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關於科學教案9篇

科學教案

關於科學教案9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物體沉浮,激發幼兒探索、發現的樂趣。

  2.體驗玩水的樂趣,對操作活動感興趣。

  3.學習把沉、浮物體作簡單分類和記錄。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雪花片,石頭,海綿,點心盤(幼兒操作材料)。

  2.木製積木,記錄紙人手一份,螞蟻過河圖片。

  活動過程:

  一、 匯入師:今天天氣真好,小動物們出來玩了,瞧,這是誰呀?(螞蟻)師:小螞蟻爬著爬著餓了,發現遠處有棵蘋果樹,就爬過去,可是面前出現了一條小河,請小朋友幫螞蟻想辦法過河?

  幼:造一座橋……

  二、 認識沉與浮現象。

  1.教師做沉浮實驗。

  師:"瞧,這些材料誰能幫螞蟻過河呀?"

  2.鞏固幼兒對沉浮現象的認識師:我現在請一小朋友來幫螞蟻想辦法。

  三、 幼兒操作,並記錄操作結果。

  教師先請一幼兒操作,同時將結果記錄下來。(規則: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來的就把這種材料的圖片貼到小河裡,沉的則不需貼。) 集體糾正。

  活動反思:

  1.透過幼兒親手操作,大膽嘗試,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

  2.在活動中提供了適宜的材料讓幼兒人人動手,滿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3.動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從而增強了活動的目的性。

  4.實驗結果評價中我給幼兒了充分的肯定。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透過對比,讓幼兒感知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基本特徵,能夠區分四種幾何圖形。

  2、透過創設愉悅的遊戲情節,運用多種感觀來調動幼兒的思維、想象能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3、激發幼兒學習數學和探索的慾望。

  活動重點:

  知道四種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徵且能夠很好的區分。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已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基本特徵。

  2、物質準備:利用廢舊的紙箱、海綿紙自制的道具"魔術箱"和"魔法棒"。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一)老師帶幼兒做手指操遊戲,集中幼兒的注意力。

  (二)小朋友們,今天早晨老師接到了一個電話,你們猜猜看是誰打給老師的?猜不到,那老師告訴你們是魔法王國裡的國王打給老師的,他邀請老師帶領我們小朋友去魔法王國做客,你們想不想去,那我們一起坐上小火車出發吧!

  二、中間部分:用遊戲的方式讓幼兒感知四種幾何圖形。

  (一)遊戲

  1:摸一摸"魔術箱"

  小朋友們,魔術王國到了,魔術王國裡有一隻奇妙的箱子,你們看,就是這隻魔術箱?(出示魔術箱)你們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麼秘密嗎?好了,我們來看看這隻魔術箱會給小朋友們變出什麼有趣的東西。

  1、教師念兒歌:"魔術箱子東西多,讓我先來摸一摸,摸出來看看是什麼?"摸出圓形,幼兒仔細觀察圓形的基本特徵,然後引導幼兒說說在幼兒園或家裡有什麼東西長的和這些圖形寶寶是一樣的。(啟發幼兒說出)

  2、教師再念兒歌,當幼兒摸到後,讓幼兒仔細觀察三角形的基本特徵,然後引導幼兒說說在幼兒園或家裡有什麼東西長的和三角形寶寶是一樣的。遊戲反覆進行。

  3、總結:圓形:圓溜溜的,沒有角,滾來滾去真能跑:三角形:三條邊,三個角,像坐小山立的牢;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四個角一樣大;長方形:對面的兩條邊一樣長,四個角一樣大。

  (二)遊戲2:魔法棒變、變、變

  1、教師用魔法棒"變"出有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組成的圖片,請幼兒找出其中的圖形寶寶。

  小朋友們,魔術王國裡還有好多有趣的東西,你們看,這是魔法棒,(出示魔法棒)它也會變出好多的東西。變!變!變!咦!魔法棒變出什麼了?(邊說邊出示其中的一幅圖畫)原來是一幅漂亮的圖畫。現在,小朋友們來找一找,這幅圖由哪些圖形組成,比比哪個小朋友的本領大。

  2、教師用魔法棒依次"變"出另外的兩幅圖畫,請幼兒分別找出各種圖形。

  (三)遊戲3:給小動物找家

  魔法棒的本領可真大,它還會邊出小動物呢!變!變!變!小朋友們,你們看是誰啊?(小鴨子)教師模擬小動物的聲音,引導幼兒給小鴨子建一個家。

  三、結束部分:讓幼兒鞏固對四種幾何圖形的認識。

  四、活動結束。

  天也黑了,我們小朋友也該回家了,開起小火車回家嘍。

  活動反思:

  針對中班上半學期的幼兒已有了粗淺的幾何概念,這一階段的幼兒能正確地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們不是從這些形狀的特徵來認識,而是將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相對照。因此,我設計了《漫遊魔術王國》的活動,讓孩子在遊戲探索中對圖形產生興趣,並透過觀察、比較、想象、動手等,感知不同圖形的不同特徵。

  《漫遊魔法王國》這節課,從一開始我就帶領幼兒走進魔法王國這個夢幻的世界裡。透過向幼兒呈現奇妙的魔法箱、利用魔語從魔法箱變出物品來吸引幼兒,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幼兒也能爭先恐後地說出生活中與圖形有密切聯絡的物品。我用鼓勵、啟發性的語言,建立激勵鼓舞的環境,讓幼兒不受任何的限制,保持開放的心態,使幼兒個性化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透過對比,讓幼兒感知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徵,能夠區分三種幾何圖形,初步理解三種形狀的簡單概念。同時,我也十分注意圖形和物體的區分,當幼兒說到西瓜等球體時,我能及時的糾正,並正確引導。告訴他們,當我們將西瓜切成兩半時,中間的那個面就是圓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也是如此,強調物體的面。

  本次活動我透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達到了活動目標預設的要求。在活動中,枯燥的認知活動變成了幼兒喜愛的遊戲活動,讓幼兒在遊戲中掌握知識。透過幼兒的'探究活動,培養了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為幼兒認識各種圖形創造了寬鬆的環境。在活動中每個環節都能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環節與環節之間也較緊密,好像真的在漫遊一般。

  當然,活動也存在很多問題。本次活動雖然進行的很順利,課堂氣氛也很好。但是,每節課都需要精益求精,活動的前兩個遊戲都用到了ppt展示,正是在執教過程中我發現ppt的製作沒有周全的考慮到它的實用性,只是完成任務式的。就如第二個遊戲,請小朋友們找一找,圓形寶寶、三角形寶寶、正方形寶寶都躲在這兩幅畫的哪裡,依次找出三個圖形。我只是運用繪畫工具畫出兩幅由各種形狀組成的畫。畫是靜態的,如果能製作成動態的,孩子透過用滑鼠點選正確部分,該部分就能放大或跳動,讓孩子們能更清楚地發現藏在畫裡的圖形寶寶。我也相信此時的課堂氣氛會更好。這也說明了我製作課件的水平存在侷限性。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努力向電腦方面擅長的老師學習製作課件的技能技巧,是自己各方面都得到提高。活動中我還存在很多經驗方面的問題,比如:上課的激情還達不到最佳狀態、存在背教案的現象、語言還不夠精煉、合理安排活動時間的同時要真正體現出活動的重點等。

  透過本次活動,我深刻的體會到教學經驗需要慢慢地積累,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不斷學習和改進。不管是教案的設計,還是活動的組織,都應該在不斷地實施和反思中成長。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的:

  1、啟發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徵,獲得現實生活中仿生現象的有關經驗。

  2、激發幼兒的創造慾望,引起幼兒對周圍事物的關注。

  活動準備:

   1、每組一份操作材料:帶鋸齒的茅草、放大鏡、粉筆。

  2、匹配圖片8幅:鳥、飛機、鴨、小船、魚、潛水艇、蝙蝠、雷達。

  3、鋸子一把,獎牌若干,故事掛圖兩幅。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茅草有鋸齒的特點。

   1、出示茅草,要求幼兒輕輕地摸一摸,用放大鏡仔細地看一看,小心地在粉筆上劃一劃,找一找茅草的什麼地方很特別。

  2、引導幼兒進行第一次操作活動。討論:你發現茅草的什麼地方很特別?茅草的邊緣有什麼?像什麼?

  3、有的小朋友發現茅草的邊緣有一排小鋸齒,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

  4、幼兒再次觀察、操作,教師巡迴指導,重點引導幼兒觀察茅草邊緣鋒利的小鋸齒。

  5、剛才你們都發現了茅草很特別的地方,真聰明。古時候也有一個聰明人,他的名字叫魯班。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徵,獲得有關仿生現象的初步經驗。

   1、出示掛圖,有表情地講述故事《魯班造鋸》。

  2、提問:魯班發明了什麼?(出示鋸子。)鋸子有什麼用?他是怎麼發明的?(出示茅草。)鋸子和茅草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小結:魯班受到茅草的啟發,發明了比茅草更加鋒加的鋸子。事實上,我們今天見到的許多機器和工具也是受一些動物或植物的啟發才製造出來的。不信,我們來看一看。

  3、出示匹配圖片,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徵,並連線匹配。

  小結: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鳥會飛,鴨會遊,蝙蝠會使用超聲波,魚兒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們依照它們的特點,製造出了對我們人類非常有用的飛機,船、雷達和潛水艇。

  三、透過競猜遊戲,激發幼兒的創造慾望,引起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

  1、教師說出一種人造物,請幼兒猜一猜它是受哪種動物的啟發而發明的。說對的小朋友將戴上美麗的獎牌。

  (1)漁網(蜘蛛網)。

  (2)母子雨衣(袋鼠)。

  (3)電鼻子(獵狗)。

  (4)腳蹼(蛙蹼)。

  (5)迷彩服(動物保護色)。

  2、小結:你們想做個“小小發明家”嗎?那好!請你們平時多去觀察周圍事物,想一想它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模仿這種特點能發明什麼有用的`東西。如果有什麼好主意,趕快來告訴老師,好嗎?

  活動結束:

  在科學角中提供各種動、植物卡片讓幼兒觀察,同時準備一獎牌,以便隨時獎勵“小小發明家”。

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動手操作,嘗試使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激發幼兒對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2、學習記錄實驗結果,探索哪些物體更容易使硬幣浮在水面上。

  3、體驗交流、分享經驗與合作的樂趣。

  4、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二、活動準備

  一元硬幣、泡沫盤子、積木、薄紙板、塑膠瓶蓋、大樹葉、記號筆(以上物品人手一份);裝有清水的大盆4個,幹抹布8塊;記錄表(與幼兒人數相同)。

  三、活動過程

  1、談話,引起操作興趣師:(出示一元硬幣)這是什麼?

  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這枚硬幣放進水盆裡,它會沉下去還是會浮起來?(幼兒討論。)師:剛才有的小朋友說會浮起來,有的說會沉下去。到底會怎樣呢?我們大家一起來試一試吧。

  2、討論我們大家都看到了,硬幣一放入水中就怎麼樣了?(沉下去了。)那麼現在請你們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讓硬幣浮在水面上呢?

  幼兒自由討論,大膽回答。鼓勵幼兒想出與別人不同的方法。

  3、動手操作,大膽嘗試

  (1)剛才小朋友們想出了很多辦法。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幾種材料,讓我們來看看是些什麼?(一一出示材料並讓幼兒瞭解其名稱。)

  (2)猜一猜,在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會使硬幣浮在水面上?在你覺得會使硬幣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出示記錄表,講解記錄方法。)

  (3)動手操作。下面就讓我們用這些材料來試試吧,看誰能使硬幣浮起來。

  提醒幼兒注意幾點要求:

  a.每組一個大臉盆,玩的時候,不能擠,更不能搶,要互相謙讓,遵守紀律,因為我們馬上要成為小學生了。

  b.注意別把水灑到桌上或地上。

  c.每一種材料都要試一試,將用過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開擺放,同時看看成功了沒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試過後,在記錄表“結果”一欄後面記錄,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兒進行嘗試,動手操作。

  4、交流,分享請1—2名猜想與實際操作結果都一致的幼兒介紹自己的記錄表(同時展示記錄表),讓他們說說,是用什麼材料,想了什麼辦法讓硬幣浮在水面上的?

  B、合作探索

  (1)只使用一種材料(泡沫盤子)。把你們這一組的硬幣一個一個依次疊起來放在盤子中間,看這次硬幣會怎樣?學習記錄:幾枚硬幣放上去會使盤子跟硬幣都沉下去,就在記錄表上泡沫盤子下面的空格里寫上數字幾。大家商量好,誰來操作,誰來記錄

  (2)幼兒探索。

  (3)交流、分享各組的新發現。

  教學反思:

  《讓硬幣浮起來》這一課題選材貼近幼兒生活。日常生活中,幼兒對沉浮現象很感興趣,基於此,教師選擇將小小硬幣作為操作材料和工具,透過讓幼兒動手嘗試使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簡單、方便,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趣味性,激發了幼兒對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探究是滿足幼兒求知慾的重要手段,幼兒可以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同時探究也是幼兒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透過自身探究獲得的知識是幼兒自己建構起來的,使幼兒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屬於孩子的。活動中,教師提供了泡沫盤子、積木、薄紙板、塑膠瓶蓋、大樹葉等材質、形狀、大小不同的多種輔助材料,讓幼兒在多次操作比較中體驗到各種材質不同的材料在硬幣的沉浮中所取得的不同效果,獲得了“積木、泡沫盤子塑膠瓶蓋等材料能幫助硬幣浮在,水面上,而薄紙板、大樹葉等材料不能幫助硬幣浮在水面上”的感性經驗,增進了幼兒對硬幣及其他物體屬性的瞭解。孩子們操作材料積極互動,在玩中做,玩中說,玩中學,充分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真正發揮了孩子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另外孩子透過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動手記錄,將自己的實驗結果和記錄與同伴交流,體現了分享經驗的快樂,併產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積極的學習態度。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的

  1、讓幼兒在嘗試活動中知道什麼樣的根叫塊根

  2、幫助幼兒瞭解這些根不僅能食用而且還能做根制藝術品

  3、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動手創造的慾望

  活動準備

  禮物包(裝有根)地瓜、土豆、蘿蔔、胡蘿蔔,幾種根制小動物

  活動過程

  一、以郵包形式揭示課題,初步感受根的外部特徵

  1、讓幼兒去試一試摸一摸感受根的外部特徵

  師:今天老師收到了一份禮物,是什麼禮物呢?請小朋友摸一摸,猜一猜告訴老師你摸到的東西是什麼樣的?

  你覺得可能是什麼東西?

  幼兒:我摸到的東西毛茸茸的;我摸到的東西有點刺手;我摸到手心裡有點癢……可能是樹枝吧?……

  2、讓幼兒透過視覺觀察用語言表達樹根的外部特徵

  師:小朋友剛才大家猜了這麼多到底猜對了沒有?讓我們一起開啟禮物包看看是什麼?哦!原來是一個樹根!

  小朋友你們快看根是什麼樣的?

  幼兒:我看到的樹根是毛毛的……我看到的樹根是刺刺的……我看到的樹根是長的亂七八糟的。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植物有根?它們的根長在哪裡?

  幼兒:我看到樹有根、小麥有根、菠菜有根、芹菜有根……它們都長在泥土裡。

  師:小結:原來杆植物都有根,都是長在植物的最下面、都愛住在泥土裡。

  二、幼兒透過嘗試初步認識一些植物的根

  1、幼兒動手試著找植物的根

  師:(出示種在盆中的植物)今天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植物,請你們找一找它們的根在哪裡?找到後想一想你們找到的是什麼?

  植物的根?在哪裡?它的根是什麼樣的?(幼兒自己從盆中拔出各種植物:有土豆、地瓜、蘿蔔、胡蘿蔔)。

  師:(找一幼兒)XXX你找到的是什麼植物?它的根在哪裡?它的根是什麼樣的?

  幼兒:我找到的植物是地瓜,它的根長在泥土裡,是一串串一塊塊的。我找到的植物是紅蘿蔔它的根是紅紅的胖胖的圓圓的……。我找到的根植物是胡蘿蔔,它的根是橘紅色的粗粗的。

  師:小朋友你們說的很好,這些根不僅能吃還可以幫助植物吸水、儲水、固土,而且還可以做工藝

  品,你們看老師這裡就有用土豆做的。

  小刺蝟,蘿蔔做的小豬、小鳥,你們看這些小動物可愛不可愛?

  師:你們想不想製做一個送給老師?

  幼兒:想。

  師:你們就用手裡的這些根做一個你們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好嗎?

  幼兒製做過程中,針對個別幼兒實際,在想象和技能上給予適當的指導。

  三、互相介紹自制的作品,欣賞作品

  1、介紹作品的名稱,鼓勵幼兒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表述。

  師:小朋友你們製作的這些老師非常喜歡,你們能說說自己製作的是什麼嗎?

  幼兒:老師我用胡蘿蔔做了一隻小老鼠;我用地瓜做了一隻鴿子;我用蘿蔔做了一隻大公雞……

  師:小朋友咱們把這些可愛的小動物放到展示廳去好嗎?

  幼兒:好!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探究熱的傳遞規律過程。

  2.加強測量水溫的技能訓練,培養連續觀察並記錄的能力。

  3.學會分析實驗現象及資料,找尋其中的科學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道科學探究過程中,離不開認真細緻的觀察。

  2.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樂於合作,紮實完成自己的任務。

  科學知識

  1.知道熱能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

  2.瞭解熱總是從高溫物體(部分)傳向低溫物體(部分),直到物體溫度相等為止。

  3.瞭解熱傳遞的三種方式。

  金屬棒、酒精燈、火柴、凡士林或蠟、支架、溫度計、大燒杯、小燒杯、熱水、冷水。 拓展課準備:酒精燈、火柴、三角架、石棉網、燒杯、水、茶葉、有關熱輻射的錄影資料。

  一.教學匯入

  1.演示:將開水倒入杯中,放上湯匙,過會兒,讓學生摸摸。

  2.提問:“湯匙變熱了,熱怎麼傳遞過來的?” 引導學生做出猜想後,進入下面的實驗研究。

  二.活動 物體怎樣傳熱

  1.教師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材料。

  2.猜測:火柴棒掉落的順序會怎樣?(猜測的理由)

  3.交待實驗注意事項。

  4.學生實驗。

  5.彙報。

  6.檢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7.歸納:熱是從高溫部分傳向低溫部分。

  三.活動 測量變化的水溫

  1.組織學生預測:兩杯水的溫度各會有怎樣的變化?兩杯水最後會怎樣?2.討論要做好實驗,該怎樣進行?

  2.討論:要做好實驗,該怎樣進行?

  3.分組測量,認真觀察、準確讀數和及時記錄。

  4.分析資料,發現規律:

  熱從熱水杯傳向冷水杯,溫度的變化先快後慢,最後直至兩杯水溫度相等。

  四.拓展:熱的傳遞方式

  多媒體課件輔助介紹。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畫雨形成的迴圈圖。

  2、探究雲和風的關係。

  3、使幼兒對探索雨的形成感興趣。

  4、透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課件《小水滴旅行》,雲和風頭飾,紙和蠟筆。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

  小花,小草,小樹,小鳥和小朋友都說太熱了,要被曬乾了。幫他們想辦法。

  二、欣賞課件《小水滴旅行記》。

  三、探究雨的形成。

  1、下雨雲幫了什麼忙?(許多雲聚在一起,負荷太重,變成雨滴往下落)

  2、雲是怎麼形成的?它們怎麼會聚在一起?(水蒸汽往上升變成了雲,天空中有很大的風,吹得雲很冷很冷,它們漂啊漂就聚在一起了。)

  3、水蒸汽是怎麼形成的?(江河裡的小水滴被太陽曬得暖暖的,它們變成水蒸汽往上升)

  四、畫雨形成的迴圈圖。

  1、討論。

  2、分組合作畫雨迴圈圖。

  五、遊戲:雲彩和風兒

  幼兒演風和雲。

  扮演“風”的幼兒站在周圍一圈,用力吹氣,扮演“雲”的幼兒先表現出各自的形態,然後慢慢聚集在一起。當所有的雲聚在一起時,發出“嘩啦啦”的雨聲。

  活動反思:

  活動設計思路比較清晰、簡單的,透過圖片、欣賞課件、遊戲表演,一環緊扣一環,過渡也較自然,幼兒能隨著老師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題。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表現可以說是非常不錯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維也很活躍,常規紀律自覺遵守。大部分幼兒舉手發言很積極,思維至始至終都跟隨著老師,當然也有極個別幼兒雖然做似端正,卻沒有主動發言,他們應成為老師關注的焦點,要想辦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小百科:雨是一種自然降水現象,是由大氣迴圈擾動產生的,是地球水迴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幾乎所有的遠離河流的陸生植物補給淡水的惟一方法。從天上掉下雨滴,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地球表面水蒸發上升遇冷形成了雨。雨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資源。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各種各樣的鳥》

  介紹各種鳥的本領的圖書或錄象。

  活動目標

  學念兒歌《什麼鳥》。

  瞭解不同的鳥。

  活動過程

  一、瞭解不同的鳥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瞭解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鳥,重點介紹蜂鳥,鴕鳥,鸚鵡等。

  1、師:看,圖片上畫了很多什麼啊?(鳥),這些鳥長的一樣嗎?

  你們知道這是什麼鳥嗎?這隻鳥的名字叫“蜂鳥”它的身體很小,就只有蜜蜂這麼大,所以叫蜂鳥。

  2、師:再來看看這隻鳥,這隻鳥的身體看上去怎麼樣啊?(很大),它的名字叫鴕鳥,那你們知道鴕鳥會不會飛啊?為什麼?(因為他身體太大了,所以飛不起來。

  3、師:再來看看這隻什麼鳥?它的名字叫鸚鵡,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嗎?都有些什麼顏色?鸚鵡有一個很大的本領就是會跟人一樣說話,你教它什麼話,它就會跟你一起說。。。。

  二、討論

  師:誰來告訴我什麼鳥最小?什麼鳥最大?什麼鳥會唱歌?

  三、學念兒歌

  1、教師念兒歌《什麼鳥》。

  師:老師把剛才的話連起來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聽聽看。

  2、幼兒跟隨教師念兒歌《什麼鳥》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唸念看。

  四、小結

  師:你還知道鳥都什麼本領?

  師: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鳥,它們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兒歌《什麼鳥》

  什麼鳥小?

  什麼鳥大?

  什麼鳥兒會說話?

  蜂鳥小,

  鴕鳥大,

  鸚鵡會說話。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幼兒能初步瞭解報紙的用途。

  2、能積極思考,大膽想象,探索報紙的玩法和用報紙剪出越長越好的紙條。

  3、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樂趣,體驗遊戲活動的快樂。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望遠鏡圖片一張、黑板、磁鐵、廢舊報紙每位幼兒一張、剪刀、籮筐。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透過談話活動,讓幼兒瞭解報紙的用途。

  活動難點:引導幼兒探索舊報紙的多種玩法,培養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和探索慾望。

  活動過程:

  一、根據幼兒生活經驗匯入。

  T:“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小禮物,你們猜猜是什麼?”

  利用小禮物紙飛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T:“孩子們,你們知道這隻紙飛機的材料是什麼?

  二、設計層遞提問,幫助幼兒初步瞭解報紙。

  T:“孩子們,生活中誰最愛看報紙呢?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喜歡看報紙?報紙上有些什麼?這張報紙是x月x日,是昨天的報紙,今天是x月x日說明這張報紙怎麼了?這張報紙過了日期了,我們把過了日期的報紙叫過期的報紙。

  T:人們會把過期的報紙幹什麼用呢?小朋友會用過期的報紙幹什麼?

  三、做做玩玩。

  (1)出示望遠鏡的圖片。

  T提問:這是什麼?你能用報紙做成望遠鏡嗎?

  (2)請幼兒想辦法能把望遠鏡做的比剛才長。

  T提問:你能用同一張報紙把望遠鏡做的比剛才長嗎?

  四、幼兒探索用報紙剪出越長越好的紙條。

  我們要用剪刀來剪報紙,要求剪出的紙條要越長越好,你覺得比剛才難嗎?有沒有信心?

  (1)第一次剪紙條。

  T提問:你們這些紙條是剪出來的。你們看這裡有一位小朋友比你們都剪的長,你們想想她是怎麼剪得?

  教師和幼兒一起小結:紙的長邊和短邊連起來剪,且不能剪斷這樣才能剪出越長越好的紙條。

  (2)幼兒第二次剪紙條,比賽誰剪紙條要越長越好,就是冠軍。

  教師和幼兒一起小結:同樣的方法剪紙條的長短和剪得粗細有關。

  五、整理。

  今天,我們玩過期報紙的遊戲就要結束了,孩子們你們看我們的桌子上和地上都是報紙,請你們把報紙揉成團,紙團有什麼用?現在,我們一起去外面玩投球去嘍!

  活動反思:

  在本活動中,幼兒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在快樂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索,並樂意把自己所想、所做的跟老師和同伴分享,其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在本活動中,我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讓孩子們自主積極探索,懂得報紙除了可以看外,還可以有許多用途。從而體驗到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獲得自信心,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