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教學設計(精選5篇)

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教學設計

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教學設計(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讀通句子,理解意思,會有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初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

  4.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

  學習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難點

  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感受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

  學習過程

  一、匯入新課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解題。

  明白題目的意思嗎?(“楊”是姓,“氏”放在姓後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楊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楊人家的兒子。)

  二、感受文言文特點,指導學習方法

  1.同學們,課文預習過了,你知道這是一篇怎樣的文章?我請一位同學讀一讀,其他的同學思考:文言文跟白話文相比有什麼特點?(行文簡練,難以讀懂)

  2.指導學習方法

  學習文言文,要藉助註釋去理解,還不能理解的,可以查工具書,或者上網,請教同學、老師。

  3.按照要求自主學習。要求:自讀文章,根據註釋理解大意,不明白的地方跟同學交流一下,還是不明白的做上標記,集體交流。

  4.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5.集體交流,質疑問難。

  6.讀了這個故事,你覺得姓楊家的孩子是個怎樣的孩子?(聰明機智)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請你劃出相關的語句,簡單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7.學生交流。

  三、學習《王戎七歲》

  1.總結學習方法。

  2.出示《王戎七歲》:

  王戎七歲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註釋:

  嘗:曾經。諸:許多。

  競:互相爭搶。

  唯:只有。必:必定,一定。

  信然:相信的樣子。

  3.自主學習課文文言文。

  按照要求自主學習:

  (1)根據註釋理解文章大意;

  (2)你覺得王戎是個怎樣的孩子?劃出相關語句,在旁邊簡單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4.集體彙報交流。

  (1)交流文章的大意。

  (2)談感受,體會王戎的善於觀察,善於動腦。

  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5.小結鞏固學習方法。

  四、佈置作業

  1.把《楊氏之子》講給家人聽,與家人交流看法。2.運用學到的方法自主學習《破甕救友》。

  藉助註釋自主閱讀《破甕救友》,並用白話文寫出來,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動。

  破甕救友

  司馬光幼時,與群兒戲於庭前。有一兒,誤墮水缸中。群兒狂叫,皆驚走。光俯取石,急擊缸,缸破水流,兒得不死。

  註釋:

  庭:廳堂。墮:掉下來,墜落。

  皆:全,都。

  走:逃避,逃走。俯:向下,低頭。

  擊:敲打。

  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課文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教學重點

  能根據課文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教學難點

  能根據課文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願意聽故事嗎?請看大螢幕,認真聽故事:(大螢幕)

  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統之前,曾在海軍中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個朋友問他關於在加勒比海的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小聲問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嗎?”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羅斯福接著說:“我也能。”

  同學們,聽懂了這個故事嗎?能說說你的理解嗎?

  看來你們都聽懂了這個故事。羅斯福雖然拒絕了朋友,但是他並沒有正面的拒絕,而是採用了一種委婉的方法,體現了語言的藝術。

  2、像這樣體現語言藝術的經典故事,古今中外流傳的很多。我國古代就有一個九歲的孩子,回答別人時語言風趣機智,妙趣橫生。他的故事被記錄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裡,大家想認識這個聰慧的孩子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文,也叫文言文——《楊氏之子》。(板書)

  3、請大家齊讀課題。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故事嗎?哪“楊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二、初讀了解

  1、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我們先來讀一讀課文吧。老師最喜歡讀書姿勢標準的同學。開始讀吧。

  生自由小聲初讀課文

  2、同學們,讀完課文有什麼感受嗎?生暢談。

  3、文言文和白話文在朗讀上有不同之處,要讀出古文的韻味和節奏,請看大螢幕。先聽老師讀好嗎?誰願意給老師點評。

  4、古人讀書講究吟詠,讀得入情入境、搖頭晃腦,甚至連身子也跟著節奏晃動,你們願意這樣試一試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吧。

  5、多種形式朗讀,學生點評。(自由讀、指生讀、同桌讀、集體讀)

  三、理解學文

  1、《楊氏之子》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我們先來看一下根據課文改變的動畫片好嗎?看完動畫片,覺得怎樣?

  2、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與聰慧的楊氏之子交朋友吧!先看這句話“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大螢幕)這句話講的是?

  師:你說的“非常”是原文中哪個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師:你怎麼知道的?

  師:很好,你採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種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註釋”,你真會學習。

  3、請同學們用看註釋的辦法同桌合作學習課文的第二、三句話,比比哪對同桌的學習效率最高,開始。

  4、哪對同桌願意彙報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

  教師適當給予點評、表揚。

  重點指導誰為誰設果?

  生:楊家小兒為孔君平擺出水果,水果中有楊梅。

  師:這裡並沒有寫是楊家小兒為孔君平設果,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因為上一句講了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所以應該是楊家小兒為孔君平設果。

  師:對,孔君平是客人。你採用的方法是我們理解文言文的又一個重要的方法“聯絡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板書聯絡上下文)

  5、熱情好客的楊氏之子為了招待孔君平,是怎麼做的?請大家看(大螢幕)細心的你發現了嗎,桌子上擺放了新鮮的水果,文中第三句話為什麼單說“果有楊梅呢?”

  6、南宋詩人、哲學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的讀書方法,請同學們再細細地讀文中最後一句話,靜靜的思考,你一定會有新的感悟。

  ①請同學們一四人小組為單位,藉助老師給的提示自學最後一句話行嗎?(大螢幕出示)

  你們怎樣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孔君平指著什麼對楊氏之子說:“此是君家果。”你認為他為什麼這麼說?

  楊氏之子怎麼應答的?他為何這麼應答?

  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裡?

  ②我們來分享大家的讀書體會,誰來?

  生:我認為楊家小兒回答的妙在於他說:“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

  師:為什麼他要說孔雀呢?(相機板書:孔雀孔君平)

  生:因為孔君平說楊梅是楊家的水果。(相機楊梅楊氏之子)

  生:我覺得是孔君平在考考楊家小兒是不是傳說的那麼聰明。

  師:這樣說有道理。

  生:楊家小兒的回答妙在他聽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說,楊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鳥,他間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說法。

  師:體會得真好!楊家小兒的意思是說,如果您認為楊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鳥。

  師:還可以說——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那楊梅當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認為楊家小兒的回答很言語巧妙,反映敏捷,體現了語言的藝術。

  3、師:設想孔君平聽了楊家小兒的回答,會怎麼說?

  師:指導學生在說孔君平的話是用上“聰惠”

  師:孔君平聽了小兒的回答,會有什麼反映呢?

  生:這孩子真聰明。

  生:孔君平無言以對。

  師:可以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形容。

  生:聰惠

  師:請大家看惠的解釋是?

  生:智慧

  師:對,語言的藝術是來自於智慧。

  7、透過大家積極的探討、用心的感悟,我想此時你們一定能把這個故事通暢地講出來,誰來試試?

  8、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來讀課文,一定能把它的韻味讀得更好,來試試。

  9、課文朗讀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時間把它背誦下來。

  10、比賽背誦課文。

  四、昇華感悟

  1、這楊家小兒思維之敏捷,言語之巧妙,讓人回味無窮,真是不簡單啊!其實,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說話要講究藝術,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講,會達到不同的效果。

  就拿我們身邊的事來說吧,像“禁止踐踏草坪!”(大螢幕)這樣生硬的,帶著指令性的提示語隨處可見,但是,現在,你走進公園,你會發覺,這樣的語言少了,同樣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達方式,能試著來改一改這個說法,體現語言的藝術嗎?

  生:小草要睡覺,請別打擾!

  師:充滿關懷!

  生:草兒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愛花護花人更美!

  師:多麼溫馨的提示,充滿了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相信這樣的提示語更有說服力。

  2、語言的魅力充實著我們的生活,課後請同學們運用我們敏銳的頭腦去感悟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完成今天的家庭作業好嗎?(看大螢幕)

  蒐集積累在表達上很有特點的語言,比如:歇後語、諺語、幽默故事、古今笑話等。

  蒐集和擬寫提示語、廣告語。

  收集相聲、評書或影視劇的精彩對白,試著演一演。

  五、總結

  我們的母語漢語言有著無窮的魅力,有“口吐金蘭”的語言香氣,有“唇槍舌戰”的語言戰爭,有“妙筆生花”的語言表達,有“舌戰群雄”的語言典故,語言的藝術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增添許多樂趣。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方式,效果也會大相徑庭。讓語言的美麗伴隨我們語文的學習之旅吧!

  六、教學反思

  課文《楊氏之子》是一篇古文,雖短,但是對於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5年級孩子,還是很新奇的。

  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透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麼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麼也不像。於是我範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我丟擲本文的中心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為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再讀,可惜還是沒有答案。於是,我只得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這樣讀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後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著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也不讓他把答案說了,因為還有許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著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在學生興趣正濃時,我拓展了《世說新語》中《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兩個小故事。收到了良好效果,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教學設計3

  課文分析: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本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學習目標

  1、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參考註釋,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

  教學重點

  參考註釋,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我們每天都要用語言進行交流。精練得當的語言,能準確表達思想、情感;機智巧妙的語言,有時會幫助人們擺脫困境;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活躍生活;生動優美的語言,能愉悅身心……今天我就來認識一個聰明機智的小孩。

  2、板書課題,齊讀。誰來說說這個課題告訴我們?(重點理解“氏”“之”的意思。)1、出示課題“楊氏之子”,說說題目的意思嗎?“楊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楊的人家的兒子。

  說明:“之”是助詞,相當於“的”。

  3、讀讀課題,這個課題的語言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學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詩的語言……

  教師小結:這是古代漢語,也叫文言文。

  4、大聲地朗讀課文,感受文言文和現代漢語到底有什麼差別,有什麼不同。

  5、自由的說說你感受到的差別和不同。

  學生可能的回答:很難讀通順;有些字沒見過,不好認;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二、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

  三、指名朗讀課文。

  (1)著重強調以下字的讀音:惠曰禽詣

  (2)引導學生讀準停頓:

  梁國/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讀課文,理解意思

  1、大聲反覆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隨機檢測學生讀課文的情況。

  2、邊默讀課文,邊看註釋,說說每一個句子的意思。

  教師要注意指導有困難的學生,瞭解學生的困難所在。

  3、課堂交流,落實每一句話的意思。比較困難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師重點指導:

  “為設果,果有楊梅。”省略了主語,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難點是“夫子”的理解。

  課文的意思: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中的小孩九歲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親,父親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來。小孩擺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小孩說:“這是你們家種的水果吧。”小孩應聲回答:“我沒聽說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質疑問難,試著練習背誦課文

  1、默讀課文,說說意思,還有哪些有疑難?

  2、練習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讀

  1、朗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讀讀這兩個句子,想象當時的情境,說說當時兩人會是怎樣的神情?說話時會用怎樣的語氣?(孔君平可能是神態很隨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認為他還是一個孩子,說話的語氣可能有些傲慢、隨意;楊氏之子很機智、神采飛揚,說話語氣有挑戰性。)

  結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試著有感情的朗讀這兩句話,要讀出兩人不同的語氣。

  二、討論交流,領悟幽默

  1、這個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麼?

  2、你喜歡孔君平說的話,還是喜歡楊氏之子說的話?為什麼?

  板書:楊氏之子楊梅

  孔君平孔雀

  (“楊梅”是一種水果,其中的“楊”與姓楊的“楊”沒有關係。孔君平故意將它們聯絡起來,開玩笑地說:“這是你家的水果。”這樣說話,因為沒有道理而顯得風趣幽默,也非常親切。楊氏的兒子,用“從來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家禽”來應答,妙趣橫生。幽默風趣的一說一答,使見面的場面非常輕鬆愉快。楊氏之子只有九歲,卻能迅速領會孔君平表達的內容和技巧,顯示出他的聰明機智和應對能力。)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語言,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類似的故事嗎?(學生交流課外蒐集的資料)

  四、朗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外蒐集

  (1)蒐集積累在表達上很有特點的語言,比如:歇後語、諺語、幽默故事、古今笑話等。

  (2)蒐集和擬寫提示語、廣告語。

  (3)收集相聲、評書或影視劇的精彩對白,試著演一演。

  教學反思:

  楊氏之子是一篇古文,雖短,但是對於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說,它是很新奇的。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讓學生從熟讀中領悟,並且要求他們在讀的過程中配合頭部動作,以初步領會文言文的特點。要讀好古文,首先要讓學生理解課文,於是我首先要讓學生自己合作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的停頓朗讀。學生當然不懂,於是我範讀,學生練讀,整整讀了半節課,學生興趣盎然。我明顯地感到學生朗讀進步了。在讀的過程中,我不忘提醒學生邊讀邊品味文中的對話。然後,我丟擲了一個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想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為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再讀,可惜還沒有答案。於是,我只好拿出“孔雀是夫子家禽”來做比較。光這樣讀還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讀了以後,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從對比中對讀,再讓他們在小組中討論楊氏之子的回答。不一會兒,他們竟已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教學設計4

  教材簡析: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本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

  教學目標:

  1、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瞭解課文意思。

  2、能正確斷句,讀通課文,以致背誦課文。

  3、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教學過程:

  一、對聯引入(老師這裡有一上聯,你能對出下聯嗎?)

  1、出示上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生: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

  師:你太棒了,是怎樣對出來的?

  生:是“基礎訓練”裡的,講對聯背後的故事

  師:你真善於積累。是啊,這位中國代表既對上了對聯,又還擊了外國侵略者,為中國人出了一口氣,這就是“語言的藝術”。本單元我們學習的主題就是“語言的藝術”。像這樣體現語言藝術的經典故事,古今流傳的很多,剛才大家說的故事是白話文,今天我們要學一篇文言文,齊讀課題?

  2、引入課題,解題。

  師:“楊氏”的意思是姓楊的人家,那“楊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楊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楊人家的兒子。

  師:讀了課題,你能提出什麼疑問?

  生:這個孩子是個怎樣的孩子?

  二、讀通課文

  1、讀準音。

  師: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那就讓我們帶著疑問

  讀讀課文吧,把每一個字音讀準確。(生自由小聲初讀課文)

  2、交流讀課文心得。

  生交流“詣”“為設果”“應聲”“家禽”等

  練習讀通讀順課文。

  三、理解課文大意。

  1、師:這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全班交流)指導方法:看註釋聯絡上下文

  師逐句讀,生逐句解,用白話文說意思。

  相機指導理解文言文的兩個重要方法:看註釋和聯絡上下文理解

  透過看註釋理解了“甚、詣”等字的意思。

  理解“為設果”需要聯絡上下文的方法。

  師:“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這句話講的是?

  生1:這句話的意思是:“梁國有一個姓楊的小孩才九歲,非常聰明。”

  師:你說的“非常”是原文中哪個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我是看了課文下方的註釋。

  師:很好,你採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種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註釋”,你很會學習。

  師:大家來讀讀第二句。

  全班朗讀: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

  師:誰來說說這句的意思。

  生: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他的父親不在家,就把兒子叫出來。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為設果,果有楊梅。誰為誰設果?

  生:楊家小兒為孔君平擺出水果,水果中有楊梅。

  師:這裡並沒有寫是楊家小兒為孔君平設果,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因為上一句講了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所以應該是楊家小兒為孔君平設果。

  師:對,孔君平是客人。你採用的方法是我們理解文言文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聯絡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

  師:透過剛才探討的兩種方法,我想最後兩句話理解起來應該沒有問題,請大家讀最後兩句:“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師:你們認為文中的“家禽”和現在我們所說的“家禽”的意思一樣嗎?說說你的看法。

  生:現在說的家禽是指雞鴨這些動物,而古文中的家禽是?

  師:我來幫助你,古文中“禽”的意思是“鳥”,那“家禽”就是??

  生:家裡的鳥。

  師:對。這句話中的夫子指對讀書人的尊稱,相當於“您”,現在誰來完整地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著水果對楊家小兒說,

  師:孔君平到底是指著什麼水果對楊家小兒說?

  生:孔君平指著楊梅對楊家小兒說:“這是你家的水果。”楊家小兒說:“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

  師:很好。

  2、請一個學生完整地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師:透過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這個故事通暢地講出來,誰來試試?

  生: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並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掌聲)

  師:非常棒!

  3、帶著理解朗讀課文。

  師: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來讀課文,一定能把它的韻味讀得更好。(範讀課文)想不想聽老師是怎樣讀的?注意看老師的表情和動作。

  生:練習誦讀。(帶動作和表情)

  師生合作,一誦讀,一表演

  生同桌倆合作誦讀表演

  四、品讀句子,體會楊氏之子的聰明之處。

  1、師:老師在備課的時候,當讀到“甚聰慧”時,我腦海裡一下子蹦出來一個問題,誰知道,是什麼問題,我看誰能跟老師想到一起?

  生:這個孩子聰明在哪裡?

  師:(板書:聰慧)對,老師也這樣想的,你說到了我心坎裡。那,誰能交流一下?(交流預習)

  全班交流。

  重點點撥:(聰:會聽會說有教養)

  會聽:由“此是君家果”知道這是孔君平在拿他的姓開他的玩笑。(這叫說話聽音,鑼鼓聽聲,善於聽話外音。)

  會說:孔說“此是君家果”,楊立即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有教養:A為設果B未聞(他為什麼不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是為了避免對方尷尬,因此婉轉地說。)

  (1)、孔君平指著楊梅對楊氏之子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楊梅而聯想到小兒家的姓,就給楊家小兒開了一個玩笑。(板書:楊梅)

  (2)、楊家小兒聽出了孔君平的話外之意,並立刻做出反應,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開玩笑,所以馬上由孔君平的姓聯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給他開玩笑。

  (板書:孔雀)

  (3)、品味楊氏之子的聰惠之處(聰:有耳,有口,有心):

  師:我們來分享大家的讀書體會,誰來?

  生:我認為楊家小兒回答很聰明。他說:“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

  師:對,他很會說。為什麼他要說孔雀呢?

  生:因為孔君平說楊梅是楊家的水果。

  生:我認為孔君平這是在開玩笑,你姓楊,楊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師:你拿我的姓開玩笑,我也拿你的姓開玩笑。

  生:楊家小兒會聽,他聽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說,孔雀不是我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水果,他間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說法。

  師:體會得真好!

  生:我認為楊家小兒的回答不僅很巧妙,而且反映敏捷,像“應聲”

  師:是啊,他不僅聰明而且很——

  生:有禮貌。

  師:老師有不同的詞——有教養。文中從哪裡能看出來?

  生:父親不在家,他“為設果”,能看出孩子熱情好客。

  生:他不直接反駁,而說“未聞”,這樣就比較婉轉。體現了語言的藝術。

  (掌聲)

  2、設想:孔君平聽了楊家小兒的回答,會怎麼說?

  指導學生在說孔君平的話是用上“聰惠”

  師:孔君平聽了小兒的回答,會有什麼反映呢?

  生:這孩子真聰明。

  生:孔君平無言以對。

  生:孔君平會暗自佩服。

  師:真不愧為“甚聰慧”,請大家看惠的解釋是?

  生:智慧

  師:對,語言的藝術是來自於智慧。

  3、小結

  師:(總結)正如那位同學說的那樣,這楊家小兒真是不簡單啊,思維之敏捷,言語之巧妙,讓人回味無窮!其實,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說話要講究藝術,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講,會達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讀成誦

  1、孩子們的體會很深刻,如果現在朗讀課文,相信你能夠把自己的體會帶進朗讀,你可以盡情地感受古文的韻味,請一個同學讀。

  2、師:學到這裡,你能試著把這個故事背誦下來嗎?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誦的看著書朗讀。

  3、全班背誦。

  六、拓展

  1、給你家小區花園的“嚴禁踐踏草坪”換一種說法,體現語言的藝術。

  師:像這樣體現語言藝術的例子還有很多,就拿身邊的事來說吧,幾年前像“禁止踐踏草坪!”這樣生硬的,帶著命令性的提示語隨處可見,但是,現在,你走進公園,你會發覺,這樣的語言少了,同樣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達方式,你能試著來改一改這個說法,體現語言的藝術。

  生:小草要睡覺,請別打擾!

  師:充滿關懷!

  生:草兒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愛花護花人更美!

  師:多麼溫馨的提示,充滿了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相信這樣的提示語更有說服力。

  2、生活中體現藝術性的語言還有很多,同學們分享收集的資料。

  師:孩子們還收集了許多這樣的語言,我們現在小組裡交流一下,待會把你們小組裡最能打動人的語言跟大家分享。

  (1)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

  生:我收集了一條貼在車上的標語“別吻我,我怕羞”

  師:這個“羞”字一語雙關啦!

  生:另一個意思是“我怕修”

  生:還有的說:“我不是碰碰車”

  (笑、掌聲)

  師:大家為什麼要笑,因為它幽默,這幽默的背後卻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生:……

  3、總結。

  師:我們的漢語有著無窮的魅力,有“口吐金蘭”的語言香氣,有“唇槍舌戰”的語言戰爭,有“妙筆生花”的語言表達,有“舌戰群雄”的語言典故,語言的藝術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增添許多樂趣。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方式,效果也會大相徑庭。孩子們透過今天的學習,不僅能夠感受到語言魅力所散發出來的光彩,而且能夠運用語言的藝術,就讓語言的美麗伴隨我們的學習之旅吧!下課,謝謝孩子們!

  生:謝謝老師!

  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教學設計5

  《楊氏之子》是人教社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選自《世說新語.言語》,描寫了主客雙方圍繞姓氏展開的一場巧妙對話,勾勒出楊氏之子機敏善對的聰慧形象。

  課文不足百字,行文簡要精當,頗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語言上見功力。主客兩人。一個說得巧,一個答得妙,表現出鬥智的樂趣。

  此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意在讓學生透過極具趣味性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熱情和興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品鑑能力。

  學情分析

  經過古詩詞和多篇文言文的學習與積累,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學習文言文的能力,這是在三年級上冊“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等語文要素後,再次聚焦語言,本節課加強學生對語言感受力的進一步提升。

  教學目標

  1.認識“詣、禽”,會寫“梁、詣、禽”。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讀好句子中的停頓。背誦課文。

  3.能借助註釋瞭解課文大意,並能說出表現楊氏之子機智的故事內容。

  4.進行言語和思維的訓練,提升語言感受力。

  教學環節及設計意圖

  一、導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風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閃現。今天,我們將走進一篇小古文,去感受它風趣的語言,去領略古人的智慧。

  2.齊讀課題,知道課題是什麼意思嗎?(姓楊人家的孩子,男孩還是女孩?**之子,**之女)

  評:同學們的語文素養很高,語感很強。看來以前學習文言文很有心得。

  3.回顧一下,你們都用過哪些方法來學習文言文呢?

  (副板書:多讀、看註釋、查資料、聯絡上下文)

  查資料:你預習的時候查閱了什麼資料?出示《世說新語》,介紹。

  4.今天老師再推薦一個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那就是(板書:運用)

  相信它一定使你的文言文學習如虎添翼,

  5.這節課請大家靈活運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這篇小古文,每使用一種方法都可以記一顆星,看誰能集齊五顆星。

  設計意圖:

  檢查預習,瞭解學情。回顧閱讀文言文方法,並提出學習新目標,激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讀通

  1.大聲讀讀課文,把字音讀正確,句子讀通順。指名讀,正音。(34人)

  隨機解決:1.家禽與禽的意思2.禽的書寫,上半部分寫舒展,中間部分寫緊湊,外放內收。

  2.注意停頓,劃清節奏,學生互相讀,指名讀。(23人)

  評:讀得有一些韻味了。

  3.當我們讀到“此是君家果”一句時,你覺得孔君平是故意挖苦楊氏子呢,還是打趣逗小孩子玩呢?孔君平說話如此風趣幽默,所以我們加上點表情、動作就能讀得有意思了,看老師讀。配樂。生讀。

  小結:我們透過一遍一遍的朗讀,把這篇小古文不但讀得準確流利了,還讀得生動有趣了,真棒,我覺得每位同學都可以得一顆星。

  設計意圖:

  透過反覆朗讀,讓學生讀準、讀通、讀出韻律、讀出趣味,初步感受語言的風趣。

  三、再讀,讀懂

  1.請同學們對照註釋,默讀課文,思考一下,這篇小短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學生大體講明意思即可。順勢解決“甚聰慧”。

  2.從哪看出楊氏子甚聰慧的?邊讀邊畫一畫,做批註。

  聚焦: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第一層:應聲答曰(反應很快)、會聽(聽出弦外之音)“此是君家果。”、會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言外之意

  板書:反應快會聽:君家果

  會說:夫子家禽

  小結:我們透過聯絡上下文的方式,從他們風趣幽默的語言中,感受到孔君平和楊氏子的智慧,是不是又可以得到一顆星?

  第二層:

  3.同學們也一定關注了聰惠的惠是通假字,那為什麼不直接用聰慧呢?老師查了一下字典,惠除了有聰明的意思,還有仁,仁愛的意思,放在這裡,其實是表達了楊氏子不僅聰明,還很有教養。再讀讀短文,有沒有哪一個詞或者一句話讓你感受到這還是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為設果,果有楊梅。

  未聞

  夫子

  小結:可以說楊氏子不是一般的聰慧,配得上甚聰慧的評價,咱班同學也是甚聰慧,咱們班更是甚優秀,給你們點贊。

  4.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文章讀得更生動有趣了,一起來讀一讀。

  5.相信你們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背過,誰先來試試?

  設計意圖:

  透過重點詞句的學習,解決“甚聰惠”這一重點,繼而從兩人風趣幽默的對話中體悟語言中展現出的人物的智慧,提高學生的語言品鑑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四、拓展與運用

  1.同學們,文言文中有不少字,在我們現在的白話文裡基本不用了,你們找找這篇裡哪些字現在基本不用。

  2.也就是說,我們適當的運用上這些字,就可以向古人一樣說話。想來試試嗎?任選一句。

  出示三句話:

  我班的張三成績特別突出。

  你家的狗叫個不停。

  一個學生說:“小強,你的家在哪裡?”

  小結:學以致用,同學們不僅能把文言文譯成白話文,還能把白話文講成文言文,這可是一大進步,你看這個學習方法是不是也很好?都可以加一顆星吧。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重在語言的運用,達到語用的目的。小短文的拓展重在強化本單元“感受風趣幽默的語言”的要素的訓練,激發學生課後繼續閱讀《世說新語》的興趣。

  六、作業佈置

  1.課後推薦閱讀《孔文舉年十歲》和《世說新語》整本書。

  2.《楊氏子之》這篇短文背熟默寫。

  板書設計

  楊氏之子多讀

  甚聰慧反應快:會聽(君家果)

  會說(夫子家禽)藉助註釋

  有教養:為設果、未聞、夫子查閱資料

  聯絡上下文

  運用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