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關於科學教案彙總八篇

科學教案

關於科學教案彙總八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幼兒學會透過各種感官感知種子的外觀,激發種植的興趣。

  2、引導幼兒猜想種子的播種方法,並學會記錄。

  【活動準備】

  西瓜、西瓜籽、記錄表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匯入

  (1)小朋友看這是什麼?(西瓜)

  (2)它是從哪裡來的?(地裡長出來的)

  (3)是怎樣長出來的?(西瓜籽)

  (4)西瓜籽藏在西瓜的什麼地方呢?(西瓜肚子裡)

  (5)解剖西瓜讓幼兒觀察

  2、觀察

  將一粒西瓜籽放在投影上讓幼兒詳細觀察。

  師:你觀察到的西瓜籽是什麼樣的?幼兒描述

  過渡:剛才我們和西瓜籽是用眼睛做朋友的,你們還想和他怎樣交朋友?

  3、分組接觸西瓜籽,讓幼兒在看、摸、聞的過程中進一步的瞭解西瓜籽。

  (1)集中,讓幼兒說說你是怎樣和西瓜籽較朋友的?(看、摸、聞)

  (2)讓幼兒說說看、摸、聞到了什麼?

  小結並過渡:小朋友和西瓜籽交朋友時發現了這麼多的秘密,西瓜籽聞起來香香的,摸上去很光滑,西瓜籽還有許多的秘密,小朋友猜猜西瓜是怎樣往土裡種的。

  4、幼兒猜想種子的種植方法並記錄。

  結束:今天小朋友真棒發現西瓜這麼多的秘密,過幾天我們就要一起去種西瓜。

科學教案 篇2

  備課設想:

  本課的主題是修改上一課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的宇宙模型,這是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已有的知識基礎而編排的,利用他們對大自然的萬物充滿了好奇,並有強烈的動手慾望,因此,本節課的主旨是在教師引導下,啟發學生去認真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圍繞問題進行再觀察再思考,並實驗,去尋找各種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能力。

  一、教學目標:

  修改“宇宙模型”,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增加學生對宇宙的認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修改完善模型;模型與解釋

  難點:根據資料查詢模型的不足

  三、教法學法:

  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四、教具:

  各組製作的宇宙模型;蒐集的有關宇宙的資料;材料超市中的東西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上一節課我們動手製作了宇宙模型,其他同學也已經對模型提出了看法和意見,今天我們就這些看法和意見對自己的模型進行修改和完善

  (板書課題)

  修改和完善模型必須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下面我們按照分好的小組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

  二、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展示,並全班討論。

  三、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模型修改計劃將自己小組內收集的有關資料進行篩選。

  四、把篩選出的有效資料填入“小科學家記錄本”上,小組內討論本小

  組內的資料,找出資料所呈現的現象和規律,根據現象與規律總結本小組所討論的結果,並在作業本上呈現出來。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表或其他……)

  五、根據本小組內的分工和蒐集到的資料及得出的結論進行討論,討論本小組模型的不足之處。分工進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科學、更完善。

  第二課時

  一、達與交流,舉辦宇宙模型展示會:

  1.展示完善後的宇宙模型,交流經篩選後的有效資料,說說自己的模型先前的不足與自己的修改之處,並說出修改後的好處。

  2.回答別人根據自己的模型所提出的問題。

  二、拓展活動:

  1.做宇宙的膨脹實驗

  2.閱讀科學自助餐。

  閱讀9頁到10頁的內容。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 感知各類水果,製作水果拼盤,品嚐水果的滋味,培養幼兒觸控覺、嗅覺、味覺的能力,

  2、 幼兒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悅心情。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參觀果園

  2、蘋果、梨子、香蕉、柑橘、柚子、石榴等水果若干個

  3、塑膠盤子五個,塑膠刀子每人一把

  活動過程:

  一、引入:今天,農民伯伯給我們送來了好多的水果,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水果?

  二、感知水果

  1、分組觀察水果(引導幼兒透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來感受水果的色、香、)

  2、集中交流討論。鼓勵幼兒大膽把自己看到、摸到、聞到的感受告訴他人。

  三、水果拼盤比賽

  1、幼兒分組討論:如何製作水果拼盤

  2、幼兒分組製作水果拼盤(老師幫助小朋友切好)

  3、欣賞各組的水果拼盤,幼兒進行評價

  四、品嚐水果拼盤大會引導幼兒品嚐自己做的水果拼盤,並說說吃到的滋味如何

  五、遊戲“運水果”結束。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月相成因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的知識目標是指導學生認識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標是要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科學思想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相信科學不迷信的態度。本課是培養學生自行探究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典型課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層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點,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體現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解決新問題。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據事實材料推測分析是誰擋住了太陽光是難點。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圖片或聲像資料。

  2.月相形成的實驗材料。

  3.CAI課件

  ①日食和月食發生時的情境動畫。

  ②日食和月食發生時三球位置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組織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提出問題。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圖片資料,初步談談對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認識。

  2.分小組彙報交流情況。

  3.教師小結:同學們能收集到這些有價值的資料,為學好本課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剛才有同學談到據老人們說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陽或月亮,每到這時,人們都要拿出鍋碗瓢盆來敲敲打打,好趕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這回事嗎?當然沒有,我們就用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是怎麼一回事吧!

  4.板書課題。

  二、指導認識日食的成因及種類。

  1.教師課件演示日食發生的動畫,學生觀察。

  2.教師發給每一組一張日食發生時的一組照片圖及我國曆史上曾發生過日食的時間記錄表。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日食發生時都有哪些現象和規律。

  3.學生分小組彙報,教師逐條板書。

  4.教師根據以上學生彙報,組織學生討論:是什麼擋住了太陽的光?你的理由是什麼?

  5.學生彙報,教師形成如下板書

  現象:分析

  ①呈弧形漸缺→是球體

  ②自西向東漸缺→自西向東運動

  ③有時整個太陽被擋住→從地球上看,兩球大小差不多

  ④發生在農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線上。

  6.學生實驗證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確。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太陽,學生手持乒乓球當月球自西向東運動,把學生頭部當地球,看看在怎樣情況下看不見太陽。要求學生實驗後畫出太陽、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關係示意圖。

  7.教師組織學生彙報實驗情況,並抽查學生所畫示意圖。

  8.教師課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圖,學生想象日食形成過程並把研究結果寫下來(小組相互交流完善)。

  9.學生利用教材認識日食的種類。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談話:剛才我們已經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樣的呢?老師想讓同學們首先自主研究,然後透過相互討論交流進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發生在農曆的什麼時候?這時候地球、太陽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樣的?

  ②月食時,月亮的哪一邊先出現陰影?為什麼?

  ③月食是怎樣形成的?

  2.教師組織學生根據以上問題討論交流。

  四、教師小結

  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們知道了任何自然現象的產生都是自然事物運動變化的結果,因而我們要從小相信科學不迷信,從小培養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簡析:

  《降落傘》是本單元的重點一課。使學生初步知道降落傘的結構,瞭解降落傘的作用、原理。使學生掌握降落傘的相關知識及與空氣的關係。給學生提供一個自己動手,動腦的空間。

  學習目標:

  1. 透過學生學習活動,指導學生能從“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針對降落傘提出問題;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製作帶有創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傘,並對自己和他人的作品進行比較和評價;

  2. 透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透過查閱書刊及其它資訊源獲取有關降落傘的資訊,並對資訊進行分析和整理;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3.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願意合作與交流,並意識到合作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透過降落傘的製作與評價,體驗製作降落傘的樂趣,並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4. 在學習活動中,使學生了解降落傘執行的原理,體驗空氣阻力的作用,進而瞭解降落傘的.種類及用途,學會用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降落快慢的因素。

  學習重點:

  學生透過查閱書刊及其它資訊源獲取有關降落傘的資訊,並對資訊進行分析和整理;瞭解降落傘執行的原理,體驗空氣阻力的作用;在學習活動中瞭解降落傘的種類及用途,用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降落快慢的因素。

  學習難點:

  學生理解降落傘執行的原理,體驗空氣阻力的作用,利用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降落快慢的因素。

  學習準備:

  學生準備:手絹、塑膠薄膜、報紙、線繩、重物、剪刀、針、降落傘的資料圖片。

  教師準備:手絹、塑膠薄膜、報紙、線繩、重物、剪刀、針、降落傘的資料圖片。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修改

  一、匯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出示降落傘,創設學習情景,啟發學生透過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深層思考,對課前降落傘的相關資訊及材料進行蒐集整理,引入本課學習活動。

  二、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學習認知形式多樣的降落傘,並瞭解其作用。

  教師出示各種樣式的降落傘,引導學生認知,並積極思考、討論交流這些樣式的降落傘的作用。

  教師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製作降落傘的學習活動。

  教師下發動手材料,指導學生小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小組內交換意見,做到“動手之前先動腦”,使學生意識到行動之前制訂計劃的重要性。引導提示學生在製作之前先設計降落傘的形狀、大小及製作的步驟,準備製作所用的材料,並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測。指導學生使用針線注意操作安全,加強合作,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展示製作的降落傘,並進行相互評價,引導學生從他人制作降落傘中改進自己的降落傘作品。

  指導學生玩一玩製作的降落傘。教師引導學生將製作的降落傘進行試放,引導學生在試放過程中,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調整和改進自己的降落傘,使降落傘下落得更平穩。

  三、拓展延伸: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設計實用的降落傘學習活動,提示學生在傘面及傘形、繩長、固定方式等內容上進行方案設計,使學生的設計更具目的性、使用性和科學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延伸課後學習活動。 1、

  學生與教師談話、觀看降落傘,交流產生的感興趣的問題,對課前降落傘的相關資訊及材料進行蒐集整理,瞭解本課學習活動。

  2、

  學生學習認知形式多樣的降落傘,並瞭解其作用。

  觀看教師出示各種樣式的降落傘,小組學生積極思考、討論交流這些樣式的降落傘的作用。

  學生進行小組製作降落傘的學習活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努力做到動手之前先動腦,使學生意識到行動之前制訂計劃的重要性。大膽創新進行製作。

  學生進行交流展示製作的降落傘,並進行相互評價,能從他人制作降落傘中改進自己的降落傘作品。

  學生進行試放降落傘的學習活動,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髮現問題,從而進一步調整和改進自己的降落傘,使降落傘下落得更平穩。

  3、

  學生進一步思考問題,在教師指導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進行拓展延伸課後的學習活動。

  透過學生與教師交流談話,營造民主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課前蒐集整理降落傘的相關資訊及材料,並在課前進行初步的研究,瞭解本課學習內容,為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奠定基礎、做好鋪墊。

  讓學生透過小組交流的形式充分彙報課前蒐集、整理的有關降落傘的文字及圖片資料,瞭解降落傘的種類及用途,並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補充、資源共享。

  做到“動手之前先動腦”,使學生意識到行動之前制訂計劃的重要性。

  學生在製作、展示與評價的過程中體驗製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在體驗中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製作帶有創造險的科技作品的能力。

  學生在實驗中、交流中發現並提出問題,使學生意識到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使學生活動在課後延伸的學習活動中更具目的性、使用性和科學性,延伸課後。

  板書設計 降落傘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1、能利用統計表記錄並比較塑膠與其他材料在性質上的區別。2、對於有關塑膠性質的題目,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能透過實驗證實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3、能從實驗結果中發現新題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能舉例說出人們為了滿足城樓而不斷地研究開發新材料。2、能分別舉出兩個例項說明塑膠製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引起的環境題目。科學知識目標:1、能說出塑膠的多種性質,並能用三個以上的例項說明塑膠的用途。2、能舉出兩種以上新材料的性質和用途。3、能舉例說出物品的特點與組成該物品材料的性質有關。

  教學預備:木尺、塑膠尺、塑膠杯、熱水、冷水、漏斗、塑膠手套、棉布手套

  教學過程:

  一、引進

  塑膠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品是由塑膠製成。

  二、活動一:比較塑膠尺子和木頭尺子

  在書中的表中記錄兩種尺子的特性。

  討論用塑膠代替木頭有什麼優點?有什麼不足?

  同組比較塑膠尺子和木頭尺子

  同學記錄

  全班交流

  三、活動二:塑膠杯碰到熱水會怎樣?

  提示:分別向塑膠杯或礦泉水瓶內裝進冷水和熱水,觀察它們的變化。

  學生自己猜測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學生交流

  四、活動三:戴手套

  一隻手戴塑膠手套,另一隻手戴棉布手套,兩隻手的感覺一樣嗎?

  學生實驗

  學生交流

  五、學習科學線上——活動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書中先容的新材料

  2、談談對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設計什麼樣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學期我們曾經做過埋垃圾的實驗,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沒有腐爛?

  板書設計: 2、塑 料

  塑膠的用途

  塑膠的性質

  新材料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 學習觀察金魚吃食等活動,嘗試用動作表現金魚吃食的樣子。

  2. 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並學習短句“這邊吃吃,那邊吃吃”“上面吃吃,下面吃吃”。

  3. 初步知道金魚愛吃魚蟲,但是要少量餵食。

  活動準備:

  1. 魚蟲幹若干份,放在小盤中備用。

  2. 教學桌上擺放一缸魚。

  活動過程:

  1. 創設情景,引起幼兒的興趣。

  2. 教師示範喂金魚吃魚蟲。

  (1) 你們知道小金魚愛吃什麼嗎?

  (2) 小金魚,你喜歡吃什麼呢?(教師以小金魚的口吻告知幼兒,我們最愛吃小魚蟲。)

  (3) 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魚蟲幹,示範喂小金魚,並引導幼兒嘗試學習如何取少量的魚蟲喂金魚。(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幾粒魚蟲幹。)

  (4) 將魚蟲幹放入魚缸後與幼兒共同仔細觀察小金魚吃食。

  3. 幼兒自由餵食,觀察魚吃食的動作。

  (1)教師:小金魚吃魚蟲真可愛,你們也來喂一喂,看一看。

  (2)將魚蟲分發到幼兒桌上,指導幼兒少量餵食。

  4.幼兒喂小金魚,教師巡迴指導這距離仔細觀察金魚的活動。

  5.交流、表達自己的觀察。

  6.教師以小金魚的口吻反饋幼兒的餵食活動,激發幼兒進一步觀察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緻並實事求是地彙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

  【教學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

  【教學準備】:每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組合,鏽鋼湯匙、蠟燭、火柴、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課堂內容和要求匯入:

  今天我們的課堂將以實驗為主,但需要你細心的觀察作為我們這節實驗課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實驗:

  1、實驗前的觀察:用豆子和沙子來做混合實驗就要知道它們的本來面目,它們是什麼樣的呢?

  2、學生根據觀察回答,師簡要板書。儘可能利用各種感官感受描繪它們的特性。

  3、引導推測:如果我們將豆子和沙子進行混合,它們會發生變化麼?依據是什麼?怎麼做來證實?建議:留取對比樣本。

  4、混合實驗。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發生變化會和它們的攪拌程度有關麼?

  5、混合實驗後觀察豆子和沙子的變化。怎樣觀察的更清晰?

  6、分離實驗:引導思考,用什麼方法分離?怎樣分離,根據所想方法選擇實驗品實驗。

  7、觀察比較:分離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們預存的實驗前的樣本進行比較,觀察是不是發生了變化。(對於外部形態上出現的細微變化,教師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導本質上的變化比較)

  8、小結:類似豆子和沙子的實驗,在混合和分離的前後沒有變化,沒有變為或產生新的物質,我們稱為物理變化。如同上節課我們的易拉罐和水結冰等的變化,都是物理變化。板書:物理變化及其特點

  二、糖的加熱實驗

  1、相對於物理變化的是化學變化。觀察白糖特點,記錄表格中。

  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生哪些變化?填在表格中。

  3、實驗:a、說明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

  b、從實驗盒取出實驗材料,進行實驗。

  c、教師在巡視中指導觀察和記錄以及安全事項。

  4、交流:你們都看到和記錄哪些現象?引導明瞭:白糖在加熱以後得到的物質還是以前的白糖麼?

  5、小結並引申:像白糖加熱從白色的糖變為黑色的炭一樣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就稱為化學變化。板書:化學變化及其特點 就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來看,是不是從加熱那刻開始就是產生黑炭的化學變化的過程呢?(引導比較融化時是物理變化,後期才是化學變化)比較: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呢?

  6、拓延:我們在對糖加熱的過程還是蠟燭燃燒的過程,蠟燭的燃燒是怎樣的變化呢?

  三、總結:

  在變化中能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不能產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變化不單純屬於物理或者化學的變化,有時像糖加熱和蠟燭燃燒一樣同時出現。做個有心人,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變化究竟屬於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