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對稱》教學設計

二年級數學上《對稱》教學設計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對稱》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對稱》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68頁《對稱》。

  教學目標: 

  依據從具體到抽像的認知規律,以及兒童的心理特徵,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觀察、實物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判斷出哪些東西是對稱的,並能找出它們的對稱軸,學會畫對稱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觀察,比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3)、情感目標:透過情境畫面的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感受到對稱的美,學會欣賞數學美。

  教學重難點:

  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理解什麼是對稱。

  教學準備:多媒體,圖片、剪刀、彩色紙。

  設計流程:

  一、看一看,情境引入

  1、創設情境。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特地給同學們帶來了一段大自然裡的童話故事,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故事內容:在播放錄影的過程中我邊解說:在一個美麗的花園裡,蝴蝶和蜻蜓發生了爭執,都認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給它們出主意:讓它們一人分一半,組成的圖形也許就是最漂亮的。

  2、我讓學生觀察組合成的圖形,發現和原來相比,並不漂亮。

  3、師:像蝴蝶、蜻蜓那樣,兩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就是對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對稱。(板書課題:對稱)

  4、舉例。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物體,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對稱物件,有的是人們受到這些對稱現象的啟發設計出的許多具有對稱美的東西。誰願意來說一說?(紅領巾、衣服、褲子、人……)

  二、分一分,自主探索

  1、過渡:是不是所有的圖形都是對稱的?它們又是怎樣對稱的?我們又怎樣來證明它們是不是對稱圖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研究的問題。為了研究這些問題,老師特地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些平面圖形,你們瞧!

  (出示:蝴蝶、杯子、青蛙、蜻蜓、鑰匙、楓葉、菠蘿、桃子圖片)

  2、師:這些圖形都是對稱圖形嗎?你們想不想來分一分哪些是對稱的?哪些不是對稱的?

  3、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

  4、師:你們怎麼知道這些圖形是對稱圖形,有什麼辦法來證明?(對摺)剛才,你們透過折一折,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在小組裡與同學說一說。

  5、學生討論發現,教師巡視,參與討論。

  三、找一找,提高認識

  1、師:現在,我們把折過的對稱圖形開啟看看,你有什麼發現?(有摺痕)

  2、教師演示,對摺一隻蝴蝶圖形。

  3、師:對稱的圖形,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這條摺痕,我們就把它叫做“對稱軸”。

  4、師:同學們,這些圖形,透過對摺,發現它們能完全重合,我們就把它叫做“軸對稱圖形”。

  四、辨一辨,深化認識

  1、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幾位老朋友,它們想和大家做一個遊戲。一會兒,它們出來的時候,如果你們認識它,就大聲和它們打聲招呼吧!

  2、師(慢慢地貼上正方形、長方形、一般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等圖形)

  3、師:在這麼多老朋友裡,有沒有我們今天認識的軸對稱圖形呢?老師也你們準備了這些圖形,請大家找一找裡面的軸對稱圖形,折一折它們各自的對稱軸,說一說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

  4、生動手操作,師巡視。

  5、學生彙報結果。

  五、剪一剪,實踐體驗

  1、師:剛才有同學問老師,桌子上的彩色紙和剪刀,有什麼用呀?現在,我就告訴大家,老師要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做一個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2、師巡視,指導學生把作品貼在黑板上。

  六、說一說,拓展延伸

  1、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對稱。你們都有哪些收穫?這些對稱的圖形給你們留下了什麼印象?(美)

  2、師:其實呀,對稱不僅給人以美的感受,它還有一定的科學性。你們知道嗎?眼睛的對稱,讓我們看物體更加準確,耳朵的對稱,讓我們聽聲音更加清晰、有立體感,蜻蜓的對稱是為了平衡的需要,我們受到啟發,設計出來的飛機才能夠平穩地飛翔在藍天……

  課後反思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結合新課標的精神,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在以下三個方面體現的較為突出:

  1.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

  生活中有許多的物體(包括建築物)是對稱的,這樣就很容易找到學生學習這個知識的生長點。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無論是從匯入到探索新知,還是欣賞操作活動,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人人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實踐活動,營造出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

  教學以播放錄影激趣匯入,這樣設計是因為學生對蜻蜓等對稱圖形很熟悉,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在探究“對稱”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進行剪紙、摺紙,人人經歷剪的.過程,發現了只有對摺後才能剪出對稱的圖形;而摺紙的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對稱軸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極限思想。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進一步的加工處理。

  3.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去經歷、去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

  在探究“對稱”的知識過程中,先讓學生試著剪一剪,然後比較、演示,揭示“對稱”的秘密,然後又透過畫一畫、猜一猜、折一折、舉例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去體驗、去感悟“兩邊大小一樣”。

  鞏固應用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再創造,學生舉例說出了很多身邊對稱的物體,並指出了它們的對稱軸,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整堂課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我要學,我會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還給了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