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2、5倍數的特徵》數學教學反思

《2、5倍數的特徵》數學教學反思

《2、5倍數的特徵》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5倍數的特徵》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5倍數的特徵》數學教學反思1

  課後反思:

  透過親授本節課,對本節課的設計及授課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反思,下面,我分別從成功之處、不足之處及再教設計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成功之處:

  1、本節課環節之間過渡清晰。且注重了環節的小結與環節之間的知識銜接。

  2、在授課過程中注重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透過讓學生完全經歷觀察——獨立思考——明確目標,小組合作探究——反饋總結這一過程,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來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3、在授課過程中注重了知識與生活的密節聯絡,如找身邊的平形四邊形,體會平形四邊形及其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興趣。也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這一道理。

  4、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適當的深挖掘。如四邊形、平形四邊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關係,學生能夠進行辨別,但不能系統的理清其關係,我透過以集合圈的方式,幫助學生正確建立這四者之間的關係。

  不足之處及再教設計:

  1、本節課的目標內容較多。在上課時,不能全部完成設計目標任務。高的教學可以放在第二課時進行學習。

  2、學生在第一次探究時,對探究哪些內容、用什麼樣的方法浪費了較多的時間。老師要在探究之前,把可能的問題進行預設,並進行方法的適當指導,這樣學生在探究時能明確方向,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3、老師對知識的細節處理不夠。沒有較全面的預設到課堂上生成的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課前分析,深入思考可能生成的問題,在備課上多下功夫。

《2、5倍數的特徵》數學教學反思2

  1、在探究5的倍數特徵時感受“猜想”與“結論”的不同。

  在教學中,當學生找到百數表內5的倍數特徵時,我追問學生,“是不是在所有的自然數中,5的倍數都有這個特徵呢?”學生異口同聲地都認為是。這裡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養成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我告訴學生是不是有這個特徵,我們沒有研究過,只是我們的猜想。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驗證。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認可的。沒有經過研究,怎麼能知道是呢?有了這樣的猜想,最後透過舉例的方法驗證後,學生沒有找到反例,這時我才告訴學生,一開始的猜想現在變成了結論。雖然同樣是一句話,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界定,沒有經過驗證前,只是猜想;只有驗證後,猜想才可能變成結論。相信學生不斷經歷這種過程後,他們才會具備科學的態度,才會學會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才不會貿然下結論。

  2、經歷完整的研究過程,滲透數學方法的培養和感悟。

  這節課中,當學生研究出5的倍數的特徵後,我引導學生來回憶。我們是怎樣來研究5的倍數的特徵的?讓學生體驗經歷“找數——觀察——猜想——百數表中驗證——更大數驗證——結論”這一研究過程,然後讓學生獨立去研究2的倍數的特徵,再次體驗2的倍數的特徵研究過程,我想學生就有了更完整的體驗。

  整節課學生經歷了“觀察,動手,發現規律、驗證規律、得出結論,運用規律”的'過程。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聯絡。”離開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的發展將是空中樓閣。透過活動落實教學任務,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自己去體驗,能有效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學生經歷和感悟“觀察,動手實踐,發現規律、驗證規律、得出結論”的學習過程比學到的數學知識更有價值。如果教學中能長期堅持運用這些學習方法,而且學生一旦形成自己自主的學習方式,那將是非常可貴的。

  總設計意圖:

  1)2和5倍數的特徵,都在個位數,學生極易理解和掌握,奇數、偶數的概念,學生掌握也並不困難,所以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想、交流、反思等數學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習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出現疑難問題或意見不一時,透過小組或集體討論解決,教師發揮引導的作用,消除學生的疑惑;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練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體驗成功的喜悅。

  2)學習方法的指導非常必要,讓學生感受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數學研究的方法就在平時的學習中,並不神秘,為學生以後的數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2、5倍數的特徵》數學教學反思3

  透過授課,我對這一次課堂又有了新的感受:

  1.學生思維被調動,思維活躍。

  主要體現在學習山上原來有4只猴子,跳走了1只,還剩幾隻?然後跳走了2只,跳走了3只,還剩幾隻?學生解答完這幾個題目之後,我就讓學生觀察這些題目的共同特點。但是這時有一個同學站起來問:為什麼不讓第4只猴子也跳進洞裡呢?這個問題是上節課孩子沒有提出來的,這節課孩子提出來了,說明他們已經融入進了這個情境中,並且在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只有學生參與進來了,學習效果才是好的。

  還有一個地方就是讓學生找生活中遇到的減法問題,孩子們舉例說明的都很好。比如有一個孩子說:媽媽今天出差了,我們平時吃飯都要拿4雙筷子,但是今天少拿了1雙,今天我們拿了3雙。4—1=3、多好的問題啊。孩子們發現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也活躍了課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數學語言更加準確。

  主要體現在讓學生總結減法意義時,我注重了透過比較,讓學生看出要求還剩幾隻猴子,都是從4只裡面去掉跳走的,也就是從整體裡面去掉一部分,就要用減法計算。

  再有就是重複學生的話少了,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老師的語言與上節課比較相對簡潔明瞭,不那麼零碎了。

  3.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滲透了數學方法。

  本節課的主體部分,在幫助學生理解減法的意義時,我採用了先演一演,再畫一畫,再列一列的順序進行,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也遵循了數學學科的特點,那就是從直觀到抽象,從複雜到簡單的過程。學生掌握很好。特別是在畫一畫環節,透過前面的演示,學生獨立思考出了先畫4個圓,再圈出1個表示去掉,或者劃去1個表示去掉,學生進行了半抽象的過程,是一個很好的教學策略。

  以上是我比較滿意的地方,一節課過後,總會留下不足,我認為本節課我還有以下幾方面需要加強:

  1)教學策略的使用沒給學生留出運用的時間。

  在理解減法的意義時,我採用了先演一演,再畫一畫,再列一列的順序進行,但是新授部分進行完之後,我沒有讓學生運用畫一畫的方式進行鞏固,學生對這個策略使用就不夠熟練,也沒能很好的體會到他的好處。我想當他們再遇到問題時,也不一定能想起使用這個策略。所以再進行授課時,我會讓學生多畫一畫,多進行這種半抽象的過程,讓這個思想方法成為學生良好的助手。

  2)教學各環節以及時間的安排還需緊湊。

  本節課在和學生理解減法的意義時用時過多,和學生一起反饋學生用畫一畫表示題意時,找了3個學生到黑板前展示,其中有1個表達的有問題,在下面我看時,他表達的很好,但是到黑板上來時就說不明白了,而且還多畫了一個。這裡透過孩子們觀察,訂正,用了比較多的時間。再有本節課加入了一個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遇到的減法問題,學生說的很好,還有數學文化的滲透,以至於練習就沒有時間做了。今後我在授課時,要將前面的環節再緊湊一些,也許就更好了。