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風箏教學反思範文

風箏教學反思

風箏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箏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風箏教學反思範文1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用樸實的語言勾勒出“我們”做風箏和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束無拘的快活,與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所以,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閱讀基礎,本課的教學思路是:以“讀”為本,以“悟”為核心,體現學生的自能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在抓住關鍵詞句的基礎上,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將課文內容的學習巧妙地融於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這一課是20xx年參加山東省遠端研修講授的內容,這次又來講授,上完之後,我覺得課前的預設基本落實,現在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進行本課的教學時,透過播放歌曲《三月三》、課前學生暢談自己放風箏的情景,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能很快地進入教學情境,產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二、注重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教學時,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的不同心情,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在學習“做風箏”一部分時,緊扣孩子們在做風箏時快樂的心情,引導學生抓住表現心情的詞句,加以朗讀感悟。主要抓住重點句子“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讓學生想想孩子們做風箏的情景。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精心”,用結合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憧憬”。讓孩子在對快樂的憧憬中體會做風箏的快樂。

  在學習“放風箏、找風箏”時,讓學生運用學習“做風箏”一部分的方法,自學這兩部分的內容。學生在抓住“憧憬、快活、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在體會他們心情變化的同時,透過查字典、換詞、做動作等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文字。這樣在滲透學法的指導同時,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指導學生自己學習,學會學習,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讀中悟情,讀中昇華

  體會放風箏的快樂時,我讓孩子們帶著自己放風箏的經歷走進文字,想象孩子們是怎樣快活地喊叫的。這段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很多學生都放過風箏,爭先恐後地舉手回答:“風箏,你飛得好高啊!”“風箏,在天上飛的感覺很奇妙吧!”“飛高點,再飛高點!”“幸福鳥,你飛到雲彩上了!”“風箏,你帶著我的快樂飛翔!”體驗風箏飛起來時孩子們的激動與興奮,再讀一讀。不用我指導,學生們讀得很有激情,臉上寫滿了快樂。在體會找風箏的著急時,我指導學生透過讀好重點詞,來體會風箏丟失時的著急和傷心。學生們很快就抓住了“大驚失色”和“千呼萬喚”讀得入情入境。

  四、抓住文章的空白點,啟用創造性思維。

  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是學生創造的基石。課堂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與文字對話,讓學生的思維呈現開放和多樣的特徵。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點,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一是感悟做風箏時的快活,抓住“憧憬”這個詞,讓學生想象他們在做風箏的時候會憧憬什麼?

  二是體驗放風箏的快活,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體驗,如過你是文中的孩子,你會快活地喊叫什麼?在風箏丟了之後,心情由快活變得傷心,那難懂的成語,像“大驚失色、千呼萬喚”也都交給孩子去自主體會。想象他們會呼喚什麼?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進行朗讀體會。

  三是課文最後的那個省略號同樣值得研究,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在這裡讓孩子們,根據課文內容繼續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隻幸福鳥,是怎麼說,怎麼做的,心情會怎樣?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話,再寫下來。學生較好地展開想象,有的續寫了找到風箏,寫出了驚喜之情;有的續寫沒有找到風箏,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從想到說到寫,練筆變得有梯度,為以後的成篇成文作鋪墊,同時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實現了雙贏。

  與第一次授課相比,這次課堂的朗讀和評價方式都了很大的提升。不過這還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我今後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鑽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

風箏教學反思範文2

  今天上了三上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風箏》的第一課時,感覺好多地方值得自己好好地反思。首先,今天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沒有完成,生字的書寫根本沒有時間完成,在解決落實第二個目標“抓住人物心情的詞句,感受人物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並感情朗讀”時,由於時間不夠,無法進一步地深入,感覺學生沒有真正的體驗到文字中人物的情感,可以說這節課上得不太成功。

  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原因,有幾個地方要引起自己今後注意的。

  1、高估學生實際。三年級學生剛從二年級升上不到半學期的時間,雖說平時也在不斷地進行強化與滲透,今天設計的一些環節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提供句式來獨自體會,學生的能力不強,再加上文字有些難讀,所以完成得不夠理想。

  2、在推行“目標導學”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形式下,本堂課的著點放在瞭如何培養小組合作上了。

  (1)在讓學生質疑問難的環節,安排了小組合作,目的是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提出自己的問題,為他們的"交流提供平臺。但是這樣的合作是否有效呢?還是獨個回答更為合適呢?還有待於今後去探索。

  (2)在檢查預習這個環節,也安排了小組合作。把要檢查的字詞以及課文的`朗讀放在一起出現,讓同桌進行檢查,這個環節因平時練習較多,所以學生做得比較到位。但也出現個別現象,班中一個女生不肯讀,同桌一直抱怨如何辦?如何引導所有學生都能認真地進行聽,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評價機制才是正道。

  (3)本堂課中最讓自己糾結的是在解決第二個目標時,雖然讓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但如何來反饋成了一個難題?雖然安排了小組交流,為的是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但收效甚微。在集體交流時更是如此,講得不到位,讀得不到位,甚是麻煩。看來,在精讀課文,體會情感時需要自己好好思考,採取怎樣的教學策略為更好呢?這是需要在平時不斷地研究的重中之重。

  聽取了老師們的建議後,一直在思考,如果重新來上這堂課,該如何去處理呢?我想也許這樣會更合適些:

  1、古詩匯入。

  2、檢查預習,同桌檢查。

  3、感知課文內容,瞭解總起段的作用。

  4、質疑問難,梳理歸納,明確學習目標。

  5、精讀課文,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學習“雖然做得不像,但我們為什麼依然快活?為什麼叫“幸福鳥?”自主學習、小組交流、集體反饋、練筆提升情感。

  6、指導書寫。

  各位老師,這樣是不是會更自然些?更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呢?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風箏教學反思範文3

  這是一篇和學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風箏》全篇課文圍繞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其中每個環節都體現了孩子們童年的快樂,風箏所帶來的樂趣是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透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詞語和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及蘊含在其中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孩子們的快樂和傷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在學生已有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學中較多地讓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如果是你,你是怎麼放風箏的?此時你會怎麼想?你在快活地喊叫著什麼呢?風箏飛走了,你會怎麼呼喚?等等。第三,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理解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比較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和積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聯絡上下文理解依然,聯絡實際生活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等。滲透學習語文的方法。第四:多處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加以想象。使學生能夠和文字之間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走到他們中間。學生想象著、體驗著,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語言文字的體驗中。

  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點是讓我慚愧的。急於將課文內容講完,在體會心情的時候,老實講得太多了,給學生讀的時間還是不夠,對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可能體會得不是很深刻,孩子變得單純地接受了,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己去學,自己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