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關於科學教案模板集合7篇

科學教案

關於科學教案模板集合7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能有創意的使用不同美工材料表現自己喜歡的昆蟲。

  體會獨立完成任務的快樂。

  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昆蟲製作方法。

  廣告顏色、蠟筆、圖畫紙、筷子、粗毛線、椰子葉、陶土(或自制麵糰)、剪刀、白膠、水彩筆。

  日常用品:

  牙刷、竹筷、叉子、湯匙、塑膠袋、報紙。

  活動過程:

  情幼兒觀看幼兒用書《昆蟲大集合》,並一起討論:

  --書上有哪些昆蟲?

  --它們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它們是怎樣製作出來的?

  請幼兒選出自己想做的昆蟲模型,並鼓勵其進行獨立思考:用什麼材料做?可以怎麼做?

  鼓勵幼兒按昆蟲的不同特徵,盡情創作--蝴蝶、蜻蜓類細長形的昆蟲:用紙或塑膠袋剪出蝴蝶形或其他昆蟲造型,貼上在日常用品如牙刷、竹筷、叉子、湯匙上,即可組成昆蟲造型;再畫上眼睛,裝上觸鬚,將更逼真。

  --運用圓形的容器如冰淇淋、果凍盒子、貼上圓點和6只腳,就是瓢蟲了。

  --鼓勵幼兒使用不同材質進行製作,完成後大家一起分享作品。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科學教案 篇2

  第二單元 生理與健康

  教材分析:本單元包括健康飲食、呼吸與健康、保護心臟、人體的司令部等四課。健康飲食要求學生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養成飲食多樣化習慣,知道人體是如何吸收營養成分的食物經過人體的路徑是什麼等。呼吸與健康圖示了空氣進入人體的路線、肺活量、常見呼吸系統疾病及預防等,要求學生會測定肺活量,知道運動影響肺活量,注意保暖,堅持鍛鍊,增強自身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傳染病。保護心臟介紹了心臟的作用,血液迴圈路線,心臟的工作量,心跳次數與運動的關係,影響心跳的因素保持心臟和血管健康等知識,要求學生知道保護心臟的辦法。人體的司令部指大腦,本課介紹了大腦的作用,要求學生勞逸結合,合理用腦。

  第三單元 物體的運動

  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 常見的力

  教材分析:本單元包括力的現象、重力、大氣壓力、彈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現象介紹了物體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見的力的現象。重力要求學生知道地球對它周圍的物體有吸引力,物體受到的這種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氣壓力是地球對大氣作用產生的,處在大氣層中的物體都受到大氣的壓力。大氣壓力指向各個方向,所以吸盤可以被緊緊地壓在牆壁上,也可以被壓在天花板上。人們利用大氣壓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彈力是物體因形狀變化而產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應用,自動鉛筆上的彈簧,汽車車廂下面的鋼板彈簧等都會產生彈力,測力計也是利用彈力的一個例子。摩擦力處處可見,手裡拿的書不會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產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們就想辦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們就想辦法減小。

  單元教學目標:本單元要求學生對常見的力有一個初步認識,能判斷一種力的型別,能利用常見的力為人們做事。

  本單元計授6課時。

  第一課時 力的現象

  教學內容:教材第63~67頁。

  教學目標:知道怎樣使靜止的物體動起來,能例舉生活中常見的力的現象。

  教學用具:小車、細繩、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 玩過蹦蹦床嗎?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麼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板書 常見的力)

  2、閱讀單元導語

  要找彈力,是否該去問彈簧?小朋友們為何都愛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該去問海洋?萬噸巨輪為何能在海上遠航?

  二、新課講授

  1、提問:見過力嗎?騎腳踏車上坡費力嗎?怎樣使靜止的桌子動一動?

  2、活動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輕輕推小車,小車就運動,加大力度推,小車就跑得更快。啟發學生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小車運動的方向,小車運動的速度,猜想這些與什麼有關。(讓每個學生都親手推推)

  在小車上拴一繩子拉小車,讓學生觀察小車運動情況:方向如何?速度怎樣?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試試。

  討論:小車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運動情況有什麼不同?(參考:推的時候,小車離你而去;拉的時候,小車向你走來)

  3、活動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拋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後下落。乒乓球為什麼落向地面?(討論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裡,鬆手,乒乓球會怎樣?(讓學生試試,並討論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結論:拋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這個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壓在水裡時,乒乓球受到兩個力,一個是水對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個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於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裡會上升。把乒乓球換成石塊再做這個實驗,看看發生什麼情況,引導學生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4、活動3 生活中力的現象(參看第67頁圖)

  說說圖中物體分別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熱氣球受到空氣向上的浮力,跳水運動員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彈力,磁鐵吸引小鐵釘,小鐵釘受到的是磁力,在水裡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時,腳用力向後蹬地面,人就受到一個向前的推力。

  5、引導學生舉更多的物體受力的例子,如樹葉飄動受風力,國旗上升受拉力,塑膠棒吸起小紙屑靠靜電力等。

  三、小結

  四、作業

  1、吊車吊起貨物時,貨物受到哪些力?

  2、舉出生活中物體受力的例子。

  第二課時 重力

  教學內容:教材第68~70頁。

  教學目標:知道重力是怎樣產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認識地球引力。

  教學用具:繩子、小球、鐵架臺、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向上拋一個物體,無論拋得多高,最終還是落回地面,雨從天上下到地面上,石頭從山上滾到山腳下,熟透的蘋果也會從樹上往地面落,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二、新課講授

  1、觀察第68、69頁圖認識一個規律,地球上的物體失去支撐後都會落向地面,如水往低處流,拋起的籃球下落等。

  2、活動 小球受力情況

  ①組裝試驗裝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鐵架臺上時的受力情況。

  繩子對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還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靜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斷繩子,小球會怎樣?這時小球的受力情況怎樣?

  ④驗證猜想:剪斷繩子,看小球會怎樣。

  ⑤分析:剪斷繩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斷後,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於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義及計量單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菸物體的力,叫做物體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單位是牛頓,1千克重量的物體受到的重力大約為10牛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頭朝上,腳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們想象他們頭朝下,但實際上他們的“下”跟我們的“下”剛好相反(圖示)。

  地球表面的物體被緊緊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類才能安安穩穩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沒有地球引力

  5、資料 牛頓與地球引力

  6、小實驗 物體間的引力

  ①杯子裡裝大半杯水,放入一個乒乓球,先置於杯口正中間,然後鬆手,先讓學生猜想會有什麼現象發生,然後驗證。

  ②解釋現象

  鬆手後,乒乓球不會停在中間不動,而是被一邊吸過去。原來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離得越近,物體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這就是物體的重力,太陽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間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結

  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叫做物體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業

  為什麼重力的方向向下?這裡的“下”是什麼方向?

  第三課時 大氣壓力

  教學內容:課本第71—75頁。

  教學目標:認識大氣壓力,知道大氣壓力的大小,知道大氣壓力的用處。

  教學用品:軟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盤、鉤碼、彈簧秤、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讓小朋友試試有什麼感覺。

  把吸盤按在窗玻璃上,試試不費力氣能不能拉下來。

  二、新課

  1、找原因

  活塞為什麼抽不動呢?吸盤為什麼不容易拉下來呢?

  2、活動1 吸盤的秘密(參看第72頁)

  把吸盤緊緊地壓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氣(最好在吸盤上塗些水),吸盤就吸在玻璃上了。這是因為玻璃和吸盤之間沒有空氣,也就沒有空氣的壓力,若進入空氣,或空氣沒排完,吸盤就吸不緊或吸不住了。

  3、活動2 吸盤能掛多重的物體?

  小組同學協作,把吸盤吸在課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別掛鉤碼,用彈簧秤稱稱,比較吸盤吸在什麼樣的物體表面上掛的鉤碼更多,做好記錄。

  4、討論

  吸盤吸在什麼樣的物體表面吸得最牢固?

  5,資料 馬德保半球實驗(上網查詢)

  ①文字資料文字資料

  ②馬德堡半球實驗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千百年來,廣袤而又神秘的宇宙令地球人遐思和嚮往,所以,在幼兒期開展關於天文的科學活動,既是幼兒興趣所向,又為幼兒自主進行探索活動打下基礎。本活動把幼兒的目光從太陽系伸展到遙遠的星座,讓幼兒學習到一定的星座知識的同時,拓展幼兒的形象思維,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活動目標】

  1、知道天蠍座、獅子座、仙女座、雙魚座等星座的名稱和形狀。

  2、掌握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命名法。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1、關於“太陽系”和“星空”的flash課件。

  2、操作材料:星座卡一套;星星圖一份;各種星座圖形。

  3、水彩筆、畫紙。

  【活動過程】

  一、科學家(教師)駕駛太空梭(教師雙手平舉模仿太空梭飛翔狀)到班上接幼兒,一起去拜訪太陽系的一家。

  師:“科學家的太空梭來接小小科學家嘍!”(口中發出飛機馬達的聲音,把幼兒帶入情境)。

  師:“穿越大氣層,現在回過頭來看看地球……”(一邊把幼兒引到電視前,觀看課件)。

  二、引導幼兒認識新的星座。

  1、觀看“太陽系的一家”,引出今天的任務——與五個星座建立外交關係。

  2、認識五個星座。

  (1)請幼兒坐到座位上,教師出示一張佈滿星星的圖片,並問幼兒:“這些星星這麼亂,我們怎樣與它們建立關係,並記住這些星星啊?”

  (2)引導幼兒回憶老師記小朋友的方法——記名字(認識新事物的方法——根據特徵命名)。

  (3)播放課件星星的圖形,並提問圖形像什麼,然後介紹星座的名稱。(必須告訴幼兒,這些星座的名字是以前的科學家已命名好的)。

  3、“給星座找座位”比賽。

  (1)五名幼兒一組,幫星星找到座位。組內幼兒要互相幫助,在限定時間內評比計分。

  (2)評比完畢,請幼兒到前面拼給其他人看,問幼兒:“為什麼這樣拼?”

  4、“誰的眼睛轉得快”比賽。

  教師出示卡片上星座的名稱。先單張,後同時出示兩張;先定位,後一邊出示,一邊移動,直到移到身後。難度逐漸加大。(正確一次記一份,兩次累計得分最高組,坐飛船的最前座)。

  三、遨遊太空,尋找星座。

  1、師:“現在我們駕駛太空梭去遨遊太空。”繞教室“飛”一週,坐地上,問:“我們的太空梭還能飛嗎?”“為什麼只能飛這麼遠呢?如果我們去探訪那些星座,怎麼辦呀?”(啟發幼兒大膽想象)“……現在我們發射一架遙控飛機去探索太空,你們都做駕駛員。”

  2、觀看“神秘的星空”課件。要求幼兒提問題,並建議幼兒互相回答問題,進行討論。

  師:“我們要飛到星座上,必需造一架超光速太空梭,那需要用到很多很多的知識,所以請小朋友努力學習。

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思路:

  一次,孩子們正在高興地玩體育遊戲,一隻被風颳起的、在半空中飛舞的塑膠袋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大家叫著,跳著,搶著,玩起了塑膠袋。於是,我們在活動區投放了各種各樣的塑膠袋,並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孩子們有的把塑膠袋當帽子,有的用塑膠袋折東西,還有的設法讓塑膠袋發出聲音,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對塑膠袋的特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隨後,我們設計、組織了活動“好玩的塑膠袋”,鼓勵幼兒積極探索塑膠袋的玩法,從中獲得豐富的經驗。

  目標:

  1.大膽探索使塑膠袋發出聲音的辦法,如,搓、揉、甩、拍、捏等。

  2.藉助音樂發揮想象,並運用肢體語言表現已有經驗,體會遊戲的樂趣。

  準備:

  1.各種塑膠袋若干(每個幼兒兩隻以上)。

  2.用於律動表演的音樂磁帶,如《下雨》《小小云朵》等。

  過程:

  一、會變魔術的塑膠袋

  1.組織幼兒玩手指遊戲“小孔雀”,在遊戲的最後將手放至背後巧妙地引出塑膠袋。

  2.塑膠袋不但可以裝東西,還會變魔術呢!看,變變變,塑膠袋變成了什麼?(教師一一演示塑膠袋變魔術,幼兒回答:一朵花、棒棒糖、小提包等。)

  3.幼兒嘗試用塑膠袋變魔術。

  4.幼兒集體交流用塑膠袋變出了什麼,是怎麼變的。

  幼:我把塑膠袋捲成長條,變成了金箍棒。

  幼:我把塑膠袋口捏住,它鼓起來像氣球。

  幼:像榔頭。

  幼:來回折就像摺扇子。

  5.幼兒互送禮物,學說“我把塑膠袋變成某某送給你”。

  二、會唱歌的塑膠袋

  1.自由探索塑膠袋發出聲音的方法。

  (1)塑膠袋不但會變魔術,還會唱歌呢!

  (2)(教師示範搓袋子,發出“沙沙”聲)好聽嗎?我剛才是用什麼方法讓塑膠袋唱歌的?

  (3)還有什麼辦法能讓塑膠袋唱歌呢?動腦筋想一想,看誰讓塑膠袋唱歌的辦法最多。

  (鼓勵幼兒獨立嘗試或與同伴合作,及時發現幼兒的新玩法。)

  2.交流讓塑膠袋唱歌的方法。

  (1)你剛才是用什麼方法讓塑膠袋唱歌的?

  幼:我用手拍塑膠袋,它就會唱歌。

  幼:我拎住袋子用力甩,它也會發出聲音。

  幼:像媽媽洗衣服那樣搓一搓。

  (鼓勵幼兒介紹自己的動作,引導幼兒互相學習。)

  (2)用塑膠袋給音樂伴奏。

  你們想出了這麼多辦法讓塑膠袋變成了樂器。下面我們聽著音樂用各種辦法讓塑膠袋有節奏地唱歌吧。

  三、給塑膠袋洗澡

  1.塑膠袋和我們玩了這麼長時間,都髒成了小花臉,怎麼辦?

  2.讓我們聽著音樂,帶著塑膠袋跳進浴缸裡洗洗澡吧!

  (幼兒隨音樂舞動,教師用語言加以引導。如:“一、二、三,跳進浴缸洗澡了。一會兒上,一會兒下,左邊洗洗,右邊洗洗,打個滾兒洗一洗,再翻個身子洗一洗。慢慢地漂起來了,轉個圈兒洗一洗。洗乾淨了甩甩水,晾在竹竿上。”以此鼓勵幼兒運用肢體語言表現清洗和晾曬塑膠袋的過程。)

  四、帶著塑膠袋回家

  1.塑膠袋曬乾了,我們得把它整理好下次再用。

  2.以有趣的兒歌(一個胖子,變成一個瘦子;一個高個子,變成一個矮個子)指導幼兒整理好塑膠袋,自然結束活動。

科學教案 篇5

  價值取向:

  把一張紙放到火上,它會很快地燃燒起來。用紙盒燒水可能嗎?

  原理:紙在100℃時是不會燃燒的,蠟燭燃燒產生的熱量都被水吸收了。水在100℃時沸騰,然後水溫不會在升高,所以只要水杯裡還有水,是不可能達到紙杯燃燒所需要的溫度的。

  材料設計:

  1、一杯水,一盒火柴;

  2、一根細繩,一根筷子;

  3、一張手工紙,兩個回形針;

  4、一支蠟燭。

  玩法提示:

  1、將卡紙按照紙盒的樣子畫好;

  2、將畫好的卡紙剪開,疊成一個紙盒,用回形針固定好;

  3、用細繩將紙盒拴好;

  4、在紙盒中倒入小半盒冷水,點燃蠟燭,將紙盒吊在火上方。

  指導要點:

  指導幼兒紙盒要用一根筷子繫好,以防水蒸氣燙著手。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春天是個多風的季節,孩子們對“風”這種自然現象非常感興趣,所以我們在室外組織了活動“好玩的風”。小朋友說,“我們把風搬到室內,我們自己製作風”。於是我與幼兒共同想辦法,用什麼方法可以製作風,並將這些計劃畫在記錄表中,請幼兒根據自己的計劃收集材料。於是,我們共同開展了“我們來製造風”的科學探究活動。

  活動目標:

  1、大膽嘗試、尋找製造風的多種方法。

  2、能運用繪畫、語言講述的形式表達製造風的過程。

  3、在製造風的過程中體驗探究與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有感受風、尋找風的經驗,並對如何製造風有了自己的設想。

  2、物質準備:

  (1)幼兒按照製造計劃收集的扇子、電風扇、打氣筒、氣球、硬紙板、布、吹風機、塑膠袋、小瓶子。

  (2)小柳樹、大黑板、記錄紙張。

  重點、難點:

  大膽嘗試、尋找製造風的各種方法。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教師:前些天我們到外面找風去了,你到哪裡找到風了呢?

  幼兒:柳樹、小草、頭髮、衣服。

  教師:你是怎麼發現風的?

  幼兒:我看見柳樹、小草、頭髮都動了,衣服都飄起來了。

  幼兒分享自己關於“如何製作風”設計記錄。

  (1)你們要用什麼方法制造風?

  幼兒:我想用扇子扇風。

  幼兒:我用手抓緊塑膠袋的口,然後一捏塑膠袋,就有風了。

  幼兒:我想用打氣筒打氣,就有風了。

  幼兒:我用吹風機,可以有風。還有用布扇。

  幼兒:我用硬紙板扇,就能有風了。

  (2)你為了製造風收集了哪些材料?

  幼兒:我準備了扇子。

  幼兒:塑膠袋。

  幼兒:氣球、打氣筒。

  (3)怎麼才能知道製造出風了呢?

  幼兒:可以吹在臉上感覺一下,就知道有沒有風了。

  幼兒:讓一個人來試就知道了,把風吹在臉上。

  幼兒:可以用吹風機吹我們的門簾,如果門簾動了,就說明有風。

  幼兒:還可以吹頭髮、衣服,如果動了就說明有風。

  2、幼兒按照計劃製造風。

  (1)提出實驗規則。

  ①請幼兒用自己想到的方法進行試驗。幼兒可以在教室裡用自己找到的材料進行試驗,當你用完一樣材料後要把你的實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②請將實驗方法和結果用自己的方法記錄下來,讓別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怎麼樣實驗的,製造出風了沒有。

  ③有些幼兒的實驗材料需要用到電,請幼兒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觸控插銷。

  (2)教師巡迴指導,觀察幼兒的探究並及時支援。

  情境一:

  葛家佑在用布製造風的時候,用很小的一塊布去扇高處的門簾,門簾沒有動。她很沮喪地回到座位記錄。於是我請她再用布扇扇我,讓我感受一下有沒有風,同時讓她觀察我的頭髮有沒有動。她高興地發現我的頭髮動了。我又用布向葛家佑扇了扇,她馬上告訴我她感覺到風了:“涼涼的。”於是高興地把結果記錄了下來。

  情境二:

  陳頎林用塑膠袋實驗時,直接把塑膠袋的口部握緊,再用手捏塑膠袋,所以製造的風很小,幾乎感覺不到。於是他請我幫他往塑膠袋裡吹氣,然後從吹滿氣的塑膠袋中擠出了風,他高興地說:“這回的風大多了。”我問他:“你剛才是請別人幫助你製造風的,你想想有什麼方法自己就可以製造出風呢?”他想了一會兒,高興地告訴我:“我想到好方法了。”他用手拿著塑膠袋再空中晃動,把空氣裝到塑膠袋裡再進行擠壓。“風來了!”他高興地大喊,並將把實驗的方法畫了下來。

  (3)幼兒分享製作風的過程及結果。

  ①請幼兒藉助實驗記錄表,向同伴分享自己實驗中的發現。

  頎林:我把塑膠袋口這開啟,然後這樣(用動作演示,用塑膠袋裝空氣)。然後把口抓緊了,再一捏,就有風了。我在我畫的實驗下面打了個鉤,就是我成功了。

  葛家佑:我用布和教師一起做試驗,有風,因為教師的頭髮都動了。(邊說邊為別的小朋友扇了起來)我也畫了個鉤。

  ②引導幼兒將製造風的記錄貼在記錄板上,同伴相互交流與欣賞。

  3、教師小結。

  教師:小朋友們真棒,有的用扇子扇,有的用瓶子在空中晃,有的吹氣球,有的用打氣筒打,用吹風機吹,這麼多的方法,都製造出了風。

  我們在外面找到的風是自然風,我們今天用這些方法制造的風是人造風。你們,還可以開動腦筋再想一想,還有沒有新的方法可以製造出風,下次我們再試一試。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教師的問題具有層次性,引導性,問題層層深入。在活動時教師能發現幼兒出現的問題並及時引導,幫助幼兒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每個活動後能及時小結,幫助幼兒梳理、提升已有經驗。

  2、活動中的不足:

  (1)活動中提問的準確性不夠。如提問幼兒:“你怎麼才能成功?”應說成:“你製造出風了嗎?”這樣會更適宜。

  (2)在記錄中,幼兒只畫出了自己是否成功,沒有畫出試驗的過程,在這方面老師還需進一步引導。老師最後總結時,還可以啟發幼兒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說有些東西動了(如柳條、頭髮),就證明你製造出了風?”為“風是怎樣來的”延伸活動做準備。

  主要內容:

  1、教案重點突出、有層次性。教師思路清晰、節奏準確,但語言要準確,例如,“你用什麼方法制造風?”“怎麼知道你的方法成功了呢?”用簡單的語言幫助幼兒理解。還可以開展“風的利與弊”的延伸活動。

  2、每個環節結束部分都有小結,及時幫助幼兒梳理、提升幼兒已獲得的經驗。

  3、幼兒設計表格中提到的方法都是自己想到的方法。另外,由於材料是幼兒自己收集的,所以幼兒對活動非常感興趣,都很願意去證實自己的想法。在活動中有集體的目標,幼兒有個人的方法,實現了小組活動中幼兒的個性化發展。

  4、整個活動給了幼兒很大的自由,自由的空間也引發了幼兒的積極性。在活動區投人許多有關風的活動材料,可以讓幼兒在區域活動時繼續探索和發現。

  5、教師的引導很有層次,先“讓幼兒回憶”“自己想辦法”“材料是什麼”“怎樣讓別人知道有風”。在活動時有幼兒使用吹風機,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感知熱風和涼風。

  綜合評析:

  本次活動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學習,表現在活動的來源、活動中幼兒自己對方案的預設、材料的選擇、實驗的方法都源於決定。每個幼兒在實驗環節中材料和過程不統一,而是富有個性的,即尊重了每個幼兒問題解決的策略和方案。

  活動中還有一個明顯的優點是教師的敏銳觀察,發現幼兒在探究中的畏難情緒和挫敗情緒,給予及時的啟發、鼓勵和支援。如在活動中當一個幼兒扇窗簾而沒有動時,幼兒產生了沮喪的情緒,這時張老師說:“你扇扇我的頭髮吧。”結果幼兒試驗成功了,再次體驗到成功的愉悅。

  建議:教師讓所有的幼兒都體驗用一個塑膠袋製造出大風與小風;教師讓幼兒用同樣的力氣拿布和扇子來製造風,比較哪個製造的風大,哪個製造的風小。之後,再讓幼兒討論製造大風的過程,讓幼兒更深入地理解空氣流動能產生風。

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這個時代是一個複製時代。從工廠裡流水線上大批次的產品複製到影印機、傳真機、電腦複製、再到生物克隆……無不顯示出人們追求簡捷和保留原汁原味的需求趨向 。如何讓幼兒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複製現象,並感受複製方法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呢?教師聯想到洛江是一個工業開發區,幼兒園周圍的工廠裡就蘊涵著許多非常寶貴的學習資源,而《利用社群資源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策略研究》恰好是我園致力研究的課題。以往在帶領幼兒參觀工廠的過程中,我們也曾聽到幼兒感嘆機器的“厲害”,看到他們對製作成品流程的好奇,因此,教師取得家長的支援,到工廠裡抓拍了一些關鍵的複製鏡頭做成課件,並結合不久後幼兒園開“元旦運動會”需要製作獎品的實際,讓幼兒透過體驗簡單的複製方法瞭解和關注複製現象,從而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慾望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此活動是《有趣的複製》第一個活動,目的只是讓幼兒初步瞭解各種複製現象,嘗試最簡單的複製方法。接下來,我們將利用家庭資源指導幼兒進一步探尋複製現象、填寫問卷調查表,並就幼兒調查和收集到的內容,投放在區域活動中體驗、操作和交流,活動還在繼續進行著……

  活動目的:

  1、初步瞭解各種複製的現象,感受複製方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2、嘗試簡單的複製方法,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準備:

  1、課件《有趣的複製》,投影儀、電腦

  2、操作材料(分兩次投放)

  第一次:每組籃子兩個,黃色手工紙若干、勾線筆、剪刀人手一份

  第二次:使用過的一次性紙杯、印泥、複寫紙、圓珠筆、樣板若干

  3、作品展示板2個(開頭標有1、2記號和小組標誌)

  活動過程:

  一、出示獎牌範例,提出任務要求。

  (一)師:小朋友,幼兒園新年運動會就要到來了!今天,陳老師要請你們來為運動會做一件很重要的準備工作。

  (二)提出要求:

  1、在指定時間內加工出許多和這個大小一樣、圓圓的獎牌。

  2、給五分鐘時間,時間一到就停止操作,數一數然後貼在展示板1上,坐回座位。

  (三)幼兒自由製作。教師觀察製作情況,提醒幼兒在既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二、對比、分析作品,引發對複製現象的關注。

  (一)集體提問:你做了幾個?

  (二)引導幼兒對比,說出獎牌的製作情況。

  小結:這些獎牌形狀大小各不相同。

  (三)啟發:

  1、要是把這些獎牌獎給小朋友,他們會喜歡嗎?有沒有辦法作出一模一樣的獎牌?

  2、生活中是不是有許多一模一樣的東西 ?你們在哪兒見過?

  三、觀看利用社群資源製作的錄影,瞭解複製現象。

  (一)這麼多一模一樣的東西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老師這有一段錄影能揭開這個秘密。

  (二)提要求:想知道這個秘密就要認真看、仔細聽。

  (三)幼兒觀看錄影,(師巡迴指導,輕聲提醒幼兒安靜觀看)。

  (四)提問:剛才工人生產產品的時候快不快啊?他們是用什麼辦法做出這麼多一模一樣的東西?

  小結:小朋友都講得很好,原來工人叔叔就是用機器、模具很快的做出了許多一模一樣東西的,這種方法就叫做複製。

  四、嘗試運用簡單的複製方法再次製作獎牌,體驗複製帶來的便利。

  (一)啟發幼兒思考複製方法。

  師:我們可不可以也用複製的方法很快地做出許多一模一樣的漂亮獎牌呢?

  (二)提供複製材料讓幼兒探索、製作。

  1、介紹材料。

  2、提出要求。“大家要開動腦筋想一想能不能利用這些材料複製獎牌。老師同樣給你們五分鐘時間,看這次做得是不是比上一次更快更好!做完後同樣數一數貼在展示板2上面。”

  (三)幼兒嘗試複製,師巡視指導。

  (四)引導幼兒對作品進行比較,直觀感受複製的便利。

  師:這次你做了幾個?這些獎牌看起來怎麼樣?老師很想知道你們是用什麼辦法作出來的?

  小結:看來用複製的方法真是又快捷又方便!

  五、瞭解高科技複製的優越性。

  (一)師:看到小朋友這麼厲害,老師也想露一個絕招。

  (二)示範用電腦列印獎牌。讓幼兒當場體驗電腦的快速、便捷。

  六、遷移經驗,引導幼兒繼續探索複製現象。

  師:其實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奇妙的複製方法等著小朋友去觀察、去發現。看!我為你們準備一張表格,請大家回家後再和爸爸媽媽一起找找,生活中還有什麼複製方法和工具,找到了就畫在這張表格裡,方便的話也可以把複製工具帶過來,讓大家一起試一試、玩一玩,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