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彙編九篇

教學設計方案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彙編九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效開展,我們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那麼大家知道方案怎麼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透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語言,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技巧。

  課前準備:

  1、 學生熟讀課文,瞭解課文的整體結構並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教師收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相應詩句、圖畫和音樂。

  課堂實錄:

  一、匯入:

  師: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聽過唐代詩人朗士元的《聽鄰家吹笙》:“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雖然我們不知道詩人在寫這首詩身處什麼季節,但在美妙的音樂聲中,詩人看到了無數盛開的桃花。今天,我們身處萬物凋零的秋季,但我們仍然可以從《春》這篇教學設計>文章看到一個明媚的春天。(出示“春”動畫)

  透過相關的詩和畫面營造一個美麗的氛圍,吸引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悟。

  師:首先,讓我們聽著音樂,朗讀課文,一起走進朱自清先生為我們創造的美好的春的世界吧!配樂朗讀,請大家注意讀出語氣基本語調輕柔、緩慢,語句清晰自然,語音質樸。同時朗讀層次清楚,由低到高,由慢而漸快。首先我請一個同學來讀讀第一、二兩個小節,然後四個小組依次來讀一讀三至六小節,我們可以比一比哪個小組讀得最動情。最後四個小節全班齊讀,請大家注意銜接自然一些。

  (學生配樂朗讀)

  初步瞭解朗讀要求,透過不同的朗讀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且使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品味課文語言。此過程也是學生掌握朗誦要求的起點。

  三、品味語言。

  師:本文共分為三段:盼春、繪春、贊春,其中寫得最形象、最生動、最美麗的是第二段,而這一段又可以分為幾幅畫面?

  生:春醒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師:回答的很好,我覺得全文中寫得最美的就是這六幅畫面,剛才我要求同學們劃出你認為最值得欣賞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那麼現在我給大家一分鐘時間,從中選出一幅你覺得寫得最美的畫面,在下面小聲朗讀一下。

  (學生自由朗讀自己所選段落)

  師:哪位同學來回答一下你選擇了哪些畫面呢?請同學們在回答時突出你喜歡什麼詞句?這個詞句有什麼特點?表達效果如何?

  生:我覺得春草圖這一句話寫得很好——“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它讓我感到春天的人很快樂。

  師:人為什麼會感到如此快樂呢?

  生:因為受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的感染。

  師:所以,這裡實際上是突出小草的生命力。

  生:我覺得“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一句寫得很好,它寫出了小草的生命力很旺盛。

  師:為什麼要強調“偷偷”,是不想讓人發現嗎?

  生:是因為人在不知不覺中發現了小草已經出現了。

  師:這裡正如一首唐詩中所說的:“天街小草潤如酥(sū),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裡所表現出的就是這種意想不到的欣喜。

  (學生與教師一起重複這首詩)

  生:我覺得“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這一句寫得好,這句寫出春天百花爛漫的情景。

  師:這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生:比喻、擬人。

  師:作者用擬人手法讓你們感到了春花的什麼特點?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揭示課題,匯入新課

  1、揭示課題,簡介莫泊桑。

  2、談話匯入:像莫泊桑這樣的大作家,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寫出好的作品,也有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過程。那麼,莫泊桑是怎樣拜師學習寫作的呢?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自讀課文,要求讀通順,不懂的詞語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教師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師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師的經過。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師的結果。

  三、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莫泊桑為什麼要拜師?

  2、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莫泊從小就熱愛寫作?(酷愛、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對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沒有什麼特色,他的心情怎樣?(焦急萬分)

  4、簡介福樓拜。

  5、用自己的話說說莫泊桑拜師的原因。

  6、指導朗讀。

  四、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2。

  2、朗讀課文。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設計思想】

  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天才,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絕的成就,他以融會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氣度,展現了中華民族巍巍壯觀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豐富性和發展的可能性,並在生活態度、人格建構、審美高度等上給後世百姓、尤其是中國文人樹立了標杆。

  如何透過對該詞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導學生掌握詩詞鑑賞的基本技巧,是為基本設想;如何透過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擴大文字理解的範圍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為第二設想;如何透過文字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並走進作者的精神領地,尋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碼,充實心靈空間,是為第三設想。

  【教學目標】

  一、透過文字閱讀,認識詞人形象

  二、透過感悟拓展,提升審美能力

  三、透過鑑賞評析,領略中國文化

  【教學過程】

  一、文字匯入

  請學生比較“人生就是一場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場雨的工夫”,提問:你更喜歡哪一種說法?為什麼?

  板書:雨

  方式:漫談,由學生前後左右,三言兩語完成。

  點撥:前者寓意:偶然、短暫、不幸、客觀存在等;後者有了動詞,多了層如何面對的意思,即多了主觀意願、行動過程、生命痕跡等。

  說明:透過簡單議論,來啟用思維,最後引到“雨”,引到“蘇軾會怎麼看”,自然過渡到《定風波》。

  二、整體感知

  1、一讀:教師範讀(或錄音範讀),調動情緒,營造氛圍,正音正形;一問:就剛剛那題,東坡會怎麼回答?請聯絡文字來解釋。

  方式:由學生根據自己初聽本詞的最初感受來簡單回答,要求儘量在原詞中尋找回答線索。

  點撥:

  ——他沒躲雨。(小序中,詞中可見。順便解讀小序作用。)

  ——他說風雨皆無。

  ——他化了所有的風雨。

  2、二問:蘇軾給你的最大印象是什麼?二讀:齊讀一遍,然後從文字中尋找與之呼應的句、詞。

  方式:小議,然後作答。

  點撥:

  ——沉著。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一個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視風雨為無物,照樣吟嘯徐行。

  ——豪邁。竹杖芒鞋不可懼怕,只要你以之為樂,一樣可以輕勝過馬。

  ——隨意而安。料峭春風冷,山頭斜照暖。氣候不定,人生不定,禍福難曉,不如聽其自然。

  ——通達。也無風雨也無晴。陰晴可以等同,盛衰榮辱,又何足掛齒?利害得失可以一併泯滅了,有幾分禪意。

  (可根據學生回答調整點撥語言和點撥順序)

  3、三問:詞中有禪意,蘇軾出世了嗎?你怎麼知道?他這首詞寫在什麼時候,當時背景如何?為何獲罪?以對這樣的背景來理解東坡,本詞應當如何讀(三讀)?

  方式:追問。

  點撥:

  (1)出世了嗎?沒有。根據他人生經歷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歲中進士,先是當判官,然後出任,先後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貶黃州還掛著個團練副使,出來之後,又先後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學士,後又出知杭州、穎州、揚州、定州,最後被逐惠州、儋州,也還有個節度副使、別駕什麼的。

  (2)寫在什麼時候?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好多人都記得餘秋雨的這句話:蘇東坡成就了黃州,黃州成就了蘇東坡。

  (3)請同學來談談蘇軾去黃州的背景。(知識連結:烏臺詩案。)

  (5)為何獲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蘇轍)提示可多解。(推薦餘秋雨《蘇東坡突圍》,看如何從社會文化心理角度來闡釋東坡獲罪原因。)

  說明:三問三讀,以穿插背景知識來檢查學生的預習和積累,引領學生由粗略感知到內容理解,逐漸走近蘇軾,走進詞人細緻而豐富的世界。

  三、重點探究

  1、抓關鍵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讀一遍;想想這首短短的詞中,作者的情感有沒有變化?尋找關鍵句子。

  方式:自由討論發言

  點撥:

  上片關鍵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任”: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雲飛渡,我自巋然不動。

  ——“誰怕”:瀟灑鎮靜中,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心,幾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風雨”,似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另一個版本。

  板書:任

  下片關鍵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歸去”,轉身,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似的。

  ——“也無晴”,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無風雨”,似是“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極佳呼應了;無一物,無風雨,空濛之感,濃濃禪意。

  板書:無

  由“任”到“無”,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由沉著、瀟灑到空濛、超脫。

  2、抓關鍵詞:如果我們想把全詞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麼?

  方式:學生靜思然後作答。

  點撥:“歸”

  ——作者不怕任何風雨,也不在乎風雨陰晴多變,這種渴望退隱於江湖,悠然于田園之心是一種歸;

  ——“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超凡拔俗是一種歸;

  ——“回首”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果是歸去。

  3、比較鑑賞:這“歸”字讓你想到誰?蘇軾和他們能劃等號嗎?

  方式:追問

  點撥:

  (1)聯想莊子《逍遙遊》“御風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齊彭殤”等;聯想陶潛《歸去來兮》“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等。

  (2)不能劃等號。聯絡前面所說蘇軾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態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論詩,知人論文,蘇子宦海沉浮一輩子,從來沒拋棄過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一。

  4、探究“歸”字:蘇軾360首詞中,歸字出現100多次。他要往哪歸?

  方式:教師提供拓展文字,學生朗讀議論感悟。

  拓展(1):“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

  點撥:吾鄉何在?在心安處。

  拓展(2):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

  點撥:人生如飛鴻踏雪,一切皆為偶然、虛幻,無論功名利祿,還是痛苦災難。所以還有什麼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於色還不同,“不形於色”是心裡有,而他是化了悲與喜。

  拓展(3):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

  點撥:別人以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頭卻發現他在呼呼大睡。可見心的江海遠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麼?

  拓展(4):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點撥:“九死而不恨”,心裡裝著什麼,才有這樣的胸襟?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脫!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東欄梨花》

  點撥: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輩子也不明白這個社會是怎麼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他是謫仙人。蘇軾呢,春來秋去,盛與衰,他將人生看得幾清明,因為看透,所以通透。

  還可課後拓展以下詞作,以大閱讀量加深學生對蘇軾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寓身此世一塵沙,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尊酒相逢。萬事回頭一笑空。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行香子》: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迴避衰容。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來庭下,光陰如箭,似無言、有意傷儂。都將萬事,付與千鍾。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總結:他想歸哪兒?歸於心。不同於曹操的天下歸心,而是自歸於心。

  呼應第一環節“東坡為何不躲雨”,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

  他從來就沒有像陶淵明那樣“歸隱”,是因為沒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場,逃離塵囂,而是要逃離人生。可是,已經活在世上,誰又能脫身人生這個大羅網呢?所以無論是人間天上,還是廊廟江湖,對於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後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就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徵。所以蘇軾的瀟灑裡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脫!

  板書:歸於心

  說明:此為重點環節,引導學生入於文字,出於文字,在對詞作鑑賞、拓展的同時,走近蘇軾靈魂,走進中國文化。教師的點撥都應該由學生的回答轉移而來,延伸而來。

  四、溫故知新

  我們以前讀蘇軾的詩文是不是都是這個感覺?請舉例。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春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點評: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點評: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美好祝願,人間情懷。

  《念奴嬌·赤壁懷古》:壯志難酬。

  《赤壁賦》:“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點評:“歸”的味道已滲透其中。

  “任”也好,“無”也好,有風雨才有歸意。聯想蘇軾另一首詞《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天涯處處芳草處處可歸。心裡有就有。牆裡牆外,多情無情,面對一切悲劇,都能笑而歸了。

  說明:溫故知新也是一種縱向的比較,主要交給學生來回憶、品評,以形成知識的關聯和遷移。

  五、個性閱讀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歡蘇軾?請聯絡本詞來談談。

  設例:

  問:如果不喜歡,原因何在?

  答:風雨本客觀存在,他卻視而不見,說“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一種自我欺騙、自我慰藉。

  問:你覺得這種慰藉不好嗎?

  答:如果命運強加給他的這種風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應該憤怒,應該抗爭,這才是真性情。

  高興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薦網上一篇文章節選:

  “像蘇軾這樣的好官卻最終落了個“貶謫瓊崖”的下場,是不正常的,而蘇軾最終能夠對這一結果接受並心平氣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這種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理念其實只是“隨遇而安”的另一種富於欺騙性的表達。在這種不正常的情況下,“曠達”實則是一種無奈,“突圍”其實是一種逃跑。

  在人格的堅硬性上,蘇軾不足以和中國歷史上那些堅持真理而不怕殺頭的人比肩而立!把這種“純正的窩囊”演變成了一種“虛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勵多元閱讀和個性閱讀,鼓勵爭議,可根據需要安排簡短的辯論,以進一步認識蘇軾,認識人生。提示:你認為人生之雨來臨時,到底是假裝沒看見,就當不存在,還是主動去躲避或抗爭呢?

  3、點撥(總結辯論或爭議):

  人生是複雜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葉聲中,你到底選擇一種什麼樣的姿態,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對得起人生這一場雨的工分,對得起容納我們的這個世界就行了。

  說明:首先鼓勵創新閱讀、多元解讀,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的前提下勇於表達個性見解,教師的拓展點評可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進行。其次,將經典閱讀和當今生活、個體人生結合起來,以輔佐學生思想發育和人格建構。

  結語:人生再多的雨,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願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課前透視】

  本文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融地質知識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透過學習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對小學生來講,這篇課文的內容極富吸引力,同時以人物對話為主要敘說方式也是課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引導學生在對話中發現,體會,在對話的朗讀中引發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

  3、體會川川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培養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興趣和意識。

  【教學重點】

  認字寫字,有感情地讀好人物的對話。

  【資訊資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關地殼變遷、化石等相關知識的文字、圖片資料。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依題激疑:你們讀過書嗎?你們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樣嗎?(板題)課題中的書為什麼加上引號?你們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師出示化石標本或相關的圖片資料,啟發: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它們究竟是怎樣得來的呢?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本書,看看這本書是怎樣介紹的!(板題)

  〖對話平臺

  一、初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讀順,識字生字。

  出示我會認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識字交流,可以採取組內交流的形式,說說自己已經認識了哪些字,是怎樣認識的?同時交流記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換偏旁、組詞語以及學生個性化的記字方法。同時把自己不懂的詞語作一標記與組內的同學進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檢查識字情況。分段合作讀文,互相檢查讀文情況。教師巡視吸收反饋。

  3、教師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讀,相機引導學生交流識記重點字的方法。同時,教師強調重點字讀音、字形等相關內容。如:冊是平舌音;質讀第四聲;巖和印的聲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識字能力是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有意識地去組織引導學生交流識字經驗,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巖、冊、寶、刨、痕、質。

  2、引導學生從筆劃、結構等方面觀察這些字的特點。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教師相機強調。

  如:厚字上下都無點,寶字下邊是玉不是五,印字右邊是單耳,不能寫成雙耳。

  3、挑戰難點字。啟發學生到板前書寫大家認為不好寫的字,師生評議。

  4、學生臨寫,教師巡視指導,同桌互相評議。展示優秀的作品。

  觀察、交流是寫好字的一個重要前提,引導學生到板前範寫難點字,激發學生寫字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大膽嘗試,向困難挑戰的精神。相互交流與評議,促進了學生欣賞水平的提高。

  三、質疑

  1、快速讀文,思考: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或者提出問題考考大家?

  2、組織交流,解決疑難。

  這一環節,可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讀書能力。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瞭解了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但要注意字詞等方面的內容可以當場解決,其他涉及課文內容的問題,可以簡略處理,為下節課作準備。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一、回顧

  1、聽寫(指讀)詞語:

  地質隊員 勘探 岩石 波痕 煤炭 認真

  奇怪 閃光 透明 寶藏 足跡 創根問底

  2、接讀課文,引導學生回顧課文,進一步檢查學生的讀文情況。

  二、研讀

  針對上節課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交流互動中有所得。

  問題假設:

  1、文題中的書為什麼要加上引號?

  2、這本書裡有什麼?有字嗎?有圖畫嗎?

  3、讀了這本書,我們能知道什麼?

  4、這本書有什麼作用呢?

  引導學生採取不同形式的讀書活動,看看從讀中能解決哪些問題。如:自由讀、小組交流讀等。在此基礎上組織全班進行交流,互相補充,教師相機點撥。在交流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深入理解。如:寶藏、刨根問底等。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引導學生讀中思考,讀中探究,讀中感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演讀

  1、小組合作演讀課文。

  角色選定。

  熟讀對話。

  分角色朗讀,熟悉人物的語言特點。

  創編動作。

  2、朗讀展示,師生共同評議,加強對話的朗讀指導。

  3、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長大以後想幹什麼嗎?說說你的根據。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樣獲得這些知識的嗎?你有什麼樣的感想?

  結合文章以對話為主要敘說方式的特點,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進而深入體會當時的場景和人物的心理,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同時透過演、創、猜活動,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理解能力。激發了學生們探索自然的興趣,發奮學習的熱情。

  四、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埋、陸、鐵、底、趴。組織學生觀察其筆劃、結構等方面的特點。

  2、教師範寫學生認為的難點字。邊寫邊強調注意的問題。

  3、學生練寫,師生評議。

  五、拓展

  1、透過課外的閱讀和收集,你還知道其他相關的資料嗎?組織學生交流展示。

  2、佈置課外收集活動,準備一次規模適當的的自然界的奧秘展。

  課內外結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興趣地培養和良好個性的發展。

  【伴教錦囊】

  〖詞語解釋

  勘探:查明礦藏分佈情況,測定礦床的位置、形狀、大小以及地質構造等情況。

  寶藏:儲藏的珍寶或財富,多指礦產。

  刨根問底:追究事情的底細。

  1、中國化石網

  2、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是地質歷史時期中曾生活於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將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稱為古生物,全新世以後的生物稱今生物或現生物。大部分古生物已經滅絕,僅有少數古生物仍延續至今,稱為活化石。古生物死亡之後由於自然作用儲存在地層中的遺體或遺蹟稱為化石。

  3、化石與地層

  構成地球表層成層的岩石,叫做地層。地層本來是一層一層地沉積而成的,一般來說,先沉積的地層在下面,後沉積的地層在上面,所以下層地層的年代比上層的古老。但是,由於地球表面不斷運動,地層也會隨著上升、下降、扭曲等,使地層順序發生某些變化。

  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現和地層的形成,有著平行的關係。也就是說,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複雜,分類地位越高等。

  地層一層層地重疊,像書頁一樣,儲存著地球上生命世界的歷史記錄,化石就像這巨大歷史書中的文字。人們根據地層中的岩石,可以分析出地層形成的年代,而其中的化石,就是推斷當時生命世界的根據。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把說理、舉例、設喻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說明事理的方法。(二)重點掌握實詞表中“上”、“法”等10個實詞和“而”、“所以”等虛詞的用法。(三)使學生認識客觀事物不斷變化發展的規律,懂得人的認識也應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道理。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重點詞義析疑(包括實詞和虛詞)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個是動詞,後一個是名詞。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詞。人或益之,意思是說,人們有的益補它。

  雖人弗損益:虛詞“雖”有雖然、即使兩種解釋,根據上下句關係選擇恰當的解釋。這裡的“雖”應講成即使,有假設存在某種情況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樣。

  以近知遠:形容詞用作名詞,近處的、遠處的。

  以所見知所不見:“所+動詞”的固定結構,相當於名詞,即見到的,沒有見到的。

  堂下之陰:陰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執行。

  先表澭水:標誌,標準,名詞作動詞,設標誌。

  循表而夜涉:標誌,標準,名詞。

  千有餘人:相當於“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漲了許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也:……原因。所以敗,失敗的原因。

  有似於此:類似,像。似於此,像這種情況,或,和這種情況相類似。

  守法而弗變:遵守、遵循,這裡有貶義,即墨守、保守。

  向之壽民:先前;長壽者。即本來可以長壽的人。

  因時而化:根據、依照;變化。即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是故:因此。

  非務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務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時勢異也:時代,形勢。時勢異,時代和形勢不同了。

  以故法:用;舊。用舊有的法令制度。

  為其國:治理。

  時已徙:變遷。

  人問其故:原因,緣故。

  其父雖善遊:雖然。

  (二)本文中心論點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教師小結:本文的題目揭示了中心論點。“察今”,即明察當今實際情況。本文針對當時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對變革的錯誤思想,提出了應當隨著時代的改變來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張,即“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三)本文的基本觀點就是制定法令制度應當從當今的實際情況出發,對這一觀點我們應當怎樣評價?

 分析:這一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因為作者反對的是“法先王之法”的頑固守舊的思想,提倡的是變法革新從實際出發的主張,這對於推動時代、社會的向前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說“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主張以人為依據,從人出發,來制定法令制度,這就掩蓋了統治階級制定法令制度的階級實質。在階級社會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為一定階級服務,不可能有,也從未有過為所有“人”服務的法令制度。這是作者認識上的階級和時代的侷限性。

  (四)文章的層次怎樣劃分?

 分析:總的說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察今”的論點,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第二部分(3~6段)進一步論證論點,提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主張。

  第一部分。

 開頭用設問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觀點。為什麼先王之法不可法呢?兩個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在漫長的年代裡,“人或益之,人或損之”,已非本來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於時”,既“有要於時”,那麼,“時不與法俱在”,就要隨著時代的變化來制定適應現實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這兩個原因之後,作者提出了“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的主張,以“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為依據,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論點,就是說,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

  第二部分。

 以“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為核心,從多方面論證中心論點。這一部分裡,作者講寓言故事、打比方,反覆強調先王之法與現實情況已經不適應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國家,就要改變先王之成法;“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就進一步證明,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法令制度對治國是十分重要的。

  (五)文中舉了什麼例子,論證了什麼問題?

 分析: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觀點,列舉了日常生活中常見易懂的三個例子:“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這幾個例子說明了“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的道理,從而論證了“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的觀點,治理國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應當在“察今”上下功夫。

  (六)文中什麼地方用了這種方法?論證了什麼道理?

 分析: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之後,以良醫治病為喻進行論證。由“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講到治國的道理:“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因時而化”就是要察今、變法,從而論證中心論點。

  (七)本文講了哪幾個寓言?各說明了什麼道理?各包含怎樣的寓義?根據這三個故事可以推斷出怎樣的結論?

 分析:本文講了三則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荊人襲宋夜渡澭故事,諷刺了不顧時間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時間不同了,條件就應有所變化,做事就應從具體的時間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楚人刻舟求劍的故事,諷刺了不顧地點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地點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地點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引嬰兒欲投江中的故事,諷刺了不顧人的條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人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人的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這三則寓言是從時、地、人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八)上面研究了比喻論證和用寓言故事論證這兩種方法,運用這兩種方法論證事理有什麼作用?

 分析:主要作用是把比較抽象、複雜的道理講得形象具體、淺顯易懂。同時,也能使文章內容更豐富多采,更吸引讀者。

  (九)請說出課文中有關說理、舉例、設喻的段落,並談談這三者較完美地結合的好處?

 分析:第一部分(1~3段),重在說理,兼有設喻、舉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設喻、舉例。這三者很好地結合,使文章的論據充足有力,深刻透徹。特別是文中的精譬設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論具體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量。這種寫作方法是值得學習的。

  (十)本文的基本觀點寓含著什麼哲理?

 分析:本文的基本觀點“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寓含著這樣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們的認識也應隨著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不斷更新。這種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在秦國行將統一中國的時代,有積極的進步意義。在今天,這種思想,對於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加快四化建設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板書課題:察今《呂氏春秋》

  (二)解題。

 察今,篇名,是《呂氏春秋·慎大覽》中的第八篇。《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的門客集體編撰的。今本分12紀、8覽、6論,共26卷,約20萬言。(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二節:“《呂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課文節選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闡明瞭法令制度應該隨著客觀形勢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制訂法令制度必須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以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三節:“文章……關係弄清楚。”)

  (三)寫作背景、《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簡介。

 1.《呂氏春秋》是在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期間編寫的。呂不韋開始任丞相是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罷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統一全國的前夕。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曆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書”,就是由齊人淳于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

  2.《呂氏春秋》是雜家代表著作,其編寫經過見於《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內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目的是為秦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

  (四)分析文章結構。

說明:這裡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於誦讀分段。在學生基本上達於成誦後,再作比較詳細的解釋。

  1.先劃出各段的關鍵語句。(用討論方式進行)

  第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第2段:“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第3段:“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法之”,“豈不悲哉”。

  第4段:“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第5段:“時已徙矣,而法不徙”,則難治。

  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2.提出下列問題,要求學生簡答:

  ①作者對“先王之法”是否持絕對否定的態度?(不是,他認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

  ②文題是“察今”,這跟學習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有什麼關係?(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就是從當時人們的實際狀況出發的,學先王就要學習這一點,所以必須察今。)

  據此可見,第1、2段為第一部分,論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為法”必須“察今”的觀點。

  ③第3~6段大部分是設喻——分別以人、事、物設喻,這些設喻的共同點是什麼?

  由此可見,這四段可合併為一個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闊悖謬。(要指出各個設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細微差別,要放到下面去分析。)

  (五)誦讀第1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①注意對設問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實質上是解釋;後一答“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順序不能顛倒。

  ②“損”“益”是固定的反義詞,類似的有“徐疾”“優劣”“虛實”“浮沉”等。

  ③既有“損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

  ④“雖”,這裡表示假定,相當於“即使”。這是退一步的說法。為什麼“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呢?這要留待下文作解釋。

  (以上內容也可以採用提問形式使學生了解。)

  2.學生自讀三四遍後進行檢查。

  (六)誦讀第2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也可採用提問形式,下同)

  ①“要”,求也,引申為需要。“有要於時”就是時代的需要,這是推論的前提。

  ②“凡先王之法……猶若不可法”是解釋上段末句的,“法雖今而在”呼應上文“雖人弗損益”。

  ③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題:“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即不學條文學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

  ④為了突出先王為法的精神,用設問方式,又重複了“問點”(即“先王之所以為法者”)。

  ⑤“故察己……人與我同耳。”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古今一也”應讀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樣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

  ⑥“貴”,這裡是“以……為貴”的意思。這句話也可以寫成“貴乎以近知遠……”,可譯為“貴在……”。

  ⑦“日月之行”“天下之寒”“魚鱉之藏”的“之”,都是助詞,只有調整音節的作用。

  2.學生分層練習誦讀。

  第一層:‘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

  第二層:“故察己則可以知人……一鼎之調。”

  3.檢查背誦。

  重點是第二層。如果學生背不好,可以這樣提示他們:本層有三組排比句,第一組採用“察……則可以知……”句型,是總提;第二組採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組採用“……而知……”句型,是舉例。

  (七)誦讀第3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①“襲”:《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孔疏:“襲者,重衣之名。倍道輕行,掩其不備,忽然而至,若披衣然。”

  ②“水已變”:指水位變化。下文“益”,仍用本義。“益多”,就是上漲了許多。

  ③“此其所以敗也”:判斷句,代詞作主語,其後不加逗號。意思是“這就是它失敗的原因”。

  ④“虧”:歷來有多種解釋(如“虧”通“詭”,“詭”訓“異”)。課本註釋用的是引申法,“虧”則不合,訓“不適應”是正確的。

  ⑤“以此為治”的“治”:指治國,不指治軍。

  2.學生討論本段行文層次。

  步驟是:①齊讀這一段;②複述“循表夜涉”的故事;③分析這個故事,指出荊人失敗的原因(不顧情況變化,仍按早先劃好的路線行軍);④這件事對治國有怎樣的啟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來對付新的情況)。最後劃層次如下:

  ①敘述故事

  ②分析故事

  ③推及“先王之法”

  表之時可導

  (要於時)

  變益多則不可導

  其時已虧,不可法之

  3.逐層練習背誦。

  4.歸納本段大意。

  問:“循表夜涉”的荊人和“法先王之法”的當代國君的共同點是什麼?(泥古不變,不察今。)

  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變,其結果是可悲的。這是從反面論證“察今”的必要性。

  (八)講析課文4~6段。

  1.指名學生參照課文註釋串講4~6段。

  明確:

  第4段:“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治國。”這一句的第一個字“故”,連詞,作“所以”講,表明這是緊承上節而來的推論。“則”,連詞,表示兩事時間相承,作“就”講。“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講,“以”,介詞,後面省略代詞“之”。“譬之若良醫”的“譬”,作“比喻”講。“之”,代詞,代“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這是一個複句。主語“良劍”出現在第一分句,兩個分句都是主謂謂語句。主謂片語的主語“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賓語是省去主語(其)的主謂片語。“乎”,義同“於”。這句也可以這樣寫:“良劍(人)期(其)乎斷,不期(其)乎鏌鋣。”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其結構是:“中心詞+定語+者”。翻譯時應將定語挪前而譯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劍之所從墜”的“所”,附在介詞“從”的前面,和介詞連同介詞後面的動詞“墜”組成“所”字結構,指代介詞所介紹之處所。全句意思是:這裡(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之”,結構助詞,表示它前面的詞(片語)是定語。“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連同附在它後面的動詞“契”組成“所”字結構,指代行為物件,“所契”即“刻記號的地方”,後加“者”構成“所……者”結構,這就更明確了這個“所”字結構的名詞性。“之”,代詞,代“劍”。

  第6段:“有過於江上者”的“上”,按《辭海》解釋:指處所。按於在春說:“上”按古義為“側畔”。今暫從於說。“者”,用於動詞性片語後面,構成名詞性片語,表示……的(人)。“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前一個“其”,是指示代詞,相當於“那”。後一個“其”,代詞,代嬰兒。“荊國之為政,有似於此。”《呂覽纂》:“荊國”作“亂國”。“為”,動詞,這裡作“治理”講。“於”介詞,引進比較的物件。

  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4~6自然段的邏輯結構: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了什麼論點?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4段提出的論點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提問:這個論點與課文前三段的論述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1~3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當今的法令制度應當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如果墨守成規,拘泥於古法,必將失敗。顯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點,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推論的結果。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

  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明確:除1~3段的論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個事例作為比喻對中心論點加以論證:

  (1)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2)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

  (3)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總的說來,就是從實際情況出發,講究實效。這就清楚地說明了:法令制度必須隨著世易時移有所改變。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5段講的“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作者以“刻舟求劍”為喻,從反面論證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中心論點。如果時徙而法不徙,是糊塗迂闊的表現。

  提問:作者在課文第6段又講了“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作者以“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不能因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這是進一步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

  課文第4~6段主要說明時代改變,法令制度就應該隨之改變。如果時代已改變,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會取得積極而良好的效果。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透過逐層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結論。為了把道理說得更充分,更曉暢,使人易於接受,本文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證。說理、舉例、設喻三者結合得很自然,頗有說服力。三個故事的寫法,都是先敘述故事本身,再對故事加以評論,最後就故事引出本意,說明道理,使故事成為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說服力。本文具有樸素的唯物思想,能從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有一定的進步性。

  3.指名學生朗讀全文。

  (九)總結全文。

 (見“難點、重點分析”)

  課堂教學設計Ⅱ

  一、教學目標

 (見“課堂教學設計Ⅰ”)

  二、難點、重點分析

  (見“課堂教學設計Ⅰ”)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講評《夢溪筆談》作業,強調認真預習、積極思考對學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題(作品介紹)。

 1.指名朗讀課文註釋①和“預習提示”第2段。

  2.教師補充講解:從課文註釋及“預習提示”的說明我們可知,《呂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呂不韋集合其門客集體編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學說的論著彙編。全書由12紀、8覽、6論三個部分組成,共26卷,約20萬字。當時秦國行將統一中國,百家爭鳴的局面漸告結束,思想界也需要總結百家爭鳴的成果。《呂氏春秋》便是適應這一時代需要,為秦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而產生的。

  《呂氏春秋》作為諸子散文,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各篇往往以議論發端,然後舉例說理,設喻為證,最後回覆到原來的立論,首尾呼應,條理分明,語言簡練,富於形象,有較強的說服力。這是我們學習課文時應細加品味的。

  (三)檢查預習情況。

 1.通假字。

  “脟”通“臠”

  釋義:切成塊狀的肉。

  “益”通“溢”

  釋義:漲水。

  “有”通“又”

  釋義:用於連線整數和零數。

  “虧”通“詭”

  釋義:差異,不適應。

  “契”通“鍥”

  釋義:刻。

  2.指名口述三則故事。(故事內容見課文3、5、6段)要求講述之後,口譯作者議論的句子。(請三位同學分別講述,教師補正。)

  (四)詞句講解。

 1.第1、2段中,“法”出現15次之多,其義項有:A.動詞,取法,沿用;B.名詞,法令、制度;C.動詞,照舊沿用。

  將兩節中15個“法”字標上序號,答案由學生選擇,教師明確:

  A.①(12)

  B.②④⑦⑧⑨(11)(13)(14)(15)

  C.③⑤⑥⑩

  2.教師講解“所以”等詞句。

  “所以”是由代詞“所”和介詞“以”組成。通常情況下,我們把“以”後面的詞、片語(短語)、句子看作介詞賓語,那麼,其結構就是“代詞‘所’+介賓片語(短語)”,介詞“以”可以表示原因、憑藉、目的、方式等內容。譯為現代漢語,可以理解為:“……的原因(緣故、根據、憑藉、方法等)”;“用來……的”等等。

  “雖……猶若……”為轉折複句,意為“即使……也還是……”

  “……者……也”判斷句式。

  (五)請三名同學口譯1、2、4段,師生共同補正。

  (六)討論“預習思考題”④,引起學生對本文“中心論點”的爭辯。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當點撥。

  在學生充分討論、爭辯的基礎上,教師談自己的觀點:

  關於本文的中心論點,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同學們談了各自的觀點,擺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這裡,不強求統一,允許有不同的意見。我的看法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從正反兩個方面說理、設喻、舉例,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需要的這一論點。在此基礎上推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

  (七)講析課文第1~3段。

 1.教師領讀課文第1~3段。

  2.指名學生參照課文註釋串講第1、2段。

  明確:

  “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這是一句並列複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強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語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詞,代“上”(國君)。“而”,連詞,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法”字後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賓語“之”。“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是讓步轉折複句,修辭作用是欲擒先縱,縱是為了更好地擒。“雖……猶若……”是“即使……還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是設問句。“之”,結構助詞,嵌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相當於“的”。“所以”,跟現代漢語的用法不同,應特別注意。①“所以……”等於“……的原因”、“……的緣故”等;②“所以……”等於“……的東西”、“……的根據”、“……的方法”、“用來……的”等。這裡作“……的根據”講。“察己則可以知人”的“則”,連詞,表示兩件事在時間上相承,相當於“就”。“可以”,跟現代漢語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詞,相當於“憑藉”,後省略代詞“之”。“人與我同耳”的“耳”,助詞,表示肯定語氣,相當於“啊”。

  3.引導學生分析1、2段的邏輯結構。

  明確:

  文章一開頭,透過設問設答,提出論點: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論據是什麼?

  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論據之一)

  意思是說,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於它有所損益。

  那麼,如果先王之法未經損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著指出: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這是為什麼?

  文章說: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論據之二)

  意思是說,先王之法是適應當時的需要的。

  顯然,這第二個論據比第一個論據更為重要。因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於是得出結論: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接著,作者透過設問設答,闡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意思是說,先王制定法令制度主要是從當時的人出發,為當時的人著想。

  那麼,今天制定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無疑義,就得從當今的人出發,為當今的人著想。由此可見,明察當今的人是制定法令制度的前提,這很重要。

  文章接著說,“而己亦人也”,“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為什麼?“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以上是從正面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而制定的。古今時代不同,所以制定法令制度應該詳細瞭解當今的實際情況,以切合當今的實際需要。而不應該墨守成規,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學生參照課文註釋串講課文第3段。

  明確:

  “溺死者千有餘人”的“有”(音y^u),通“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的“向”,時間詞,跟“今”構成一對反義詞。句中的“也”,語氣助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尚猶”,同義副詞複用,起強調作用。“此”,是主語,復指它前面的轉折複句。“所以”,這裡作“……的緣故”講。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

  5.提問學生這一段所講的“荊人襲宋”的寓言故事有什麼寓義?它與第一段提出的論點是什麼關係?

  明確:“荊人襲宋”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辦任何事情,包括制定國家法令制度在內,都需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隨著情況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措施。簡言之,必須察今,不能泥古。這是作者從反面形象地論證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論點。

  (八)誦讀第4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1)“故治國無法則亂,……悖亂不可以持國”:先分說“亂”和“悖”,而後總說“悖亂”。“悖”,又同“背”,“背”則不可行,是再引申。重點是“守法而弗變則悖”一句,承“循表夜涉”故事而來。

  (2)“病變而藥不變”一句是針對庸醫而言,要注意上句“藥亦萬變”的句號。這前後兩句是從正反兩面設喻。

  (3)“凡舉事必循法以動”承段首“治國無法則亂”,可見“舉事”是指處理國家大事,不是泛指。句中的“以”,用法同“而”(跟“因時而動”的“而”相對應,可證)。

  (4)“變法者因時而化”承上文“守法而弗變則悖”。“因”,與“循”同義(“因時而化”跟“循法而動”相對應,所謂互文見義是也)。“因時而化”,即隨著時代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之意。以上兩句,重點是這一句。“變法者”是泛指,包括所有能據當前客觀情況制定新法令的人,由此引出下文“七十一聖”。

  (5)“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時勢異也”:這是用事實來論證“變法者因時而化”這一論斷的。作者在這裡提出了“變法”的一條重要原則:“變法”不能出自人的主觀願望,不是刻意求新(“非務相反”),而是時代變化的要求(“時勢異也”)。

  (6)“故曰……此先王之千里也”:這句說“變法”的目的在於取得實際效果。“功名”,功業和名聲,功業是造福於眾的,名聲則是個人的收穫,指實際效果而言。這句話課本註釋中是這樣解說的:“那所謂‘成功名’,是古代國君所追求的目標,是他的‘千里馬’。”筆者認為,“是他的‘千里馬’”一句應刪。“千里馬”是手段,不是目標。作者說“此先王之千里也”,指上文“良馬期乎千里”中的“千里”,是千里行程的意思,不是“千里馬”的省稱。說“成功名”是先王的“千里馬”,就把目標和手段混為一談了。

  2.劃層次,分層練習背誦。

 第一層(段首至“今為殤子矣”)說明時代在變化,法令制度也要跟著變化。

  第二層(“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至段末)說明變法的目標是實際效果。

  (九)誦讀第5段。

  1.提示:

 ①也分三小層:敘事、評事、引申到治國。

  ②這個設喻跟“循表夜涉”有相似之處,但前者說的是自然條件的變化(水位上升),這個設喻說的是地點的變化(舟行而劍不行)。

  ③“時已徙矣”承上文“舟已行矣”,“而法不徙”承上文“而劍不行”。

  2.誦讀練習與檢查。

 (十)誦讀第6段。

  1.提示:

 ①也可分為敘事、評事、引申說理三小層;

  ②評事只有一句話:“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其事荒謬,不言而喻。

  2.誦讀練習與檢查。

 (十一)總結全課。

  1.關於逐層論證的方法。

 步驟:先提出問題進行討論:①細讀第1、2段,說說作者是怎樣論證“察今”這個中心論點的。②說說第3、4段跟這一論點有什麼關係。③最後兩個寓言故事在論證中有什麼作用?用這兩個寓言結束全文的用意是什麼?然後做小結。

  小結要點如下:

  ①首先提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論斷,理由有二:其一、“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已有損益;其二、“先王之法,有要於時”,而“時不與法俱在”。由此再推出第二個論斷:“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然後指出,從人們的實際情況出發,是先王為法的基本原則。最後自然得出“察己”“察今”的論點——“察己”為賓,“察今”為主。

  ②“循表夜涉”一事,要害在於不“察今”(不知“澭水暴益”)而“師古”(依先“表”而涉),這是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由此得出又一個論斷:“守法而弗變則悖”。再加以引申,又得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斷,並以良醫用藥為喻,以七十一聖法皆不同為證,突出地說明了變法的必要性,唯有變法才能成就功名。

  “變法”,是“察今”的結果,“察今”而後知“勢異”於前,知“勢異”則必“變法”。

  ③前4段是論證作者的基本觀點的,最後兩段則帶有嘲諷性,以“刻舟求劍”和“引嬰投江”兩件事辛辣地譏諷那些只知死守先王之法而不察今的治國者。這是政論作品常有的特色。

  2.關於設喻的方法。

 步驟:教師解說;討論;小結。

  解說要點:①設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在先秦論著中用得很普遍。②有些比喻帶有說明事理的性質,應列入設喻範圍;但描寫性的比喻是一種辭格,不算設喻。

  討論問題:①本文中有哪些設喻?哪些是簡單設喻?哪些是複雜設喻?②這些設喻各說明了什麼?③運用設喻應當注意什麼?

  小結要點:①設喻的方式很多,人、事、物都可以用於設喻。②簡單設喻用於說明單一的事理,如“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說明能“察”則能“以此知彼”,“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說明能“察”則能從部分了解全部,“病萬變,藥亦萬變”說明法令制度要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③複雜設喻用於說明覆雜的事理,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引嬰投江”三個故事,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將當前泥古不化的治國者的心態、愚蠢而荒謬的做法及其後果維妙維肖地刻畫了出來。這便是所謂寓言了(我國古代沒有專業的寓言作家,所有寓言都是因說明事理的需要而產生的,與印度的《百喻經》相仿)。④運用簡單設喻,必須註明本意,如良醫一喻之前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句話就是作者本意;運用複雜設喻一般都要就其內容做分析評論(這是它跟寓言用簡明話語點明寓意的方式的不同之所在)。

  (十二)背誦全文。(齊背)

  (十三)整理詞語、句式。

  1.整理詞語。

 先整理練習題中的詞語。

  [上]①呈遞。例:題幹、C。②國君、皇上。例:A。③時間在前的。例:B。④位置較高的。例:D(按“江上”指江岸)。

  [法]①法令。例:題幹、C。②取法、效法。例:A。③方法。例:B。④法則。例:D。

  [成]①成就(動詞)。例:題幹。②現成的。例:A。③成為。例:B。④成功、勝利。例:C。⑤形成。例:D。(按:此題A、B、C、D四句中的“成”都跟題幹中的“成”含義不同,但《教學參考書》認為D與題幹同。)

  [反]①返回。例:題幹、D。②顛倒。例:A。③反叛、背叛。例:B。④反倒。例:C。

  再補充一些詞語(例句課後補寫):

  [益]①水外流。例:澭水暴益。②增加。例:雖人弗損益。③更加。例:是故聖益聖,愚益愚。④好處:例:有所廣益。

  [要(y1o)]①邀請。例:便要還家。②要求。例:有要於時。

  [表]①文體名,臣子給君主的呈文。例:《出師表》。②作標記。例:使人先表澭水。

  [向]①從前。例:尋向所志。②朝……走。例:聞操已向荊州。

  [虧]缺損,引申為不合、不適宜。例: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

  [悖]背謬。例:守法而弗變則悖。

  [任]①任務、使命。例:天之將降大任於是人也。②信任。例:王甚任之。③擔負、承任,引申為處理。例:以此任物。

  2.整理句式。(例句課後補寫)

 ①[……所以……]兩種基本用法:一種是表示行為的原因,如“此其所以敗也”;一種是表示行為的工具、方法,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豈不……哉]表示感嘆和反問,如“豈不悲哉”。

  ③[非……也,……也]否定和肯定相結合的表述方式,強調也只有一個答案,如“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④[雖……,(猶若)不……]退一步作假定的表示方式。如“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⑤[……A,……B,AB……]先分後總的表述方式,如“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練習第四題答案:

  1.(制定法令的)依據或精神。2.同1。3.(失敗的)原因。4.同3。5.的緣故。6.靠他來。7.用來……的方法。8.的原因。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匯入:

  孩子們,喜歡旅遊嗎?

  都去過哪裡?

  今天咱們一起去個地方,先來透過一條短片看一看(影片)沒錯,就是泰國

  泰國富有“千佛之國、黃袍之國、永珍之國”的美譽。腿粗如柱的大象,在泰國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徵。來,讓我們去感受與象共舞的另一番情趣吧(請和老師一起板書課題)

  二:解決字詞:

  之前大家預習了課文,為了更好的學習本課,先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出示生字詞)

  找一組同學來給讀一讀,其他同學請認真聽他們的讀音,

  誰願意再領著大家讀一兩遍。

  三:初讀課文

  看來同學們的預習習慣養成的非常好,生字詞掌握的這麼棒,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受泰國的異域風情,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最令作者難以忘懷的是什麼?

  找到了嗎?誰來說說,你來,

  大家和他找的一樣嗎?

  那大象是如何跳舞的文中寫了嗎?請找出來,並用“----”畫出來。

  誰來讀一下你找到的句子?哦,這句話描寫了泰國的大象如何跳舞,那我想問一下你印象中的大象是什麼樣子的?(高大的)

  那你印象中的大象跳起舞來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笨重的)

  這裡的大象有這種感覺嗎?(沒有)

  來,女孩子讀出大象那輕盈的舞姿,我們知道音樂是有節奏的,有強也有()有長也有()有急也有(),那麼同樣語言也是有節奏的,來,誰能把這句話讀出節奏來,(個人讀)節奏感伴隨著你的語音出來了,

  看,大象正在有節奏的跳舞呢!(影片)。

  (音樂)來咱們也一起站起來,學學大象的樣子,做做動作,有節奏的讀一讀吧。大象和誰一起怎麼有節奏的跳舞呢?快速找出來相關句子,用“~”畫出來,誰找到了,你來。

  (音樂)多麼歡快的舞蹈,多麼熱烈的氣氛,如果你現在就在泰國,就在東巴樂園,你願意成為其中一個觀眾嗎?來,女孩子也加入到人群中來,(讀)

  多麼歡快的舞蹈,多麼熱烈的氣氛,如果你就在東芭樂園,你願意加入到舞蹈的象群中嗎?來男孩子們也舞蹈起來吧!(讀)

  老師也被你們的熱情感染,想要和你們一起舞蹈了。

  四:體味親密無間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舞之蹈之的大象和舞之蹈之的觀眾之間還有距離嗎?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人象之間的沒有距離,你會想到哪個?

  那人象之間的這種親密和諧僅僅是在人與大象跳舞之中嗎?

  顯然不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前四個自然段,找一找還有哪些地方體現出了人象之間的這種親密和諧,並在旁邊標註一下。

  (隨意交流)

  匯到:第一自然的:

  恩,你從第一自然段知道了大象對人的熟視無睹,在泰國公路邊看到大象太平常了,而且大象一點兒也不怕人,誰來讀讀這一自然段讀出大象對人的那種熟視無睹。

  第二自然段:

  象是泰國的國寶,如果你就是泰國當地的一位導遊能不能簡單的向我們介紹一下為什麼大象是泰國的國寶啊?(同桌之間先互相練習一下)

  導遊你們我們都是中國來的遊客,而且是第一次來,聽說大象是你們這的國寶,能不能簡單的給我們介紹一下啊?

  (遊客朋友們,你們好,我們泰國的大象是非常勇猛的,曾經馱著武士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攻城守壘呢,一些很重的活,人們幹不了的交給大象保證沒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離不開它呢)

  哦,原來如此,真了不起,這樣看來,大象還真應該是你們國家的國寶啊。

  第三自然段:

  繼續交流,你找到了第三自然段,(心情從緊張到鬆弛)

  來咱們一起讀一讀,來體會一下這樣近距離和象接觸的感覺吧。

  第四自然段:

  繼續交流

  你從哪兒體會到了這種親密和諧。

  這會還小心翼翼呢,下一秒又變成淘氣的大象了,來看著大螢幕女生讀前半部分感受象的小心翼翼,男生讀(後半部分)來感受它的淘氣。這裡的大象還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

  如此可愛的大象、如此和諧的畫面我們怎能不喜歡,好,孩子們讓我們拿起語文書再次默讀課文,這次請一邊默讀,一邊畫出來每個自然段的中心句。找到了嗎?誰來說一說。

  五:介紹寫法

  這些中心句都出現在每個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我們把這樣的寫法叫做“先概述後分述”,那麼在我們平時的習作中也是可以借鑑的。

  六:推薦書目

  來咱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我們生活的地球上美麗的風景,圖片。

  《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三毛寫出了撒哈拉大沙漠的異域風情,相信這本《撒哈拉的故事》也一定會吸引住你的眼球,讓你懂得不少知識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我們從書中瞭解世界,將來我們有了時間我們可以去世界各地走一走,去領略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一、教材所處位置及學習目標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安排的《走進資訊世界》,是繼五年級上冊《遨遊漢字王國》之後的又一次圍繞一個主題,課內外結合,學生自主程度較高的大綜合性學習。學習的目標是:瞭解現代資訊傳播的主要方式,知道古今資訊傳遞方式的不同,感受資訊傳遞方式的變化對我們生活、學習的影響;懂得正確利用媒體,趨利避害;初步養成留心資訊的好習慣,逐步學會蒐集資訊、選擇資訊、運用資訊,善於和別人交流資訊;學習利用資訊撰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二、發揮“單元導讀”的導學功能

  帶領學生走進資訊世界,需要認真閱讀理解單元導讀,幫助學生搞明白開展這次綜合性學習的社會背景、自身需要、學習目標。單元導讀的學習應該讓學生生成“我的五官所觸及的都是資訊,”“我就被資訊所包圍”的感受;生成“讓我們馬上開始關於資訊的研究”的急切心態。一句話,充分發揮單元導讀的功能,使學生對本次綜合性學習目標明確、充滿激情。

  三、用活“資訊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的“活動建議”

  (一)根據需要活用“閱讀材料”

  教材選編了五篇針對性很強的閱讀材料。這是為學生提供的開展綜合性學習必需的資料,特別是對無圖書館可去、無網路可上的農村小學生,更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按照第一條“活動建議”,“認真讀讀‘閱讀材料’中的文章”展開研究學習時,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概括能力自主閱讀這些資料,討論交流資訊傳遞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中的資訊進行比較,瞭解古今資訊傳遞方式的不同。根據第三條建議做活動準備時,可以引導學生再次閱讀這些材料,提取現代傳媒對人們生活影響的資訊,作為論辯發言的材料。當然,有條件的地方,還是要引導學生拓寬蒐集資料的渠道。比如,透過訪問專家、親身體驗等形式,進一步蒐集資料,更廣泛地瞭解資訊的傳遞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二)一次調查結果兩次運用

  “活動建議”第二條是“做一次調查,記錄全家人在一天中都從哪些渠道獲得了哪些資訊。再根據記錄做一些分析,看看從中能發現什麼。”用活這條建議,首先是在調查前,引導學生設計好調查記錄表,培養學生事前注意做好準備工作的良好習慣;透過留心自己和家裡人獲取的資訊及獲取資訊的渠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調查後,指導學生填寫調查表,對資訊進行篩選、整理、彙總、分析。不要滿足於發現傳播資訊和獲取資訊的規律,以及資訊對不同群體的影響,還要注意指導學生分類儲存資料,為第二階段利用資訊、撰寫研究報告做準備。

  (三)靈活選用辯題,重視前期準備

  活動建議第三條就“怎樣正確利用電視、網路等傳媒的問題,展開討論或辯論。”用好這一形式,一要根據當地實際,靈活選用論辯主題;二要重視論辯前期準備。教師應和學生一起擬訂討論或辯論的題目,指導學生多渠道蒐集正、反雙方的資料。論辯由學生自己組織,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陳述自己的觀點。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問題,防止“走極端”。論辯勝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透過論辯提高學生蒐集資訊、選擇資訊、運用資訊、組織語言、口語交際的能力,增強抵制不良資訊的自覺性。

  (四)拓展活動內容,體會資訊對學習、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材選用的活動建議是面向全國各地小學生的。我們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針對當地、本校或本班的實際,設計感興趣的活動。譬如,城市的孩子可以搞“天下事我關心”新聞摘要活動,感受現代資訊的影響;做“購物方式的變遷”調查活動,瞭解網路購物給人們帶來的方便等。農村的孩子可以開展“與致富專業戶零距離接觸”,看他們是怎樣獲取致富資訊的,資訊給他們的生產、銷售帶來了什麼好處等。學生透過親身體驗,對資訊傳遞方式的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會有更直觀的感受。

  四、學習寫“研究報告”的五個步驟

  “利用資訊,寫簡單的研究報告,”綜合性強、難度大,是對學生蒐集處理資訊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一次全面鍛鍊。可指導學生分五個步驟進行。

  (一)研讀例文,開啟思路

  引導學生閱讀兩篇研究報告,讓學生感悟到像“爸爸咳嗽”這樣的小事也可以進行研究。教師可再進一步舉例激趣,讓學生形成這樣的認識:搞研究並不是什麼神秘的事情,只是需要留心觀察生活、注意蒐集資訊、善於發現問題。像家庭生活、校園文化、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當地習俗、科技文化等都有值得研究的問題。其中,校園文化就有許多值得研究的課題,例如,學生近視情況及形成原因的調查,預習與學習成績之間關係的研究,校園童謠的研究……從而打消學生的顧慮,開啟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暢談自己最想探究的問題,激起“我也要研究”的慾望。

  (二)選定主題,制訂計劃

  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探究問題,從“小小的陀螺”到“神秘的UFO”,幾乎都感興趣,思路開啟後,他們列舉的問題可能五花八門,涉及面很廣,有的會有一定的難度,甚至是離奇古怪,即使研究也不可能有結論,像“有沒有外星人”等。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定合適的研究主題至關重要。透過引導,讓學生知道,選題首先得是自己感興趣、樂於研究、適合研究的。選題設計的內容和範圍儘量淺、小,多著眼於身邊的現實問題。例如,“從玩具的變遷看小學生的消費觀”“環保與衛生習慣的內在關係”等。確定選題後,小組制訂研究計劃。由於是第一次訂研究計劃,教師要具體指導,可給學生提供例文,讓學生明白,研究計劃分“研究課題──研究方法──組員分工”等方面。

  (三)蒐集資訊,分類整理

  計劃確定之後,蒐集資料是中心環節。教師在這方面要引導學生運用第一板塊學習的蒐集資料的方式方法,擬訂一個簡單的計劃,蒐集什麼資料和到哪裡蒐集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無效勞動。蒐集的資料應當和課題有關,儘可能多一些和全一些,正反方面的都要有。蒐集資料可以自己調查、訪問、記錄,也可以從書報上摘選、從網路上搜索等。例如,“我們家生活的變化”這一選題,就可以透過調查家人、親朋,從衣著、傢俱、電器、過節消費、交通工具幾個方面蒐集資料。接著,小組成員要一起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篩選:與研究課題有關的保留,無關的刪除;已有的資料刪去,新的保留;與自己有不同觀點的留下,然後歸類整理。

  (四)閱讀資料,形成觀點

  小組成員要充分閱讀整理好的資料,每個組員都要注意篩選為自己觀點作支撐的、對解決問題有價值的資訊,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經過小組討論達成共識,為撰寫研究報告做準備。

  (五)研究寫法,撰寫報告

  再次研讀兩篇研究報告,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總結出研究報告的不同寫法:《奇怪的東南風》語言生動形象,寫作思路是“記錄資訊──分析資訊──請教別人──得出結論”;《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語言平實,寫作思路是“問題的提出──調查方法──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得出結論”。兩篇研究報告寫法雖有不同,但基本都是“提出問題──蒐集資訊──整理資訊──分析資訊──得出結論”。必須讓學生清楚:研究結論的得出,是以蒐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為基礎的;撰寫研究報告要做到問題明確,資料充足,分析合理,結論清楚。掌握基本寫法後,撰寫小組研究報告,並集體進行修改、完善。

  五、展示交流,總結反思

  本次綜合性學習成果展示的形式力求多樣化。可以佈置展覽,展出這次綜合性學習中進行的各種調查結果、活動紀實、研究報告;可以召開主題報告會,報告小組的研究成果,或個人收穫、感悟、發現。

  進行活動的評價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活動結束時以“慶功會”的形式,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在活動中的變化,共享成功的喜悅。同時進行反思,為今後開展綜合性學習提供借鑑。

  活動結束後將全部資料編輯成冊,把有價值的研究報告呈送相關部門。

  下面節選我們上學年《利用資訊寫簡單的研究報告》聽課筆記如下:

  環節一:閱讀報告,習得方法(一課時)

  一、出示自學提綱(教師簡短匯入新課後出示)

  1.讀一讀,想一想:兩篇報告研究的各是什麼問題,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

  2.讀一讀,議一議:作者是怎樣蒐集資訊的,又是怎樣利用資訊進行分析研究的。

  3.讀一讀,比一比:兩篇報告在寫法上各有什麼特點。

  二、學生自學(師提醒學生)

  第一個問題適合個人自學;第二、三個問題應採用個人自學、小組學習相結合的方式。

  三、交流彙報(教師板書要點,並抓住小組未能解決或解決得不好的問題要學生討論)

  1.蒐集資訊的方法:

  《奇怪的東南風》:觀察、記錄、聽醫生解釋;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閱讀書報、上網、調查訪問、其他。

  2.運用資訊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

  《奇怪的東南風》:透過對蒐集到的“每天的風向和爸爸的病情”兩項資訊進行分析,發現兩者之間的因果聯絡──刮東南風爸爸便咳嗽,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對透過多種途徑蒐集到的資訊進行分類整理逐條分析,進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3.關於研究報告寫法(作為教學重點,教師在此處下了工夫):

  第一篇:記錄資訊→分析資訊→請教別人→得出結論;

  第二篇:問題提出→調查→整理調查情況和資料→得出結論。

  第一篇語言生動形象,第二篇語言平實。

  兩篇報告寫作思路雖有不同,但基本規律都是:提出問題→蒐集資訊→整理資訊→分析資訊→得出結論。

  環節二:研選主題,制訂計劃(一課時)

  一、教師舉例開啟思路

  1.英國的波義耳無意中發現紫羅蘭花遇酸變成紅色,便潛心研究,最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酸鹼指示劑。

  ……

  二、結合實際,選擇課題

  1.分組討論。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值得我們研究?

  2.班內交流。在互相交流的基礎上,學生選題的範圍還是比較窄,思路沒有開啟,教師就選題範圍、選擇課題適時點撥,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1)選題範圍發散:如,家庭生活、校園文化、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當地習俗、科技文化等。(2)選擇的課題發散,如,家庭生活方面:①家庭讀書氛圍與孩子成才的關係的研究;②家庭和睦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的調查;③單親家庭中孩子心理特點的調查與研究;④家庭安全教育現狀的調查;⑤小學生家務勞動情況的調查……校園文化方面:①本班同學視力保護情況調查和分析;②本校課外讀書情況的調查和建議;③預習與學習成績之間關係的研究;④學生課間活動的調查與研究;⑤校園童謠的研究……

  三、組成小組,編制計劃

  選題相似或相同的學生自願結成課題小組共同研究一個課題。制訂計劃,明確分工。(出示研究計劃的例文──第六小組的研究計劃,幫助學生制訂小組研究計劃)

  第六小組的研究計劃

  環節三:按照計劃,課外蒐集資訊(略)

  環節四:方法遷移,學寫報告(一課時)

  一、閱讀資訊,形成觀點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課題,學習處理資訊。

  1.組內交流資訊,彙總資訊。

  2.閱讀資訊,篩選資訊。篩選的標準:(1)是否與研究的課題有關,有關的保留,無關的刪除;(2)這個資料已有還是未有,未有的留下,已有的刪去;(3)注意是否有不同看法的資料,把不同的觀點保留下來。

  3.分類整理,形成觀點。(1)對篩選後的材料再進行分類整理,形成觀點;(2)整理後的資訊不足以形成觀點、得出結論,需要繼續蒐集資訊;(3)補充蒐集,充實觀點。

  二、利用資訊,學寫報告

  1.充分討論,準備撰寫。(1)研究報告的標題可以像第一篇研究報告那樣有正、副兩個標題,也可以像第二篇那樣只有一個標題,簡單醒目;(2)引用哪些資訊,這些資訊在報告中怎樣安排;(3)研究結論是什麼,怎樣表達這一結論;(4)研究報告的寫法。

  2.小組合作,撰寫研究報告:(1)確定組內執筆同學;(2)小組集體討論定稿。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第1課時 《 直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在實踐中充分感知角,讓學生儘量放開手腳,思維真正“展翅高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

  孩子的智慧來自於指尖。孩子們動手實踐,操作參與這一教學設計適應了兒童好動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符合著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讓學生充分感知角的內涵,並利用語言描述出角的特點: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從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問的嘗試題可以鼓勵他們找出規律和辦法,使學生在嘗試學習中感覺到知識的力量,擁有學習的快樂。

  這一組嘗試題目既是對前面學習知識的總結,同時也是對有關角的表象知識的鞏固。嘗試教學中“學生討論”這一步,動員大家積極發言,說出他們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使學生在討論中“悟”出道理,發現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從爭論中篩選資訊,辨別真偽,分析對錯。既培養了學生數學的表達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積極參與的意識;既發展了學生思維,也發揮了學生間的相互作用。

  學生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解決了嘗試題,同時對“什麼是角”在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由具體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體,在這樣週而復始的過程中,學生在獲得了從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識的飛躍過程。在各抒己見的發言中,知識得到更深的理解。

  (二)第三次嘗試練習:

  1.數數每個圖形中有幾個角:

  2.動手利用小棒(2根)擺圖形,數數你擺的圖形中角的個數:

  3.發展題:一張正方形的紙,用剪刀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小組討論,每個人試著剪一剪:

  動手實踐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題是一個鋪墊,第二題讓學生利用擺一擺,數一數的實踐活動,既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又在動手操作中,創新精神得到了展現。

  發展題的設計,體現了教學的全部內容,同時也增加了內容梯度,呈現了階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題。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數一數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在交流、切磋中迸發出了思維的火花。

  課堂小結:這節課開始時,你提出的問題都解決了嗎?還有其他的問題嗎?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學生答,教師總結)

  (三)教學效果評價

  第2課時 《 直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點,並能從生活中找到直角。

  2. 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直角。

  教學難點:掌握判斷直角和畫直角的方法。

  (三)教學活動

  活動內容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含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時間分配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出示活動角)這是什麼圖形?

   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教師演示轉動成直角,問:你們見過這樣的角嗎?

  這種角就是直角。透過舊知的複習引發學生認識直角的興趣。

  二、合作探索,學習新知1、 探索新知

   (1)、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角?把你發現的這種角說給小組的同學聽聽。

  學生小組交流發現。

  彙報發現。

  (2)、教師板書畫一個直角。學生觀察教師畫的角。

  (3)、你能製作一個直角嗎?想一想你準備怎樣製作,做好後在小組內交流認識你製作的直角。

  學生思考製作直角的方法並製作,在小組內交流認識直角。

  (4)、教師指名彙報製作直角的方法。並根據學生的彙報決定是否介紹用一張紙折出一個直角:先將這張紙上下對摺,再沿著摺痕對摺就可以得到一個直角。

  (1)、你有什麼方法可以驗證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小組討論交流驗證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學生彙報,並驗證方法:在我們的三角板上有一個是直角。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現在請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學生觀察三角板並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請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學生分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圍的角中哪些是直角。並彙報。

  3、 畫直角

  (1)、你還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幹什麼?

  回憶一下上節課我們是如何畫角的,然後請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畫一個直角。畫好後給小組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畫的。

  學生回憶畫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畫法再畫出直角,交流畫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畫直角並說說畫法。

  畫直角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問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直角的畫法。

  透過對學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觀察,以及製作直角等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直角的特點,加深學生對直角的理解。讓學生判斷直角、畫直角等小組活動,學生進一步認識直角,會正確判斷直角。並透過複習角的畫法引發學生思考直角的畫法及得出畫法、正確畫直角。

  三、學習效果測評1、 完成第41頁的做一做第1題。

   你能找出我們身邊的直角嗎?找到並驗證後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學生分小組尋找直角並交流。

  2、 完成第41頁的做一做第2題。

  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完成。

  指名彙報並要求說出是怎樣畫的。

  學生獨立畫直角並思考是如何畫的。並彙報說明畫法。

  透過尋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畫直角等練習,讓學生體會到直角就在我們的身邊。

  四、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知識。

  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本課程的研修活動主要圍繞您的教學設計方案進行實踐、反思、評價和修訂。請根據自己在本校上課的教學進度,結合教材選擇一個主題,編寫一份規範、詳實的教學設計方案。請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 提交教案: 提交自己的教學設計方案

  要求:

  1.確定自己的選題,教學設計方案寫清楚:姓名、單位、課題名稱、年級、教學時間等資訊;

  2.為你的教學設計方案設計好各項內容,主要包括選題、教材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反思等

  3.以發表主貼的形式發表您的教學設計,主貼標題為:姓名+教學設計方案名字,並以附件形式上傳自己的教學設計方案,附件命名為本教學設計名字+年級,如:《When was he born 》八年級

  注意事項:

  1.請您保持自己作業的原創性,我們謝絕從已有資源(網路、參考書等)的直接複製,原創性將作為本作業評價的重要標準。

  2.互評:閱讀本班其他成員的教學設計方案,選擇自己認為優秀的教案,以回帖形式發表自己觀點,說明對該教案的看法和改進建議。請指出值得學習的地方,也提出建設性意見,請認真評價哦,只有您真誠的評價他人,別人才會給您的帖子提出寶貴的意見。

  3.邀請:您可以在評價某人教學設計的同時,邀請他來評價您的教學設計方案,也可以透過站內短訊息的方式來邀請同班同學,您的主帖回覆數量將計入您的總評成績哦!所以趕快行動起來,多多邀請同學來互評吧!

  篇二:教學設計方案模板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一、 概述: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上冊114頁第15課。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講燕子媽媽要小燕子到菜園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在媽媽的耐心啟發下,小燕子去看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它透過認真仔細地觀察和比較,終於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點。故事告訴我們: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徵。

  二、 設計理念

  1. 《語文課程標準》和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理念

  2.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生跨越式發展的理念。

  3. 語文學科教學“以讀為本”的理念。

  三、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技能

  1. 能自主認識“次、瓜、燕、什、麼、樣、得、再”等12個生字,會寫“回、片、皮”3個字。

  2. 讀懂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徵。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 利用掌握的觀察方法,觀察比較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抓住特點進行手寫練習。

  四、過程方法

  1.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充分自主地學習。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學習課文。比如: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習夥伴互相評議、小組合作探究,師生感情對讀等,不能讓學生按著老師的預先設計來完成本課的學習。

  2. 以讀為主,以讀代講,透過各種形式的讀,理解課文。朗讀是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理解內容的一種手段,在教學中,教師無需進行過多的講解,給學生留有較多的空間和時間進行自讀自悟,透過朗讀,理解內容,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感。透過閱讀拓展資源,實現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透過閱讀拓展資源、特別是“加星”資料的閱讀,實現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利用學校留言板的寫作、展示、評價工具,提高運用資訊科技學習語文的方法和策略;

  3. 注重學生的成功體驗。學以致用,根據學生掌握的觀察方法,指導寫字練習,並開發適宜的課程資源,滿足學生再發展的需求,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 價值觀融匯發展。

  五、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利用媒體,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 從品讀大量有關“仔細觀察”的故事中,培養“只要認真仔細的觀察,就能瞭解事物的特徵,並有可能有發明有創造”的思維品質,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

  3. 培養學生喜歡寫話、喜歡創作表達的情感。

  六、 學習者特徵分析

  1. 學生在第一課時,已經利用多種方法學習記憶了生字詞、學寫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拓展閱讀了“跨越式”閱讀資源中“識字通”的內容,能初步感受了冬瓜與茄子的不同,初步瞭解課文共描寫了燕子媽媽和燕子有三次對話。為第二課時歸納主要內容,實現情感目標的跨越做好了準備。

  2. 學生是河北省豐寧三小一年一班的"跨越式"實驗班的學生。從一開學就進行“跨越式”的實驗研究,每位同學都有良好的識字基礎,朗讀基礎,樂於進行手寫表達。

  3. 學生思維活躍,肯動腦筋,喜歡提問,對語文學習很感興趣。

  七、 教學策略

  1. 讀,理解內容。

  第一步:初讀,整體感知。首先讓學生藉助拼音嘗試大聲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朗讀 時讀音要正確。不錯讀,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讀,重點讀準生字字音。對課文中的長句子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好自然停頓,訓練領悟自然停頓的一般規律,為理解詞句意思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細讀,理解意思。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細緻的有重點的朗讀訓練,以更好地理解體會有關詞句的意思,達到順利通暢地朗讀課文,理解詞句的目的。課文的插圖,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體會重要詞句的有效工具。教學時,可先指導看圖,思考:圖上畫著誰與誰,它們在幹什麼?然後朗讀課文,邊讀邊劃出不理解詞語,提出來討論解決。

  第三步:品讀,體驗情感,可分角色進行朗讀,要求讀出適當的語氣,恰當的語調,緩急的語速,輕重的語音。邊讀邊想象。他們在說話時,小燕子既懂禮貌,又興奮驚訝神態,燕子媽媽看到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不同喜悅之情。

  2. 演,明白事理。

  在學生能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把課文內容表演出來,即讓學生扮演小燕子和小燕子媽

  媽,進行藝術再創造,身臨其境地體驗情感,在表演中發展語言,明白事理。只要仔細觀察,認真學習,一定會不斷髮現事物的不同特徵,一定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3. 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方法。

  本節課資訊科技成為創設情境的工具,卡通圖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豐富資源,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起到了輔助作用。

  八、 資源準備

  1. 自制ppt課件

  2. 本節課中教師使用的資源是:“情境匯入”、“生字複習” 、“課文學習”、“ 資料城”、 “寫話練習”等模組。

  3. 學生使用的資源:課本、“生字複習”、“課文學習”、“ 資料城”、“ 寫話練習”等模組。

  九、活動過程設計與分析

  第二課時

  (一) 創設情境,看圖說話:(3分鐘)

  1. 資源準備:課件中“創設情境”按鈕(配樂描述)

  師:小朋友,昨天晚上,燕子媽媽給我打來了一個電話,它告訴我說,它們家的小燕子可聰明能幹啦!今天燕子媽媽要當著大夥兒的面考考小燕子,老師想讓同學們和小燕子比一比看誰表現得更出色,敢不敢?

  生:敢!

  師:好樣的!我們先來讀一段文字,注意讀準紅色的生字。

  生讀:小燕子聽說西瓜好吃,就問媽媽:“媽媽,西瓜長得什麼樣?”媽媽說:“你現在會飛翔了,自己去看吧!”小燕子說了聲“媽媽再見”,就飛出家門。小燕子可高興啦!它想:這次,我一定要仔細觀察(chá) 。

  2. 過渡:

  燕子媽媽剛才悄悄告訴我,說你們生字讀的真準, 該輪它給小燕子出題了。燕子媽媽是怎樣考小燕子的?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設計意圖:作為剛入學的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喜歡幻想,常常會把自己天真的感情注入到周圍有生命或無生命的事物中去,因此對擬人化的童話情有獨鍾。根據這一特點,我創設了以上匯入情景。在激起學生表現慾望之後,進入複習環節。生字的複習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本課中,我把生字編成了簡短的童話,既體現了本單元主題中的自立思想,又為本節課“只有認真仔細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點”這一主題做好鋪墊。

  (二) 學習課文,品讀感悟:(17分鐘)

  資源準備:課件中“課文學習”模組

  1. 從問題入手,體現學生自主學習。(3分鐘)

  師: 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啟書認真讀文,然後思考:(大螢幕出示思考題)

  (1) 燕子媽媽出了哪些問題?(用直線畫出媽媽的話)

  (2) 小燕子每次完成任務後是怎樣告訴媽媽的?(用波浪線畫出小燕子的話)

  學生自學課文

  設計意圖:這篇文章的主題是細心觀察才能把握事物的特點,“進步”是文眼。第一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到燕子媽媽對小燕子的鼓勵。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到,小燕子每次都有不同的發現,而且一次比一次觀察得更仔細。

  2. 解讀課本,深層感悟。(14分鐘)

  (1)過渡:剛才同學們學得可真認真!誰願意把燕子媽媽出的問題說給大家聽聽?

  (2)學生交流:(大螢幕出示句子)

  “你到菜園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

  “你說得對。你能不能再去看看,還有什麼不一樣?”

  “很好。可是,你能不能再去仔細看看,它們還有什麼不一樣?”

  (3)指導朗讀。(重點朗讀“看看 、 再去看看 、 再去仔細看看”)

  生自由讀。

  師示範讀。(生體會媽媽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啟發鼓勵小燕子去觀察)

  同桌同學每人當一次燕子媽媽,對身邊的小燕子親切地說說。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打破傳統的串講方式,先精讀媽媽的話,採用自由讀,同桌互聽互讀的方式,教師示範讀的方式,凸現難點。

  (4)過渡:小燕子完成任務後每次回來都是怎樣對媽媽說的?

  學生彙報交流:

  a.小燕子第一次完成任務後是怎樣對媽媽說的?

  生:“媽媽,媽媽,冬瓜大,茄子小!”

  師:小燕子有所發現了,它心情怎樣?

  生:很高興!

  師:那我們就帶著高興的心情讀一讀。

  生大聲朗讀。

  b. 小燕子第二次完成任務後是怎樣對媽媽說的?

  生:“媽媽,媽媽,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

  師:小燕子又有新的發現了,它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非常高興!

  師:你能不能用朗讀的方式把小燕子的這種心情表現出來?試試看吧。

  學生齊讀。

  c.小燕子第三次完成任務後是怎樣對媽媽說的?

  生:“媽媽,媽媽,我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白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師:小燕子可真了不起,每一次的發現都不一樣。它的心情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了呢? 生:小燕子更高興啦!

  師:是呀!小燕子一次比一次高興,聲音越來越上揚,對媽媽的呼喚也越來越親切。 師範讀句子。

  學生模仿讀。

  (5)學生把三句連起來對比著讀讀。

  (6)師生共同進行分角色表演。 師演媽媽,生演小燕子。

  (7)師:小燕子媽媽太高興了,所以,當著大家的面,它就誇獎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小組同學可以討論一下:為什麼媽媽說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學生討論交流:燕子的觀察角度在變化,一次比一次有難度,一次比一次觀察得仔細。

  (8)師:燕子媽媽感覺到小朋友跟小燕子一樣聰明能幹:同學們說話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真了不起!我覺得,我們比小燕子更棒!不信,你就仔細觀察圖或看看書中的第一自然段,也許你還能發現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處呢,趕緊找找看!

  引導發現: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掛在枝上,冬瓜硬,茄子軟等特點。

  設計意圖:品讀小燕子的話,採用分句品讀的形式,充分體會小燕子內心情感的變化,從而明白小燕子的觀察角度在發生變化,一次比一次詳細、認真。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瞭解的基礎上,就應該點題了。於是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討論,為什麼燕子媽媽說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一步的設計讓學生在問題中回顧了全文。同時啟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豐富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實現情感目標的大幅度跨越,達到移情的目的。為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意識,同時也為深化主題,我又讓學生仔細觀察圖,或看書

  第一段,去發現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處。為總結昇華推波助瀾。

  教師小結過渡: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事物的特點;只要我們認真仔細地觀察,就能瞭解事物的特徵,並有可能有發明有創造呢。下面我們就走進資料城看看吧!

  (三) 內化情感,拓展閱讀:(10分鐘)

  資源準備:課件中“資料城”模組,學生的《拓展閱讀材料》。

  1. 請你讀資料城中 《大自然的語言1》、《大自然的語言2》、《誰說得對》、《蘋果落地》讀完的同學接著讀71頁的《科學的種子》和76頁的《壺蓋為什麼會動》。一邊讀一邊想,哪篇小文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麼?(1分鐘)

  2. 學生進行閱讀。(8分鐘)

  3. 個別彙報讀後感。(1分鐘)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能夠發散學生思維,啟用想象,開闊視野。在閱讀中,我為孩子們選擇了2首通俗易懂、富於童趣的小詩、2篇科普故事,2篇有關科學家發明創造的小故事,讓孩子們去閱讀,並且用“必讀”和“選讀”兩種方式對閱讀內容加以引導,讓孩子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題材來體會認真仔細觀察的重要,積累文字材料,將語言文字內化成自己的內心情感體驗。為後面的寫話練習做鋪墊。

  (四) 寫話練習,評價交流。(10分鐘)

  1. 資源準備:課件中“寫話練習”模組。

  學生進行寫話練習。(8分鐘)

  師:是呀,只要認真仔細觀察就能瞭解事物的特徵。下面,我們就用手中的筆來描繪我們眼中的事。(出示寫話內容)

  (1) 想一想你熟悉的一個人或一種景物是什麼樣子的,把你觀察到的寫下來。

  (2) 仔細觀察你最喜歡的水果,寫幾句話 。(提示:可以選擇一種水果寫一寫。也可以選擇兩種水果寫一寫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作品交流。(1分鐘)

  2. 教師總結,學生談收穫。(1分鐘)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就不一一展示同學們的習作了,課後大家還可以互相欣賞,相互點評。孩子們,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