?

  2、關於青春期你還知道一些什麼?

  (讓學生充分彙報自己瞭解的有關青春期的知識,有的學生可能在彙報的過程中有點羞澀,老師要給學生打氣,告訴學生人體的發育是科學的事實。)

  3、老師對學生的彙報做小結並揭示本節課的研究內容。

  二、閱讀:瞭解青春期的生理變化特徵。

  1、進入了請春期我們的生理變化有哪些主要變化呢?請同學們閱讀71面的資料。

  (也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關於青春期生理發展特徵的影片)

  2、學生自由閱讀書上的資料。

  3、透過閱讀,你對青春期有什麼新的認識?

  (這裡,老師要進一步營造安全和諧的氛圍。應該告訴學生,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誰瞭解得更清楚,更有利於自己擁有健康。)

  4、老師進行小結,並說明青春期發育有早有晚,存在個體之間的差異,進入和沒進入青春期的學生都不要緊張。

  三、活動:要有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

  1、青春期是我們發展成成人的重要時期,是我們生長髮育的高峰時期。擁有一個健康的青春期是我們健康成長的關鍵。首先我們要有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關於這方面,你覺得我們要注意些什麼?

  (學生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老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發言,相機指導觀察書上的圖片。)

  2、老師就學生沒有注意到的方面做一些補充講解。

  3、師生共同梳理小結。

  (讓學生明確:充足的營養、足夠的睡眠、積極的鍛鍊——是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並自覺加以注意。)

  三、活動:關注心理健康

  1、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注重生理健康的同時,還要注意心理健康。進入青春期後會有哪些心理特徵呢?請同學們觀察73面的圖片。

  2、青春期的青少年有那些心理特徵?

  3、能談談你自己某一個方面的心理特點嗎?(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

  4、告訴學生上面討論到的現象都是成長過程中正常的心理反應,只要我們能正確認識自己,增強分辨是非的能力,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都能順利地度過自己的青春期。

  四、拓展活動

  佈置學生課外討論:進入了青春期我們怎樣保護好自己?我們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徵。

  2、金魚用鰭游泳,用鰓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度。

  【教學重點】

  透過觀察金魚的生活,瞭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

  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

  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裡。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製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一、瞭解魚類的生活環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裡”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瞭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資訊。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餵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

  4、學生觀察並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並提供資訊: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資訊:如排洩等。

  7、設計意圖:瞭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資訊;培養“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螞蟻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裡,把金魚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裡,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螞蟻和金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資訊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後的金魚養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觀察,獲取更多資訊。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理論指導:

  1、重視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傳授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及學習方法,尤其是一些創造性的學習方法,如發散思維等。

  3、在教學過程中,透過點撥引導,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處於發散與聚合的交替狀態,即創造性思維狀態。

  教學內容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課主要有三個活動,一是學生間交流有關水的認識,二是識別水和其他物體,三是給物體分類。提供機會展示學生有關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關水的知識網狀圖。透過讓學生藉助感官識別水和其他物體,初步學習對周圍物體進行分類,這些活動,不僅可以瞭解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對水、空氣和其他物體進行初步的比較,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學情分析:

  根據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對認識一種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較單一,特別是剛接觸科學課,他們還不懂得用多種感官去發現事物的特點,對於7種物體進行觀察,學生往往是無從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麼的,因此這堂課讓學生對觀察方法的運用意識的教育是關鍵,還要懂得記錄,能夠讓學生養成合理的探究習慣。

  教學方法:

  1、探究體驗法:本課在設計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積極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小組合作法:在找水和給材料分類這兩項活動中,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的,學生在小組的群體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長補短,他們在活動中始終處於主動地位,不但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培養了他們與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形狀但有一定體積的物體。

  2、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教學重點】透過摸、聽、聞、看等觀察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對比,從觀察物體所得的特性對物體進行固體、氣體、液體的分類。

  【教學難點】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彙總、提煉不同物體所具有的不同特性,並根據物體的特性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膠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膠袋(用來裝四種液體)石頭、樹葉、白醋、紅墨水、白糖水、水、活動記錄表。

  教師準備的材料:課件、糖水、水、紙杯。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播放一段水流聲音:猜猜這是什麼聲音?

  2、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和了解水的有關知識。(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聽水聲,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二、新課教學

  (一)填網狀圖,提取課前認知

  1、播放一段有關水的影片,填寫網狀圖。

  2、講述:現在我們知道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灌溉、發電、飲用、洗漱等;水和動植物的生命息息相關,沒有水動植物就面臨死亡;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了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物體。(板書)

  【設計意圖】透過播放水的影片,提取學生有關對水的認識填充網狀圖。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幫助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梳理。

  (二)遊戲探究,培養觀察能力

  1、剛才我們認識了水,現在來做一個找水的遊戲。老師這有7個袋子,每個袋子中裝著不同的物體,這些物體可能是:石塊、樹葉、水、白醋、空氣、紅墨水和白糖水。我們在不開啟袋子的情況下你有哪些方法來觀察辨認這些物體?

  2、提問:你們準備用什麼方法辨認(預設:用手摸、用耳朵聽、搖一搖)在辨認的同時要及時記錄下來(出示記錄表)

  【設計意圖】充分尊重學生,積極發展學生的思維,調動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3、出示活動要求:

  (1)、學會合作,學會傾聽,活動有秩序,聲音小,速度快,動作輕。

  (2)、學會使用實驗用品,不要讓實驗用品汙染環境。

  (3)、養成衛生好習慣。

  (4)音樂停止,立即停止實驗。

  4、學生活動,填寫活動記錄表

  5、提問:在這些物體中,哪些是我們可以比較容易辨別出來的?辨別的依據是什麼?哪些比較難辨別?原因是什麼?

  6、學生彙報並闡述理由

  7、提問:如果可以開啟黑色袋子我們可以利用哪些觀察方法來辨別?(預設:用眼睛看)下面請大家開啟袋子,再來觀察一下。

  8、學生活動並填寫活動記錄

  9、彙報觀察結果並說明判斷理由

  10、提問“如果可以開啟透明袋子我們可以利用什麼方法觀察?(預設:用鼻子聞)

  11、學生活動填寫觀察記錄,彙報觀察結果

  12、提問:現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們能用什麼方法分辨呢?(預設:用舌頭嘗味道)

  13、學生活動填寫觀察記錄,並彙報觀察結果。

  【設計意圖】透過辨別7種不同物體的活動,調動學生運用不同器官進行觀察,讓學生經歷、體驗探索的學習過程。做實驗時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做,都能積極參與到小組的所有活動中去。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物體分類

  1、活動:同學們知道了透過多種觀察方法將這些物體辨別出來,真了不起。下面請同學們把這7種物體進行分類,把你認為是同一類的物體放在一起。並請記錄員在記錄表的物體名稱一欄用○、△、□等符號圈起來。

  2、彙報分類結果和分類的理由

  3、出示物體的分類及標準:液體:像水、醋、紅墨水……沒有固定形狀的叫液體。固體:像石頭、樹葉……有固定形狀的固體。像空氣……同樣沒有固定形狀的叫氣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己對物體進行分類,再充分交流和彙報。明確分類的標準。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合作意識。

  三、拓展延伸,激發情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圖照片,問藍色的表示什麼?地球表面70%的面積被水覆蓋著,看來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乾旱和水被汙染的圖片,看完圖片你有什麼想說的?(預設:我們要節約用水、要保護水資源免受汙染)

  3、生闡述自己的感想。

  【設計意圖】繼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透過播放水汙染和乾旱的圖片樹立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並讓學生思考保護水資源的措施。

  四、設計特色簡述:

  本節課由流水聲直接匯入:

  1、在提取學生對水的認識,先給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水的影片再填充有關水的網狀圖。

  2、在辨別水的環節中我選擇了小石子、樹葉、空氣、紅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種物體,讓學生逐步透過手摸、耳聽、眼看、鼻聞和嘴嘗等多種感官來觀察和辨別7種不同的物體,在教學到鼻聞和嘴嘗時一定要在知道該物質安全衛生的情況下。

  3、透過圖片和影片,讓學生樹立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五、板書設計:

  水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液體。

  物體:固體、液體、氣體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思路:

  佳佳在家玩時,不小心把碘酒滴在了土豆片上,結果土豆片變顏色了,她很好奇,就把這個問題帶到了幼兒園。根據孩子的好奇心我設計了“好玩的澱粉”這個活動,讓幼兒親自找澱粉,並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它的變化,增加了他們對實驗活動的興趣。

  活動目標:

  透過實驗感知澱粉遇碘會變顏色,從而激發學習的慾望,提高觀察的全面性,思維的發散性及操作的協調性。

  活動準備:

  澱粉水、碘酒、糖水、醋水、鹽水、水、酒、針管、噴壺若干,各種蔬菜水果切片若干。 活動過程:

  1、猜一猜

  小朋友們看,我這有一張畫,你們看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這裡有一種神奇的藥水,現在我把它噴上去,這次你們看到了嗎?(看到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幼兒自己猜)到底是怎麼回事?等一會我們就會找到答案了。

  2、做一做

  ( 1 )我今天還給小朋友們帶來一瓶水,你們看,它和以前的水有什麼不一樣呢?(白色)我們叫這種水為澱粉水。我還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東西,在這些東西里有一種能使澱粉水變顏色的,是哪一樣呢?我們一起來試試。順便把觀察到的記錄下來。

  ( 2 )教師巡迴指導。

  ( 3 )請小朋友們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3、 找一找

  ( 1 )剛才我們發現澱粉水遇碘變藍,那哪些東西 裡有澱粉呢?(幼兒自己猜)你們說了這麼多,到底哪裡有澱粉呢,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 2 )教師巡迴指導。

  ( 3 )誰找到了澱粉,你是怎樣找到的?

  4、實驗我們做完了,你們知道這幅畫中的秘密嗎?(用澱粉水畫的,碘酒噴上去,就看到了)澱粉不僅僅有這一種玩法,還有許多好玩的玩法,以後我們再一起來研究。

  5、活動延伸

  結合美術活動“奇妙的畫家”,讓幼兒用澱粉水繪出圖畫,再用碘酒噴出來。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大膽地運用多種感官,感知麵粉的特徵及麵粉變麵糰的過程。

  2.初步學會和麵,瞭解水量的多少和麵團幹、稀的關係。

  活動準備

  1.麵粉、水、盤子、勺子、水杯、塑膠小刀、電磁爐、鍋。

  2.太乾、太稀、水分適中的麵糰各一團。

  3.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利用各種感官感知麵粉的特徵

  1.今天我們要一起製作好吃的面川條,那麼面川條要如何製作呢?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原來面川條是由麵粉做成的。)

  2.出示麵粉,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

  師:這是什麼呀?我們一看、摸摸,猜猜這是什麼。

  3.教師引導幼兒吹一吹,觀察麵粉的變化

  4.教師引導幼兒運用語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知,並共同:麵粉是白白的,粉狀的,很輕,摸上去滑滑的,細細的等。

  (二)感知麵糰的特徵

  1.提問:想一想,怎樣使麵粉變成面川條?”

  2.出示三份和好的麵糰(太乾、太稀、水分適中的麵糰各一團),感受麵糰的特徵。

  提問:你覺得哪一種麵糰適合做面川條?

  :太乾或者太稀的麵糰不適合,只有軟硬合適又不粘手的麵糰才適合進行面川條的製作。

  3.出示記錄表並鼓勵幼兒猜測:100克麵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麵糰呢?

  (三)嘗試和麵,探索合適的水量

  1.提出操作要求:

  (1)兩名幼兒一起合作,一人用小勺加水,一人和麵

  (2)負責加水的幼兒要數清楚加了幾勺水,並記錄下來

  (3)和好的麵糰要既能成團,又不粘手

  (4)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潔。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幼兒交流

  展示幼兒的麵糰,並介紹用的水量

  4.透過比較幼兒的麵糰和記錄表,進行:加的水越多,揉成的麵糰越稀

  5.提問:如果麵糰太乾或者太稀了怎麼辦?

  6.共同稱量幹稀合適的麵糰所用的水量,發現麵粉和水的比例是在2:1左右,揉成的麵糰幹稀較為合適。

  (四)大膽用麵糰製作面川條

  1.提問:想一想,怎樣將麵糰變成面川條?

  2.觀察流程圖並交流

  3.提出操作要求:

  (1)將太乾或者太稀的麵糰進行調整,加入水或者粉,揉成麵糰。

  (2)兩名幼兒一同合作將揉好的麵糰搓成長條形,然後壓扁,用塑膠小刀切成面川條。

  (3)在使用小刀時注意安全。

  4.將製作好的面川條入鍋烹煮。

  (五)一起享用美味的面川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