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梅嶺三章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2.理解詩歌凝鍊、含蓄的語言和這組詩篇迴環遞進的特點以及多種修辭手法運用的效果。

  3.學習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1.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2.理解詩的凝鍊、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 學習這三首詩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在誦讀中學習品味詩歌。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想:

  本課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篇。面對當時的必死險惡環境,雖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激勵後死同志英勇鬥爭;追溯參加革命的理想,堅信革命理想必將實現;三首詩之間構成了迴環遞進的關係。詩中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抒寫情懷,氣勢磅礴,壯懷激烈,表現出詩人自身——陳毅同志英勇面對必死險惡處境,視死如歸、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質,和共產主義理想必能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樂觀革命精神。引導學生體會這組詩篇的藝術特點和表現力量,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

  一、導人課文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出發長征,那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被留在江西擔負軍事指揮,並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遊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鬥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著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裡。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解圍而去。今天,我們學習的《梅嶺三章》便是陳毅同志當時寫的“絕命詩”。

  二、誦讀課文

  1.讀正字音

  (1)自由朗讀,運用工具書,解決字詞

  教師讀音提示:旌旗jíng懸xuán閻羅 諸君 當紙錢dàng 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yìngyá遍種自由花zhòng

  (2)指名朗讀,學生評析,教師總結。

  2.讀明節奏

  (1)設疑討論明確——體裁、節奏、韻腳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2)揣摩讀法,齊聲朗讀,教師分析。

  3.讀悟感情

  (1)瞭解作者(略)

  (2)理解小序——明確主旨

  ①小序的內容是?

  討論歸納:小序告訴我們這三首詩寫作的時間、地點、緣由和寫作背景。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了。“伏叢莽間”的“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藏匿在樹叢密草當中20多天。“得脫”的“得”,能夠;考慮到不能脫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裡面。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②小序對這組詩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小序寫出詩人自身——陳毅同志當時重傷患病被圍,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詩篇的創作背景(板書:創作背景必死險惡處境)。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詩人的革命情懷,及詩人詩以明志的行為,表現了作者革命到底的決心。

  三、讀品詩歌

  (一)朗讀第一首詩,引導學生品讀分析。

  1.這首詩第一句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運用的句式在詩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明確:“斷頭今日意如何”,“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覺察到必死的險惡處境,英勇地面對必死的險惡處境(板書:英勇面對險境)。這個設問句式的開頭句,振起這一首詩乃至這一組詩的抒寫情懷,慷慨壯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麼意思?具有什麼樣的含意?

  明確:“創業艱難百戰多”,表述出艱難創業中經歷過了很多的戰鬥,內含著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敗敵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運用舊時“泉臺”、“閻羅”等迷信傳說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產生著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明確:“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表現出即使自己犧牲了,死後還要招集舊部的英魂,和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這兩句運用了“泉臺”、“閻羅”這樣舊時傳說的詩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了繼續戰鬥,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書:繼續戰鬥雖死不渝)。“閻羅”這個陰間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動頭子的作用,能夠喚起人們對反動統治者的仇恨。

  4.詩句中的“招”、“斬”兩個動詞,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旌旗”,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明確:“招”這個動詞,表現出把在不同戰場、不同時間犧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來,空間廣闊、聲勢浩大。“集”,空間較小;“收”,缺少聲勢;“率”,不含招集之意。“斬”這個動詞,表現出巨大威力,斃敵乾脆利落,褒意鮮明。“打”,沒有斃敵之意;“殺”,褒貶不明;“伐”,也無斃敵之意。“旌旗”,原指旗幟,這裡運用借代修辭方法,借代部隊,表現出部隊的昂揚士氣、浩大聲勢。

  ㈡朗讀第二首詩,引導學生品讀分析。

  1.這首詩第一句寫出了什麼?內含著什麼意思?

  明確:

  “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內含著雖經十年激烈戰鬥尚末徹底打敗敵人的憾恨(板書:回首革命戰爭)。

  2.第二句用了一個典故。《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夫差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國,未被採納;後又諫阻夫差舉兵攻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報仇,夫差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抉(剜出)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後吳果被越滅。意為死不瞑目,據城門高處以觀天下大勢。

  (“此頭須向國門懸”是汪精衛《獄中雜感》的原句。

  煤山雲樹總淒涼,荊棘銅駝幾變遷。/行去已無干淨土,化來徒喚奈何天。/瞻鳥不盡林宗很,賦鵬知傷賈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頭須向國門懸。)

  這句詩引用典故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明確:“此頭須向國門懸”,表現出即使死後仍然一心關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們怎樣取得戰鬥的勝利,敵人怎樣遭到失敗(板書:死不暝目)。

  3.三、四兩句表達出了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表達出激勵同志們英勇戰鬥取得勝利和切盼得到勝利訊息的強烈感情(板書:激勵戰鬥)。“捷報”當“紙錢”,把民族特點和時代色彩統一起來了。

  “捷報飛來當紙錢”令人想起南宋陸游的《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4.詩句中的“飛”這個動詞,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烽煙”,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5.明確:“飛”這個動詞,輕快,歡欣,聯翩而至。形象地表現出捷報輕快地傳來,接連地傳來,帶有民族特色,時代色彩。捷報當紙錢,活脫出將軍之口,妙語天成,壯而不悲。“烽煙”,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這裡運用借代修辭方法,借代戰爭,表現出革命戰爭的如火如荼。

  ㈢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首詩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前兩句表現出了什麼意思?

  明確:“投身革命即為家”,追溯參加革命之時即以革命為家,“投身”,表現出全部身心都獻給了革命(板書:追溯參加革命)。“血雨腥風”借喻反動當局對革命人民的屠殺和鎮壓。“應有涯”是作者的詛咒,也是預言。“血雨腥風應有涯”,堅信反動派的血腥統治應該有個盡頭,表現出為推翻反動統治而鬥爭。

  2.三、四兩句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明確:“取義成仁今日事”,表現出在今天面對必死險惡處境之時,決心為真理,為人民解放而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預言革命理想必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樂觀的革命精神(板書:實現理想堅定樂觀)。

  3.詩句中的“應”這個副詞,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血雨腥風”、“取義成仁”、“自由花”,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明確:“應”這個副詞,表現出反動統治應該有個盡頭,信念堅定,感情充沛。“該”雖與“應”的表現作用相似,但念起來不如“應”順口;“當”、“須”,則都力量較弱。“血雨腥風”,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風,這裡運用借喻修辭方法,借喻反動統治,表現出反動統治的無比殘酷。“取義成仁”是引用典故《論語》殺身以成仁”,《孟子》“捨生而取義”。是“捨生而取義”、“殺身以成仁”的縮語,原為孔孟提出的道德標準,這裡運用引用修辭方法,表現為真理而犧牲。“自由花”,虛構的花名,這裡運用借喻修辭方法,借喻革命成功,革命理想實現,大眾解放的美好前景。

  五、讀理層次(10分鐘)

  ㈠默誦這組詩。

  ㈡這三首詩各著重寫什麼,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內容概括:身在必死險境,回顧艱難創業的征戰途程,申明此生不見革命勝利,死後必要招集舊部英魂,繼續戰鬥。表現的革命精神:表現了生死不渝、誓與反動統治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內容概括: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倖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告慰死者。表現的革命精神:表現了關心國家命運、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內容概括:詩人投身革命,以革命為家,預言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之花必將盛開。表現的革命精神:表現了樂觀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甘為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

  ㈢引導學生體會三首詩之間的關係及其表現力量。這三首詩之間怎樣構成了什麼樣的關係?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明確:這三首詩:第一首起於現在時間,面對當時必死險境,抒發死後還要繼續戰鬥,雖死不渝的強烈感情;第二首起於回首十年革命戰爭,再面對當時必死險境,抒發死不暝目,激勵後死同志英勇戰鬥的強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參加革命之時即為推翻反動統治而戰鬥,再面對當時必死險境,表達革命理想必將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和樂觀革命精神。三首詩之間構成了迴環遞進的關係,氣勢酣暢、淋漓盡致地抒寫出了壯烈情懷(板書:迴環遞進酣暢淋漓)。

  六、讀入意境

  結合作者介紹和詩歌內容,誦讀感悟,理解作者革命情懷。

  七、小結主題

  這三首詩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無限忠於革命事業,誓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大無畏精神和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的崇高理想。

  八.寫作特點

  1.語言上運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語言準確形象精練。

  2.藉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軌閻羅。藉助迷信說法,抒寫情懷、反映生活、表達理想,可不排斥天國地獲等虛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類的怪異現象。下泉臺,招舊部,斬閻羅,比直接說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處在於:(一) 直觀性。它將抽象的觀念化作具體形象,使人感到鮮明生動,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閻羅是人人知曉、人人憎惡的陰間暴君,拿來影射世上反動勢力的首領,耐人尋味。(三)深刻性。透過革命將士英魂共斬閻羅的奇思妙想,表現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後已更深一層的詩意,這是直說其事和空講道理所達不到的境界。

  九、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

  2.默寫這三首詩。

  板書設計

  梅嶺三章

  創作背景 必死險惡處境

  英勇面對險境 繼續戰鬥 雖死不渝

  回首革命戰爭 死不暝目 激勵戰鬥

  追溯參加革命 實現理想 堅定樂觀

  迴環遞進 酣暢淋漓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獻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2、瞭解詩歌語言的精練、壓韻和節奏的特點。

  教學設計:

  1、課前,學生認真預習,掃清閱讀障礙。查字典、看註釋,讀準字音,明白詞、句的大意,培養自讀能力。

  2、根據教材特點,採用朗讀教學法,強調誦讀,教師範讀、學生朗讀、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

  3、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語設計:

  陳毅同志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在戎馬生涯的餘暇,寫下了許多優秀詩篇,其中不少是反映他堅毅的革命精神和遠大的革命理想的。《梅嶺三章》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它。(板書課題、作者)

  二、導讀設計:

  1、先聽一遍課文朗讀錄音,請學生核准字音,欣賞朗讀,整體感知詩歌意境。

  2、提問:這三首詩飽含著怎樣的感情?朗讀時,詩歌的.感情基調如何把握?

  明確:這三首詩,飽含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勝利的堅定信念。

  詩歌的感情基調:真摯而深沉、豪邁而悲壯。

  3、再聽一遍朗讀錄音,請學生輕輕跟讀,進一步領會詩歌感情。

  4、齊讀小序。提問:小序裡表現詩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麼?

  明確:“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表明詩人從容、鎮定、視死如歸。強調小序不但告訴我們詩作的時間、地點和事件的緣起,更重要的是告訴了我們詩作的時代背景,這對我們理解詩人的革命情懷是很有幫助的。(板書:“小序——時代背景”)

  5、男生朗讀第一首詩。提問:詩中哪些詩句表現詩人上述感情?

  明確:“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可以說,為革命,詩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尚嫌不夠,他是死而不已,因為他到了陰曹地府,還要“招舊部”、“斬閻羅”。“招”,旗幟鮮明,有聲勢,有感召力。“斬”力度強、速度快,果斷乾脆,有居高臨下的氣勢,聲調也猛烈高亢。[板書:“一、視死如歸(招、斬)”]

  6、女生朗讀第二首詩。提問:哪些詩句表現詩人上述感情?

  明確:“此頭須向國門懸”、“捷報飛來當紙錢”。前句出自汪精衛的《獄中雜感》。偶爾襲用前人成句,在舊體詩的創作中是可以的。用春秋時吳將伍子胥眼懸東門典故,意為詩人也像伍子胥一樣死不瞑目。他寄望後來人多多努力,勝利的喜訊早日飛傳。“飛”,輕捷、歡欣,聯翩而至,富於生命力和感情色彩。[板書:“二、死不瞑目(飛)”]

  7、齊讀第三首詩。提問:哪些詩句表現詩人上述感情?

  明確:“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可以說詩人對自己的死毫無遺憾,因為他堅信人間必定到處種植“自由花”,革命必定成功,人民大眾必定解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種”,動作有力,聲調鏗鏘。[板書:“三、死而無憾(種)”]

  8、提問:這三首詩之間是什麼關係?

  明確:三首詩形式上可以獨立成篇,內容上又是一個整體。三首詩圍繞“斷頭”構思,扣住“意如何”鋪展開來,從眼前寫到未來,從個人寫到同志,層層深化,層層擴大,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豪壯的情懷一步步展現出來。[板書:“豪壯情懷”]

  9、全班放聲齊讀課文,注意領會詩中的感情。完成教學目標1。

  10、朗讀指導:韻腳、節奏。

  明確:這三首詩運用了絕句形式。絕句屬舊體詩中的格律詩,在壓韻上很講究。三首詩的壓韻分別是“uo ”、 “ian ”、“a”;韻腳分別是“何”、“多”、“羅”(第一首);“年”、“懸”、“錢”(第二首);“家”、“涯”、“花”(第三首)。七絕的朗讀節奏可按意義劃分,節奏是四字、三字各作一停頓。

  11、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在書上用“▲”和“/”標出韻腳和節奏。

  12、指一名朗讀好的學生朗讀,之後全班齊讀,最後要求學生分散小聲朗讀,試著背誦。如觀察到條件成熟,可指名背誦。

  13、放朗讀錄音,讓學生跟背幾遍。

  14、全班齊背。完成教學目標2。

  三、作業:

  熟背這三首絕句,並自己默寫、糾正,直至完全正確為止。

  附:

  板書設計:

  梅嶺三章

  陳毅

  小序——時代背景

  一、死而不已(招、斬)

  二、死不瞑目(飛)

  三、死而無憾(種)

  豪壯情懷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體會作者豪邁的革命情懷。

  2.比喻、借代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標

  在瞭解全詩大意的基礎上朗讀詩歌,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

  (三)情感目標

  1、學習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

  2、堅定的節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遠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二、學法引導

  查資料瞭解寫作背景及詩中所用典故的出處幫助理解文章內容,透過反覆誦讀加強感悟,佐以相關詩句評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總領全篇的一句話:“斷頭今日意如何”是怎樣把全詩組織起來的?

  疏通全詩,讓學生理解作者從眼前寫到未來,即使犧牲仍要革命——頭懸國門不忘革命——取義成仁換取革命勝利這三個步驟來組織全詩,從而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詩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講解借代。

  讓學生了解“旌旗”、“烽煙”、“自由花”、“取義成仁”等詞在詩中特殊的含義。

  3.朗讀詩歌時的節奏。

  以第一首詩為例,找出韻腳和朗讀節奏。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韻腳用“△”符號,節奏用“︱”間隔)

  學生參照第一首詩的節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詩的朗讀節奏。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詩歌朗讀節奏的劃分;②伍子胥頭懸城門的典故;③《示兒》《自由》(裴多菲);④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在掌握朗讀節奏後於課內分小組朗讀比賽。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初步瞭解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1.詩歌要表現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終將勝利的堅定信念。我們在今天來學習這三首詩,就是要學習這種為理想、為信念而獻身的精神。

  2.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

  3.要注意詩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並分析它的作用。

  (1)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後,引導學生口譯。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在樹叢密草當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夠;脫,脫險)考慮到不能夠脫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裡面。(旋,不久)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什麼作用?

  小序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可以作一些關於創作背景的補充。)

  2.播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兩遍,先對組詩有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並正音正字。旌:jīng 懸:xuán 當(紙錢):dàng 應(有)涯:yá 莽:mǎng 遍種:zhòng

  (三)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首詩

  (1)“斷頭今日意如何”這句詩在第一首詩歌中起什麼作用?倒裝句式的使用有什麼作用?

  “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感覺到了必死的險惡處境,並且能夠英勇地面對。

  整句詩用了一個設問句,問自己在必死的險惡處境中“意如何”即“想什麼”,而下面三句都是詩人的回答,所以這句詩統領整首詩。

  (2)分析下面三句詩:三、四句用了“閻羅”、“泉臺”等迷信傳說,起一個什麼作用?

  “創業艱難百戰多”追憶自己的戰鬥生涯,內含著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垮敵人的憾恨。所以詩人說即使自己犧牲了,到了陰間,也要招集舊部下的英魂,和閻羅戰鬥到底。

  “泉臺”、“閻羅”雖是迷信中陰間的事物,卻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繼續戰鬥、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4)總結第一首詩英勇面對險境——繼續戰鬥,雖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詩

  (1)“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創業艱難百戰多”大致相同,即雖然經歷了十年的激烈戰鬥仍未打敗敵人的憾恨。

  (2)“國門是”的典故運用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時的典故,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未被採納;後又勸吳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復仇,吳王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掛在吳國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滅吳。”後來吳國果真被越滅了。

  陳毅用這個典故,表現的是自己關心革命、死不瞑目,要親眼看著同志們取得戰鬥的勝利,敵人怎樣失敗。

  (3)三、四兩句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這兩句詩激勵同志們英勇戰鬥,奮勇殺敵,詩人熱切地盼望勝利,盼望戰友們頻傳捷報。

  (4)“烽煙”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它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5)小結第二首詩。

  回首革命戰爭——死不瞑目,激勵後死者奮勇殺敵,頻傳捷報。

  3.分析第三首詩

  (1)一、二兩句詩的含義。

  表現作者把全部身心獻給了革命——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指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詩人預言反動派的統治應該有個盡頭。

  (2)“取義成仁”表現出詩人在險惡的處境下決心為真理為革命而英勇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詩人預言革命理想終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詩中用到的修辭方法。

  “取義成仁”是“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語,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虛構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辭方法,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給第三首詩。

  思緒馳向未來——理想終將實現,堅定樂觀。

  4.理解“斷頭今日意如何?”不僅領起第一首詩,而且統領全篇。

  5.三首詩之間的關係

  透過對三首詩的小給來講解三首詩之間的關係是:迴環遞進,酣暢淋漓。

  (四)總結、擴充套件

  1.我們從詩中看到了詩人為理想獻身、視死如歸的崇高品質,同學們要學習這種精神。

  2.古往今來,許多前人都有這樣的品質,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如《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如《烏江》中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3.示範朗讀節奏,分小組朗讀比賽。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這一首詩。

  2.完成課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