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推薦】科學教案彙總五篇

科學教案

【推薦】科學教案彙總五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分析

  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課文寫的是英國有一對兄弟特別喜歡捉蟲子玩,當他們得知達爾文要來時,臨時拼湊了一隻蟲子想考考達爾文,結果被達爾文識破了,兄弟倆對達爾文更加尊敬了。課文重點寫了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這個故事趣味性強,又貼近兒童心理和生活實際,學生喜歡讀,從讀中體會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準確和語言特色。二是透過本課學習,讓學生懂得只有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設計理念:緊密圍繞三維目標,讓學生在樂趣中認識生字,學習語文,簡單的應用語文。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認知生字能力,訓練其表達能力以及培養朗讀熱情和語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字,自主積累詞語,必須掌握的詞語有:兄弟、捉蟲、蜜糖、著名、長角須、粘成、標本、鬼臉、蓋子、忍不住。

  2、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達爾文和兄弟倆的對話。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明白只有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得到人們的尊敬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弄清楚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 難點是理解達爾文為什麼稱兄弟倆是“小叫蟲”,以及兄弟倆為什麼對達爾文更尊敬了。

  教具準備

  生字詞卡片、達樂文的有關資料

  本課我採用兩課時進行教學:

  教學設計思路介紹

  第一課時,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課題後對課題進行質疑,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並讓他們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最後根據教師提示,把課文分為三部分,理清文章的脈絡。

  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解決“達爾文是怎樣考科學家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解決這部分內容主要分兩步進行:首先讓學生讀第七自然段,瞭解兄弟倆為考達爾文而做的準備工作。然後指導學習8——17自然段,透過自由讀、分角色讀、表演讀,讓學生弄清楚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

  第一課時 揭題質疑,匯入新課

  1、教師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1課------孩子考科學家。

  (2)板書課題

  2、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看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或者說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生大膽質疑,暢所欲言) 教師梳理問題,加以板書。

  3、教師小結匯入讀文:我們班的孩子真會動腦筋提問題,現在就請大家認真地讀一讀課文,看能否從文中找到答案。 (設計意圖:思維從疑問始,讀題質疑,以疑促思。激發學生讀的慾望。)

  二、初讀識字,讀通課文

  1、教師示範讀課文,引導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將不會讀的生字加註拼音。

  2、分段指名讀課文。讀文中糾正字音,理解生詞,學習每段出現的生字,大體瞭解段意。重點強調 鉤與釣 忍 著與著 眨是翹舌音目字旁 多音字模和粘 ( 設計意圖:教給識字方法,促進自主識字。有層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之中自主識字。)

  三、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讓學生大體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

  2、教師給提示,引導學生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每部分大體講了什麼,然後再次將文章主要內容進行完整概括。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循序漸進,培養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四、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瞭解孩子考科學家的原因

  1、默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孩子為什麼要考科學家呢? 學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 彙報: 小兄弟倆很喜歡捉蟲子玩

  (1)爸爸講著名科學家達樂文的故事

  (2)兄弟倆對達樂文很感興趣,想見達樂文,於是想考考達樂文工團是否真像爸爸說的那樣有學問。

  2、出示句子,讓學生品位作者是怎麼把孩子的高興心情寫出來的,讓學生仿寫高興心情的句子。

  (設計意圖: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透過讀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儘量不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同時培養學生用語言情的能力)

  五、總結課堂,鼓勵閱讀與查詢資料

  1、教師總結:酷愛蟲子的兄弟倆得知達樂文是個著名的科學家,懂得許多有關蟲子的知識,於是,他們就盼望著見見達爾文,並且想考考達爾文。

  2、鼓勵閱讀與查詢資料:兄弟倆接下來是怎麼考達爾文的,結果呢?達爾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科學家呢?請同學們下課後繼續去讀課文,查資料。 (設計意圖 :交流讀後感受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讓學生參與查詢資料的同時也是學習的過程)

  六、結束課堂,佈置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新詞

  2、找資料,瞭解達爾文 (設計意圖 :過恰當的練習,積累語言文字,初步培養收集資料能力)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概括內容

  1、誰來介紹有關達爾問的資料?默讀全文,想想課文講了件什麼事情? (設計意圖 梳理鞏固第一課時的學習內容,實現溫故知新。)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瞭解兄弟倆考前的準備工作

  1、默讀課文第二部分。考達爾文的?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第8~17自然段。 用橫線畫出文中描寫兄弟倆表情的語名,引導體會並感情朗讀 弟弟向哥哥擠擠眼睛,然後對達爾文說:“爺爺,前幾天我們從樹上抓到一隻蟲子,樣子怪極了,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 哥哥趕緊接著說:“真的,我們翻了好些書,也沒有查出它的名字。” 兄弟倆可得意啦!心裡說:達爾文爺爺讓我們考住了。

  教師質疑:達爾文真的被考信了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議一議:兄弟倆為什麼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

  適時點撥引導,理解叫蟲的含義,突破難點 小組合作探究

  (1)組織學生小組內表演著部分內容。

  (2)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讀課文第8——17自然段 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設計意圖 在分角色朗讀基礎上的表演,目的是訓練學生透過朗讀來表現每個人物的內心,表現人物的特點,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四、總結課堂,佈置作業

  1、教師總結:這對調皮而聰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個拼湊而來的“怪蟲“來考倒達爾文爺爺,然而就被博學多才的達爾文爺爺一眼識破,在這之後,他們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

  2、結束課堂,佈置作業。

  (1)把文中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收集一些昆蟲的知識與同學們互相交流

  (設計意圖: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流程,學生再次朗讀全文,會將自讀時的感受、課堂學習的感受融為一體,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板書設計 11 孩子考科學家

  兄弟倆 拼湊蟲子

  達爾文 識破小計 尊敬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從為什麼會這樣地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

  2、能在教師指導下,認識和體驗科學探究學習的基本過程。

  3、能對周圍常見的現象產生好奇。

  4、開始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

  5、能從周圍自然現象和生活實際中發現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1、引起科學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習科學的熱情。

  2、培養提問題的意識,訓練提問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 :電吹風、乒乓球、紙片、飲料瓶自制的漏斗、自來水龍頭。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談話:科學課是學什麼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親歷科學。(板書課題)

  2、學習新課

  認識圖示:書上都有哪些圖示,他們是什麼意思?

  學生討論彙報。

  評:豐富感性認識,為讀懂課本做準備。

  演示實驗:用電吹風向上吹乒乓球。看了這個實驗你有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

  評:產生問題,激發學生提問的慾望,轉入課題。

  指導學生學習提問

  板書指導讀圖:第二頁的3幅圖表現了什麼自然現象?小滑鼠提出了什麼問題?是用什麼方式提出的?

  指導提問:觀察每幅圖的自然現象,你又想到了什麼有關的問題?用為什麼會或是怎麼回事兒的方式提出了,寫在記錄本上。

  巡迴觀察發現好的問題。

  課堂交流彙報:鼓勵學生向全班同學彙報自己的問題,肯定、鼓勵發言者。表揚積極參與者,表揚能寫出三個以上問題的學生。

  透過認識電視機,練習題問題。

  關於電視,你產生過哪些問題?你知道哪些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的進行討論,把問題寫在記錄本上,問題越多越好。巡迴指導。

  評:培養學生資訊交流意識。

  學生回到討論結果,肯定和表揚各組成績,表揚優秀小組。

  指導學生嘗試科學探究

  出示製片學習實驗方法:向2片紙中間吹氣,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實驗1:學生實驗吹紙片,指導學生記錄。

  指導猜測:請你猜1猜可能有什麼現象發生?把你的猜測寫在記錄本上。

  實驗驗證:發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實驗,比較試驗結果與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巡視指導。

  課堂交流,檢查實驗結果,進行實驗操作個別指導,保證成功率。

  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提出問題:對這個實驗,你產生了什麼問題?把問題寫下來。提出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為什麼2片紙不是分開而是靠攏?

  評:鼓勵學生提問。

  嘗試解釋實驗現象:你能試著說1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實驗結果嗎?把解釋寫在記錄本上。進行簡單交流,不進行對錯評價。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薄殼原理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如安全帽、拱橋、拱形屋頂等,但這樣的知識內容在小學、初中的教材中才會出現,如何讓幼兒園的孩子通俗易懂的瞭解拱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這是本次活動的一個難點,我們用幼兒身邊常見的雞蛋殼、鉛筆、紙、積木等,透過幼兒自己親自動手做實驗,來感知體會力作用於凹面、凸面、平面時出現的不同現象,也許不是所有的幼兒實驗都能成功,但如果他們在活動中能仔細觀察,喜歡探索,這也是我們活動的一個收穫。

  活動目標——

  1、探索感知力作用於凹面、凸面、平面時出現的不同現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並瞭解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在操作中能仔細觀察、樂於探索。

  活動準備——

  1、個人操作材料:1/2雞蛋殼4-5個,削好的鉛筆

  2、分組操作材料:針筒、卡紙條、書、積木、裝水的盆、托盤若干,紅色筆一支

  3、有關拱形的多媒體圖片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小雞出殼”引起幼兒興趣

  二、幼兒探索力作用於雞蛋殼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現象

  1、提問:雞姐姐和雞妹妹吵個不停,你們來評評理,到底是誰先啄破了蛋殼?

  什麼東西比較像小雞的尖嘴巴?你們願意來做個實驗嗎?

  2、幼兒用鉛筆模擬小雞的尖嘴巴,分別戳蛋殼的凹面、凸面。

  3、教師、幼兒共同小結:蛋殼的凹面比較容易戳破,蛋殼的凸面要花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殼是雞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雞蛋殼內、殼外做注水實驗,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針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兒做實驗。

  3、幼兒交流實驗的結果。

  4、教師講解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針管裡的水就象是鉛筆戳在蛋殼上的力,當水落在蛋殼凸面時就散開流掉了,就像是鉛筆上的力大部分沿蛋殼表面分散了,所以蛋殼不容易破,拱形橋面也能承受較大的力;當水落在蛋殼的凹面時,水集中在蛋殼裡就像是力集中在蛋殼的中心,蛋殼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於平面、凸面的不同現象

  1、幼兒用卡紙和積木分組合作搭橋,要求是用兩塊積木做橋墩固定,卡紙做橋面,橋面至少要承受一塊積木的重量不會塌掉。(活動中如果幼兒不能想到拱橋,可提醒幼兒想想還有什麼形狀的橋。)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1、出示拱形積木,提問:這像什麼?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物品?

  2、教師用多媒體圖片做介紹,使幼兒明白物品設計成拱形的原因。

  結束:小朋友們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設計拱形的物品,並把它們畫下來,讓其他人瞭解這些知識。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以“玩陀螺”這一讓學生及感興趣的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做陀螺、玩陀螺中觀察色光的混合現象,認識到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混合而成的,瞭解光的三原色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課前儘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透過充分的.玩,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培養學生的動手製作能力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所學光的色散知識,製作各種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有所發現,並能及時地記錄表述自己的研究結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透過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實驗,瞭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關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紅黃藍各種顏色的玻璃紙,較暗的環境中塗好七種顏色的字片手電筒各種各樣的陀螺.

  學生準備:卡紙水顏料火柴棒膠水剪刀透明膠水雙面膠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首先我想調查一下,誰玩過陀螺?陀螺好玩嗎?怎麼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種抽的陀螺。有誰還玩過其它種類的陀螺?呵,沒有,是自己做的呢?還是賣的呢?

  3.那麼我們今天這節課就做個陀螺,用什麼作陀螺呢?很簡單,一張圓紙片,

  二、猜想假設:小組內進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幾個已經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講解制作的方法,步驟,然後讓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製作陀螺的方法。在製作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剪刀時的安全問題。

  四、實施探究:

  1.給陀螺塗色①要求每個小組按教科書提出的顏色比例塗一個陀螺。

  ②然後再讓學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塗色,可以塗兩種,三種或更多種。

  2.玩陀螺關鍵,讓陀螺穩穩地轉起來。

  ①思考:怎樣使自制的陀螺轉得更穩?

  ②對每個塗不同顏色的陀螺反覆實驗,仔細觀察旋轉的陀螺呈什麼顏色?

  ③指導學生及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以便回報交流。

  3.教師小節:如果你還想研究這個問題,還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資料,有沒有知道這是一種什麼現象,眼睛為什麼變不出快速旋轉的此文轉自淘.教。案網()圖案?這是一種視覺暫留現象,(師: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鐘快速旋轉,看起來就是環形的,那麼這種視覺暫留現象,你能想起來有什麼應用嗎?

  (生:我們平常看的動畫片就是設計師把它畫成一張一張的,然後快速地放出來的。)

  師:動畫片就是利用人的視覺現象,那麼這種色光混合該怎麼解釋呢?我這兒有一個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轉起來是什麼顏色的,(灰白色,顏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回去試著做一個,具有彩虹顏色的陀螺,轉起來到底是什麼顏色?牛頓曾經給大家做過這個實驗,他能給大家解釋一個科學道理,到底是什麼呢?

  師:大約在1666年,24歲的牛頓,用三稜鏡把白色的陽光分解成了七種顏色,這就是彩虹。當他欣喜若狂地把這個發現報告給大家的時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對,牛頓為了驗證把七種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這個實驗,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學發現。

  五、展示交流:

  1、我們來研究善變的光

  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相疊加的情況。

  2、我的觀察記錄表(先讓學生自己填,教師小結)

  組合方式組合效果(可以繪圖)

  紅光+綠光黃光

  紅光+藍光紫光

  綠光+藍光淡藍光

  紅光+藍光+綠光白光

  3、讀一讀,說一說,課本資料卡,不僅要對故事中的知識加深認識,更要對其所折射出的科學精神深入體會。

  六、拓展創新:

  1.製作一個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麼新的發現。

  教學反思:

  透過製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透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透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學難點】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並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金屬塊、木塊和塑膠塊各兩種(實心)。

  2、水槽1只,裝半水槽水。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談話匯入:透過前幾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韌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們在其它方面還有不同的特性嗎?這節課我們將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們的沉浮狀態,有興趣嗎?

  二、沉浮實驗

  1.出示金屬塊、木塊和塑膠塊各兩種(實心),認一認,它們是由什麼材料做的。

  2. 小組內猜一猜,如果把它們放入水中,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填寫實驗記錄單(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並進行全班交流,關注有爭議的物體。

  3.實驗方法指導:將物體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體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體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發水槽,小組實驗,每種物體可多試幾次,注意做好記錄。

  5.全班彙報交流,形成階段性認識:像金屬這類材料製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膠這類材料製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認識木頭

  1、導語:木頭是一種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還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接下去我們來進一步認識木頭這種材料。

  2、我們周圍有哪些木頭製成的物品?這些物品有什麼特點?

  3、從這些物品中,我們發現木頭具有哪些特性?小組合作,填寫氣泡圖。

  4、介紹一棵樹成材的過程,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說一說我們應該怎麼做。

  四、課堂小結

  1、回憶本單元的收穫。

  (掌握了研究物體硬度、柔韌性、吸水性、沉浮情況的方法,比較深入地瞭解了金屬、塑膠、紙、木頭這幾種材料。

  2、結語:我們人類是充滿智慧的,我們除了發現並利用了許多天然材料之外,還會人工製造一些材料,以滿足我們生活生產的需要,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一些人工製造的材料。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