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關於科學教案錦集九篇

科學教案

關於科學教案錦集九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探究熱的傳遞規律過程。

  2.加強測量水溫的技能訓練,培養連續觀察並記錄的能力。

  3.學會分析實驗現象及資料,找尋其中的科學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道科學探究過程中,離不開認真細緻的觀察。

  2.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樂於合作,紮實完成自己的任務。

  科學知識

  1.知道熱能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

  2.瞭解熱總是從高溫物體(部分)傳向低溫物體(部分),直到物體溫度相等為止。

  3.瞭解熱傳遞的三種方式。

  金屬棒、酒精燈、火柴、凡士林或蠟、支架、溫度計、大燒杯、小燒杯、熱水、冷水。 拓展課準備:酒精燈、火柴、三角架、石棉網、燒杯、水、茶葉、有關熱輻射的錄影資料。

  一.教學匯入

  1.演示:將開水倒入杯中,放上湯匙,過會兒,讓學生摸摸。

  2.提問:“湯匙變熱了,熱怎麼傳遞過來的?” 引導學生做出猜想後,進入下面的實驗研究。

  二.活動 物體怎樣傳熱

  1.教師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材料。

  2.猜測:火柴棒掉落的順序會怎樣?(猜測的理由)

  3.交待實驗注意事項。

  4.學生實驗。

  5.彙報。

  6.檢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7.歸納:熱是從高溫部分傳向低溫部分。

  三.活動 測量變化的水溫

  1.組織學生預測:兩杯水的溫度各會有怎樣的變化?兩杯水最後會怎樣?2.討論要做好實驗,該怎樣進行?

  2.討論:要做好實驗,該怎樣進行?

  3.分組測量,認真觀察、準確讀數和及時記錄。

  4.分析資料,發現規律:

  熱從熱水杯傳向冷水杯,溫度的變化先快後慢,最後直至兩杯水溫度相等。

  四.拓展:熱的傳遞方式

  多媒體課件輔助介紹。

科學教案 篇2

  課程內容:

  1、認識水中的沉浮現象;

  2、瞭解周圍生活中水汙染的現狀,初步瞭解一些水淨化方法;

  3、瞭解傣族的潑水節;

  4、瞭解並欣賞大禹治水的故事;

  5、創作水貼畫;

  6、知道如何節約水,愛護水資源。

  課程的結構:

  第一層次:幼兒的微觀世界、宏觀世界。

  第二層次:我身體裡的水、日常生活的水、水的資源、水的分佈、水的

  特徵。

  3、特色:水是幼兒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水具有的非結構化的性質可以鼓勵這個年齡的幼兒進行富有想象力和自信心的探究,可以促進幼兒思維活躍,也因為水常見,能使幼兒自然而然地放鬆。該課程以幼兒為中心,提供給幼兒另一種體驗世界的方法。

  活動目標

  1、兒童與周圍世界中水的關係。

  2、延伸範圍:水是什麼、水的作用、特點、歷史文化中的水、藝術中的水、節

  約保護水資源。

  課程理念:

  1、歷史生態觀:歷史現象與文化、科學息息相關,相互依存,人們需要關注生存環境,強調環境,強調人類在消耗和保護地球資源中所扮演的角色。人類影響他們的環境,反過來環境也影響著生活在其中的人類。因此我們設計了關於保護水資源和防止水汙染的活動,培養幼兒一定的歷史責任感。

  2、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大班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與具體形象思想已有充分發展,數理邏輯思維也開始萌芽。因此讓幼兒主動去建構自己的知識,而不是教師塞給他們的,因此我們在課程中透過幼兒感官去認識水的特徵。

  3、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在活動中起著鷹架作用,主要是教師給幼創設一個有利於他們發揮自身能力的情境,提供給他們材料,並和幼兒以平等身份一同去探討。如水中的沉浮現象,教師提出問題,然後和幼兒一起或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有探索困難的時候,教師才指導一下。

  4、我們的理念:我們相信幼兒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相信幼兒有能力透過探索,自我表達和社會性互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生成課程和專案活動的主要內容有時是計劃好的,有時是偶發的,但都源於幼兒的觀點、活動和好奇心。

  課程目標:

  活動範例:沉浮小實驗

  目標:

  1、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可以沉入水中,哪些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可以懸於水中;(知識的學習)

  2、透過觀察去比較證實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不同狀態;(學習方法的學習)

  3、樂意與同伴一起合作完成小實驗。(社會性的培養)

科學教案 篇3

  教案准備

  老師要準備一些小貓、小狗等動物的圖片,放在活動場地的不同位置,再準備幾個軟墊,活動的音樂可以用一些歡快的歌曲。

  教案流程

  一、熱身運動

  首先在老師的帶領下,小朋友們開始做熱身運動,然後讓小朋友看看,今天在場地中還有哪些小動物和我們一起來活動啊?小朋友在熱身跑動的過程中走到哪個動物面前就認出這個是什麼動物,就代表是它們的家。

  二、帶領寶寶玩遊戲

  1、講解遊戲規則教師說兒歌,寶寶說出兒歌中說的是誰,就跑到小動物的家,找小動物,找到後說:"我找到小狗了"並學兩聲小狗叫,或學小狗走路。以此類推。

  2、幼兒遊戲教師說兒歌:"愛吃蘿蔔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教師:"寶寶要去找哪個小動物啊?"幼兒:"小兔"教師:"我們跑著去找小兔吧。"教師提示:"寶寶們,跑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推擠,不要碰到小夥伴,要注意安全!"找到後,在小兔周圍學小兔跳。

  3、播放陽光優美的音樂,指導寶寶自由放鬆。

  播放音樂,帶領寶寶走一走、抖一抖、搖一搖,到軟墊上坐一坐、躺一躺,自由地放鬆身體。

  教案總結

  這是一個全班小朋友一起參與的活動教案,有2個比較重要的意義,1是認識動物,並且瞭解動物的活動樣子,2是能夠練習聽命令跑動的能力。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認識水的基本特徵。

  2、認識字卡:無色、透明的、無味、無形、可流動的液體。

  3、培養幼兒節約能源的意識。

  活動準備:

  幼兒:小瓶子每人一個,瓶蓋或者能盛水的玩具每人一個

  老師:玻璃杯兩個,分別裝水和牛奶,裝有醋和水的瓶子各一個,瓷扣2個,每人一個盆子

  字卡:無色、透明的、無味、無形、可流動的液體。水勺,泡沫板。

  過程:

  1、請幼兒觀察水是什麼顏色的?並出示牛奶和水請幼兒比較,說說牛奶是什麼顏色?水有沒有顏色?知道水是無色的,並出示“無色”的字卡。

  2、拿兩顆瓷扣,分別放在牛奶和水中比較觀察,能不能看到瓷扣不?為什麼水中能看到?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不透明。並出示“透明的”字卡。

  3、出示醋,請幼兒聞一聞,說說聞到了什麼氣味?再聞聞水的氣味,說說水有沒有氣味?知道水是無味的,並出示“無味”字卡。

  4、實驗:

水是怎樣到桶裡的?

  老師把杯子裡的和盆裡的水分別水倒另一個盆裡,並問幼兒水怎麼到另一個盆裡的?象什麼?(引導幼兒說出瀑布一樣,流到另一個盆裡)

  總結:

水是流到盆裡的,出示“可流動的液體”。

  5、玩水遊戲,讓幼兒用手去抓水,看水能被抓起來嗎?怎樣才能將水盛起來?用小瓶子,勺子,瓶蓋盛並看看盛起來的水是什麼形狀的?說說水有沒有形狀?

  總結:

水裝在任何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狀,水本身是沒有形狀的,並出示“無形”的字卡。

  6、與幼兒一同看看字卡,一起總結水的特徵。

  7、請幼兒討論水可以用來幹什麼?如果沒有水會怎樣?

  8、談談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節約水。

  9,遊戲<運水>.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一電池。

  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線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2、觀察、描述和記錄有關的實驗現象。

  3、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對電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1、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線方法。

  2、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教學難點】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教學準備】

  每小組小燈座2個、電池盒1個、1號電池1節、導線4根、小燈泡2個、記錄紙若干,記號筆1支。

  【教學過程】

  一、活動匯入:

  1、連線比賽:每組一節乾電池、一根導線和一個小燈泡,把小燈泡點亮。

  2、討論:我們這樣用手按著來點亮小燈泡,一鬆手小燈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點不太方便啊?

  3、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提醒學生觀察或回憶學校和家裡的電燈是怎樣安裝的)

  二、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學會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線電路。

  1、教師逐個出示小燈座、電池盒,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

  2、討論:這兩個工具是幹什麼用的?怎麼使用?

  3、請一生演示電池盒和小燈座的安裝,教師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裝電池的時候有什麼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燈泡是怎麼裝到小燈座上的?

  (3)導線怎麼連?(指出彈簧接線頭的最佳連線方法)

  (說明:電池盒和小燈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由教師直接按照教科書上提供的步驟告訴學生,不必對使用方法進行討論。教師邊講解,學生邊操作,保證每個學生都會使用。)

  4、學生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線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5、請一組學生展示他們的連線實物圖,教師介紹用簡單的符號畫電路圖的方法。

  三、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1、再提供1個小燈泡、1個小燈座、3根導線,讓學生嘗試怎樣使兩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

  2、學生使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進行各種嘗試,當嘗試成功後,再去嘗試其他的連線方法。

  3、教師提醒學生將各種方法的電路圖畫出來,以便交流。

  4、根據各小組電路的連線情況,再發給每個小組一節電池和一個電池盒,探究兩節電池在電路中的連線方法,並畫出電路圖。

  5、實驗結束,小組彙報,互動交流。

  (交流要點:小燈泡亮了嗎?用了幾種連線方法?哪種方法更好?為什麼?為什麼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燈泡同時發光?指出電在電路中是怎樣流動的。)

  四、活動延伸:

  1、挑戰:我們能連線更多的`小燈泡和電池,讓它們同時亮起來嗎?

  2、討論他們的想法,使學生對電路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發展。

  板書設計:

  3、簡單電路

  電池導線用電器(電池盒和小燈座)

  連線方法

  點亮小燈泡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認識電流的磁效應。

  知道通電導體的周圍存在磁場,通電螺線管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的磁場相似。

  理解電磁鐵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過程和方法

  觀察和體驗通電導體與磁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初步瞭解電和磁之間有某種聯絡。

  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認識電與磁之間的相互聯絡,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界的奧妙。

  重、難點:

  1、 試驗探究電流的磁效應的規律。

  2、 探究通電螺線管的磁場規律。

  教學器材:

  電腦平臺、磁體、小磁針、電源、導線

  教學課時:

  2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靜止後的磁針指南的一端叫 極,又叫 極,指北的一端叫 極,又叫 極。

  2、同名磁極相互 ,異名磁極相互 ;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是透過 發生的。

  3、磁場的方向是這樣規定的:小磁針靜止時 極所指的方向就是該點的 ;可以利用帶箭頭的曲線來描述磁場,這樣的曲線叫做 。

  4、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獲得磁性的過程叫 。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試驗“猜一猜”

  利用隱蔽的通電螺線管吸引小鐵釘,讓學生猜是什麼物體?

  磁體對進入磁場的物體會發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產生磁場、控制磁場?

  進行新課:

  1、電流的磁效應:

  試驗:53頁圖8.2-2示,結果

  結論:通電導體的周圍有磁場,磁場的方向跟電流的

  方向有關,這現象叫電流的磁效應。(這試驗叫奧斯特試驗)

  思考:為什麼手電筒、普通電線通電時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強磁場?(做成螺線管,也叫線圈,如……開始的試驗)

  2、探究:通電螺線管的磁場

  猜想:通電螺線管能否產生磁場,磁場可能與哪種磁體的相似?

  (1)試驗:54頁圖8.2-4示

  (對比條形磁體)

  結論:通電螺線管外部的磁場與 磁體的磁場相似。指出N極、S極

  猜想:改變電流方向,磁場方向會不會變化?

  (2)試驗:54頁圖8.2-4示,但電流方向相反

  結果:

  結論:

  指出圖8.2-5中的N極、S極討論:能否利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普遍性的規律?(參考55頁提示)

  (3)安培定則: 右手握螺線管,讓四指彎向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電螺線管的N極。

  練習:判斷一些通電螺線管的N、S極

  3、達標練習:課本後50頁 “動手動腦學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 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

  1、 完成物理套餐中課堂未完成的內容。

  2、 課本後練習。

  教學後記:

  1、重點磁場的含義,以及磁感線的含義,比較抽象,應重點分析。

  2、 多試驗。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會查閱書刊及其它資訊源,經歷蒐集、整理、分析資訊資料的過程;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並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2.願意合作交流;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認識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透過觀察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環形山,瞭解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瞭解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學生準備: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大氣層方面的資料,並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

  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還可以準備相關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討論交流

  採取小組交流的方式。首先讓學生將自己蒐集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將小組同學蒐集的資料進行彙總,並從大氣層的結構和人類在不同圈層內的活動情況兩方面將資料歸類。然後讓學生用繪圖或文字方式描述大氣層的結構及人類在大氣層的活動情況,並在小組內形成統一意見,達成共識。最後,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補充,形成對大氣層的整體認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恰當的加以引導和評價,使交流活動有序進行。

  還可以採取演講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蒐集到的文字及圖片資料。採用演講解說的形式應注意引導學生儘量避免重複資料的解說,提醒學生學會聆聽別人的發言,及時發現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逐步建構地球大氣層概貌,形成對地球大氣層的初步認識。

  二、提出問題

  先直接提出問題“假如沒有了大氣層,我們的地球會怎樣”?

  三、猜想假設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討論,並將討論結果以論點的形式進行彙總。可以從大氣層對地球、動物、植物、人等幾個方面的意義入手,引導學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題,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邏輯性和條理性。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相互借鑑,達成共識。如果學生沒有找到或談及月球或其他星球上環形山的問題,教師可以將事先準備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展示出來,同時提出問題:“月球上的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引導學生討論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環形山的成因,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地球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活動結束,教師可引導學生填寫好下面研究記錄。

  四、實施探究

  我的研究記錄

  研究專案研究結果我的證據

  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大氣層對動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植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人的意義

  我的研究結論:

  例項。在這一環節結束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將活動結果進行總結:一是彙總大氣汙染的治理建議與方案;二是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並對優秀建議和方案的提出者給與肯定和表揚。

  按照“認識大氣層概貌——瞭解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動物、植物、人的意義——大氣汙染及治理”的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打破活動條塊化的框框,設計綜合化活動,將本活動環節中活動點合併,即活動一、二、三合併成一個活動。在課的開始,先組織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看有哪些發現和收穫。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開放式活動,充分交流自己的課前研究成果和蒐集的資料,同時在小組內展開討論,求同存異,達成共識,並將各組的研究成果彙總整理(如下表)。

  我們的研究記錄

  我們研究的問題我們的研究成果

  大氣層的結構

  也可將本課活動整合成“我們的大氣層”主題演講會的形式,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進行演講,也可以自主上臺演講。演講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演講者的表現及演講內容及時進行評價。

  五、展示交流

  活動結束,組織學生交流,展示各組研究成果。如果學生在整合的活動中沒有涉及大氣汙染治理方面的內容,在活動結束時提出關於治理的問題,讓學生就治理問題談想法或方案。

  六、拓展活動:

  臭氧層的破壞是最嚴重的大氣汙染,這也是最受環保工作者關注的焦點之一。教師可以佈置學生課後蒐集有關大氣臭氧層遭到破壞方面的資料,並將資料進行分類整理,製作成宣傳版面,並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宣傳活動。

  也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本課的學習內容及課後蒐集的有關臭氧層知識設計保護地球大氣的廣告語或警示語,並將它們製作成警示牌,懸掛於教室、學校、社群顯眼的地方,以此提醒自己和他人時刻關注大氣汙染問題。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釋出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於合作中表現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夥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學生提出自己有疑問的問題,透過交流進行解答。對於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後解決。

  作業設計:

  做一份我家周圍的空氣狀況調查報告:調查時間、調查地點、調查方法、調查過程、發現問題、我的建議。

  板書設計:地球的面紗

  對流層

  平流層

  中間層

  熱層

  逃逸層

  課後反思:

  大氣層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層,它的存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從學生對大氣層的認識上看,還是浮在面上、籠統的概念。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地球大氣層的基本情況和地球上風的成因,透過觀察、實驗、製作、蒐集整理資料、調查訪問等方法研究蘊藏在其中的科學道理,瞭解了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發現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現象。

  2、用較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3、初步嘗試用繪畫記錄的方式。

  活動準備: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備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記錄單、記錄筆、黃色油畫棒等

  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

  1、杯子裡有什麼?

  2、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會怎樣?

  二、猜想記錄

  1、簡單介紹記錄表

  2、幼兒記錄並講述自己的猜想

  三、進行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認真觀察,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

  2、幼兒實驗,老師觀察實驗情況,提醒幼兒進行記錄。

  四、交流、討論

  1、你看到了什麼?

  2、有什麼辦法讓油和水混在一起?

  幼兒講述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讓幼兒或教師進行演示。

  五、提出新問題

  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油和水混在一起呢?我們下次再來研究。

  活動三:讓油和水混在一起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大膽嘗試把油和水混在一起的方法。

  2、體驗實驗活動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油水混合物數瓶

  2、洗潔精、肥皂粉、鹽、筷子若干

  3、記錄表、記錄筆等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師生共同回憶“油和水”的實驗情況。

  上次我們做了一個油和水的實驗,知道油是浮在水上面,那有什麼辦法讓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2、提出問題

  老師這裡有三樣東西,請你們猜猜看,哪樣加到油和水裡會讓它們混在一起?

  二、猜想、記錄

  1、幼兒猜想、記錄

  2、幼兒講述自己的猜想

  三、幼兒進行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

  (1)每種材料都要試到。

  (2)試一樣記一樣。

  (3)可以用筷子等材料進行攪拌。

  2、幼兒實驗,老師觀察指導

  四、交流、討論

  1、你剛才試了幾種材料?

  2、那幾種材料加到油和水裡會混在一起?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

  使同學認識到科學技術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激發同學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通過了解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負面作用,培養同學一分為二看待問題的態度,使同學認識到科學技術要為人類造福。

  2、行為與習慣

  讓同學瞭解科學技術在人們的生活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同學將學科、愛科學的熱情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懷著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認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協助同學瞭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引導同學初步認識科學技術的利與弊,並對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能持有正確的態度。

  3、知識與技能

  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關注生活中的科學技術,培養同學觀察問題的能力,增強同學對科學技術的瞭解,培養同學對資料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透過爭辯賽等活動,增強同學的參與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4、過程與方法

  同學透過關注周圍的生活和收集有關科技資料,認識到科學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與世界,讓同學透過爭辯賽、故事會等活動,認識到科學技術既能造福人類,也會危害人類,我們應正確對待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

  課時佈置: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1、請同學觀察周圍的生活,看看我們的衣食住行中有哪些科技產品,收集有關資料,對這些科技產品作大致瞭解。

  2、請同學訪問家長或者親朋好友,瞭解以前生活中的日常物品和現在有哪些不同。

  3、收集一些科學家生長經歷的小故事。

  匯入

  播放錄影,請同學觀看神舟五號載入飛船勝利的局面。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看到的是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發射勝利的局面,也看到了航天英雄楊利偉叔叔從太空中凱旋歸來,神舟五號的發射勝利使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感到振奮與自豪,這說明我國的航天事業的發展已經處於世界前列了,想一想,為什麼我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呢?這要歸功於我國科學家的奮發努力和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同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感受到科學技術帶來的好處。

  教學互動一(衣)

  1、教師給大家介紹一下吳家嘴村小學六(2)班的討論會,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扮演五依蒙和朱愛先兩位同學,進行發言,先說說衣服與科技的關係。

  2、再請班級同學根據已收集的資料對王依蒙同學的發言進行反駁。

  3、教師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一些服裝上的商標牌展示給大家看,讓大家看看服裝的面料成分是什麼,其中包括著哪些科技成分。

  4、請同學扮演科學家,充溢自豪感地為介紹智慧服裝。

  教學互動二(食)

  1、教師請同學說說今天家裡吃了什麼飯菜,再請同學說說這些飯菜和科技有無關係,有怎樣的關係,例如所吃的蔬菜是大棚蔬菜,米飯是雜交水稻生產的,一些肉類食品是養殖加工生產的等。

  2、教師為同學介紹“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蹟和安藤百福發明泡麵的故事,並讓大家談談感受。

  3、請同學根據所收集的資料,說說食品生產中還有哪些科技發明。例如罐頭的發明、雜交水果的培植等。

  教學互動三(住、行)

  1、教師給同學展示摩天大樓和磁懸浮列車的圖片,讓同學說說我們的居住與出行和科技有什麼樣的關係。

  2、讓同學根據生活中的觀察說說我們周圍有哪些技術先進的建築和交通工具。

  3、教師為同學介紹磁懸浮列車。

  4、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跨越時空的來信”,想像未來的交通工具是怎樣的。

  教學互動四

  1、將同學分成四個組,就“衣食住行”每組就某一方面來談。

  2、再請每組同學設想一下50年以後我們的衣食住行將會是怎樣的,請每組派代表上臺來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