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彙總8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洩。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緻觀察對獲得資訊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洩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資訊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學生表現自我的慾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衝突。
【教學準備】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乾、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複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過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彙報的內容。
4.關注:彙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彙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資訊,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資訊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洩的資訊,引出蝸牛吃什麼和不吃什麼。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麼和不吃什麼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麼和不吃什麼。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資訊。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洩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洩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洩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資訊。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資訊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後繼續飼養蝸牛、並觀察和記錄獲取的資訊。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資訊。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資訊。
五、小結本課,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內容
明長城;北京城及故宮;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天工開物》;明朝時,我國傳統科學技術仍處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陷入停滯。
①透過觀看有關影視資料或閱讀有關材料,培養學生獲取有效資訊,形成正確結論的能力。
②透過對本課最後一段大字的學習,培養學生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在觀看有關錄影資料、閱讀有關材料或聽取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努力獲取有效資訊。
②透過對課中題和課後題的思考、討論,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具體途徑。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長城和北京故宮是世界上偉大工程,《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是古代傑出的科技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透過學習李時珍、宋應星等科學家的優秀品質,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③透過分析清朝前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陷入停滯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明長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宮;③李時珍和《本草綱目》;④《天工開物》。
難點:為什麼自清朝前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陷入停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
[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在閱讀、觀賞的基礎上,以問題討論為主要教學方式開展教學。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一、明長城和北京故宮
1、世界上的偉大工程之一:明長城
2、世界城市建築藝術的傑作:北京城
二、《本草綱目》
1、明朝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
2、“東方醫學巨典”《本草綱目》
三、《天工開物》
1、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2、清朝前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陷入停滯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科學教案 篇3
課題
《做酸奶》是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
作者及工作單位
韓城市新城三小 薛亞煥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主體活動是讓學生經歷做酸奶的實踐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細菌與我們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認識到,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學生頭腦中錯誤的認識。在做酸奶的過程中,學生們經歷了一次成功的體驗,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穫的喜悅。
學情分析
學生認識細菌的基本形態、特點及分佈,瞭解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認識乳酸菌以及細菌與人類的關係,討論鮮奶為什麼會變成酸奶以及細菌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教學目標
認識細菌的基本形態、特點及分佈
教學重點和難點
自己動手做酸奶
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
鮮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溫杯等。
教學過程:
一、自己動手做酸奶
1.談話:你們喝過酸奶嗎?你們能向大家說說酸奶是什麼樣的嗎?
學生交流。
2.猜測:你們知道酸奶是怎樣做成的嗎?
學生提出各種可能性,教師不作任何評價。
教師分別給每組學生提供一個空的酸奶瓶,並讓學生進行觀察。
學生從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鮮牛奶、蔗糖、乳酸菌。學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學生可能會提出“乳酸菌是什麼”的問題,教師可以讓知道的學生說一說,隨後在第二環節——認識細菌中全面地解決問題。
3.自己動手做酸奶。
教師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鮮牛奶(在電飯鍋裡剛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幾分鐘。每組發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鮮牛奶(放在罐子裡)。
學生自帶保溫杯和勺子(事先要用開水燙過)。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圖,學生看圖,製作酸奶。
待牛奶冷卻到35℃~40℃的時候,把鮮牛奶倒人消過毒的保溫杯中,並往裡面加入適量的酸奶,蓋上蓋子。
測一測:在製作酸奶時,放入的酸奶與鮮奶的比例是多少?
講述:大約保溫8個小時後,酸奶便製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吃了變質的酸奶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製作感受,畫好“心情曲線”。
教師在座標的橫軸方向上設計幾個時間段,讓學生在豎軸方向上畫出做酸奶前後的感受,即畫出“心情曲線”。等學生的酸奶全部做成後,再讓他們交流自己的感受。
評析:做酸奶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科學課的教學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個學生。教師要創造條件,儘量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願望,讓他們每個人都來做一做。在做酸奶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控制好鮮奶的溫度以及酸奶與鮮奶的比例。“控制”是科學課中常用的一個術語,也是進行科學實驗的一項基本技能,適當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控制是必要的。最後,學生利用曲線圖繪製做酸奶時的心情,將活動延續到課後,關注自己做酸奶時的情感波動。“畫心情”是一種新穎的評價方法。
師:當你們聽說這節課要做酸奶的時候,你們的心情如何呢?
生:很高興。
生:很激動。平時都是自己喝酸奶,想不到今天自己動手做酸奶了。
師:如果用一條曲線表示你做酸奶時的心情,可以怎樣表示呢?
生:將曲線向上畫,表示心情激動。
生:畫一條波浪線,因為心情激動時心跳會加快。
師:這兩種方法都行,大家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進行選擇。我們也可以在座標的豎軸上畫一些心情指數,用線條起伏的高低來表示自己的心情。
師:開始做酸奶了,你的心情又怎樣呢?
生:我的心情反而放鬆下來了。
生:還有一點點緊張,怕做不好。
師:如果心情放鬆下來,我們怎麼用線條表示呢?如果心情緊張又該怎樣表示呢?請大家在記錄表中的幾個時間段裡畫出自己的心情曲線。
評析:當學生們參與某一項活動時,他們的心情肯定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設計了心情曲線圖(教學評價表附後),讓學生在幾個特定的時間段裡畫曲線來表示自己的心情變化。我們發現,當學生準備做酸奶時,他們的心情是激動的;當他們開始做時,心情趨於平和;等待時,心裡有一點點的緊張與焦急;酸奶做好後心情又是高興的;在品嚐後,他們的心情是多樣的,或是喜悅或是激動,證明他做成功了;失敗時則表現為灰心喪氣。當然,在具體評價時還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製作過程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更加客觀地評價,更好地發揮心情曲線的'作用。
二、認識細菌,解釋酸奶為什麼會變成酸奶
1.提問:做酸奶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製作酸奶時需要注意兩個條件:一是溫度,應保持在35~C。40~C左右;二是衛生,所有的器皿要進行消毒處理。
2.提問:鮮奶為什麼會變成酸奶?
學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從而引出細菌的概念。
3.學生交流課前收集來的有關細菌的資料,資源共享。
4.教師小結:細菌的發現;細菌的基本形態、特點及分佈;細菌的種類;細菌的繁殖;細菌與人類的關係。
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細菌對人類有功也有過。自然界中的腐生細菌可以將動植物的屍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既淨化了環境又為植物製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中人們也經常利用細菌,如制醋離不開醋酸桿菌,做泡菜離不開乳酸菌,有的細菌還可以製藥。但有的細菌也可以使人類得上這樣或那樣的疾病。 ,
5.討論:細菌的傳播方式及預防辦法。
這部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病菌傳染的一些傳播途徑以及預防的辦法。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條:病從口人,病從鼻入,外傷感染。根據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預防傳染病,即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積極鍛鍊身體,增強身體抵抗力。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會根據線索從起點走到終點
重點難點:
按著路線撿香蕉走到終點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 玩過簡單的走迷宮遊戲
物質準備:教學大書,認知遊戲《小猴收香蕉》,寶寶用手,彩色筆人手一支
活動過程:
一、出示教學大書,請寶寶觀察畫面,引導寶寶說說畫面上有什麼。
--可用手依次指著路上的香蕉,幫助寶寶感知香蕉擺成的路線。
--提醒寶寶不要去撿蘋果。
二、引導寶寶在寶寶用書上幫助小猴子將路上的香蕉都撿起來。
--如寶寶用手去撿蘋果,可提示小猴只撿香蕉。
--如寶寶要撿蘋果,可讓他按蘋果的路線走走,看看能否走得通。
--提醒寶寶要在路線依次撿香蕉,不要隨意跳到別的路上去。
三、可讓寶寶拿出筆,將撿到的香蕉一個一個連起來。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學會提取植物體內的水。
(2)初步學會安裝“觀察小草喝水”的裝置。
2.知識與技能:
(1)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2)瞭解常見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水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分組實驗用的大試管、植物油、紗布、水果刀、小燒杯、記錄紙。
2.學生準備:蒐集有關生命離不開水的資料;蔬菜、水果、雞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筆等。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師朗讀小詩:“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遊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
2.學生猜這首詩是讚美誰的?為什麼呢?
3.揭單元題:“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學習:
1.生命離不開水。
(1)師生討論:不有些什麼用途?
(2)引導學生認識動物、植物和人都離不開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師生討論:哪些地方有水?
(2)認識植物體內有水。
(3)學生想辦法把帶來的植物體內的水擠出來,看看它們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誰想的辦法好。比如手擠、刀拍、搗碎、壓汁機等等。
(4)讓學生感受植物體內有水。
(5)讓學生比較哪種植物體內含的水多?哪種植物體內含的水少?
(6)我們在吃食物時也補充了大量的水。還補充了大量的維生素等等營養。
(7)注意事項:注意安全。小刀不要傷著手、損壞桌子等。
3.比較人體及各種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學生新聞記者P24上的內容並完成書上的作業。
4.觀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生閱讀P24下的實驗內容。
(2)按照要求完成該項實驗。
(3)把實驗結果記在P78的表格中。
(三)課後作業:
課後觀察比較哪些動植物體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 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 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並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 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區域性的觀察過程,並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緻的觀察。
2、 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緻、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
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
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資訊的整理。
【教學準備】
1、 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 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佈置學生捉蝸牛
1、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裡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麼環境上的特點。
2、 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 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 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 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 學生飼養、觀察蝸牛並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 關注:飼養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 設計意圖:在飼養過程中瞭解更多有關蝸牛的資訊。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透過遊戲、操作等活動,在分類的基礎上初步感知集合,瞭解集合與子集的包含關係。
2、 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及初步的邏輯推理、概括能力。
活動準備:
場景佈置:用綵帶圍成草莓、西瓜、蘋果、葡萄、香蕉的家;
音樂磁帶:《我的朋友在哪裡》;
頭飾:草莓、西瓜、蘋果、葡萄、香蕉各6個;
幼兒操作材料:衣服、花、圖形及空白集合圖若干、記號筆;
電腦課件:小動物找家,蔬菜的家。
活動過程:
一、透過遊戲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集合。
(一)
1、今天我們都成了水果娃娃,請你告訴我你是什麼水果娃娃呀?
2、現在我們來做個遊戲,請每個娃娃去找跟你相同的娃娃做朋友,找齊了好朋友,就可以找一個家坐下來。
3、幼兒遊戲。
(二)
1、你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可小動物們還沒有找到家呢?我們願不願意幫幫他們呀?
2、出示大螢幕一(小動物找家):
提問:
①這是什麼地方?
②藍藍的天空會是哪些小動物的家?為什麼藍藍的天空是這些小動物的家?
綠綠的草地會是哪些小動物的家?為什麼綠綠的草地是這些小動物的家?
青青的小河會是那些小動物的家?為什麼輕輕的 小河是這些小動物的家?
3、小結:
小動物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家。藍藍的天空是會飛的小鳥的家;青青的小河是會游泳的小動物的家;綠綠的草地是會跑愛跳的小動物的家。
二、透過操作活動,讓幼兒初步瞭解集合、子集的包含關係。
(一)出示大螢幕二(蔬菜的集合):
1、這個家裡有誰?(用鐳射點指示幼兒集體講述)
2、我們給這個家取個名字吧?(蔬菜的家)對,這麼多蔬菜住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大家庭。
(二)
1、我們可不可以組成一個大家庭?為什麼?同時提問那我們的家應該取個什麼名字。(綠帶圈起來)
2、水果大家庭由哪些小家組成?
3、是蘋果娃娃多呢還是水果娃娃多?為什麼?
(三)幼兒分組集體操作活動:
1、這是誰?衣服和花看到我們既有大的家
又有小的家,很羨慕,也想請我們幫幫忙,給他們分小家,你們一邊分,一邊想想:我們 是按照什麼來分的。
2、每組請一名幼兒講述結果:
提問:你們組是按照什麼分的?是花衣服多還是衣服多?為什麼?
三、幼兒分組個別操作活動:
這些是誰?他們還沒有自己的家,請你們趕快幫他們找到家吧。請幼兒分組按顏色、大小、形狀分成不同的子集,並介紹給其他幼兒或客人老師聽。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光發射現象的興趣,體驗合作遊戲的快樂。
2.發展幼兒初步的觀察力、判斷能力,提高反應的靈敏性。
3.引導幼兒利用鏡子的反射現象,進行追逐遊戲。
活動準備
1.課件-活動卡:家養動物的影子
2.每人一面小鏡子,上面各畫上簡單圖案。
趣味練習
重難點分析
重點:瞭解光的反射現象。
難點:追逐光的影子跑。
活動過程
一、匯入
課件演示,引發幼兒討論:為什麼有影子?
二、展開
(一)室內遊戲
1.每人一面小鏡子,請幼兒自由地玩。
教師啟發幼兒嘗試將鏡子反射到牆上,並互相介紹鏡子上是什麼圖案。
2.教師觀察,及時把新的發現介紹給其他幼兒,引導幼兒互相學習。
3.遊戲《大家都來玩》。
教師選擇一處牆或一個大型玩具,請小朋友“讓鏡子上的小動物到滑梯上來玩“,幼兒嘗試用鏡子將圖案反射到滑梯上。
(上課時根據陽光的照射情況選擇地點)。
4.討論與交流:怎樣才能使圖案反射到你想照的地方。
(引導幼兒反覆嘗試,在操作中體驗和感受)
(二)室外遊戲
1.遊戲《追逐我》。
鼓勵幼兒自由結合,做追逐光斑的遊戲。
啟發幼兒,如一名幼兒跑,另一名幼兒利用鏡子反射的光緊緊跟隨在他身後。
兩人協商互換角色互換角色,提醒幼兒在追逐跑時,注意不要碰撞。 2.指導幼兒觀摩有創意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