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錦集六篇

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錦集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蒐集資料並進行整理和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容的過程和結果。

  (3)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使學生參與中期科學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

  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並選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解釋和表述對心臟、大腦、血管、青春期發育特點等研究過程和結果。

  教學過程:

  (1)計劃與組織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捍衛‘人體司令部’研究小組”、“探究‘心理奧秘’研究小組”、“‘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四個小組的研究情況。著重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的樣張,特別注重資料的積累。教學中,教師不要限制學生研究內容,即使同樣在“心”小組的研究,學生研究內容也可能不盡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等。教師應鼓勵學生,既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頭進行,以便蒐集證據時相互補充完善。同樣,“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的研究也會因學生興趣的不同而出現具體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2)事實與證據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重點介紹“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的樣張,側重學生蒐集到的各種資料,並採用統計表、折線圖、資料圖卡等多種表達形式進行分析和表達。同時,考慮到學生在本小組內容的探究中也會發現其他小組研究的內容,因而教材也設計了小組之間相互補充資料、相互合作解疑的內容,旨在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研究方式、方法尋找證據,並及時交流方案。

  教學後記:

  事實與證據的探究階段,不拘於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教師可採取課上與課下,分散追蹤與適時集中短暫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提醒學生及時修改方案,注重對資料資料的分析與整理,找到相應的表達形式,以便進行全班範圍的交流與彙報。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觀察葡萄乾在雪碧裡的變化過程,並能正確描述自己的發現。

  2.在實驗操作中,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觀察習慣。

  3.樂於參與探究活動,在小實驗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大表格一份、記錄表。

  2.學具準備:一杯水、一杯雪碧、一份葡萄乾、一個托盤、記號筆等每組一份。記錄表每組2份、芸豆、彈珠、紅豆若干。

  教學過程:

  一、出示兩瓶水,引起觀察興趣。

  桌上的兩杯水一樣嗎?有氣泡的那杯水,你有什麼發現?

  二、出示葡萄乾,引起探索。

  1.幼兒猜想:同樣大小的葡萄乾放在兩杯水裡會有什麼反應呢?(教師表格記錄)

  2.操作驗證,並記錄。

  3.分享交流結果。

  三、觀看影片,總結提升。

  1.觀看影片,瞭解原理。

  2.師幼小結:

  原來這是因為當葡萄乾沉入杯底時二氧化碳氣體就吸附在表面,使葡萄乾變輕浮到液麵上來,小泡泡破了,葡萄乾就沉下去了。

  四、再次實驗,經驗遷移。

  讓我們一起來試試,仔細用眼睛觀察一下,這些材料是不是也能像葡萄乾一樣上下跳舞呢?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綠色的表格裡。會跳舞打“√”,反之打“×”。

  活動延伸:

  請你和爸爸媽媽一起再去做一做這個實驗。

科學教案 篇3

  一、引入新課

  透過多媒體欣賞現代建築

  欣賞、表現:看建築、畫建築。

  每個小組選一個建築,用6-8分鐘簡單、概括地描繪,注意抓住主要特徵。

  作品展示。

  2、請同學閱讀教材,各小組分別選出你們認為最喜歡的建築。

  為什麼喜歡它?教師參與小組討論。

  教師簡要。

  二、進一步提問,深入思考:

  設計者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能這樣做?(科技進步,新技術、新材料。)舉例說明現代建築從哪些方面體現了科學與藝術的新結合?

  教師、歸納。

  三、思考與探究:

  你認為我國有哪些美的建築,談談它們的美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引出北京鳥巢體育館的設計,並把它與故宮進行比較。來講述傳統與現代的差別。

  結合例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現代建築的特點:?重視功能,簡化裝飾;?重視空間,建築與環境有機結合;?新材料、新技術、新結構、新工藝,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

  四、透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深入思維。

  五、課堂延伸

  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參觀身邊的現代建築,就其形式和功能、價值寫一小論文。

  學生回答:

  質疑、討論、比較、分析、歸納、判斷

  學生討論:

  與眾不同、有個性、造型很美

  學生介紹悉尼歌劇院,為什麼會選中這個(因為造型美),為什麼會能實現這個(科技水平)。(簡單介紹一下悉尼歌劇院一波三折的建築過程)

  學生分小組進行閱讀、討論。

  學生經過上述賞析活動,對現代建築的特點已經有了深入的認識。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擺》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中》的第五課,旨在透過做擺,探究擺得快慢與什麼有關,帶領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過程,學會控制變數,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科學實驗興趣十足,已基本具備了觀察、思考和整理資料的能力,也能夠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比較、分類,但探究過程中過程與方法的運用還有待提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擺長越長,擺得就越慢,反之則快。

  2、認識到“控制變數”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資料分析實驗結果。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設;

  2、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驗證;能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

  3、能夠使用“控制變數”的方法,透過測量蒐集、記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資料支援證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反覆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

  2、體驗到對待科學研究要持嚴謹的態度;體驗合作、發現擺的規律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根據自己製作的擺,推測影響擺擺動次數的因素。經歷一個觀察現象—推理判斷—制訂方案—論證計劃的可行性的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透過小組合作,嘗試自行設計對比實驗,研究出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擺角的大小無關,只與擺線的長度有關。初步學會分析和推理對比試驗中的定變數關係,並學會設計控制一個變數的實驗。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重在研究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即是前兩課的延伸與擴充套件又是後一課的鋪墊,地位很重要。本科內容逐漸遞進,從生物間廣泛的“夥伴”關係和“競爭”關係入手,深入到具體的食物關係,引入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展現生物間複雜的食物關係,再由此啟發學生思考食物關係的斷裂將會造成的嚴重後果,以及人類在其中可能發揮的破壞作用,為下一課學習生態平衡做好準備。

  教學內容分兩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間的食物關係,認識食物鏈,初步瞭解食物網。二是思考破壞自然界食物關係斷裂將會造成的嚴重後果。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科學已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探究學習。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由於他們接觸《科學課》已有3年多的時間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學素養,學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對自然界的動植物充滿著好奇,喜歡多方位的觀察與瞭解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在教學中老師如何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觀察探究將受到很大的挑戰。為此,我對本課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科學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導。而自然界中動植物間的食物鏈與食物網對於學生來收有一定的困難。

  三、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各種食物鏈的資料。

  2、能夠把食物鏈中的生物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能夠分析生物間的食物關係。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食物鏈、什麼是食物網。

  2、知道食物鏈的組成。知道食物鏈的營養來自於綠色植物並會書寫食物鏈。

  3、認識食物鏈上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意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

  2、知道食物鏈被破壞的後果,能自覺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瞭解生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食物關係。

  (二)教學難點:能夠完整的找出、寫出食物鏈。

  五、教學方法創新:

  (一)選擇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本課宜採用由直觀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的教學方法。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

  透過圖片、動畫及影視等手段把各種動物之間食物關係演示出來,變得直觀、具體、形象,學生易於理解。

  (三)媒體、網路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讓學生人人動手畫出幾種動物之間的食物關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演繹、歸納總結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運用問題驅動法,恰當運用資訊科技,發揮“整合”的作用。

  讓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使更多的學生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符合兒童身心、智力發展的有效活動。

  六、教學過程:

  1.激趣匯入:

  師: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在同一個區域裡往往生活著許多不同的生物,它們有的是相互合作的“夥伴”,像蜜蜂和花。有的是相互敵對的“競爭者”,像田鼠和貓頭鷹。但是,到底是什麼把這些不同種類的生物聯絡在一起的呢?

  【設計意圖:匯入採用了激發學生的提問法。並丟擲了兩個詞“夥伴”“競爭者”,學生一聽來了興趣,接下來本課的新授內容做好引導】

  2.探究新授:

  (1)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動畫,請同學們在看地過程中思考,在這個故事中有幾種動物?這些動物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結果怎樣?(課件播放)動畫看完了,誰能回答剛才老師提出的問題?你能給這段故事用一個成語起個名字嗎?螳螂以蟬作為自己的食物,黃雀以螳螂作為自己的食物,那麼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板書:蟬螳螂黃雀)科學上,規定了用箭頭來表示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箭頭要指向吃者。(統一用“→”表示“誰被誰吃”的關係)

  【設計意圖:透過動畫片,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那蟬又吃什麼呢?(完善板書)這樣我們的食物關係就完整了,就像這些動植物一樣,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間這樣一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係,稱為“食物鏈”。(板書:食物鏈)

  (3)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的食物鏈,像這樣的例子你還能說出幾個嗎?看來同學們的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大家還需要多用心觀察生活。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讓學生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充分體現小組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

  (4)這次,老師請來了3位生物朋友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漿果、田鼠、貓頭鷹),咱們來看看他們分別是誰?請小組同學合作找到他們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小組討論1分鐘、生彙報)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讓學生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實踐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方式,可以突破教學難點。】

  (5)我們來觀察一下這幾組食物鏈,它們有什麼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麼開始到什麼結束的?學生討論1-2分鐘。

  (6)(食物鏈的源頭都是植物,終點都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在每條食物鏈裡,植物充當什麼角色,我們同學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科學家把像綠色植物這樣自己製造食物的生物命名為生產者。(課件出示)那麼兇猛的食肉動物呢?咱們也來給它起個名字!科學家把像動物這樣以其他生物為食的生物叫做消費者。但是,植物的養料又從哪裡來的呢?(生答:陽光、水分、空氣等)除了大家介紹的這些無生命物質,老師還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在植物養料供給上的重要角色,它就是分解者。(媒體介紹什麼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僅分解小動物的糞便,還分解一些動植物的殘骸,把它們分解為植物可以吸收的養料。哪些生物可以充當分解者呢?同學們瞭解地真多,比如說:蘑菇、蚯蚓、細菌、屎殼郎等等它們都是分解者。但是,我們在食物鏈中並不能發現它們。因為他們無“捕食”行為,也沒有“被捕食”行為,所以不寫進食物鏈。

  【設計意圖:學生分組討論,然後總結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定義】

  3.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課件出示圖片)咱們大家一起來看一下,下面這些生物之中,哪些是生產者?(生答)哪些是消費者?(生答)哪些又是分解者?(生答)先請一名同學說說都有哪些植物?(1名同學發言)

  (2)在清楚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後,我們來個小競賽,有信心獲勝嗎?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種生物,(鷹、青草、蛇、鳥、牛、老鼠、穀物、兔、鹿、狐狸)請一名同學說說它們都是什麼?請小組同學合作在記錄單上畫、寫食物鏈。比一比,哪組畫地多。

  彙報:很好,其他小組有不同意見嗎?

  同學畫出了這麼多的食物鏈,老師課前也畫好了,同學想看嗎?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獲取有效資訊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新知,明確難點,利用多媒體資訊科技的優勢,給學生營造親自動手找出多條食物鏈的情景,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尋找”的過程中,把知識轉化為方法,把方法轉化為實踐能力。】

  4.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1)觀察這些連線在一起的食物鏈,你發現了什麼?這些交叉的食物鏈構成了什麼形狀呢?科學家給它取個形象的名字,叫做食物網。特別注意一下老鼠和鳥,看看它們被吃了幾次或者吃多少種食物?也就是說,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

  (2)說一說:萬一其中的一種生物滅絕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維護生態平衡,下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

  (3)人類與大自然也透過食物鏈和更復雜的一些食物網而相互聯絡,如果,在這張圖上我們再增加人,你還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內的食物鏈嗎?這個研究任務就留給同學們課後去完成好嗎?

  5.板書設計

  食物鏈

  樹葉→蟬→螳螂→黃雀

  (學生舉例)

  漿果→田鼠→貓頭鷹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提出並識別晝夜對鬱金香、合歡樹等的影響以及時差對人的影響,並設法這些問題可能的答案和解決方法;

  2、能用圖表記錄晝夜交替對動植物的影響,如用圖表記錄蒲公英的變化;

  3、能設計一些調查活動,回答和解決哪些動物適合晝間活動,哪些動物適合夜間活動;

  4、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為或特徵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為、某種植物和花的變化。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有的動物適合晝間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2、知道有的動物適合夜間生活,如蝙蝠、貓頭鷹等;

  3、建立事物之間存在普遍的聯絡的初步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晝夜交替對生物的奇妙影響,並以一定的方式讚美,如美文等。

  教學準備:

  有關晝夜對動植物產生影響的圖片或影像資料,明暗對比明顯的紙盒。

  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

  1、生活中有些現象很奇特,比如:我們到了晚上想睡覺,早上沒人叫卻也會按時醒來,夜來香傍晚時花朵才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呢?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學生髮表各自意見。

  3、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二、探究晝夜對植物的影響。

  1、觀察鬱金香、合歡樹、酢槳樹、牽牛花、夜來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時段的圖片(媒體出示)。思考: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麼變化?是什麼在影響著它們發生變化?

  2、學生討論並交流。

  3、從這些植物的變化中可以發現什麼規律嗎?

  4、學生討論並交流。

  5、小結:每種植物的生活習性都是受著節律的支配,這種節律有時按24小時變化著,和鐘的週期一樣。這種影響植物的節律我們也稱作生物鐘。

  6、正因為晝夜對植物的影響,有位科學家就利用不同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做了一個花鐘。(多媒體展示有關花鐘的詳細內容)

  7、我們能不能利用晝夜對植物的影響規律來改造植物,比如,讓鬱金香在晚上也能開花。

  8、學生討論並交流。

  三、探究晝夜對動物的影響。

  1、既然晝夜對植物有影響,那麼對動物也有影響嗎?能不能舉例說明。

  2、學生交流各自解釋。

  3、多媒體展示:獾、蜻蜓、壁虎、貓頭鷹、刺蝟、狐狸,這些動物哪些在晝間活動?哪些在夜間活動?

  4、學生交流各自見解。

  5、我們可以透過什麼途徑瞭解答案?

  6、學生討論、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師生共同確定研究方法並進行調查訪問。

  8、交流調查訪問結果。

  四、探究蝸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1、蝸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2、我們可以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研究?

  3、學生討論並交流研究方法。

  4、學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發現。

  作業:選擇一種夜間活動的動物,查資料瞭解它為什麼喜歡在夜間活動,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