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華】科學教案彙總六篇

科學教案

【精華】科學教案彙總六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準備:

  前期幼兒經驗:知道有些物品會浮於水面,有些物品會沉在水底:

  雞蛋、水杯、糖、鹽、味精、水、抹布、臉盆。

  活動目標:

  1、透過實驗的方法,知道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讓有些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2、瞭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活動過程:

  一、幼兒敘述“沉”與“浮”的物品:

  教師:小朋友,你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裡會浮起來?哪些東西放在水裡會沉下去?

  二、變魔術“雞蛋浮起來”:

  提問:雞蛋放在水裡是沉還是浮起來呢?

  教師做實驗——雞蛋沉入水底;

  教師假裝變魔術,出示一杯放了鹽的水,放入雞蛋,雞蛋浮出水面。

  教師:你知道我是怎麼讓雞蛋浮的嗎?

  教師:我在水裡加了一樣神秘的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教師出示鹽、糖、味精;

  提問: 我就是往水裡加了這三個好朋友中的一個,你們猜猜是誰呀?今天我不告訴你們,讓你們自己去發現!

  三、幼兒嘗試實驗

  教師將幼兒分為12組,每組獲得一個雞蛋、一個杯子、一個攪拌棒,一瓶水,進行實驗,每桌放置一種調味料。

  實驗結果:雞蛋在鹽水裡可以浮起。

  (1)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新增東西進行實驗。

  實驗後講述“你在水裡加了什麼,你的雞蛋怎麼樣了?”

  實驗得出結論:在水中放入鹽可以使雞蛋浮起來,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2)換水後共同在水中放入鹽,進行攪拌,再放入雞蛋,觀察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

  實驗後得出結論,放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雞蛋浮起來。

  四、死海的秘密

  教師:“放了鹽的水能讓雞蛋浮起來,那人可不可以浮起來呢?”

  教師播放PPT,介紹“死海的秘密”。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透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科學教案。

  2、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3、電荷在電路中持續流動起來可以產生電流。

  過程與方法:

  根據已有知識,運用邏輯推理,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教學重點】

  解釋靜電現象

  【教學難點】

  認識正負電荷

  【教學準備】

  一把塑膠梳子、碎紙屑、幾個氣球、綁氣球的細線、掛氣球的支架、靜電現象的相關圖片或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體驗靜電現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象,看老師的表演,問:靠近紙屑,可能會出現什麼?

  教師演示:用梳子梳乾燥的頭髮,頭髮可能會怎樣?--頭髮飄起來了。頭髮為什麼能飄起來呢?--出示課題: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2、體驗靜電現象

  小組實驗:拿出一根經過摩擦過的塑膠棒,靠近碎紙屑。發現了什麼?--摩擦過的塑膠棒能吸起碎紙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塑膠棒經過摩擦,產生了靜電,就把紙屑吸起來了。

  3、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隨處可見,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認識電荷

  1、不一樣的電荷

  1)靜電既然存在於所有的物質之中,為什麼我們通常感覺不到物體帶電呢?認識正電荷和負電荷

  2)進一步研究靜電現象--小組研討解釋前面的靜電現象:如:塑膠梳子梳理乾燥的頭髮,梳子帶負電荷,頭髮帶正電荷,互相靠近時產生互相吸引的現象,所以頭髮就飄起來了。

  3)用一塊羊毛皮反覆摩擦充氣乞求的一個側面,將氣球的一個側面靠近頭髮,發現了什麼?(2人一個小組,一人操作,一人觀察,後互換)小結:兩個摩擦後的物體,有時相互吸引,有時互相排斥,跟我們前面所學的磁鐵的現象類似,同一種電荷(都是正電荷或都是負電荷)互相排斥,不同種電荷(一正電荷和一負電荷)互相吸引。

  2、讓電荷流動起來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正靜電。帶靜電的物體中的電荷卻不能持續流動。要形成電流就必須使電荷流動起來,需要具備動力,需要形成電路。

  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靜電現象:

  正電荷、負電荷

  電荷能流動起來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西紅柿、黃瓜的特徵

  2、知道多吃瓜果對身體有好處。

  活動準備

  1、西紅柿與小黃瓜若干,提籃人手一個。

  2、各組貼有西紅柿與小黃瓜標誌的籃子各一個;餐盤若干,溼紙巾人手一條。

  3、切好的西紅柿、小黃瓜若干;小碟子、湯匙人手一套;白糖若干。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知

  引導幼兒透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等,瞭解西紅柿與小黃瓜的外形特徵。

  二、運用多種感官,進一步感知西紅柿和小黃瓜的主要特徵。

  1、幼兒人手一個西紅柿,看一看、摸一摸,然後說一說西紅柿的外形特徵:

  西紅柿是圓圓的.紅紅的身體,滑滑的。它的身體軟軟的,摸起來涼涼的。

  2、鼓勵幼兒看看並摸摸小黃瓜,然後說出其特徵:又綠又長。

  3、引導幼兒透過與小黃瓜的比較,瞭解西紅柿的特徵。

  4、比較西紅柿和小黃瓜的顏色、形狀、大小。

  三、觀察切開的西紅柿與小黃瓜,在比較中瞭解西紅柿的內部特徵。

  1、西紅柿有紅紅的肉,有籽,還有許多汁流出來。

  2、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你看到了什麼?摸了覺得怎樣?用鼻子闖到什麼氣味?

  3、小結:西紅柿外表是又圓又紅的,頂上有綠色的葉子;

  切開后里面果肉的顏色是淺紅的,有汁和籽,摸起來光滑皮薄。未切開前沒有味道,切開後有點酸的氣味。

  四、品嚐西紅柿、黃瓜,感知味道,知道多吃瓜果對身體有好處。

  1、教師:西紅柿有什麼作用?你吃過西紅柿嗎?是怎麼吃的?

  2、引導幼兒瞭解西紅柿的吃法---西紅柿汁、西紅柿蛋湯、西紅柿炒蛋等;

  知道吃西紅柿有益於身體健康。

  3、將切好的西紅柿、黃瓜分發給每組。

  引導幼兒用小碟子、湯匙取出自己想要的份額。

  4、提出品嚐要求:

  將手擦乾淨(洗})後品嚐;品嚐時注意衛生;吃完後將碟子、湯匙放在指定的地方、用紙巾擦嘴等。

  五、幼兒邊品嚐邊自由交流

  西紅柿有酸酸甜甜的味道;黃瓜脆脆的,很清淡。

  在品嚐中自由結束活動

科學教案 篇4

  探究活動分析:

  1. 溫度計的使用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在前兩課中,學生實際上已經用溫度計測量氣溫。

  2. 每個小組或每個同學都將再次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並將在今後的一段時間裡,每天都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並將測量的結果記錄在“天氣日曆”和“我們的日期-溫度表”中。

  3. 為了提高學生們測量的準確性,有必要在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進行指導:認識溫度計上的刻度。溫度計上標出的溫度往往是整十數,每兩個數值之間分成5或10個相等的小格,每個小格代表1攝氏度或2攝氏度。

  4.測量時,要把溫度計放置到測量環境內2-3分鐘,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時再讀數。讀數時,視線要與溫度計的液柱平行。

  5.對測量的氣溫進行比較和分析,確定只有室外陰涼通風的地方才能反映當地的氣溫。並指導學生把測得的氣溫記錄在“天氣日曆”和“我們的日期——溫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資料製成“溫度填充圖”,分析每天選擇同一時間測量氣溫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2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曆”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資料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曆”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天氣日曆中重要的記錄資料。

  2、 揭示學習課題。

  二、 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複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3、討論教室內和教室外的溫度一樣嗎?怎樣確定室外的溫度比室內高?測量室內外的溫度要做哪些準備,注意什麼?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 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6彙報交流,室內外溫度有什麼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為什麼不同?

  三、氣溫的測量

  1、 討論,剛才我們測量到的陽光下、陰涼處兩個不同地點的溫度有什麼不同?想一下,我們應該選擇什麼地點來測量氣溫?

  2、 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 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彙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4、 出示氣溫圖表,討論,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得有關氣溫的哪些資訊?為了準確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曆,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麼確定?

  5、教師小結。

科學教案 篇5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好玩的泡泡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吹泡泡的遊戲中體驗快樂的情緒。

  2、鼓勵幼兒想出辦法吹出更多泡泡。

  3、知道泡泡到了高處表面水分被蒸發所以泡泡破了。

  活動準備

  1、溶解有餐洗淨的水

  2、透明塑膠杯,塑膠吸管。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出示餐洗淨和水

  小朋友一定要仔細看呀,看看老師要幹什麼?

  現場配兌吹泡泡的泡沫水,引起幼兒的好奇心。

  2、教師吹泡泡,激發幼兒對泡泡的興趣。

  教師:吹泡泡真好玩,你們想玩嗎?

  二、展開

  1、教師吹出泡泡,讓孩子追捉泡泡。

  2、你抓住泡泡了嗎?你看到的泡泡是什麼顏色的?

  小結:泡泡本身是沒有顏色的,經過陽光照射就成五顏六色的啦。

  3、講解吹泡泡的方法,請幼兒試試。

  小朋友你們知道泡泡是怎麼吹出來的嗎?

  請幾個小朋友來試試。

  4、老師示範:吹泡泡

  用力不要太大,要慢慢吹。

  5、幼兒嘗試吹泡泡,教師指導。

  提醒小朋友吹泡泡時注意不要把水吸到嘴裡,不吹時把吸管插在小瓶裡,不能含在嘴裡。

  (1)你是怎麼吹出泡泡的?

  (2)你能用什麼方法讓泡泡越飛越高?

  (3)泡泡飛到高的地方會怎樣?

  (4)誰知道為什麼泡泡破了?”

  小結:泡泡到了高處,表面水分被蒸發所以泡泡破了.

  三、結束

  欣賞兒歌《吹泡泡》

  小朋友現在我們休息一下,泡泡不僅好玩,他還有一首好聽的兒歌呢,讓我們一起欣賞吹泡泡的兒歌吧。

  自然結束。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學習區分自己和同伴的左右,並知道自己的方向變了,左右邊的事物也發生了變化。

  2.透過活動,學習用“左”“右”等詞正確表述方向。

  3.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

  活動重點:

  學習區分左右,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

  活動難點:

  知道自己的方向變了左右邊的事物也發生了變化。

  活動準備:

  1.兔、羊、貓圖片個一張,數字卡片人手一份,圖形卡片人手一份字卡“左、中、右”各一個。

  2.玩具米奇一個,機器貓一個,小狗一隻。

  3.幼兒用書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以提問形式匯入課題

  1. 上一次,醫生阿姨為了小朋友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來給小朋友打預防針了,回憶一下是打在哪隻手上的?知道是什麼手嗎?

  2.引導幼兒區別左手、右手。

  a.吃飯時左手幹什麼?右手幹什麼?

  b.寫數字時用哪隻手?

  3.練習區別左右手

  聽老師的指令,聽到左手舉左手,聽到右手舉右手。

  二、引導幼兒以自身為中心區別左右

  1.引導幼兒區別左右空間

  從左右手引到左邊和右邊,然後從自身出發讓幼兒知道自己的身上有(左腳、左肩、------右腳、右肩------)

  2.透過遊戲區別左右空間方位

  a。“找一找”師說左手就舉左手------

  b.“看一看”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說“我左邊是誰,右邊是誰”

  三、猜測老師的左右手

  師以不同的方向舉起左右手------讓幼兒猜。

  四、初步學會以客體為中心區別左右

  1.出示動物圖片兔、羊、貓讓幼兒說出誰在左邊誰在右邊。同時出示“左中右”字卡讓幼兒認識。

  2.出示玩具米奇在中間,機器貓在左邊,小狗在右邊請幼兒說說。然後再變換順序說。

  五、幼兒操作活動

  1.幼兒用書上的相關內容。

  2.聽老師指令運算元字卡片和圖形卡片。

  六、活動評價

  活動延伸:

  在數學角投放一些操作材料讓幼兒透過擺放來感知左右。

  在課間活動和體育活動時引導幼兒做向左、向右轉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