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科學教案合集8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觀察各種花朵的外觀,學習從顏色、形狀等多角度觀察物體特徵。
2、大膽想象,感受將花朵形狀與具體的物品形象結合在一起進行感知。
活動準備:
1、各種花朵圖片。
2、幼兒用書、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一、觀察、認識花朵的外觀。
二、請教師扮演成春姑娘,手持裝有各種花朵圖片的布袋,請幼兒每人從布袋裡摸一張花朵圖片。觀察它的外形特徵。
1、鼓勵幼兒仔細觀察自己手中的圖片。
2、幼兒獨立觀察,教師引導幼兒從花朵顏色、形狀等方面進行觀察。
3、集體交流。
三、激發幼兒想象力,用花朵形狀與具體形狀對應的方法,鞏固對花朵特徵的瞭解。
1、教師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觀察。
2、請幼兒仔細觀察幼兒用書上花朵的形狀特徵,想象它像什麼,並用完整的語言進行描述。
3、幼兒在組內分享自己的想法。
4、鼓勵幼兒比較花朵之間的差異。
5、鼓勵幼兒畫己最喜歡的花朵,並說說它的特徵。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在前期活動中,幼兒收集了很多的盒子,擺在了班裡,佔了很大的地方,曉峰油門覺得又亂又不美觀還佔地方,所以根據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本節《好玩的盒子》。 讓孩子透過有趣的遊戲,愉快的發現、學習、挑戰;發展幼兒有關盒子的認知經驗、分析能力以及整理物品的生活技巧。
目標
1.初步感知盒子的空間利用與物品擺放之間的關係。
2.能利用各種感官觀察、比較認識各種大小不同的盒子。
3.體驗動手操作探究的樂趣。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初步感知盒子的空間利用與物品擺放之間的關係 活動難點
幼兒能夠分組合作進行探究活動
活動準備
各種不同大小的盒子若干;網球、豆子、水瓶、鞋子(不同大小)
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
1.遊戲匯入,激發幼兒興趣,回憶已有經驗猜盒子“裡邊”有什麼?
小朋友們,我們來玩個遊戲,你們猜一猜這是什麼聲音?東西在哪裡?(在盒子裡 面)
小朋友們真厲害,一下就說出來留在盒子裡面了,那你們知道里面裝的是什麼嗎? 我們開啟來看一看好不好?(那你們來猜一猜盒子裡面是什麼?那我們看一看)
開啟盒子是需要秘密口令的“大盒子,大盒子,真有趣,上上--下下,前前--後後, 裡裡--外外,找找裡面的小秘密”(拿出網球)(大盒子裡面是什麼?鼓勵幼兒說完整話大盒子裡面是網球)
2.引導幼兒思考,表述已有經驗
原來是個網球啊,那為什麼網球能夠放在這個盒子裡面呢?
(因為網球小,盒子大)
3.根據幼兒回答,及時啟發與小結盒子比網球大,才能裝下。
(二)活動展開
1.幼兒初次探究----盒子大小與物品形狀之間的關係
①幼兒自由動手操作
拿出瓶子,鞋子和豆子;不同的盒子
今天老師準備了很多東西,小朋友們你們試一試這些要放在什麼樣的盒子裡?
②集體交流總結操作中的發現,鼓勵幼兒清楚大膽的表達
你把東西分別裝在了什麼盒子裡?你有什麼發現?說給大家聽一聽 引導幼兒說出形狀與盒子的關係
總結小物品能放在大盒子裡;物品的形狀大小決定盒子的形狀大小。(操作材料一定 要充足)
2.幼兒再次操作探究-----發現空間利用與物品擺放之間的關係
教師那最近我們班小朋友特別環保,收集了很多廢舊盒子,可是都堆在了美工區, 你們覺得堆在這裡怎麼樣?
很亂是不是,那你們有什麼好方法能收整齊嗎?怎麼才能佔地小呢?
3.幼兒分組動手整理盒子,
4.教師巡迴指導,肯定個別幼兒想法,及時鼓勵支援
“小朋友們想一想,這麼多盒子,怎麼才能收整齊,而且不佔地方呢。”
(三)活動結束
1.分享交流
請 1-2 名幼兒介紹一下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
(四)活動延伸
運用盒子進行創意建構並探索新的玩法。
活動總結
本活動的目標基本完成,在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展開的。在活動中沒有采取“教師講,幼兒聽,教師演示”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動腦思索、自己講述、自己玩、自己動手操作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幼兒玩得高興、學得輕
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磁鐵的基本特性。
2、瞭解磁鐵在生活中的用途。
3、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
活動過程:
一、引題。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很好玩的地方,但是去那個地方玩我們小朋友都要帶上一樣東西才能進去,我們看看我們要帶什麼東西進去?(教師出示磁鐵)幼:磁鐵師:現在小朋友們可以拿著磁鐵進去玩了?你們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幼:好師:小朋友看看為什麼磁鐵吸不住這個東西啊?
幼:因為它是木頭的師:小朋友聰明,那你們看看磁鐵為什麼又不能吸住這個東西呢?
幼:因為它是塑膠的師:小朋友,你們玩好了嗎?現在時間到了,你們去找個位子坐下來,老師請小朋友說一說剛才磁鐵都吸了什麼東西啊?
幼:有釘子,有夾子,有瓶蓋,有別針師:哇!磁鐵的本領可真大啊!磁鐵吸了這麼多東西?那你們看看磁鐵吸得東西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啊?
幼:他們都是鐵做的教師小結:原來磁鐵可以吸住鐵的東西做它的朋友。
二、幼兒動手操作,發現磁鐵隔物吸鐵的特性。
師:現在老師再請你們來玩一個遊戲,現在每個小朋友一個人拿一個紙板,把磁鐵上面的東西拿下來放在紙板裡,你們再玩玩看會發生什麼事?
幼:好師:小朋友,你們說說看為什麼這些東西在紙板上動起來啊?
幼:因為紙板下面有磁鐵師:真聰明!老師告訴你們磁鐵還有一個秘密就是它還可以隔著物體吸鐵,但是這些物體不能太厚。
三、創設情境,讓幼兒瞭解磁鐵在生活中用途。
師:剛才老師不小心把很多的別針掉進了這些沙子裡,你們能不 能幫助 老師想想辦法撿起來啊?
幼:把他們撿起來師:但是這樣太麻煩了,你們有沒有更好地辦法啊?
師:剛才我們剛剛學過了一個磁鐵的特點,你們可以不可以利用磁鐵來把老師的別針撿起來啊!
幼:可以師:啊!原來真的可以啊!
師:小朋友,原來磁鐵在我們生活中給了我們這麼多的方便啊!那我們再來看看磁鐵還有什麼用處?
教師出示鉛筆盒,揹包,磁性玩具。
四、活動結束。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知道了磁鐵幼這麼多的本領,現在小朋友 和 老師一起去教室找一找磁鐵還有什麼本領好不好?
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探索讓紙立起來的多種方法,發展求新求異思維。
2、培養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橡筋圈、積木、橡皮泥、回形針、筷子、杯子、白紙若干。
2、記錄表人手一張。
三、活動過程。
1、嘗試讓紙立在桌上失敗,激發幼兒動手的興趣。
(1)引入活動師:老師想讓這張紙立起來,你們猜一猜紙能立起來嗎?
(2)組織幼兒討論:有什麼辦法可讓紙立起來呢?
2、幼兒嘗試不用任何輔助材料讓紙立起來。
(1)啟發幼兒不用任何輔助材料讓紙立起來。
(2)幼兒講解演示自己的方法,與同伴交流。
3、幼兒不折疊紙張,嘗試藉助材料讓紙立起來。
(1)教師介紹所提供的材料
(2)教師介紹記錄表的.記錄方法
(3)幼兒操作:教師重點觀察幼兒操作情況,鼓勵幼兒用桌上老師提供的材料幫助紙立起來,看誰用的方法多,而且和別人不一樣。
(4)幼兒講解演示自己的方法,與同伴交流。
4、延伸活動:提供厚薄軟硬不同的紙,讓幼兒進一步探索讓紙立起來的方法。
科學教案 篇5
目的:
學習用實驗的方法瞭解溶解的現象,知道有的東西放在水裡會溶解,有的不會。
教學難點:
幫助幼兒理解掌握溶解的現象。
課前準備:
1 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紅糖粉。
2 溫水,小口杯,小勺,糖,鹽,橘子草莓奶粉等飲料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以遊戲活動引入主題。
1玩遊戲"做客"老師以主人的身份說:小客人請進,請喝水。
2幼兒品嚐糖水和鹽水,引導幼兒說說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嗎?
C:水甜甜的很好喝。C:老師我的水是鹹的不好喝。
T:怎麼有的小朋友說水是甜的有的是鹹的呢?
C:因為甜的水裡有糖。
T:糖在哪呢?
C:對啊,糖在哪呢?C:糖在水裡不見了。C:我知道,糖溶了。
T:那鹹的水呢?
C:是鹽。C;鹽也是不見了,溶了。
T:小朋友說甜的水和鹹的水裡放了糖和鹽,那糖和鹽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現在老師做個實驗。
3老師示範小實驗:糖和鹽不見了。
T:小朋友看,老師把糖放進水裡糖在嗎?
C:在,糖在水底呢?C:怎麼糖不會不見呢?C:有一點糖不見了。老師你搖一搖C:用筷子攪動,媽媽做糖水給我就是用筷子攪動的
T:好,我用筷子來攪一攪看看有什麼變化。
C:哦,糖越來越小了,C:糖不見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沒有了。C;跑到水裡去了?
T:糖在水裡就會不見了,這是糖"溶解"了。那鹽呢?
C:鹽也是溶解了。C:糖和鹽溶解在水裡就成了糖水和鹽水了。C:那放進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 幼兒實驗活動。1提出問題,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
T:除了糖和鹽,小朋友還知道哪些東西也會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紙,湯勺......會溶解。相片,筆,鞋子, 花, 小動物,布娃娃......不會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師這些東西哪些是會溶解的哪些是不會溶解的呢?
2幼兒根據提供的材料進行猜想並記錄。
C;"我想沙子會溶解,""方糖也會溶解""豆豆不會溶解"......
T:請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記錄在你的記錄紙上。
C;"老師我猜想味精不會溶解,""我認為沙子不會溶解""我猜小米會溶解,這樣它才會變成米飯的"......
T:是不是這樣呢?請小朋友拿實驗材料一一試一試。
3幼兒做實驗驗證猜想,並記錄實驗及發現。幼兒1那起方糖放進水中,看了看說"老師我的方糖不會溶"幼兒2也那起方糖放進水中,並用筷子攪拌後他發現方糖變小了,且越來越小至不見了,他高興得直喊了起來,"哦方糖溶解了" 幼兒1見了也拿起筷子進行攪拌,結果方糖也溶解了。實驗中小朋友還發現紅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兒講述實驗過程及發現。
三, 延伸活動:
1製作飲料。
T:小朋友在剛才的實驗中已經知道糖放在水裡溶解後就變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飲料粉放在水裡會變成什麼呢
C:"會變成飲料""變成草莓飲料""變成橘子水"...... T:我們現在就來製作飲料。幼兒動手做飲料。"老師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還沒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問題:溶解的快和慢。
階段:二
教學目的:
知道物體在水中有的溶解得快,有的溶解得慢。
教學重點:
理解物體溶解有快慢之分。
課前準備:
白糖,冰糖,溫水,小勺,口杯。
教學過程:
一, 回憶製作飲料的過程,引入活動主題。T:......為什麼有的小朋友做橙汁飲料,很快就能喝到了。而做冰糖水的卻很慢才喝到呢?C:"因為橘子粉小小的""橘子小,冰糖大""橘子是粉粉的就溶得快""冰糖硬硬的就溶得慢""冰糖是一塊一塊的,所以溶得慢""冰糖多"
二,幼兒猜想,並做記錄。T:是不是冰糖多,硬,就溶得慢呢?老師這裡有白糖和冰糖,它們都一樣是硬的,也一樣多,你們猜誰溶得快呢?C:白糖溶解得快/冰糖溶解得快......
三幼兒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並記錄實驗結果。T:小朋友一起來試一試。看誰溶得快。C:(先放白糖,溶解後再放冰糖)老師,我不知道誰溶得快,誰溶得慢。C:先放冰糖溶了一會兒後,再放白糖);老師,是冰糖溶得快。C:白糖和冰糖同時放)老師,是白糖溶解的快,它放進去一會兒就不見了。T為什麼有的說是白糖,有的說是冰糖呢?小朋友想想,要比較兩個的快慢,要怎樣比呢?C:"先放白糖再放冰糖""不對。要象我們比身高一樣兩個站在一起才能比""我也是這樣想""我也是"......幼兒一致確定後採用此方法再次進行實驗。最後得出白糖溶得快。
四, 幼兒互相交流,講述實驗結果。教師記錄。
階段:三
教學目的:
探索使用各種方法使冰糖溶解得快些。
教學重點:
學習使用各種方法讓冰糖溶解得快點。
課前準備:
冰糖,水(溫水,熱水)攪拌器(筷子,湯勺)玻璃杯,小錘子, 乾淨布塊。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以猜想活動引入主題。
1 教師出示冰糖,提出問題:
T:上次活動小朋友得出冰糖比白糖溶解得慢,為什麼它溶得慢呢?
C:"因為冰糖是一塊塊的""冰糖比白糖大""冰糖硬硬的""白糖是一粒粒小小的所以就溶解得快"......
T:小朋友想想用什麼方法能讓冰糖也溶得快起來呢?
C:"把冰糖變得 像白糖一樣小就溶得快了""對,把它打碎,變小小的""我用熱的水,冰糖就能很快的溶了,我媽媽就是這樣做的""還可以把冰糖水拿去煮,它就溶得快"......
2 小朋友自由發言,提出自己的猜想,並把想出的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畫出來。
二 幼兒分組實驗,老師參與到實驗中,鼓勵幼兒大膽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
T:小朋友都想出用各種方法來讓冰糖快些溶解,那到底行不行呢,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幼兒分組實驗,老師觀察並記錄幼兒實驗的方法,工具,語言,步驟及記錄,隨機指導幼兒。
三 幼兒互相交流,講述實驗的結果和方法。
活動反思:
溶解的主題很受小朋友的喜歡,因為實驗中溶解的物體不斷的發生變化,不斷的變小,變細,消失,甚至會起泡泡,這引起了幼兒探索的興趣,為了讓幼兒更直接明瞭的觀察到溶解的現象,實驗選擇透明的器皿,讓幼兒一目瞭然看到溶解的過程,並選擇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對比強烈的材料進行實驗。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秋天到了,有的樹葉變黃了,有的樹葉落下來了,有的樹還綠綠的,孩子們不僅會問,老師,這是為什麼啊?於是生成,讓幼兒認識落葉樹和常綠樹,透過讓幼兒自由探索、發現,進一步認識落葉樹和常綠樹兩種葉子,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的異同。透過老師做實驗讓幼兒知道為什麼綠葉樹到了冬天也還綠的,而落葉樹到了秋天就會落葉的道理。
教案目的:
1、使幼兒發現周圍環境中有多種多樣的葉子,能將常綠樹和落葉樹的葉子分類。
2、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案准備:課前組織幼兒到戶外拾落葉,讓幼兒拾自己喜歡的葉子。葉子若干。分類籃若干。
教案過程:
1、讓幼兒透過多種感官感知各種葉子。
(1)出示常綠樹葉和落葉樹葉,讓幼兒說說哪片是常綠樹的葉子,哪片是落葉樹的葉子。
(2)為常綠樹和落葉樹的樹葉分類,講述兩種型別葉子的特徵並比較其不同。
(3)透過看看、摸摸、聞聞所拾的葉子,說說常綠樹和落葉樹葉的特徵,比較不同葉子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的異同。(兩遍)
2、實驗:你們知道為什麼常綠樹一年四季都是綠的,而落葉樹到了秋天就會變黃、變紅、到了冬天就變得光禿禿的了。教師做實驗,幼兒觀察用保鮮膜包住的小毛巾和沒用保鮮膜包住的毛巾在電吹風的作用下,有什麼不同。讓幼兒摸摸實驗前和實驗後的毛巾變化。
3、教育幼兒愛護樹木,平時不摘樹葉,不搖樹,保護環境。
4、《樹葉找媽媽》
教師介紹名稱及玩法:幼兒手拿落葉樹或常綠樹,聽音樂自由表演,音樂一停,常綠樹葉娃娃去找常綠樹媽媽,落葉樹葉娃娃找落葉樹媽媽。(兩遍)
反思:在探索過程中,幼兒能透過看看、摸摸、聞聞等多種感官感知落葉樹葉和常綠樹葉的異同,幼兒能積極地給落葉樹葉和常綠樹葉分類。在幼兒探索一遍後,老師能小結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的不足,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這點很好。老師透過實驗讓幼兒知道常綠樹到了冬天也還綠的,落葉樹葉到了秋天落葉的道理。在實驗過程中,老師要是能用兩個電吹風同時吹相同的時間,或邊吹邊看時間,讓幼兒知道吹了相同的時間,這樣更具有科學性嚴密性。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記錄和動手操作活動,容幼兒嘗試產生風的各種方法,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2、初步瞭解風力有大小之分,風力大小與人們的關係。
重點、難點:
產生風的各種方法,風力的大小。
活動準備
幼兒感受過風,並有過觀察記錄,提供產生風的有關操作材料,風與人們關係的圖片。
活動過程1、看看說說,風在哪裡?
教師:“前幾天,我們到戶外去尋找風娃娃,並畫了觀察記錄。請你輕輕地告訴旁邊的朋友,你在哪裡找到風娃娃?”。張貼個別幼兒的觀察記錄,請幼兒說出記錄的內容。
小結:當我們看到樹葉搖、紅旗飄的時候就知道風吹來了,還可以聽到“呼呼”的聲音,風吹到我們的身上感覺是涼涼的。
2、探索感受風的產生。
1)出示靜止的紙條和風車,引導幼兒思考:“怎樣才能使紙條、風車動起來呢?”“你有什麼辦法變出風娃娃來呢?”
2)介紹各種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師給的各種材料和用具去試試,能不能變出風娃娃?看誰想的辦法最多。”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你用什麼辦法讓這些紙條、布條、風車動起來呢?”“除了老師給的這些用具,你還有什麼辦法能使這些東西動起來?”啟發幼兒說出自己的發現和探索的結果。
4)比較風的大小:教師用扇子動風車,引導幼兒觀察:“為什麼風車有時候轉得快有時轉得慢呢?”(因為扇子輕輕地扇,產生的風力小,風車轉得慢;要是用力地扇扇子,產生的風力大,風車也轉得快。)
5)小結:用扇子、紙板扇的時候,空氣流動了,變出了風娃娃:用口吹的時候,也吹出了空氣,變成了風;跑動的時候,也產生了風。風是有大有小的,適當的風力可以利用來為人們做事,是有益的,風力太大,產生危害,是有害的風。
3、瞭解風與人們的關係。
1)玩遊戲:有益的風和有害的風。
讓幼兒觀察圖片,說出哪些風是有害的?哪些風是有益的?根據風的好處和壞處,貼上高興和不高興的娃娃。
2)請幼兒想想,風還有哪些好處和壞處。
4、總結,結實活動。
教學反思:
1、學習過程中幼兒的參與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師的期望值太高,孩子們一直答不出來,這時老師的主導性就加強了,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思考空間,答案會不可思議的。
2、事先對幼兒的已有經驗瞭解不夠,導致課堂上有些被動。
3、師幼配合的相當默契,但是一再跟著老師的思路走,這樣孩子的思維有些侷限。
4、科學課要求老師的語言組織要相當嚴謹,流程之間的銜接要過渡自然,今後上課我會多注意。
5、提醒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完整句的表達。
6、科學課重在讓孩子操作,教師的及時總結,幫助孩子清楚地理解這一現象,如果重新上,我會多準備些材料,讓大家自主分組討論操作,然後師幼共同驗證,只有孩子親自操作才會把實驗結論清楚地記住。
科學教案 篇8
一、活動目標
1.學習比較物件的高矮,初步體驗物體高矮不變性和相對性。能用詞彙“高”、“矮”表示比較結果。
2.思考、解答活動中提出的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二、活動準備
1.對比較高矮有初步的經驗、PPT課件
2.椅子一張。
三、活動過程
1.比較高矮。
活動匯入;(1)觀察比較教師和小朋友的高矮。
“①教師站立。“我是高還是矮?”
“結論:因為沒有人和老師比,所以不知道老師是高還是矮。”
②請一小朋友和老師並排站立。“×××小朋友和老師站在一起比,我們兩誰高誰矮?你從哪看出來的?”(兩人並排比較,誰高出一部分,他的個子就高。)
③小朋友之間比高矮。“請兩三對小朋友作比較,再請全班小朋友站起來和自己旁邊的小朋友作比較。”教師請幾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誰比誰高誰矮。
④想一想:在我們周圍環境中,什麼東西高,什麼東西矮?
變換站立位置比較(兩人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進行比較)。讓被請幼兒站在椅子上(高於老師)。“現在再比比看,我們倆誰高誰矮?為什麼?”
“小結:比較人們個子高矮時,兩人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要站在同樣高的地面上,才能比較出誰高誰矮,現在小朋友明顯高,是因為他在椅子上老師站在地面上。實際上它還是比老師矮。”
2.感知高矮的相對性(讓幼兒體驗到誰高誰矮要看他和誰比)。
(1)觀察比較。
①請一小朋友甲和教師比高矮。
②再請第二位小朋友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③“怎麼一會兒甲小朋友矮,一會又說他高,到底甲是矮還是高?”
討論:引導幼兒觀察、思考,看一個人是高還是矮要看他和誰比,甲小朋友和教師比時矮,可他和乙小朋友比就高。
(2)小朋友之間比較。另請三位幼兒(高矮依次遞增)進行比較,可重複兩三次。
(3)小結:要想知道誰高誰矮應該看他和誰比,當他和個子高的人比時,他就矮,而和個子矮的人比時他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