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範文彙編8篇

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範文彙編8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透過遊戲、操作等活動,在分類的基礎上初步感知集合,瞭解集合與子集的包含關係。

  2、 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及初步的邏輯推理、概括能力。

  活動準備:

  場景佈置:用綵帶圍成草莓、西瓜、蘋果、葡萄、香蕉的家;

  音樂磁帶:《我的朋友在哪裡》;

  頭飾:草莓、西瓜、蘋果、葡萄、香蕉各6個;

  幼兒操作材料:衣服、花、圖形及空白集合圖若干、記號筆;

  電腦課件:小動物找家,蔬菜的家。

  活動過程:

  一、透過遊戲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集合。

  (一)

  1、今天我們都成了水果娃娃,請你告訴我你是什麼水果娃娃呀?

  2、現在我們來做個遊戲,請每個娃娃去找跟你相同的娃娃做朋友,找齊了好朋友,就可以找一個家坐下來。

  3、幼兒遊戲。

  (二)

  1、你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可小動物們還沒有找到家呢?我們願不願意幫幫他們呀?

  2、出示大螢幕一(小動物找家):

  提問:

  ①這是什麼地方?

  ②藍藍的天空會是哪些小動物的家?為什麼藍藍的天空是這些小動物的家?

  綠綠的草地會是哪些小動物的家?為什麼綠綠的草地是這些小動物的家?

  青青的小河會是那些小動物的家?為什麼輕輕的 小河是這些小動物的家?

  3、小結:

  小動物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家。藍藍的天空是會飛的小鳥的家;青青的小河是會游泳的小動物的家;綠綠的草地是會跑愛跳的小動物的家。

  二、透過操作活動,讓幼兒初步瞭解集合、子集的包含關係。

  (一)出示大螢幕二(蔬菜的集合):

  1、這個家裡有誰?(用鐳射點指示幼兒集體講述)

  2、我們給這個家取個名字吧?(蔬菜的家)對,這麼多蔬菜住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大家庭。

  (二)

  1、我們可不可以組成一個大家庭?為什麼?同時提問那我們的家應該取個什麼名字。(綠帶圈起來)

  2、水果大家庭由哪些小家組成?

  3、是蘋果娃娃多呢還是水果娃娃多?為什麼?

  (三)幼兒分組集體操作活動:

  1、這是誰?衣服和花看到我們既有大的家

  又有小的家,很羨慕,也想請我們幫幫忙,給他們分小家,你們一邊分,一邊想想:我們 是按照什麼來分的。

  2、每組請一名幼兒講述結果:

  提問:你們組是按照什麼分的?是花衣服多還是衣服多?為什麼?

  三、幼兒分組個別操作活動:

  這些是誰?他們還沒有自己的家,請你們趕快幫他們找到家吧。請幼兒分組按顏色、大小、形狀分成不同的子集,並介紹給其他幼兒或客人老師聽。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

  2.能正確使用實驗法研究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從而推測出三種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透過對比實驗總結出某種物體適合生長在哪種型別的土壤中。

  4.能對實驗結果產生原因進行解釋。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土壤的滲水能力。

  【教學難點】觀察同一種植物在不同土土壤裡的生長情況。

  【課前準備】

  配套實驗材料、燒杯等。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及活動2。第二課時,完成活動3及拓展部分。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麼影響?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長的情況有什麼不同?

  二、指導學生探究認識不同的土壤。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中三種土壤的照片。

  2.讓學生觀察三種土壤,比較它們的顆粒大小、顏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發現,共同找出三種土壤的區別。

  4.歸納小結。

  三、指導學生進行滲水比賽。

  1.提出問題,交代活動的任務。

  2.讓學生猜想哪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強。

  3.讓學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課文給出的橫線上。

  4.讓學生按照課文給出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5.學生彙報實驗結果。

  6.讓學生根據實驗結果進行歸納小結。

  四、指導學生探究豆苗在哪種土中長得好。

  1.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的活動經驗進行推測,豆苗在哪種土中長得好。

  2.讓學生把推測的結果和理由填在課文給出的橫線上。

  3.學生按照課文的提示進行實驗。

  五、指導學生調查適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長的植物。

  1.提出調查的要求。

  2.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透過多種方式獲得植物生長過程和變化的相關資訊。

  2、能按照植物種植方法的提示種植選定的植物。

  3、能根據公式計算種子的發芽率。

  4、能蒐集如何給植物施肥的資料。

  重點:指導學生親自播種一種植物,並設計製作記錄植物生長的表格。

  難點:指導並鼓勵學生堅持持久地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

  教學準備

  花盆、花鏟、植物種子、熱水、冷水、泡種子的小盆、放土壤的其他容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師:課前老師讓大家蒐集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長過程,都帶來了嗎?你是用什麼方法蒐集到的?

  2、教師小結:蒐集資料可以利用上網查詢、利用聲像資料查詢、想有經驗的菜農請教等方法。

  (二)學習新課:

  1、種茄子。

  (1)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看來,我們光說還不行,還需要同學們親自來實踐!你們小組商量一下,種什麼好呢?

  (2)確定種植的植物,並明確小組內的分工。

  (3)師:種植需要哪些步驟?

  (4)選擇合適的工具,種植植物。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1)師:透過這段時間種植植物,你們有什麼發現?

  (2)學生彙報,有的小組活的比較多,有的比較少。

  (3)師:怎樣確定哪個小組的種子發芽率高?

  (4)學生彙報測定。

  3、給茄子準備“營養”。

  師:人的生長需要營養,茄子的生長也需要營養,讓我們給茄子準備一些營養吧!

  4、記錄茄子的一生。

  師:想一想,茄子的生長過程可能是什麼樣子的?可以採用哪種方法記錄茄子的生長過程?

  師:同學們一定要堅持進行長期不懈的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不能半途而廢。

  5、教學反思: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過程與方法:

  1、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熱後產生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後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於發現新的問題,願意積極探索。

  教學重點

  1、關注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後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

  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可封口的小塑膠袋,水槽;熱水,冷水;天平,試管;氣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要使一杯冷水變成熱水,有哪些方法?

  2、師生交流。

  (預設:這個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給塑膠袋裡的冷水加熱

  1、師:在密封的小塑膠袋裡裝滿冷水,然後浸入熱水中,仔細觀察冷水袋的變化。

  2、根據看到的現象嘗試做出解釋。

  3、小組討論,誰的解釋更有說服力。

  (預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觀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解釋或推測。)

  4、全班交流。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

  6、冷水由沉變浮能不能用物體沉浮的幾個因素來進行解釋?

  7、再次對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測。

  (啟發學生從影響物體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體積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後把問題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變的情況下體積的變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

  2、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生變化。

  3、分析整理

  水在變熱過程中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我們觀察到了什麼現象?有什麼疑問?

  板書設計

  給冷水加熱

  水受熱------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科學教案 篇5

  一、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夜景嗎?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好多的圖片,你們看,漂亮嗎?在咱們的平度有這樣的美景嗎?你在哪兒見過?那你們知道,是什麼把這夜晚裝扮的如此美麗?咱們同學真是聰明,對,是燈光,那燈光是從哪兒發出來的?哦,燈泡亮了,就能發出這美麗的燈光。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解開燈泡亮了的秘密好嗎?

  二、探究新課

  (活動一)

  師:在研究燈泡亮了之前,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種既廉價又實用的電器,看,你們認識嗎?

  生:手電筒

  師:對,是手電筒。那你們能讓手電筒的燈泡亮起來嗎?

  生:能。

  師:喲,都能,好,你來試試。給大家看看,燈泡亮了嗎?燈泡為什麼會亮呢?手電筒裡有什麼秘密嗎?請大家先猜一猜。

  生:自由回答

  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板書)到底咱們同學們猜得對不對呢?咱們把手電筒怎麼樣就知道了?對,拆開看看。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個小手電筒。不過,在拆開之前,老師要給大家提幾點要求:(課件出示)1、小組合作,把拆開的部件按順序擺放好。2、仔細觀察,手電筒大體可分為哪幾部分?3、小組討論一下,這幾部分各起什麼作用?4、快速把手電筒安裝起來,使小燈泡亮起來。聽明白了嗎?開始!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指導,解決兩個問題)

  師:好了,同學們,剛才我們動手拆開手電筒,一定有很多發現,哪個小組先來彙報一下你們的發現?

  生:彙報交流。

  師:同學們再想一想,要是燈泡亮起來,關鍵需要哪些材料?

  生:電池

  師:(實物講解)對,電池分為正負極,你們知道哪是正極和負極嗎?(講解或板畫)電池有什麼作用嗎?還需要什麼?

  生:燈泡。

  師:對,燈泡是用電的,還有嗎?

  生:開關。

  師:開關有什麼作用?哦,控制燈泡亮還是不亮的,還有嗎?

  生:鐵皮。

  師:鐵皮有什麼作用嗎?在手電筒裡,鐵皮起連線作用的,可以導電。

  透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知道,手電筒大體可以分為這四部分,把這四部分組裝起來,手電筒的小燈泡就可以亮起來,對嗎?

  (活動二)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手電筒亮起來的秘密。在我們的學具袋裡,也有一隻小燈泡,你想不想也讓它也亮起來?

  生:想!

  師:請同學們開啟學具袋,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些材料。(實物講解)

  電池,燈泡,開關,這是什麼?你認識嗎?電線,這些電線有什麼作用嗎?對,就像手電筒的鐵皮一樣,可以導電,我們在科學上稱它為導線。為了便於大家操作,學具袋裡還有一些輔助材料,看,這叫電池夾,你們知道他有什麼作用嗎?對,真聰明,電池夾是用來固定電池的。這個呢?還認識嗎?它叫小燈座,是用來固定燈泡的。材料我們都認識了。接下來,就利用你們手中的材料,使小燈泡亮起來吧,不過,老師還要給大家幾點提示:(課件出示)1、注意,千萬不要用導線直接連線電池的正負極。2、在裝電池之前,先把開關斷開。3、燈泡亮了之後,斷開開關,小組合作,組長代筆用你們喜歡的符號把連線的電路畫出來。聽明白了嗎?好,開始!

  (學生組裝電路,畫電路圖,教師巡迴指導)

  師:好了,你們的燈泡都亮起來了嗎?同學們真聰明,哪個小組願意把你們的結果跟大家交流一下?

  (實物投影:先展示並交流電路連線方法,後展示電路圖)

  師:同學們看,你們用了這麼多的符號,在科學上,電路中的每一部分都有標準的符號,你們看:(教師邊講解邊板書)好了,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一個完整的電路是有哪幾部分組成的?

  生:電池、導線、開關,燈泡

  師:手電筒中的鐵皮就相當於導線(擦掉“鐵皮”,換上“導線”),導線是用來導電的,那你知道電是從哪裡來的嗎?(電池)電池是電的一種來源,你還認識什麼樣的電池?(學生回答)老師這兒還有幾種電池的型別,你們看,認識它們嗎?(出示課件)咱們幾天上課用的電腦,用電池來供電可以嗎?(不可以)為什麼?對,電池的電力太小了?那麼,電還來自哪裡呢?對,電還來自發電廠,請同學們看螢幕(課件出示),這是太陽能發電廠,是用什麼發電的?風力發電廠呢?水力發電廠呢?咱們平度也有一個發電廠,你們知道它使用什麼來發電的嗎?對,燒煤,這就叫火力發電廠。電池和發電廠都是電的來源,人們習慣把它們叫做電源(擦掉“電池”,換上“電源”)。燈泡是用電工作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是用電來工作的?(電視機、電冰箱、電腦、洗衣機……)凡是用電工作的,人們把它們統稱為用電器(擦掉“燈泡”,換上“用電器”)。開關是用來控制燈泡的亮滅的,把開關合上,小燈泡就亮了,斷開,燈泡就滅了。看來,一個完整的電路就是有電源、用電器、導線、開關這四部分組成的。只要把這四部分正確連線,燈泡就會亮起來,或者說用電器就會工作。

  三、拓展活動

  師:這節課,同學們表現真好,不但探究出了電路的組成部分,還學會了畫電路圖,為了獎勵你們,我給你們帶來了一種水果,你們看,是什麼?(西紅柿)西紅柿好吃嗎?對,西紅柿含有豐富的營養,非常好吃,老師也很喜歡吃。不過,西紅柿不但好吃,還可以做西紅柿電池,你們信嗎?想自己做一個西紅柿電池試試嗎?好,課後請同學們參照課本32頁,自己來做一個西紅柿電池,下節課我們再來交流好嗎?這節課就到這兒,下課!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秘密活動中提出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知識與技能:

  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加深對科學的理解。課一開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紙鸚鵡來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帶著問題探究其中的奧秘,接下來可以透過不同的形狀的紙片來嘗試,尋找如何讓它們平衡。由於學生是剛接觸科學探究活動,所以活動中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保持活動場地整潔,實驗井然有序。

  教學過程:

  (一)、會站立的紙鸚鵡匯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隻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製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秘。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上。(或成功或失敗)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為什麼能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彙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麼發現呢?

  (2)、學生交流、彙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後繼續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三)、總結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複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製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麼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麼?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現。

  (四)、佈置任務:

  1、下節課把製作好的玩具帶到班上來,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參考資料:

  紙鸚鵡為什麼會“站”起來

  要一個物體保持平衡,就要提到重心。重心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也就是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任何物體都有一個重心。對於一個物體來說,當共點力的合力為零時,我們就說該物體是處於平衡狀態。地面上任何靜止的物體,都是處於平衡狀態。影響物體穩定平衡的因素有兩個:一個因素是支援面(底面)的大小。當支援面大時,平衡的穩定性也增大。比如籃球架、檯燈座的底部就非常大,穩定性好;決定物體穩定性的另一個因素是重心相對於支援面(或支援點)的位置:一個物體,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援面,則穩定性越好。紙鸚鵡尾部彆著的回形針起到了降低重心的作用,所以它就“站”在手指尖上了。當一個物體的重心是在物體支援面(點)的下面,那麼,這個物體的穩定性就很強,加上金屬絲和夾子的鉛筆能夠“站”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初步瞭解一些物理現象

  2.對教師講解的內容有所理解

  過程與方法:

  透過講解和實驗,讓學生初步瞭解學習物理知識和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教學中滲透人文主義教育

  2.透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瞭解學習物理知識和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教學方法

  演示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開始學習一門新的學科—物理,你聽別人說過物理嗎?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樣的呢?誰起來說一下?(讓學生起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二、新課教學

  1. 演示幾個實驗,說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讓學生先猜測現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兩隻試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紅墨水。

  做法:大試管裝入過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試管,倒過來,水流下,管上升。

  現象:試管自動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個乒乓球放在一個倒扣的漏斗中,透過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現象:乒乓球懸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讓學生撕下兩張紙,用力吹兩張紙的中央,發現紙靠近。

  (3)器材:兩隻大燒杯,雞蛋,清水,鹽水。

  做法:把一隻雞蛋分別放入兩個大燒杯中。

  現象:雞蛋有浮有沉。

  (4)器材:導線,開關,電池組,小燈泡,變阻器。

  做法:連好電路,閉和開關,移動滑片,觀察小燈泡的發光情況。

  現象:燈變亮。

  2. 物理不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解釋生活中的許多現象

  (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再解析)

  提問1:人聽到子彈聲再躲來的及嗎?為什麼?

  解析:子彈出膛飛行時的速度比聲音快,所以來不及。

  提問2:我們對著水中看到的魚用手去抓,能抓到嗎?

  解析:抓不到,我們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魚在像的下邊。

  提問3:黃浦江邊的路燈,水中的像為什麼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詩云“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熒。微微風簇浪,散做滿河星”,起伏的水面相當於許多平面鏡,每盞燈在水裡有好多像,連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問4:冬天的冰花結在玻璃的內表面還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問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還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結:同學們,今天對所提的問題的分析,大家可能還領會不了,沒關係,隨著以後的學習大家就會明白其中的奧秘。

  3.怎樣學好物理

  (1)勤於觀察,勤於動手。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插圖,勉勵學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學問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記硬背,貴在理解,要多問,“為學貴有疑,有疑貴問師”,不要以為問老師一些簡單的問題會遭到恥笑,而不問。

  (3)聯絡實際,聯絡社會。

  我們學了知識以後,如果能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就完成了一次飛躍,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問,又從課本中找到根據,就又完成一次飛躍。

  (4)像科學家那樣探究。

  介紹伽利略的貢獻:伽利略望遠鏡,伽利略溫度計等。

  尊稱:近代科學之父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八頁“伽利略對擺動的研究”,並討論材料後的幾個問題。

  小結:學習物理,就要仔細觀察周圍的世界,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善於動手,加以實踐,找到規律。

  三、作業:

  閱讀“科學之旅”,說說你打算怎樣學好物理課。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滾動各種物體,探究能滾動的物體的形狀特徵。

  2.嘗試用不同方法把不能滾動的物體變得能滾動。

  活動準備

  1.玩具城(能滾動和不能滾動的玩具或物品若干)。

  2.貼有能滾動或不能滾動標識的大筐各一個。

  3.以小組為單位,給每組提供操作材料,進行不能滾動變滾動的嘗試。

  4.幻燈片。

  5.筆、紙、雙面膠、櫃子、幼兒使用的桌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幼兒玩玩具,引出"滾動"。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小禮物,希望小朋友能喜歡。(把玩具事先放在幼兒的椅子下面)

  師:請把小椅子下的禮物拿出來,玩一玩!(幼兒玩玩具)。

  師:剛才你們的玩具是怎麼玩的?(幼兒回答,引導幼兒說出"滾動"。 幼:皮球可以拍。師:皮球除了可以拍還可以怎麼玩呢?幼:還可以滾?師:你們手中的玩具哪些也是可以滾動的?)

  二、圍繞"滾動和物體形狀的關係"討論交流。

  師:你們發現了嗎?這些能夠滾動的物體它的形狀有什麼特點?(幼兒回答)

  總結:原來這些能夠滾動的物體它的形狀都有圓形的一面所以能夠滾動。

  三、幼兒設計標誌

  1、幼兒想象用什麼標誌表示"滾動"和"不滾動",為下個環節鋪墊。

  師:其他的禮物就是不能滾動的。現在請小朋友幫老師設計標誌,你們覺得"滾動"標誌應該怎麼來表示呢?(幼兒想象,說出好的標誌馬上採用其想法,並畫下來。)

  師:"不會滾動"的標誌又應該怎麼表示?(幼兒想象,教師畫下來。)

  四、幼兒送玩具回家

  1、送禮物回家

  師:禮物要回家嘍!請小朋友將能夠滾動的禮物送到貼有滾動標識的筐子裡,不能滾動的禮物送到貼有不能滾動標識的筐裡。(教師檢查幼兒是否送錯,幼兒自己糾正。如:我覺得這件禮物有疑問?)

  五、嘗試讓不能滾動的物體變得能滾動

  1.明確任務(每組分別提供報紙、硬紙、橡皮泥、氣球、兩個半圓,可以滾動的器皿,雙面膠也帶去)。

  師:剛才我們說到,滾動的物體都有圓形的一面,徐老師還提供了一些物品,我們看看它們能不能滾動?(幼兒回答:不能)

  師:今天我們就要挑戰這個任務,把這些不能滾動的物體變得能滾動,請小朋友走到自己的座位進行嘗試,成功了舉手告訴我哦。

  2、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滾動嘗試

  總結:小朋友們都想出了好辦法,你們真棒!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運用了滾動。

  六:結束:滾動樂園

  出示幻燈片

  師:哇,原來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運用到了滾動,現在讓我們回自己教室去找找,教室裡有哪些物體也能滾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